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无曲(1910-2006),江苏南通市人。名其侃,号陶风,晚年自署钝翁,钝老人,以字行。斋号有古素室,后素斋,光朗堂等。尤无曲诗书画印兼擅,且精通园艺。5岁习画,1929年秋考入上海美专,1930年为追随黄宾虹、郑午昌诸先生转入中国文艺学院,同年加入密蜂画社。1940年拜京派领袖陈半丁为师,1941年冬在京举办个展,得齐白石赞许,1943年齐白石为他亲订润例。尤无曲创立“笔墨水旭”说,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将中国画用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个空前高度,对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0世纪中国画画坛有两位晚出而成名的大画家,一位是江西的黄秋园,另一位是四川的陈子庄。对于这二位“隐逸”画家的发掘,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了清新的感觉与一阵惊喜。黄秋园与陈子庄晚来的成功,足以引起人们的猜想与期待;近现代还有没有此类优秀的画家未被发现,而终被历史遗忘呢?大家等待久之,终无大的惊奇,一直到陶博吾与尤无曲的先后出现,始又让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而当尤无曲一朝登台亮相、便被惊叹为“南宗山水画的最后的守护人”(范曾):“20世纪传统派大家之中,唯一一位生活到21世纪的大家”马鸿增)。薛永年写道:”尤无曲山水画追求的境界,是艺术的高境界,是一种虚静空明洞悉内美的境界,是一种淡泊宁静而心底光明的境界,是一种人的精神与自然气韵和谐的境界,是一种通过自我修持以融入大化的人文境界,是品格、格调与技艺和创造的同行,是道与艺的统一。
尤无曲的成功绝非偶然。他出身于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域与家族,青少年时代受到傳统与西洋绘画的双重训练。接受过正规学院式的美术教育、且得到多位中国画大家的悉心传授,并在北京与上海画坛活动时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值大有作为之时,他选择返还家乡、于是默默无闻五十年,成了难得的“画隐”。正由于离开了主流画坛,很少受到当时新画风与政治运动的影响,得以在传统画学上继续修行,终至大器晚成。
笔者与尤无曲的孙子尤灿先生相识后,对尤无曲的艺术了解渐多。又因机缘巧合,促成了尤无曲浙江义乌春及草庐美术馆的展览。借此展览之机,笔者想谈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谈的是尤老艺术人生不平凡的境界,其次谈尤老晚年最具创意的“笔墨水融”‘水融笔墨”的绘画特色。
一、心主丹青的人生境界
从民国文艺家留下的文字可知,其时围绕”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有过一番讨论。在我国古代,便有“人品”与“艺品”的区别,且尤重“人品”而轻“艺品”。所谓“人生的艺术”。即要求将“人品”放在首位,”艺品”其次。如果拿现代艺术家与前辈及古代艺术家相比较,便觉得古代重“人品”以及前人提倡“人生的艺术”自有其重要的意义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郑重拈出”境界”二字,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王氏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者阐释境界之义:”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一般论中国画的要素,以“笔墨”与“精神”作概括。“精神”与“境界”通,以“境界”代“精神”,更有深趣。笔墨是有形且可辨的技法,要靠长年累月的锤炼。境界是无象但可感的心法,要靠人品与学养的升华与修炼。尤老重视笔墨,更重视境界。