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曙22块于1975年投入开发,为典型薄层稀油油藏,地质储量473×104t。受地质条件影响,油井出砂严重、套坏井多、井网不完善成为开发的主要矛盾。2007年以来,在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研究,通过“井网重构、钻井优化、轨迹控制”等技术的系统应用,实现了区块整体开发水平的提升。区块日产由48t上升到最高的92t,采油速度由0.37%上升到最高0.7%,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在盘活区域储量的同时,为同类油藏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薄层稀油油藏;出砂;水平井;二次开发;同类油藏
前言
曙光油田稀油油藏地质储量1.5亿吨,目前多处于注水开发中后期,采油速度0.29%,采出程度23%;其中薄层稀油油藏地质储量为3760万吨,占稀油总储量的23.5%。近年来,按照“分层开发”、“二次开发”等新的开发理念,在构造复杂、储层发育差、油层出砂严重的曙22块开展了水平井整体二次开发部署研究,共规划新井22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研究背景
1.1油藏概况
曙22块位于曙四区西北部,开发目的层为沙四上杜家台油层,整体为北西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9°~14°。储层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含油面积5.53km2,地质储量473×104t。地面脱气原油粘度(50℃)平均为157mPa.s,原油密度(20℃)0.8955g /cm3,属稀油油藏。
1.2开发历程
曙22块1975年采用500m井距反9点法面积注水井网投入开发,2006年井网加密到200m-250m井距。2007年底区块总井数21口,开井17口,日产油56t,累产油112.1×104t,采油速度0.37%,采出程度23.1%,,日注水170方,注采比0.61。
1.3存在问题
1.3.1油层出砂严重
曙22块油藏埋深浅,压实作用差,油层胶结疏松,储层粒度中值0.1mm,泥质含量高达15.1%,受此影响,油层出砂严重,每万方液量出砂达到2方,最为严重的区域高达8.5方。因出砂、套坏关井23口,占总井数的37.1%。
1.3.2直井开发井网不适应
含油层系少,油层总厚度小,平均单井钻遇厚度仅为20.4m,调整余地小。按现方式预测最终采收率29.6%,与同类油藏曙4714对比低6.4%。采用直井开发井网无法满足区块高效开发需要,亟待探索新的开发模式。
2 水平井二次开发研究
为进一步改善曙22块开发效果,近年来按照新的开发理念、结合新的开发技术,制定了精细地质体刻画、精细油藏潜力评价、精细配套技术完善的工作思路,从而实现井网整体部署的目标。
2.1油藏条件具备二次开发的基础
地质体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区块难动用储量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新技术、新方法为深化地质体的认识提供技术支持。
(1)井震结合重新落实区块构造。采用4口典型井进行人工地震[1]合成记录比对,准确标定层位。边界断层基本没有变化,内部增加一条次级断层。
(2)结合沉积微相准确认识砂体展布。储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2],主要物源方向在西南。储层砂体展布方向为南西~北东向,向北部逐渐尖灭。
(3)精细油层展布规律研究。区块杜家台油层发育10个砂岩组,30个小层,平均厚度为10.4m。杜Ⅱ8、杜Ⅲ3为主力砂岩组。杜Ⅱ8最大厚度6.4m,最小厚度1.2m,平均厚度为3.3m;杜Ⅲ3最大厚度6.0m,最小厚度1.2m,平均厚度为2.5m。
(4)精细水淹特征研究。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及监测资料,对区块水淹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南部主体部位油层较厚,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高,北部区域油层薄,出砂严重、井网极不完善,整体水淹较弱。
2.2油藏潜力具备二次开发的价值
(1)区域内剩余油较为富集。在重构地下认识体系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剩余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块内剩余油主要有井网不完善型、断层边角型和井间滞留型,特别是杜Ⅱ8、杜Ⅲ3两个小层剩余油连片分布。
(2)区域内地层能量充足。尽管经过三十多年开发,区块仍保持较高的压力水平:平均地层压力9.0Mpa,压力系数保持在0.8左右。
(3)具备较高产能。老井试采结果表明主力层仍具有较高产能:如曙4-8-3C井选采杜Ⅲ3,3.5m/1层,初期日产油达12t,含水3%,阶段累产油达到1.05万吨。
2.3钻完井技术具备二次开发条件
随着钻完井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平井防砂技术取得突破,使曙22块水平井整体二次开发成为可能。
(1)储层追踪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现场钻井过程中,采用斯伦贝谢地质导向结合录井、测井、地震等多学科资料现场监控结合分析,准确地指导钻井轨迹运行,目前已实现2m薄层中准确穿行,达到较高钻遇率。
(2)水平井防砂技术[3]日趋成熟。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2009年实施的砾石充填完井防砂技术获得成功,解决了稀油水平井出砂问题,扩大了出砂油藏水平井部署范围。
