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过而立之年,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人称“包子”。1994年开始旅行和户外探险,2000年成立探险家园户外运动俱乐部。2003年开始攀登冒山,登顶5D00米以上雪山二十余次,三次攀登海拔7546米的幕士塔格峰。2005年作为协作,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登山组织和保障,策划大型登山活动,培训登山领队、向导协作,成立醋博体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及酷博探险团队,建立四姑娘山协作队。致力于推动安全成熟的商业登山模式。2006年带队攀登5000米级别雪山成功登顶上百人次,2007年参加中国登山协会博格达高山技能培训班,作为队长攀登4613峰。2009年初中国登山协会攀冰培训助理教练。2009开设初级登山培训。初级攀冰培训。
OUTDOOR:上海周边没有什么高海拔的山峰,但上海却跟其他地方一样有不少想要登山的人群。近几年,商业登山逐步扩大,那么你的探险家园俱乐部近几年对于高海拔的商业登山开展得是否顺利呢?
包一飞:上海,最高海拔不过百米,高涨的房价,生活的压力,但并不能阻挡上海人登山的热情。就在几天前,我所在的上海探险家园俱乐部,已经完成了第62次的雪山攀登。2004年以前,登山对上海人来说是极少数户外发烧友和高手才去的事,每年的登山人群应该在20人以内。而在2009年,光探险家园俱乐部就有超过两百人次九座雪山的攀登。而且还有猫雨等俱乐部也有不少高海拔登山的商业活动。
OUTDOOR:目前,上海高海拔商业登山的参与人数和状况是怎样的?
包一飞:目前,据推算,上海每年的高海拔登山人次应该在五百人左右,除了各俱乐部组织,自助的攀登搭档也在逐渐形成。2004年以前,登山基本是自助的,那是高手间的对话。2004年开始了商业服务的登山,每一年都在逐渐地完善服务结构和内容。到了2009年,开始了培训式的登山,很多的登山爱好者不满足于登顶,希望进一步提高个人的能力。民间的爱好者也不完全追崇海拔的数字,更加看重的是攀登方式,攀登精神的探索。
OUTDOOR:你接触的上海登山爱好者,主要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包一飞:由于地理位置,城市性质等原因,上海的登山成本一直是比较高的。我每年接触超过一百名上海的登山爱好者。在我的印象中上海的登山爱好者体能般,但对技术和安全以及科学的登山方式要求较高,年龄在30~50岁之间,以40岁左右的居多。男女比例可能是全国最平均的,上海女性对登山的热忱丝毫不亚于男性,在我接触的队员中有不少女性攀登者,体能和技术都比大多数男队员强。大多数登山者一年只有1~2次的登山机会,所以格外珍惜,前期的准备和装备都是比较充分的,装备精良也是特色之一。总体感觉上海的高海拔登山活动发展并不迅速,但是相对理智和自主。
OUTDOOR:你认为,上海高海拔登山尤其是商业登山,未来的发展会是怎么样的呢?
包一飞:人们对于海拔高度的追求肯定不会停止,新的登山者仍然不断的产生。组织高山活动的俱乐部相对比原来要少,更集中。俱乐部每年的高山攀登活动,也是目标性的。根据上海的地理特点,理论和技术的培训会不断的发展,攀登的数量并不会快速提高。但安全的理念肯定会得以发展,很少冲动型登山,大多准备充分。登山者也会逐步开始分类,一类追求未尝试过的高度,不断挑战,处于海拔上升期:一类追求攀登乐趣、攀登方式攀登搭档。不太追求海拔高度,攀登一定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大多数人目前还在尝试阶段,体验为主。高海拔登山活动肯定会沿着有序的良性的轨迹发展。
OUTDOOR:上海周边没有什么高海拔的山峰,但上海却跟其他地方一样有不少想要登山的人群。近几年,商业登山逐步扩大,那么你的探险家园俱乐部近几年对于高海拔的商业登山开展得是否顺利呢?
包一飞:上海,最高海拔不过百米,高涨的房价,生活的压力,但并不能阻挡上海人登山的热情。就在几天前,我所在的上海探险家园俱乐部,已经完成了第62次的雪山攀登。2004年以前,登山对上海人来说是极少数户外发烧友和高手才去的事,每年的登山人群应该在20人以内。而在2009年,光探险家园俱乐部就有超过两百人次九座雪山的攀登。而且还有猫雨等俱乐部也有不少高海拔登山的商业活动。
OUTDOOR:目前,上海高海拔商业登山的参与人数和状况是怎样的?
包一飞:目前,据推算,上海每年的高海拔登山人次应该在五百人左右,除了各俱乐部组织,自助的攀登搭档也在逐渐形成。2004年以前,登山基本是自助的,那是高手间的对话。2004年开始了商业服务的登山,每一年都在逐渐地完善服务结构和内容。到了2009年,开始了培训式的登山,很多的登山爱好者不满足于登顶,希望进一步提高个人的能力。民间的爱好者也不完全追崇海拔的数字,更加看重的是攀登方式,攀登精神的探索。
OUTDOOR:你接触的上海登山爱好者,主要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包一飞:由于地理位置,城市性质等原因,上海的登山成本一直是比较高的。我每年接触超过一百名上海的登山爱好者。在我的印象中上海的登山爱好者体能般,但对技术和安全以及科学的登山方式要求较高,年龄在30~50岁之间,以40岁左右的居多。男女比例可能是全国最平均的,上海女性对登山的热忱丝毫不亚于男性,在我接触的队员中有不少女性攀登者,体能和技术都比大多数男队员强。大多数登山者一年只有1~2次的登山机会,所以格外珍惜,前期的准备和装备都是比较充分的,装备精良也是特色之一。总体感觉上海的高海拔登山活动发展并不迅速,但是相对理智和自主。
OUTDOOR:你认为,上海高海拔登山尤其是商业登山,未来的发展会是怎么样的呢?
包一飞:人们对于海拔高度的追求肯定不会停止,新的登山者仍然不断的产生。组织高山活动的俱乐部相对比原来要少,更集中。俱乐部每年的高山攀登活动,也是目标性的。根据上海的地理特点,理论和技术的培训会不断的发展,攀登的数量并不会快速提高。但安全的理念肯定会得以发展,很少冲动型登山,大多准备充分。登山者也会逐步开始分类,一类追求未尝试过的高度,不断挑战,处于海拔上升期:一类追求攀登乐趣、攀登方式攀登搭档。不太追求海拔高度,攀登一定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大多数人目前还在尝试阶段,体验为主。高海拔登山活动肯定会沿着有序的良性的轨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