其论画有言:“我是画山水画的,我认为山水画是通过画家的性灵把握自然灵性的一种艺术实践。一个画家想在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境界。他必须先从塑造自己的性灵开始,这就是中国画家必须先是个学识丰厚的文人的缘故。而传统高境界的中国画家要有隐逸情怀,淡泊内涵,其实质就是与自然之道暗合。因为天工造物自然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无法速成。一个集大成的中国画家,必须有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通过对诸家的长期修炼、集众善以为己有,并使造化与心源自然交融契合,从而达到所谓天人合一之境界。
尤老这则画论堪称其艺术追求与审美理想的代表。他认识到“心性”与“修炼”的重要,强调“隐逸情怀”与”淡泊内含”。欲通过“长期修炼”,终至“造化与心源自然交融契合”,终达“天人合一之境界”这则画论可以看作为“人生的艺术”的宗旨与宣言。
现代与传统对于人类思维功能的看法大异。古代传统一直认为人类思维源于心,而现代受西方“科学”的影响之后,认为人类思维源于大脑,自此便有“伤心”与“头痛”之大别。尤无曲显然属于心识的最后一代。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心会心,万物互联。便会体会到草木皆有情意。在此要郑重转述一段尤灿先生所讲的发生在他爷爷身上的故事:尤老平生两大爱好:一为绘画,一为盆景。他是个重情之人。1937年南通被日寇占领后,他经历了长达十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先后有过两段婚姻,婚后不久夫人都在上海病逝。在战乱中,尤老两次扶灵将妻子送回南通老家的祖坟安葬。1952年,他在上海再婚后,携妻回到南通。请友人嫁接了两棵五针松。其后五十年间,他精心养育的两棵松树,因其间境遇不同,有大小之别,被他视之为本人与夫人。说来奇绝,其夫人病危至去世期间,“夫人松”居然随之逐渐枯萎而亡。更为惊奇的是,“丈夫松”居然在尤老身衰之际一夜枯蒌。家人非常担心老人的安危。没想到老爷子身体居然由弱转健,且言该松代其先行,给自己延长了三年寿命。自古言花木皆有情,树木可成精(历代有关传说不少),果不虚言。尤老自言“修炼过程九十二年”,应该修的不但是艺术,还有人的心性。历代修行者都认为随着修行层次的提升而有开悟与遥感的现象生发。尤老与松树之间的感应会通,绝对不能作一般的迷信视之,而应看作为修行层面的灵境。何况这珍贵之极的三年时间,尤老画出了平生最精彩的“水融性”作品、对其历史定位意义非常。
传统所言的‘“丹青”。本指红色与青色两种不同类型的颜料,后来演化为中国绘画的代名词。于此可见古代绘画是以彩色为主的。传统山水画又有“青绿”与“水墨”的分类,花鸟画也有“富贵”与“野逸”的区别。“丹青”自然贴近于“富贵”,‘“水墨”更适合于“野逸”。尤无曲早年几位恩师的绘画,都是以青绿为主,所以其早年作品也以敷色居多。到了返回家乡的退隐时期,逐渐过渡到两类并作。到了晚年,便转入到“水墨为上”之途。尤老做出这样的转变,既有从大城市与主流圈转入到民间与相对孤单的因素,也有个人情性爱好之缘由。从前者言之,大城市自是繁华热闹,与其相对应的绘画作品自然会偏于华丽。且富贵之人购买力强,主流画坛重色本属正常。而对于尤氏而言,其性情本偏于素朴,加之南方景色比之京沪自然素雅。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促使画风渐趋素淡,终以水墨为常,亦属情理中事。 综上所述可知,尤老崇尚“人生的艺术”与“水墨”,自有心性、环境与审美上必然的态势。
二、水融笔墨的艺术效果
对于尤无曲“笔墨水融”观念的提出与实验,可以看作为尤氏绘画的核心、灵魂与终极成就,更是对中国绘画独特而重要的贡献。“笔墨水融”之说,在绘画史上第一次把“水”提到与笔墨并重的位置,并且以此观念创作出一批赏心悦目、具有经典意味的精品。这才是真正的创作,是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对于这一点,当代理论界都给予了一致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介。
