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计算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经常会出现计算錯误、不准确等现象。教师要认真对待这种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重视在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的运用与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实验研究
计算在小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用的到,例如去文具店买笔、到书店买书等,是很普遍的。计算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由于小学中段学生的计算功底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使得其在进行计算学习中,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运算不够熟练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一、小学中段学生进行计算学习的现状
(一)基础计算不扎实
在小学数学计算方面的学习中,基本计算是口算和笔算,而所有的笔算练习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学生口算不熟练,缺乏基本的口算技能,就会导致后续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中段年级的学生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都会出错,有些学生还不熟悉乘法口诀表,经常会出现“三九二十九”等背诵混淆的现象。这些基础掌握的不扎实,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正确率。
(二)对概念、算法不够理解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只有小学生明确了相关概念才能够合理地进行计算。而大多数学生正是因为对数学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掌握不够熟悉,才会在计算过程中出错。例如在进行除法运算时,被除数的百位不够时,不知道要向十位借数。又如在学习竖式乘法时,学生们只记住了竖式的格式,但当乘数中间或者末尾出现零时,计算的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
(三)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会影响着小学生计算的质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书写不够认真,也不喜欢动笔打草稿。即使打草稿也不写在草稿本上,而是随意的写在答题部位。学生只注重计算,而忽略验算的重要性。如果题目不要求验算,很少有学生在做完题后会主动进行验算。
二、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计算感兴趣了,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创设好情景,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计算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时,老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在PPT上放映出相关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口算、笔算及估算的训练
小学口算的教学主要分为基本口算和简便运算两种内容,要求学生要准确、熟练地掌握方法,做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笔算运算。到了中段年级,学生在计算时会遇到小数、百分数、分数等的计算,这时教师还要继续引导学生练习口算,促进口算和笔算的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运算熟练度。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算定理之后,进行简便运算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三)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清晰透彻地理解基础知识上。小学生只有对基本知识、运算法则等记得牢固,理解得透彻,才能够熟练地对题目进行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清晰透彻地将对有关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等进行讲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解这些数学的基础知识后,通过做题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四)注重细节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小学生的计算习惯都不是很好,因而造成了许多的错误。例如很多学生在答题时不写“答”这个字、在计算过程中多写一个零、少写一个零、把加号写成减号、把乘号写成除号等。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却是造成学生计算出错误答案的关键之处。学生都会计算,但就是因为计算习惯不好,提高不了计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字迹工整不潦草,格式规范符合要求。其次培养学生审题分析题的习惯,不要见到题目中给出的数字就直接进行计算,而是认真读题,对题目进行分析。盲目地计算只会降低做题的正确率,让计算过程变得繁琐。
三、结束语
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计算教学不只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坚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海燕,王敬峰.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56-57.
[2]孙昕.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41.
[3]杨英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78.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实验研究
计算在小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用的到,例如去文具店买笔、到书店买书等,是很普遍的。计算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由于小学中段学生的计算功底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使得其在进行计算学习中,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运算不够熟练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一、小学中段学生进行计算学习的现状
(一)基础计算不扎实
在小学数学计算方面的学习中,基本计算是口算和笔算,而所有的笔算练习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学生口算不熟练,缺乏基本的口算技能,就会导致后续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中段年级的学生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都会出错,有些学生还不熟悉乘法口诀表,经常会出现“三九二十九”等背诵混淆的现象。这些基础掌握的不扎实,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正确率。
(二)对概念、算法不够理解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只有小学生明确了相关概念才能够合理地进行计算。而大多数学生正是因为对数学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掌握不够熟悉,才会在计算过程中出错。例如在进行除法运算时,被除数的百位不够时,不知道要向十位借数。又如在学习竖式乘法时,学生们只记住了竖式的格式,但当乘数中间或者末尾出现零时,计算的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
(三)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会影响着小学生计算的质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书写不够认真,也不喜欢动笔打草稿。即使打草稿也不写在草稿本上,而是随意的写在答题部位。学生只注重计算,而忽略验算的重要性。如果题目不要求验算,很少有学生在做完题后会主动进行验算。
二、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计算感兴趣了,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创设好情景,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计算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时,老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在PPT上放映出相关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口算、笔算及估算的训练
小学口算的教学主要分为基本口算和简便运算两种内容,要求学生要准确、熟练地掌握方法,做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笔算运算。到了中段年级,学生在计算时会遇到小数、百分数、分数等的计算,这时教师还要继续引导学生练习口算,促进口算和笔算的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运算熟练度。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算定理之后,进行简便运算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三)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清晰透彻地理解基础知识上。小学生只有对基本知识、运算法则等记得牢固,理解得透彻,才能够熟练地对题目进行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清晰透彻地将对有关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等进行讲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解这些数学的基础知识后,通过做题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四)注重细节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小学生的计算习惯都不是很好,因而造成了许多的错误。例如很多学生在答题时不写“答”这个字、在计算过程中多写一个零、少写一个零、把加号写成减号、把乘号写成除号等。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却是造成学生计算出错误答案的关键之处。学生都会计算,但就是因为计算习惯不好,提高不了计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字迹工整不潦草,格式规范符合要求。其次培养学生审题分析题的习惯,不要见到题目中给出的数字就直接进行计算,而是认真读题,对题目进行分析。盲目地计算只会降低做题的正确率,让计算过程变得繁琐。
三、结束语
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计算教学不只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坚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海燕,王敬峰.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56-57.
[2]孙昕.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41.
[3]杨英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