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问题” 的提练路径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是直指数学本质,涵盖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一个或两个问题。“核心问题”能够调动和组织学生进入板块式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比较大的空间里进行思维活动,使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都能获得更高的达成度。在关注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当下,“核心问题”导学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那么,数学“核心问题”如何提炼?一般路径怎样?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实践中我尝试去探究和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一、研读教材——提练的前提
  因为数学“核心问题”直指数学本质,涵盖教学重点,所以读懂知识的本质,厘清教学的重难点,是提炼数学“核心问题”的前提所在。为此,教师要静下心来研读教材中的一切信息,力求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只有把握本质,教学的重难点才更精准,“核心问题”的提炼才更有方向。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教材主题图(如图1)选择了三个学生比较熟悉的现实情境:一是食品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其单价;二是医院一角,呈现体温测量结果;三是景区售票处一角,呈现买儿童票的依据。然后,教材以这些数据为素材直接揭示什么是小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小数的特征,明白小数就在身边。最后,以3.45元为例,让学生认识小数点,認识小数的组成,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教材例1(如图2)以王东身高为题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一位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参与一位小数的产生过程。教材以1米长线段图为依据,让学生感受1分米如何转化成0.1米,即先把1分米转化成分母是10的分数,然后再转化成小数,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与十等分(十进制)的关系,与分母是10的分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一位小数的本质:把一个物体十等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零点几。由此可见,“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对数系统认知的一个有力扩充,学习小数时,需要让学生建立十等分(十进制)可以向小数部分延伸的认识。
  鉴于此,我认为这节课的着力点应该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借助操作建立起十等分(十进制)的概念并提炼出一位小数的意义以及一位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意义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沟通一位小数的意义与十等分(十进制)之间的关系。
  二、分析问题——提练的基础
  当下的数学教材比较简约,设计的问题也很精练,但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内涵,为学生留下宽广的探究空间。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剖析每一个问题,分析每一个问题的背景和指向,力求真正搞懂。唯有如此,才能为后续“核心问题”的精准提炼打好基础。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材中一共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一是“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二是“只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问题一,重在让学生回顾在生活中见过的小数,从而丰富学生对小数的感性认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小数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其探究身边小数的欲望。问题二,重在让学生明白:用“米”做单位记录王东的身高,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迫使学生去探究“分米”如何转化成“米”。而这恰恰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所在,即如何把分米数转化成一位小数。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就是引导学生依据1米的线段图,借助“分米”和“米”两者之间的十进制(十等分)关系把“分米”转化成“米”。当学生明白“分米”如何转化成“米”这一过程之后,其实就经历了一位小数的产生过程,一位小数的意义也就初步理解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初步理解了,王东的身高问题“1米3分米如何用‘米’表示”也就成功解决了。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第二个问题是主要问题,教学时理应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明白“分米”如何转化成“米”,即一位小数的产生过程。一位小数的产生过程学生如果懂了,那么一位小数的本质意义也就懂了,其与十等分(十进制)的关系也就初步理解了。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基本不会偏离。但这个主要问题其实还只是一个引子,后续的问题可能比这个主要问题更关键。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后面至少包含这样几个问题:分米数如何化成分母是10的分数?分母是10的分数如何化成小数?分米数化成小数的前提是什么?十等分和十进制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用其它素材来表示小数?又该如何表示?由此可见,这个主要问题背后充满无限探索的空间,适合学生深度去探究。
  三、确定思路——提练的重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核心问题”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也是为教师的教学思路服务的。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问题之后,教师要做的就是果断确定教学思路。只有确定了整体教学思路,“核心问题”的提炼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更精准。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重心是对例1进行教学,教材中主要借助1米的线段图让学生去探索1分米和3分米如何转化成用“米”做单位的一位小数,从而明白一位小数和十等分(十进制)之间及分母是10的分数之间的关系。为此,我决定把例1教学分成四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建立0.1米的模型。我认为认识0.1米是认识小数的基础,让学生认识0.1米的由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为此,必须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说理,让学生初步建立0.1米的模型,初步沟通0.1米与分母是10的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沟通0.1米与十等分(十进制)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只有引导学生关注一位小数产生的过程,他们才能关注到十等分(十进制)与一位小数的紧密联系。   第二层次,建立0.3米的模型。为了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一位小数和十等分(十进制)之间的关系,我决定以0.3米为例,让学生说说0.3米是如何产生的。由于有了0.1米的认识经验,学生断断续续地都能补充完整,直到学生自己整理出3分米=[310]米=0.3米。
  第三层次,建立一位小数的模型。在认识0.1米和0.3米的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生寻找并经历其他一位小数的产生过程,从而拓宽思路,巩固学生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建立起比较清晰的一位小数的模型。
  第四层次,完善一位小数的模型。我认为1米的线段图只是认识一位小数的一种载体,要想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一位小数的本质,单凭一种学习材料很难让学生建立起丰富而充实的一位小数模型。为此,在学生初步掌握1米线段图上的一位小数后,我决定安排一个让学生创造小数0.3的环节,即让学生在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0.3,然后通过展示评价,让学生慢慢体会到一位小数与十等分(十进制)的密切关系,从而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而这个难点突破了,王东的身高表示问题也就解决了,本课的主要目标也就达成了。其实,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0.3,是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数形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关注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完善一位小数的模型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在这一层次的最后,再安排0.3和1的对比,凸显0.3是1的[310],就能加深学生对一位小数本质意义的理解。