中国绘画史上亦有一些用水的范例。譬如宋代米友仁的云山图绘,笔墨水融,雾气弥漫,让观画之人有雾绕衣湿的感觉。此或可称用水成功的先例。明代董其昌画山水,对水与墨都特别的讲究,故其笔墨晶莹透明,高华异常。清代蒲华亦擅长用水。其画竹乘兴挥洒,给人以水墨淋漓的快感。近代则有黄宾虹,对用水很有讲究。20世纪80年代随尹光华兄去拜访寿崇德先生,观赏到多幅黄宾虹晚年的精品,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黄宾虹画完成之后,还以清水铺染画面,生成一种美人与婴儿戴上面纱的观感。尤无曲为黄宾虹的弟子,更是黄宾虹用水的继承人与出蓝者。他不但在实践上将水之应用发挥到極致,更提出了“笔墨水融”的概念。尤老晚年曾云:‘我认为这个水很重要,笔、墨、水、我现在把水放到和笔墨一样的高度,这是我的一个新观点。
对于尤老“笔墨水融”的新观念、我有一种较强的意识,认为可以将其改为“水融笔墨”。将水放到笔墨之前,目的更加明确,意义也更为深刻。因为尤老提出此概念的目的,就是要强化水,强化水的重要性与作用力。所以,造之时就不妨将水放到笔墨的前面,如此则更有新致与说服力。我们不妨以数理公式化来比较两者之区别。“笔墨水融”即为“A(笔)+B(墨)+C(水)”“水融笔墨”便变成“A(水)+B(笔)+C(墨)”。另外,按常理而言,“笔墨水融”乃是常理,笔墨当然要用水来调和,所以此语可看作为国画中的常识与熟语。如果不做解释、人们不一定知道另有思维与新致。“水融笔墨”则不同,此词在过去的词典中估计还未出现,既具有新意,且与尤老所要表达的创新意识更加吻合。在此不妨将尤老《关于“笔墨水融”》的宏文辑录于此,便于一起鉴赏与领悟个中奥妙。
“笔墨水融”这个观点最初成文是1999年参加“今日中国美术大展”时,要求参展者写一篇《我的艺术观》时所写。首次发表在2001年《荣宝斋》杂志八月特刊上。“笔墨水融”不仅是画法也是画理,内涵主要五个方面:笔、墨、水、融及水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国画艺术是有生命的。在我看来,笔墨是骨肉,水是血液,融是整体,融通古今,融合自然,融化心灵,融洽画中各元素。这“四融”必须靠水的特殊作用与运用,才能融为一体,成为一件生机盎然、韵味无穷的作品。这个思想不是我刻意研究而成,而是我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慢慢悟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由于充分发挥水的作用,我摸索出有自己特点的泼写结合的画法。“笔墨水融”是我对传统中国画艺术精华的理解和自己绘画经验的总结,这个境界是无,止境的,我还在努力。
从尤老此文可知,他老人家不但重视“水的特殊作用与运用”,还特别强调“融”的功能与艺术效果。如他所言“融是整体,融通古今,融合自然,融化心灵,融洽画中各元素”,以达成“融为一体,成为一件生机盎然、韵味无穷的作品”之目的。近现代画家中难得的奇品、或重笔、比如潘天寿:或重墨,比如李可染。而将“水”与“融”重视至这种程度的应该史无前例。所以欣赏与评介尤无曲特殊的艺术成就与贡献,尤须在这方面用心着力,方得其真常。
谈及“笔墨水融”与‘水融笔墨”,有必要提及中国绘画中的“焦墨现象”。使用焦墨并发挥其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清代有垢道人程邃。其焦墨绘画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现代则有张仃,其焦黑山水亦自成一家。焦墨与水墨相比,浓厚而干枯,最难得的是滋润:水墨与焦墨相比,润湿与融和,最难得的是浑厚。是故两者各有特色与难度。程邃的“焦墨”与尤无曲的“水融”,适成中国画的两极。将此两极比较研究,并列鉴赏,更能品鉴到各自不同的特色与艺术的效果。所以“焦墨”绘画对于认识与品鉴尤氏的“水融”性的国画,有着比较、反衬与斗艳的奇妙效果。
假如认为尤老的“水融”真可与“焦墨”齐头并观,尤氏对于中国绘画的贡献不亦大乎。