2.4开发理念的进步推动了二次开发的实施
近年来在油藏精细研究和配套技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开发理念,通过优化部署层位、优化井网井型、优化水平段长度,实现了水平井[5]整体二次开发。共部署水平井22口,其中采油井15口,注水井7口。
(1)优化部署层位,确定了两套目的层。选择具有一定单层厚度、一定控制储量和良好隔层的杜Ⅱ8-11、杜Ⅲ3-5进行部署。
(2)优化井网井型,选择了有利的井网方式。考虑后期开发补充地层能量,注采方式采用直-平、平-平组合注采井网的开发方式,实现水平井分层系注水开发。
(3)优化水平段长度,确保了产能最大化。对不同水平段长度进行经济指标对比、结合储层的发育,确定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为300m左右最优。
3实施效果分析
(1)油层钻遇率较高。在现场钻井过程中,采用斯伦贝谢地质导向、岩屑录井、地质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实时监控,进行综合分析,并准确地指导了钻井轨迹运行,实现了薄单砂层中穿行,达到了较高的储层钻遇率。完钻的16口水平井目的层钻遇率平均84.3%。
(2)出砂得到有效控制。区块早期采用普通筛管完井,4口井全部套坏,后期采用砾石充填完井防砂技术,出砂量从原来的万方液量出砂3.9方下降为0.7方,检泵周期由老井的56天上升到254天。
(3)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投产的16口水平井初期日产154.6t,平均单井日产11.0t,目前开井10口,日产油52.3t,平均单井5.2t;区块日产油从48t上升到92t,采油速度从0.37%上升到0.7%。
4结论与认识
(1)通过精细油藏地质研究,逐步对区块断层发育、构造变化、储层展布、油层发育、剩余油分布有了准确的认识,为提高薄层水平井二次开发打下了基础。
(2)完井工艺的优化可以满足出砂油藏的开发需求。
(3)该项目有效盘活了区块储量资源,对进入开发后期的薄层油藏,实施水平井二次开发积累了经验。经初步研究,曙光油田薄层稀油油藏适合整体水平井二次开发的区块仍有3个,石油地质储量822万吨,实施后可增加可采储量26万吨,对曙光油田的持续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勤英,楊茜,刘忠亮.地震属性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9,16(4):57-59.
[2]陈程,孙义梅.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的建立[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3):248-250.
[3]何生厚,张琪.油气井防砂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11~13.
[4]陈祖华,郑永旺.S油藏产能评价及开发方式优化设计,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34(2):111-117.
关键词:薄层稀油油藏;出砂;水平井;二次开发;同类油藏
前言
曙光油田稀油油藏地质储量1.5亿吨,目前多处于注水开发中后期,采油速度0.29%,采出程度23%;其中薄层稀油油藏地质储量为3760万吨,占稀油总储量的23.5%。近年来,按照“分层开发”、“二次开发”等新的开发理念,在构造复杂、储层发育差、油层出砂严重的曙22块开展了水平井整体二次开发部署研究,共规划新井22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研究背景
1.1油藏概况
曙22块位于曙四区西北部,开发目的层为沙四上杜家台油层,整体为北西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9°~14°。储层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含油面积5.53km2,地质储量473×104t。地面脱气原油粘度(50℃)平均为157mPa.s,原油密度(20℃)0.8955g /cm3,属稀油油藏。
1.2开发历程
曙22块1975年采用500m井距反9点法面积注水井网投入开发,2006年井网加密到200m-250m井距。2007年底区块总井数21口,开井17口,日产油56t,累产油112.1×104t,采油速度0.37%,采出程度23.1%,,日注水170方,注采比0.61。
1.3存在问题
1.3.1油层出砂严重
曙22块油藏埋深浅,压实作用差,油层胶结疏松,储层粒度中值0.1mm,泥质含量高达15.1%,受此影响,油层出砂严重,每万方液量出砂达到2方,最为严重的区域高达8.5方。因出砂、套坏关井23口,占总井数的37.1%。
1.3.2直井开发井网不适应
含油层系少,油层总厚度小,平均单井钻遇厚度仅为20.4m,调整余地小。按现方式预测最终采收率29.6%,与同类油藏曙4714对比低6.4%。采用直井开发井网无法满足区块高效开发需要,亟待探索新的开发模式。
2 水平井二次开发研究
为进一步改善曙22块开发效果,近年来按照新的开发理念、结合新的开发技术,制定了精细地质体刻画、精细油藏潜力评价、精细配套技术完善的工作思路,从而实现井网整体部署的目标。
2.1油藏条件具备二次开发的基础
地质体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区块难动用储量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新技术、新方法为深化地质体的认识提供技术支持。
(1)井震结合重新落实区块构造。采用4口典型井进行人工地震[1]合成记录比对,准确标定层位。边界断层基本没有变化,内部增加一条次级断层。
