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一水儿都是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学生,2017年这个暑假,她们幾乎没落着几天休息,都在跟着排练指挥、青年教师王秋诗唱歌,为的是秋来要随特邀指挥、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王燕副教授在北京开音乐会。暑假中,校园里没啥人,我在排练厅听她们叽叽喳喳地唱麻雀,听得乏了,就到校园里溜达片刻,看看啄食的麻雀们。劫夫老院长的塑像矗于小树林中,斜阳下格外令人肃然起敬。我没见过他,但我会唱他的歌,我们的下一辈还在唱他的歌。两年前,沈阳音乐学院在刘辉院长的主持下,重新整理、编配了劫夫于1950年创作的歌剧《星星之火》,隆重推出,持续演出。我说,这个,真是可以燎原的。围着雕塑,我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手机上的“朋友圈”里。依惯例,列于我的“走读中国”系列中,自然附有一小段文字。转瞬,老徐头的信发上来了:“我在院里晒太阳,怎没见到你?”我朝四周张望,终见一人,隔着篮球场,坐在老楼前的台阶上,想必该是他。虽说已出伏立秋,沈阳的太阳仍过于温暖,老徐遵医嘱,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出来,晒一个点儿的太阳。见我近前,他索性脱去圆领衫,光着上半身,端坐,让我给他拍个照。那模样,活脱是半个弥勒。
老徐跟我很熟,我们相识于1990年,在株洲的全国歌剧会演期间,接近30年了。他拉我在旁边席地坐下,开始唠嗑,顺便问我《麻雀》排得怎样。这《麻雀》是他写的一首合唱,全名叫《麻雀生活素描》。几年前就写出来了,[HJ2.3mm]
六个声部,还转调,还有什么复合排,太难排练,好几个指挥都不愿排。秋诗这次排练,好歹算是唱了下来。偏偏我蒋家王燕就是个不怕难的,自当学生时起,就有知难而上的习惯,沈阳院请她来排“北方”,她挑中的作品里,就有她徐大爷的这首《麻雀》。沐浴在傍晚和睦的阳光下,老徐跟我聊起麻雀史,他说:“麻雀曾被列入‘四害’,你知道不?”我当然知道,灭“四害”的时候,家父老蒋(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被分配的任务,是带着他的学生去故宫里面不开放的院落,用各种办法轰麻雀,不让它们落地,成群成群的麻雀都是那样生生累死的。家父给我讲这段往事时,那感叹的语气,我至今记忆犹新。老徐也感叹地说,那真是奇迹,几天之后,麻雀绝迹;一年之后,闹起了虫灾,因为没有克星了。不能眼看着闹灾呀!咋办?从苏联,大量进口麻雀,如今的麻雀,有的就是苏联种。听着老徐的讲述,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除“四害”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也曾喜欢上麻雀,或者叫家雀,很想抓几只为私有。雪后,在雪地上扫出一片净土,支个筛子,撒点食,企图扣住几只,却是徒劳。听说麻雀无法家养,至少是不好养,我才罢此念头。老徐可真的养过麻雀,不知他是怎么弄到手的,最多的时候,他养了六只(那首合唱的六个声部难道是从这儿来的吗),亲手喂它们蛋黄。麻雀们和他都很亲,上班时他骑车,麻雀就蹲在他的肩膀上,随他而行,偶尔飞去又飞回,成了校园一景。一只麻雀不幸病故,别的麻雀就守着它,为它而不吃不喝,直到自己也死去。老徐也伤心,不敢再养麻雀了,改成养花,也是自己侍弄,每天跟花儿说会儿话,逗花儿开心,他说,他的情绪它们都懂。