此次展览结合展览场地加以调配、细分为十二个单元,并以尤老自作诗句做标题,并配以相关的说明文字。这些单元分别为:一、缘起、二、独来习静万山中,三、客里关山三度岁、四、我为青山乐写真、五、满壁青山满案头、六、世人那识余心乐、七、书画养花却有神、八、天生傲骨不媚世、九、雨滋露润繁松盛、十、充满华滋草木知,十一、画里风光乃自由,十二、笔墨魂。每个单元以尤无曲的诗为题,并配以导读文字,每幅作品配有详细款识,如此精心的筹划设计,能帮助观众更加深入细致地体验尤老艺术发展的轨迹与成就,同时保证了义乌画展的特色与质量及这次展览图录的文献价值。
20世纪中国画画坛有两位晚出而成名的大画家,一位是江西的黄秋园,另一位是四川的陈子庄。对于这二位“隐逸”画家的发掘,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了清新的感觉与一阵惊喜。黄秋园与陈子庄晚来的成功,足以引起人们的猜想与期待;近现代还有没有此类优秀的画家未被发现,而终被历史遗忘呢?大家等待久之,终无大的惊奇,一直到陶博吾与尤无曲的先后出现,始又让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而当尤无曲一朝登台亮相、便被惊叹为“南宗山水画的最后的守护人”(范曾):“20世纪传统派大家之中,唯一一位生活到21世纪的大家”马鸿增)。薛永年写道:”尤无曲山水画追求的境界,是艺术的高境界,是一种虚静空明洞悉内美的境界,是一种淡泊宁静而心底光明的境界,是一种人的精神与自然气韵和谐的境界,是一种通过自我修持以融入大化的人文境界,是品格、格调与技艺和创造的同行,是道与艺的统一。
尤无曲的成功绝非偶然。他出身于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域与家族,青少年时代受到傳统与西洋绘画的双重训练。接受过正规学院式的美术教育、且得到多位中国画大家的悉心传授,并在北京与上海画坛活动时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值大有作为之时,他选择返还家乡、于是默默无闻五十年,成了难得的“画隐”。正由于离开了主流画坛,很少受到当时新画风与政治运动的影响,得以在传统画学上继续修行,终至大器晚成。
笔者与尤无曲的孙子尤灿先生相识后,对尤无曲的艺术了解渐多。又因机缘巧合,促成了尤无曲浙江义乌春及草庐美术馆的展览。借此展览之机,笔者想谈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谈的是尤老艺术人生不平凡的境界,其次谈尤老晚年最具创意的“笔墨水融”‘水融笔墨”的绘画特色。
一、心主丹青的人生境界
从民国文艺家留下的文字可知,其时围绕”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有过一番讨论。在我国古代,便有“人品”与“艺品”的区别,且尤重“人品”而轻“艺品”。所谓“人生的艺术”。即要求将“人品”放在首位,”艺品”其次。如果拿现代艺术家与前辈及古代艺术家相比较,便觉得古代重“人品”以及前人提倡“人生的艺术”自有其重要的意义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郑重拈出”境界”二字,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王氏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者阐释境界之义:”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一般论中国画的要素,以“笔墨”与“精神”作概括。“精神”与“境界”通,以“境界”代“精神”,更有深趣。笔墨是有形且可辨的技法,要靠长年累月的锤炼。境界是无象但可感的心法,要靠人品与学养的升华与修炼。尤老重视笔墨,更重视境界。其论画有言:“我是画山水画的,我认为山水画是通过画家的性灵把握自然灵性的一种艺术实践。一个画家想在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境界。他必须先从塑造自己的性灵开始,这就是中国画家必须先是个学识丰厚的文人的缘故。而传统高境界的中国画家要有隐逸情怀,淡泊内涵,其实质就是与自然之道暗合。因为天工造物自然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无法速成。一个集大成的中国画家,必须有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通过对诸家的长期修炼、集众善以为己有,并使造化与心源自然交融契合,从而达到所谓天人合一之境界。
