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sh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确立学科课程教育目标的不同依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把课程的教育目标的来源总结为三大方面,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①据此观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就是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三大方面。
  一、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自身身心的发展是由他们的遗传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教育条件决定的。遗传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
  高中历史课程要想促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发生正向变化,首先要研究高中生自身的需求。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新课程要研究高中生成长过程中这些方面的需要。
  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看,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若高中历史课程创设的学习情境是高中生们普遍感兴趣的,那么高中生就会自然而然的积极参与,反之,则会产生厌烦的情趣。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要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建议、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又不可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代代的新人接替,而教育正是把社会与个人特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和中间环节。教育把人类长期以来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经过认真的选择,传递给下一代,通过引导下一代掌握经验、促使他们的身心发展达成社会性的“遗传”,并有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一致的。因为,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课程目标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化的内涵发展的真正需要。”“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②
  三、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既然以高中历史学科进行教育,那就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
  高中历史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传统意义上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积极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
  1.政治功能。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把握历史、认识国情,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标准体系,用正确的历史观点、方法分析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2.经济功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高中历史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塑造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3.文化功能。高中历史教育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知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公民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些价值和功能反映出传统高中历史课程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即便是促进学生身心多方面协调发展,也是从培养学生历史感、民族自豪感,学习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方面考虑的。
  世纪之交,我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中的学生发展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智力的片面发展;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一个“模式”的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③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历史课程价值和功能的转变。历史课程功能必须由以社会为中心转变到以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相统一上面来,在引导学生的个性朝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实现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课程从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从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变成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从关注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需求。
  在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像以往“思想教育”那样主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提出目标要求。二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要有全面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三是目标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实际,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几个重要环节:学习动机的确立;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相关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运用。那么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就要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从老师、从专家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
  由于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一个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课程目标的本真是建立在学生、社会、知识三因素整合的基础上的。相反,课程目标的确立如果只考虑其中的某一两个因素,或对三因素关系处理不得当,就会导致课程目标的失真。”④课程实践证明,“无论忽视哪一个要素,或者偏重哪一个要素,都会使学校课程失去平衡,以至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⑤课程史上出现过的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就是这类典型的例子,它们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文献:
  ①[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姚良方译,瞿葆奎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③参见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委研究室:《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④刘启迪:《课程目标:构成、研制与实现》,《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⑤吕达:《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357页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山丹一中73410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如何设计高中化学学案,以贯彻课程的三维目标,实施有效教学,从学案设计的原则、策略以及各学段学案设计的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案;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11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尤其是在减少课时量的情况下如何确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充满神奇的力量。在教材中,我们随处可见非常优美的文言文,这些文章无论从语言上、形象上还是情感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千古佳作中领略中华文化美的内涵,汲取营养。  一、传承中国的古老文化,创立文言文教学的全新理念  综观文言文的教学史,无论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还是“五四”至解放前,对文
摘要: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阐述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并将其运用过程归纳为交流预习、互助探究、互助提高、总结归纳、巩固反馈五个环节。  关键词: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平行四边形;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改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尽快构建一个课外阅读的指导体系,使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正确有效的指导,特制定如下课外阅读指导意见。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刻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者是马上要举手的学生回答。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老师惧怕“冷场”,担心自己的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上更侧重于“环环相扣”、“生生互动”。  笔者认为,这种只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的讨论和回答,课堂看似很活跃,却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
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 “国培计划(2013)” 南京师范大学初中语文班的培训学习,聆听了二十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这是一次智慧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灵魂的浸润。 各位专家以鲜活的生动案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和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解决了我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主要的收获和体会如下:  一、 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南京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伟《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的讲座强
摘要:本文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反思,着重从生物教学理念、生物教学行为两大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積极思考、探索、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它不但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与思考,而且是教师置身生物教学情境,从学生发展、社会实践、情感态度价值层面督促自己重新认识教学的过程。那么,我们应如
摘要:笔者所在学校是高港区优质化工程之一的学校。按照区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每个班每节课都要求执行张俊华博士的建构课堂文化的行动“课堂14问”。一学年快结束了,笔者所在学校的各学科教师都上了同课异构的课,听课教师们用课堂十四问的标准来评价这些课,笔者在多次的听评课中迅速成长起来,熟练掌握了对各种课型的上课模式,总结了具备什么特点的课才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究竟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一节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正因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就显得十分
摘要:高中英语选修课Enjoy Movies, Enjoy English这门课程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入手,以看电影为切入点,以学英语为着力点,通过台词配音、短剧表演、学唱歌曲、撰写影评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及促进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关键词:选修课;影视材料;综合语言运用;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