老徐是教师,是教授,是个大作曲家,写出了一批很牛的歌剧,代表作《苍原》,国家领导人都看过哟!那些歌剧,都是这家那家歌剧院约他写的,用个术语说,叫委约创作,所以有稿费,而且越来越可观。但是,稿费可观,不见得就能带出可观可听的好作品,尤其是歌剧。老徐老来这几年,身体不是很硬朗,惧怕委约也是一个原因。某日,他被五岁的陈勃帆小朋友画的两枝红梅感动,遥想梅花傲雪迎春的风采,灵感顿生,从古琴曲《梅花三弄》中摘取了六小节旋律,依循传统的变奏结构,模拟古琴、古筝、琵琶、扬琴的技法,很顺畅地写出了一曲钢琴小品。我称“小品”,毫无贬义,小(不过三分钟)而有品亦耐品,的确不可多得。又一日,他看见飞来飞去的麻雀,忽然生出给麻雀写首歌的愿望,可是没有人来委约他写麻雀,也没有歌词,他跟自己叨唠:“我就自己委约自己吧。”想写的都是心里话,连歌词他都自己写了:
叽叽喳喳,可爱的麻雀。
叮叮咚咚,下雨了,
麻雀一家躲在屋檐下。
叮叮咚咚,叽叽喳喳。
飞呀,飞呀,
草丛中的麻雀欢腾跳跃。
唰唰唰,雪中的麻雀,
穿上了花棉袄,
为吃饱肚子,东寻西找。
人类的朋友——麻雀,
叽叽喳喳。
这歌词看上去实在一般,跳来跳去,不大讲究。词作者若换成别人,老徐也未必看得中,但自己的孩子再丑也是宝,何况还有一种朴素的、未经雕琢的美,一种未落在字面上的疼爱,一种对麻雀的真情。三句话,三个场景,多么生动,又是多么概括。这种大白话的歌词,还真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得了呢!
合唱团第一次完整地唱下来时,老徐去听了,他笑呵呵地给孩子们讲了《麻雀》的故事,有的姑娘听哭了。为了学院主办的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一位院领导专门来审听,当场表态说《麻雀》不错,说这是把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引入了艺术创作,很正能量嘛。论坛结束时,沈阳院推出一台教学实践音乐会,《麻雀生活素描》位居十首合唱曲目之间,唱之前,王燕指挥特意介绍:“今天是这首作品的首次正式演唱。”我看了一下四周,举着手机录像的少说有三分之一。唱毕,王燕转身伸手,向她尊敬的徐大爷致意。观众席中,老徐起身,伸出双手,向王燕和她身后的合唱团,翘起了两个大拇指。
多年前我认识老徐时,旁人告诉我,他是个半仙儿,接触中我觉得他更像个神人。有一次他请我喝酒,硕大的瓶子,看着是色酒,喝着是白酒。我疑惑,他笑答:“我自己泡的,好几种水果,每年都泡。”说着,他举起手指间的香烟:“也是自己卷的,得劲儿。”校园后门外的五里河街,店铺鳞次栉比,与吃喝相关的店铺老板,几乎都认识他。他邀我喝杯小酒,眼见着他,出学院小门,进水果店后门,出前门,拐进旁边的店,买了瓶红酒,过了马路,“美阿丽”饭馆门口一坐,连菜单都不看,眨巴眨巴小眼睛,就把菜点完了。老徐的户口如今已随夫人一起转到了京城,但于他来说,京城太大,制约太多,处处不那么得劲儿。不如盛京,随意、随便、随遇而安,念叨啥来啥,忘却老之已至。老徐晒太阳之余,还爱顺手管点儿闲事,有人牵着狗去校园里新铺了塑胶的操场上遛弯儿,他建议没人值班时就给铁网门加把锁;假期中拦住生人,不让人家进教学楼,人家竟以为是新来了一个看门儿的大爷呢。
老徐,我称徐老师,大名:徐占海。说了您也不一定记得住,但我敢保证,您要是听了他那首《麻雀》,或是听了他的儿童画意钢琴作品《梅》,一定会记住,连歌、连曲,带人!