尤老这则画论堪称其艺术追求与审美理想的代表。他认识到“心性”与“修炼”的重要,强调“隐逸情怀”与”淡泊内含”。欲通过“长期修炼”,终至“造化与心源自然交融契合”,终达“天人合一之境界”这则画论可以看作为“人生的艺术”的宗旨与宣言。
现代与传统对于人类思维功能的看法大异。古代传统一直认为人类思维源于心,而现代受西方“科学”的影响之后,认为人类思维源于大脑,自此便有“伤心”与“头痛”之大别。尤无曲显然属于心识的最后一代。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心会心,万物互联。便会体会到草木皆有情意。在此要郑重转述一段尤灿先生所讲的发生在他爷爷身上的故事:尤老平生两大爱好:一为绘画,一为盆景。他是个重情之人。1937年南通被日寇占领后,他经历了长达十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先后有过两段婚姻,婚后不久夫人都在上海病逝。在战乱中,尤老两次扶灵将妻子送回南通老家的祖坟安葬。1952年,他在上海再婚后,携妻回到南通。请友人嫁接了两棵五针松。其后五十年间,他精心养育的两棵松树,因其间境遇不同,有大小之别,被他视之为本人与夫人。说来奇绝,其夫人病危至去世期间,“夫人松”居然随之逐渐枯萎而亡。更为惊奇的是,“丈夫松”居然在尤老身衰之际一夜枯蒌。家人非常担心老人的安危。没想到老爷子身体居然由弱转健,且言该松代其先行,给自己延长了三年寿命。自古言花木皆有情,树木可成精(历代有关传说不少),果不虚言。尤老自言“修炼过程九十二年”,应该修的不但是艺术,还有人的心性。历代修行者都认为随着修行层次的提升而有开悟与遥感的现象生发。尤老与松树之间的感应会通,绝对不能作一般的迷信视之,而应看作为修行层面的灵境。何况这珍贵之极的三年时间,尤老画出了平生最精彩的“水融性”作品、对其历史定位意义非常。
传统所言的‘“丹青”。本指红色与青色两种不同类型的颜料,后来演化为中国绘画的代名词。于此可见古代绘画是以彩色为主的。传统山水画又有“青绿”与“水墨”的分类,花鸟画也有“富贵”与“野逸”的区别。“丹青”自然贴近于“富贵”,‘“水墨”更适合于“野逸”。尤无曲早年几位恩师的绘画,都是以青绿为主,所以其早年作品也以敷色居多。到了返回家乡的退隐时期,逐渐过渡到两类并作。到了晚年,便转入到“水墨为上”之途。尤老做出这样的转变,既有从大城市与主流圈转入到民间与相对孤单的因素,也有个人情性爱好之缘由。从前者言之,大城市自是繁华热闹,与其相对应的绘画作品自然会偏于华丽。且富贵之人购买力强,主流画坛重色本属正常。而对于尤氏而言,其性情本偏于素朴,加之南方景色比之京沪自然素雅。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促使画风渐趋素淡,终以水墨为常,亦属情理中事。 综上所述可知,尤老崇尚“人生的艺术”与“水墨”,自有心性、环境与审美上必然的态势。
二、水融笔墨的艺术效果
对于尤无曲“笔墨水融”观念的提出与实验,可以看作为尤氏绘画的核心、灵魂与终极成就,更是对中国绘画独特而重要的贡献。“笔墨水融”之说,在绘画史上第一次把“水”提到与笔墨并重的位置,并且以此观念创作出一批赏心悦目、具有经典意味的精品。这才是真正的创作,是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对于这一点,当代理论界都给予了一致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介。
中国绘画史上亦有一些用水的范例。譬如宋代米友仁的云山图绘,笔墨水融,雾气弥漫,让观画之人有雾绕衣湿的感觉。此或可称用水成功的先例。明代董其昌画山水,对水与墨都特别的讲究,故其笔墨晶莹透明,高华异常。清代蒲华亦擅长用水。其画竹乘兴挥洒,给人以水墨淋漓的快感。近代则有黄宾虹,对用水很有讲究。20世纪80年代随尹光华兄去拜访寿崇德先生,观赏到多幅黄宾虹晚年的精品,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黄宾虹画完成之后,还以清水铺染画面,生成一种美人与婴儿戴上面纱的观感。尤无曲为黄宾虹的弟子,更是黄宾虹用水的继承人与出蓝者。他不但在实践上将水之应用发挥到極致,更提出了“笔墨水融”的概念。尤老晚年曾云:‘我认为这个水很重要,笔、墨、水、我现在把水放到和笔墨一样的高度,这是我的一个新观点。