(2)结合沉积微相准确认识砂体展布。储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2],主要物源方向在西南。储层砂体展布方向为南西~北东向,向北部逐渐尖灭。
(3)精细油层展布规律研究。区块杜家台油层发育10个砂岩组,30个小层,平均厚度为10.4m。杜Ⅱ8、杜Ⅲ3为主力砂岩组。杜Ⅱ8最大厚度6.4m,最小厚度1.2m,平均厚度为3.3m;杜Ⅲ3最大厚度6.0m,最小厚度1.2m,平均厚度为2.5m。
(4)精细水淹特征研究。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及监测资料,对区块水淹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南部主体部位油层较厚,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高,北部区域油层薄,出砂严重、井网极不完善,整体水淹较弱。
2.2油藏潜力具备二次开发的价值
(1)区域内剩余油较为富集。在重构地下认识体系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剩余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块内剩余油主要有井网不完善型、断层边角型和井间滞留型,特别是杜Ⅱ8、杜Ⅲ3两个小层剩余油连片分布。
(2)区域内地层能量充足。尽管经过三十多年开发,区块仍保持较高的压力水平:平均地层压力9.0Mpa,压力系数保持在0.8左右。
(3)具备较高产能。老井试采结果表明主力层仍具有较高产能:如曙4-8-3C井选采杜Ⅲ3,3.5m/1层,初期日产油达12t,含水3%,阶段累产油达到1.05万吨。
2.3钻完井技术具备二次开发条件
随着钻完井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平井防砂技术取得突破,使曙22块水平井整体二次开发成为可能。
(1)储层追踪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现场钻井过程中,采用斯伦贝谢地质导向结合录井、测井、地震等多学科资料现场监控结合分析,准确地指导钻井轨迹运行,目前已实现2m薄层中准确穿行,达到较高钻遇率。
(2)水平井防砂技术[3]日趋成熟。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2009年实施的砾石充填完井防砂技术获得成功,解决了稀油水平井出砂问题,扩大了出砂油藏水平井部署范围。
2.4开发理念的进步推动了二次开发的实施
近年来在油藏精细研究和配套技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开发理念,通过优化部署层位、优化井网井型、优化水平段长度,实现了水平井[5]整体二次开发。共部署水平井22口,其中采油井15口,注水井7口。
(1)优化部署层位,确定了两套目的层。选择具有一定单层厚度、一定控制储量和良好隔层的杜Ⅱ8-11、杜Ⅲ3-5进行部署。
(2)优化井网井型,选择了有利的井网方式。考虑后期开发补充地层能量,注采方式采用直-平、平-平组合注采井网的开发方式,实现水平井分层系注水开发。
(3)优化水平段长度,确保了产能最大化。对不同水平段长度进行经济指标对比、结合储层的发育,确定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为300m左右最优。
3实施效果分析
(1)油层钻遇率较高。在现场钻井过程中,采用斯伦贝谢地质导向、岩屑录井、地质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实时监控,进行综合分析,并准确地指导了钻井轨迹运行,实现了薄单砂层中穿行,达到了较高的储层钻遇率。完钻的16口水平井目的层钻遇率平均84.3%。
(2)出砂得到有效控制。区块早期采用普通筛管完井,4口井全部套坏,后期采用砾石充填完井防砂技术,出砂量从原来的万方液量出砂3.9方下降为0.7方,检泵周期由老井的56天上升到254天。
(3)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投产的16口水平井初期日产154.6t,平均单井日产11.0t,目前开井10口,日产油52.3t,平均单井5.2t;区块日产油从48t上升到92t,采油速度从0.37%上升到0.7%。
4结论与认识
(1)通过精细油藏地质研究,逐步对区块断层发育、构造变化、储层展布、油层发育、剩余油分布有了准确的认识,为提高薄层水平井二次开发打下了基础。
(2)完井工艺的优化可以满足出砂油藏的开发需求。
(3)该项目有效盘活了区块储量资源,对进入开发后期的薄层油藏,实施水平井二次开发积累了经验。经初步研究,曙光油田薄层稀油油藏适合整体水平井二次开发的区块仍有3个,石油地质储量822万吨,实施后可增加可采储量26万吨,对曙光油田的持续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勤英,楊茜,刘忠亮.地震属性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9,16(4):57-59.
[2]陈程,孙义梅.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的建立[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3):248-250.
[3]何生厚,张琪.油气井防砂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11~13.
[4]陈祖华,郑永旺.S油藏产能评价及开发方式优化设计,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34(2):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