徐占海,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委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剧研究会创委会副主任,辽宁省优秀专家。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曾担任“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文化部多项音乐赛事评委。祖籍河北昌黎,1945年生于辽宁沈阳,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1983年至1996年担任作曲系副主任,2000年至2006年担任研究生部主任兼任科研处处长。在作曲系工作期间曾讲授作曲、和声、复调等课程,于2002年率先在沈阳音乐学院创建音乐文化艺术管理课程。现担任作曲(歌剧写作、民族器乐曲写作)、音乐文化经营管理等课题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及主持音乐治疗课程的创建、管理工作。他曾为多部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音乐,并多次获国家级奖励。京剧《英台梦》获文化部京剧调演“优秀音乐奖”,评剧《魂断天波府》获辽宁省首届艺术节作曲金奖,评剧《天职》《我那呼兰河》及舞剧《星海·黄河》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歌剧《归去来》获文化部“文华作曲奖”,《苍原》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作曲奖”“五个一工程奖”,合唱《放飞》获第四届金钟作品奖。此外还创作了多部交响乐、合唱作品及影视音乐等。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单纯中求丰富,擅于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他的音乐创作涉猎多种艺术门类,尤其在中国现代歌剧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苍原》这部饮誉海内外的歌剧作品是其代表作。
老徐跟我很熟,我们相识于1990年,在株洲的全国歌剧会演期间,接近30年了。他拉我在旁边席地坐下,开始唠嗑,顺便问我《麻雀》排得怎样。这《麻雀》是他写的一首合唱,全名叫《麻雀生活素描》。几年前就写出来了,[HJ2.3mm]
六个声部,还转调,还有什么复合排,太难排练,好几个指挥都不愿排。秋诗这次排练,好歹算是唱了下来。偏偏我蒋家王燕就是个不怕难的,自当学生时起,就有知难而上的习惯,沈阳院请她来排“北方”,她挑中的作品里,就有她徐大爷的这首《麻雀》。沐浴在傍晚和睦的阳光下,老徐跟我聊起麻雀史,他说:“麻雀曾被列入‘四害’,你知道不?”我当然知道,灭“四害”的时候,家父老蒋(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被分配的任务,是带着他的学生去故宫里面不开放的院落,用各种办法轰麻雀,不让它们落地,成群成群的麻雀都是那样生生累死的。家父给我讲这段往事时,那感叹的语气,我至今记忆犹新。老徐也感叹地说,那真是奇迹,几天之后,麻雀绝迹;一年之后,闹起了虫灾,因为没有克星了。不能眼看着闹灾呀!咋办?从苏联,大量进口麻雀,如今的麻雀,有的就是苏联种。听着老徐的讲述,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除“四害”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也曾喜欢上麻雀,或者叫家雀,很想抓几只为私有。雪后,在雪地上扫出一片净土,支个筛子,撒点食,企图扣住几只,却是徒劳。听说麻雀无法家养,至少是不好养,我才罢此念头。老徐可真的养过麻雀,不知他是怎么弄到手的,最多的时候,他养了六只(那首合唱的六个声部难道是从这儿来的吗),亲手喂它们蛋黄。麻雀们和他都很亲,上班时他骑车,麻雀就蹲在他的肩膀上,随他而行,偶尔飞去又飞回,成了校园一景。一只麻雀不幸病故,别的麻雀就守着它,为它而不吃不喝,直到自己也死去。老徐也伤心,不敢再养麻雀了,改成养花,也是自己侍弄,每天跟花儿说会儿话,逗花儿开心,他说,他的情绪它们都懂。
老徐是教师,是教授,是个大作曲家,写出了一批很牛的歌剧,代表作《苍原》,国家领导人都看过哟!那些歌剧,都是这家那家歌剧院约他写的,用个术语说,叫委约创作,所以有稿费,而且越来越可观。但是,稿费可观,不见得就能带出可观可听的好作品,尤其是歌剧。老徐老来这几年,身体不是很硬朗,惧怕委约也是一个原因。某日,他被五岁的陈勃帆小朋友画的两枝红梅感动,遥想梅花傲雪迎春的风采,灵感顿生,从古琴曲《梅花三弄》中摘取了六小节旋律,依循传统的变奏结构,模拟古琴、古筝、琵琶、扬琴的技法,很顺畅地写出了一曲钢琴小品。我称“小品”,毫无贬义,小(不过三分钟)而有品亦耐品,的确不可多得。又一日,他看见飞来飞去的麻雀,忽然生出给麻雀写首歌的愿望,可是没有人来委约他写麻雀,也没有歌词,他跟自己叨唠:“我就自己委约自己吧。”想写的都是心里话,连歌词他都自己写了:
叽叽喳喳,可爱的麻雀。
叮叮咚咚,下雨了,
麻雀一家躲在屋檐下。
叮叮咚咚,叽叽喳喳。
飞呀,飞呀,
草丛中的麻雀欢腾跳跃。
唰唰唰,雪中的麻雀,
穿上了花棉袄,
为吃饱肚子,东寻西找。
人类的朋友——麻雀,
叽叽喳喳。
这歌词看上去实在一般,跳来跳去,不大讲究。词作者若换成别人,老徐也未必看得中,但自己的孩子再丑也是宝,何况还有一种朴素的、未经雕琢的美,一种未落在字面上的疼爱,一种对麻雀的真情。三句话,三个场景,多么生动,又是多么概括。这种大白话的歌词,还真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得了呢!