  四、三位一体——提练的关键
  通过研读教材,我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通过分析问题,我明白了教材中的主要问题是一个引子,目的是迫使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梳理,我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确定了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先破后拓”:即先突破知识点,让学生建立0.1米和0.3米的模型,顺势认识其它一位小数,然后通过在正方形、长方形或圆中创造0.3,拓宽学生对一位小数本质的认识。
  所谓三位一体,即“核心问题”的提炼要综合考虑上述三种情况,力求让教材重难点、主要问题、教学思路这三者融为一体,从而让“核心问题” 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知识的本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确定本课教学的“核心问题”——“0.1米和0.3米怎么产生?你还能在1米线段图中找到哪些小数?你能在一个正方形、长方形或圆中表示出0.3吗?”这个“核心问题”比较综合,第一个小问题借助分米和米的十进制关系,理解0.1米和0.3米的产生过程,直指“分米数如何变成一位小数”,初步沟通一位小数与十等分(十进制)、分母是10的分数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小问题继续借助1米的线段图,让学生知道感受其它的小数,教学时要抓住“1米十等分产生小数”这个过程,建立起一位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及与十等分(十进制)之间的联系;第三个核心问题借助不同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创造出一个相同的小数。通过多种不同的表征方式,沟通一位小数与十等分(十进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建立起十等分才能产生小数以及“十份里的几份就是零点几”这两个观念。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核心问题”的提炼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教学智慧的参与,更需要深入浅出的思考。上述四個过程是提炼“核心问题”的一般步骤,具有借鉴意义,实际操作时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其中的“三位一体”既是步骤,又是思想,是提炼数学“核心问题”的关键,需要每位数学教师去准确把握。
  (责任编辑:杨强)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推广和使用过程中,一线教师遇到了“一多一难”的困惑。解决此困惑需要依托一线调研和区域合作,从个体到团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从而建构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化零为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新常态;需要建构学生的学科知识网络,辅助学生将历史学科的人文情感与自身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建构历史学科教学的生态环境,整合教师资源,在合作中彰显教师的核心竞争能力。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工具性是指,英语在一定的情境下为人类的沟通和交流而服务;就人文性而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英语传达出的人文价值。在语境中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单元为整体的背景下,以主题语境为导向进行内容整合,坚持主题语境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学习产生整体感,帮助其有效建构语言知识体系。  一、主题引领下单元内容整合的背景  现代外
期刊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被提出,其内容主要包括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关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尹少淳教授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去发
期刊
一、综合考量,制定单元写作教学目标  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确定本单元写作教学目标时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本单元的写作内容,选录阅读篇目的教学价值,学生的学情。  (一)厘清本单元的写作内容  本单元写作板块的题目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内容可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在“写作实践”中共设置了三个练习:一为写景、二为写人、三为写事。教材编写组设计本单元的
期刊
摘要: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点,要求对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融合。以“一带一路”主题教学为例,将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开展主题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整合两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并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可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地理学科;跨学
期刊
摘要:受新冠疫情影响,原计划的线下历史二轮复习教学被迫改为线上进行。在此背景下,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我通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材料、设计全新的试题等方式,创新教学设计,优化课堂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解决既往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高三二轮“工业革命”专题复习为例进行的教育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帮助学生克服了疫情的影响,使他们积极备战高考。  关键词
期刊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落实省教育厅、体育局《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通知》精神,以申办2024年全国冬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我市“冰雪运动进校园”及冰雪课程建设工作,抚顺市教育局安体艺卫科、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艺体部联合“抚顺市中小学冰雪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于2019年1月对我市共14所中小学进行了“冰雪进校园工作情况”
期刊
教研版(上半月)  7期 线上学科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截稿日期:2020年4月30日)  8期 语文学科传统文化的“活动化”教学  (截稿日期:2020年5月25日)  9期 线上教学如何准备相关备课资源  (截稿日期:2020年6月19日)  10期 线上教学如何推进、展开教学过程  (截稿日期:2020年7月9日)  11期 线上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评价  (截稿日期:2020年8月27日)
期刊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着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史料实证是落实各素养的重要载体,家国情怀是彰显人文关怀价值追求的根本,寓家国情怀于史料实证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为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以素养为引领中定位教学目标,在创设导课情境中探寻生命意义,在研读实证史料中达成情感升华,使历史教学有深度有温度。  关键词: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实践  在当
期刊
摘要: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布置习题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中,课后习题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目前课后习题设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以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做指导,探究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如何进行课后习题设计,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在应用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思想来设计习题时,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