对于尤老“笔墨水融”的新观念、我有一种较强的意识,认为可以将其改为“水融笔墨”。将水放到笔墨之前,目的更加明确,意义也更为深刻。因为尤老提出此概念的目的,就是要强化水,强化水的重要性与作用力。所以,造之时就不妨将水放到笔墨的前面,如此则更有新致与说服力。我们不妨以数理公式化来比较两者之区别。“笔墨水融”即为“A(笔)+B(墨)+C(水)”“水融笔墨”便变成“A(水)+B(笔)+C(墨)”。另外,按常理而言,“笔墨水融”乃是常理,笔墨当然要用水来调和,所以此语可看作为国画中的常识与熟语。如果不做解释、人们不一定知道另有思维与新致。“水融笔墨”则不同,此词在过去的词典中估计还未出现,既具有新意,且与尤老所要表达的创新意识更加吻合。在此不妨将尤老《关于“笔墨水融”》的宏文辑录于此,便于一起鉴赏与领悟个中奥妙。
“笔墨水融”这个观点最初成文是1999年参加“今日中国美术大展”时,要求参展者写一篇《我的艺术观》时所写。首次发表在2001年《荣宝斋》杂志八月特刊上。“笔墨水融”不仅是画法也是画理,内涵主要五个方面:笔、墨、水、融及水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国画艺术是有生命的。在我看来,笔墨是骨肉,水是血液,融是整体,融通古今,融合自然,融化心灵,融洽画中各元素。这“四融”必须靠水的特殊作用与运用,才能融为一体,成为一件生机盎然、韵味无穷的作品。这个思想不是我刻意研究而成,而是我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慢慢悟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由于充分发挥水的作用,我摸索出有自己特点的泼写结合的画法。“笔墨水融”是我对传统中国画艺术精华的理解和自己绘画经验的总结,这个境界是无,止境的,我还在努力。
从尤老此文可知,他老人家不但重视“水的特殊作用与运用”,还特别强调“融”的功能与艺术效果。如他所言“融是整体,融通古今,融合自然,融化心灵,融洽画中各元素”,以达成“融为一体,成为一件生机盎然、韵味无穷的作品”之目的。近现代画家中难得的奇品、或重笔、比如潘天寿:或重墨,比如李可染。而将“水”与“融”重视至这种程度的应该史无前例。所以欣赏与评介尤无曲特殊的艺术成就与贡献,尤须在这方面用心着力,方得其真常。
谈及“笔墨水融”与‘水融笔墨”,有必要提及中国绘画中的“焦墨现象”。使用焦墨并发挥其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清代有垢道人程邃。其焦墨绘画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现代则有张仃,其焦黑山水亦自成一家。焦墨与水墨相比,浓厚而干枯,最难得的是滋润:水墨与焦墨相比,润湿与融和,最难得的是浑厚。是故两者各有特色与难度。程邃的“焦墨”与尤无曲的“水融”,适成中国画的两极。将此两极比较研究,并列鉴赏,更能品鉴到各自不同的特色与艺术的效果。所以“焦墨”绘画对于认识与品鉴尤氏的“水融”性的国画,有着比较、反衬与斗艳的奇妙效果。
假如认为尤老的“水融”真可与“焦墨”齐头并观,尤氏对于中国绘画的贡献不亦大乎。
此次展览结合展览场地加以调配、细分为十二个单元,并以尤老自作诗句做标题,并配以相关的说明文字。这些单元分别为:一、缘起、二、独来习静万山中,三、客里关山三度岁、四、我为青山乐写真、五、满壁青山满案头、六、世人那识余心乐、七、书画养花却有神、八、天生傲骨不媚世、九、雨滋露润繁松盛、十、充满华滋草木知,十一、画里风光乃自由,十二、笔墨魂。每个单元以尤无曲的诗为题,并配以导读文字,每幅作品配有详细款识,如此精心的筹划设计,能帮助观众更加深入细致地体验尤老艺术发展的轨迹与成就,同时保证了义乌画展的特色与质量及这次展览图录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