合唱团第一次完整地唱下来时,老徐去听了,他笑呵呵地给孩子们讲了《麻雀》的故事,有的姑娘听哭了。为了学院主办的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一位院领导专门来审听,当场表态说《麻雀》不错,说这是把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引入了艺术创作,很正能量嘛。论坛结束时,沈阳院推出一台教学实践音乐会,《麻雀生活素描》位居十首合唱曲目之间,唱之前,王燕指挥特意介绍:“今天是这首作品的首次正式演唱。”我看了一下四周,举着手机录像的少说有三分之一。唱毕,王燕转身伸手,向她尊敬的徐大爷致意。观众席中,老徐起身,伸出双手,向王燕和她身后的合唱团,翘起了两个大拇指。
多年前我认识老徐时,旁人告诉我,他是个半仙儿,接触中我觉得他更像个神人。有一次他请我喝酒,硕大的瓶子,看着是色酒,喝着是白酒。我疑惑,他笑答:“我自己泡的,好几种水果,每年都泡。”说着,他举起手指间的香烟:“也是自己卷的,得劲儿。”校园后门外的五里河街,店铺鳞次栉比,与吃喝相关的店铺老板,几乎都认识他。他邀我喝杯小酒,眼见着他,出学院小门,进水果店后门,出前门,拐进旁边的店,买了瓶红酒,过了马路,“美阿丽”饭馆门口一坐,连菜单都不看,眨巴眨巴小眼睛,就把菜点完了。老徐的户口如今已随夫人一起转到了京城,但于他来说,京城太大,制约太多,处处不那么得劲儿。不如盛京,随意、随便、随遇而安,念叨啥来啥,忘却老之已至。老徐晒太阳之余,还爱顺手管点儿闲事,有人牵着狗去校园里新铺了塑胶的操场上遛弯儿,他建议没人值班时就给铁网门加把锁;假期中拦住生人,不让人家进教学楼,人家竟以为是新来了一个看门儿的大爷呢。
老徐,我称徐老师,大名:徐占海。说了您也不一定记得住,但我敢保证,您要是听了他那首《麻雀》,或是听了他的儿童画意钢琴作品《梅》,一定会记住,连歌、连曲,带人!
徐占海,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委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剧研究会创委会副主任,辽宁省优秀专家。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曾担任“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文化部多项音乐赛事评委。祖籍河北昌黎,1945年生于辽宁沈阳,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1983年至1996年担任作曲系副主任,2000年至2006年担任研究生部主任兼任科研处处长。在作曲系工作期间曾讲授作曲、和声、复调等课程,于2002年率先在沈阳音乐学院创建音乐文化艺术管理课程。现担任作曲(歌剧写作、民族器乐曲写作)、音乐文化经营管理等课题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及主持音乐治疗课程的创建、管理工作。他曾为多部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音乐,并多次获国家级奖励。京剧《英台梦》获文化部京剧调演“优秀音乐奖”,评剧《魂断天波府》获辽宁省首届艺术节作曲金奖,评剧《天职》《我那呼兰河》及舞剧《星海·黄河》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歌剧《归去来》获文化部“文华作曲奖”,《苍原》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作曲奖”“五个一工程奖”,合唱《放飞》获第四届金钟作品奖。此外还创作了多部交响乐、合唱作品及影视音乐等。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单纯中求丰富,擅于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他的音乐创作涉猎多种艺术门类,尤其在中国现代歌剧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苍原》这部饮誉海内外的歌剧作品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