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农业部获悉,截至6月11日,全国麦收进度过六成。从目前情况来看,麦收工作进展顺利,夏粮有望实现“十连丰”,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粮食生产的好形势是怎样来的,如何将这种好形势继续保持下去?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说,今年夏粮生产形势面临的压力很大,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灾害威胁大等不利条件多,在这种压力下丰收在望,“主要得益于政策力度加大、科技服务到位、防灾应对有效、气候总体有利”。这一总结也是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的基本写照,正是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主要因素,我国夏粮有望实现“十连丰”,粮食生产保持了连年向好的大好形势。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的成功,如何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的好形势并不容易。从我国粮食生产的格局来看,靠扩大面积保持增产难以持续。2004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九连增”,种植面积增加1.78亿亩,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30%。但随着人口增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扩大种植面积的潜力已经不大。从资源要素的限制来看,农业用水空间被不断挤压,化肥、农药、农膜等约束也更加趋紧。从技术约束来看,过去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和技术直接推动密切相关,如上世纪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上世纪90年代推广紧凑型玉米等,但现在依靠单项技术突破大幅提高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瓶颈难以突破。
此外,我国基本是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碎片化、粗放型、分散化、小规模的耕地资源制约了技术、效率的提高。许多地方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协会表示,现在土地流转的难度很大,规模效益难以上去。同时,灾害频发重发态势难以避免。一些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几乎年年有灾、季季有灾,而且难以改变。
面对增产难度不断加大的局面,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确立科学的粮食安全目标,又要认真总结这些年粮食持续增产的深刻经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加强。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李洪连说,河南省夏粮2012年就实现了“十连增”,今年有望“十一连增”,但今后要继续突破难度越来越大,要从产业政策、基础条件、技术支撑、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支持和不断提升。
从政策支持上看,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支持补贴政策既给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也极大地鼓舞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是粮食增产的“助推器”。安徽省怀远县粮食种植大户尚跃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每提高一分钱,他就能增收上万元,他认为在加大种粮补贴力度的同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对粮农是最直接的支持。对此,专家表示,补贴支持政策要逐步完善,要从针对性最强、作用最直接、农民最受益、效果最显著、对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贡献最突出的方面着手、着力。
比如,在扩大“四补贴”政策规模的同时,要开辟新增补贴项目,重点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倾斜,既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也保护单个农户种粮积极性。此外,还要重视对粮食生产和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提高基层政府抓粮的积极性。目前,产粮大县、农业大县财政相对贫困,如果不能逐步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势必影响粮食大县的积极性。同时,要把农业科研队伍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作为长久增收增效的重点。一些农技员说,提高单产的主要方法就是良种良法落实到田间地头,这些技术主要靠基层农技员去落实,但现在农技员队伍整体上实力不强、待遇不高,需要针对性地解决。
人努力是粮食增产的基本因素。叶贞琴说,在粮食生产资源约束更加趋紧的背景下,从宏观层面上要明确主体功能区建设,建立强化从粮食主产省、产粮大市大县到主产乡镇的粮食“国家队”和地方“生力军”。在科技上要大面积进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整合各地星罗棋布的高产创建示范片成功经验,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以此带动整体高产优质生产。在微观上要着力培育新一轮粮食增长“专业队”,通过生产经营机制体制创新,集中力量、集约资源、集合要素,培育一批新型种粮大户,扶持一批种粮合作社,打造一批家庭农场,建立一批专业服务队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模式。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说,今年夏粮生产形势面临的压力很大,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灾害威胁大等不利条件多,在这种压力下丰收在望,“主要得益于政策力度加大、科技服务到位、防灾应对有效、气候总体有利”。这一总结也是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的基本写照,正是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主要因素,我国夏粮有望实现“十连丰”,粮食生产保持了连年向好的大好形势。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的成功,如何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的好形势并不容易。从我国粮食生产的格局来看,靠扩大面积保持增产难以持续。2004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九连增”,种植面积增加1.78亿亩,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30%。但随着人口增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扩大种植面积的潜力已经不大。从资源要素的限制来看,农业用水空间被不断挤压,化肥、农药、农膜等约束也更加趋紧。从技术约束来看,过去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和技术直接推动密切相关,如上世纪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上世纪90年代推广紧凑型玉米等,但现在依靠单项技术突破大幅提高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瓶颈难以突破。
此外,我国基本是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碎片化、粗放型、分散化、小规模的耕地资源制约了技术、效率的提高。许多地方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协会表示,现在土地流转的难度很大,规模效益难以上去。同时,灾害频发重发态势难以避免。一些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几乎年年有灾、季季有灾,而且难以改变。
面对增产难度不断加大的局面,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确立科学的粮食安全目标,又要认真总结这些年粮食持续增产的深刻经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加强。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李洪连说,河南省夏粮2012年就实现了“十连增”,今年有望“十一连增”,但今后要继续突破难度越来越大,要从产业政策、基础条件、技术支撑、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支持和不断提升。
从政策支持上看,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支持补贴政策既给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也极大地鼓舞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是粮食增产的“助推器”。安徽省怀远县粮食种植大户尚跃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每提高一分钱,他就能增收上万元,他认为在加大种粮补贴力度的同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对粮农是最直接的支持。对此,专家表示,补贴支持政策要逐步完善,要从针对性最强、作用最直接、农民最受益、效果最显著、对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贡献最突出的方面着手、着力。
比如,在扩大“四补贴”政策规模的同时,要开辟新增补贴项目,重点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倾斜,既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也保护单个农户种粮积极性。此外,还要重视对粮食生产和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提高基层政府抓粮的积极性。目前,产粮大县、农业大县财政相对贫困,如果不能逐步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势必影响粮食大县的积极性。同时,要把农业科研队伍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作为长久增收增效的重点。一些农技员说,提高单产的主要方法就是良种良法落实到田间地头,这些技术主要靠基层农技员去落实,但现在农技员队伍整体上实力不强、待遇不高,需要针对性地解决。
人努力是粮食增产的基本因素。叶贞琴说,在粮食生产资源约束更加趋紧的背景下,从宏观层面上要明确主体功能区建设,建立强化从粮食主产省、产粮大市大县到主产乡镇的粮食“国家队”和地方“生力军”。在科技上要大面积进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整合各地星罗棋布的高产创建示范片成功经验,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以此带动整体高产优质生产。在微观上要着力培育新一轮粮食增长“专业队”,通过生产经营机制体制创新,集中力量、集约资源、集合要素,培育一批新型种粮大户,扶持一批种粮合作社,打造一批家庭农场,建立一批专业服务队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