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教师的情感素质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本文提出实施教学情感教育的几种措施,以培养历史教师的情感能力和情感素质。
关键词: 历史教师 教学情感素质 培养
教师情感素质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受到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普遍关注。瑞安斯研究发现,优秀教师较之于一般教师更能进行肯定性的自我认识及评价,他们自认为情绪稳定、自信、精神振奋、爱好广泛,喜欢同别人交往。“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出教师情感素质是友善、期待和激励,由此可见,情感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关键一层。基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情感素质对于历史学科教师尤为重要。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有像父母那样对学生的爱,那么他也比读过许多书,但又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与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教师要有对事业的爱,这是对教师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即历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而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有远大的理想与个人兴趣;能以平等、善意、友爱等态度对待学生;善于了解别人的知觉、情绪、愿望,分享其情感并进一步依此来引导其行为。其次,是历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情感交往的能力与技巧。包括:善于观察、识别学生的情绪反应,并恰当地作出应答;善于接纳学生的情绪袒露,灵活地处置其情绪宣泄;自然地与学生平等相处,进行情感交流;善于用语言、体态、手势等手段鼓动和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情感方向和控制情绪强度;善于用鼓励性语言,慎用惩罚性语言;善于营造良好积极的情感氛围,具有一定的幽默感;能排解学生情绪、情感困惑。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教师是否对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必须首先培养自己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把对事业的爱体现于对学生的爱中,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感情,他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上。”在关于“历史课教学方法”的问卷内容中,调查显示,喜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开导、鼓励型”的教师占90%,喜欢“激情、微笑、以情感人”的教师占53%;喜欢上课时能“生动形象教学,富有寓言、名言、故事、实例”的学生占70%以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学生占71%。由此可见,学生对改进历史课教学方法要求强烈,提高教师素质紧迫性突出。从问卷调查的种种数据充分显示,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历史课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解决现实实际问题都无法激起学生对本学科的信任和兴趣。历史教师加强学科情感培养,已是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在教学中产生共鸣,产生连锁反应。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如果在感情上对真、善、美爱不起来,对假、恶、丑恨不起来,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情感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呢?所以,教师必须在坚定立场,丰富道德情感,深入备课,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的同时,还要感动自己,再带着这份情感去感染学生,提高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达到情、理、行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气语调里,表现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爱的眼神里,也表现在每一块脸上的肌肉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吝啬对学生付出爱与情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实际上是我们称之谓教育的这个微妙的人类创造领域中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前提。”这就是说教师的品格和行为是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无论从校园生活的表层,还是教育领域的深层,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强有力的影响,并具有旷日持久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讲求自身修养,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敏于学习,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以推动和鼓舞学生前进。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为学生做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作为教育内容又作为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影响学生的一生。激发和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是提高历史教师情感素质的内在、最为根本的手段之一。情感的培养首先要让教师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历史学科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精深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不断地完善有关情感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博大精深、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是形成最佳知识智能结构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历史学科教师人格陶冶的修养来源。历史学科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充盈自己、丰富自己,并且不断自我研究、反思自省,使之变成个人化的教育信念、理想和情操,使之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优良的情感素质。
教师要在育人成才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他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蕴涵着老师辛勤的劳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老师用心血浇灌的结果。当教师能够感觉到学生心灵的画卷上留下了自己绘出的绚丽色彩,在学生个性的塑造上显现出自己创造的优美造型时,教师就能充分地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这样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情感素质,对于全面培养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贯彻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历史教师 教学情感素质 培养
教师情感素质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受到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普遍关注。瑞安斯研究发现,优秀教师较之于一般教师更能进行肯定性的自我认识及评价,他们自认为情绪稳定、自信、精神振奋、爱好广泛,喜欢同别人交往。“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出教师情感素质是友善、期待和激励,由此可见,情感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关键一层。基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情感素质对于历史学科教师尤为重要。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有像父母那样对学生的爱,那么他也比读过许多书,但又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与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教师要有对事业的爱,这是对教师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即历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而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有远大的理想与个人兴趣;能以平等、善意、友爱等态度对待学生;善于了解别人的知觉、情绪、愿望,分享其情感并进一步依此来引导其行为。其次,是历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情感交往的能力与技巧。包括:善于观察、识别学生的情绪反应,并恰当地作出应答;善于接纳学生的情绪袒露,灵活地处置其情绪宣泄;自然地与学生平等相处,进行情感交流;善于用语言、体态、手势等手段鼓动和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情感方向和控制情绪强度;善于用鼓励性语言,慎用惩罚性语言;善于营造良好积极的情感氛围,具有一定的幽默感;能排解学生情绪、情感困惑。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教师是否对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必须首先培养自己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把对事业的爱体现于对学生的爱中,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感情,他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上。”在关于“历史课教学方法”的问卷内容中,调查显示,喜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开导、鼓励型”的教师占90%,喜欢“激情、微笑、以情感人”的教师占53%;喜欢上课时能“生动形象教学,富有寓言、名言、故事、实例”的学生占70%以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学生占71%。由此可见,学生对改进历史课教学方法要求强烈,提高教师素质紧迫性突出。从问卷调查的种种数据充分显示,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历史课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解决现实实际问题都无法激起学生对本学科的信任和兴趣。历史教师加强学科情感培养,已是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在教学中产生共鸣,产生连锁反应。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如果在感情上对真、善、美爱不起来,对假、恶、丑恨不起来,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情感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呢?所以,教师必须在坚定立场,丰富道德情感,深入备课,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的同时,还要感动自己,再带着这份情感去感染学生,提高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达到情、理、行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气语调里,表现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爱的眼神里,也表现在每一块脸上的肌肉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吝啬对学生付出爱与情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实际上是我们称之谓教育的这个微妙的人类创造领域中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前提。”这就是说教师的品格和行为是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无论从校园生活的表层,还是教育领域的深层,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强有力的影响,并具有旷日持久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讲求自身修养,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敏于学习,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以推动和鼓舞学生前进。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为学生做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作为教育内容又作为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影响学生的一生。激发和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是提高历史教师情感素质的内在、最为根本的手段之一。情感的培养首先要让教师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历史学科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精深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不断地完善有关情感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博大精深、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是形成最佳知识智能结构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历史学科教师人格陶冶的修养来源。历史学科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充盈自己、丰富自己,并且不断自我研究、反思自省,使之变成个人化的教育信念、理想和情操,使之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优良的情感素质。
教师要在育人成才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他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蕴涵着老师辛勤的劳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老师用心血浇灌的结果。当教师能够感觉到学生心灵的画卷上留下了自己绘出的绚丽色彩,在学生个性的塑造上显现出自己创造的优美造型时,教师就能充分地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这样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情感素质,对于全面培养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贯彻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