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行贿一方应入罪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但《刑法修正案(七)》没有同时规定“行贿一方”是否构成犯罪,依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司法原则,司法界一致观点认为目前行贿一方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对于给予财物行为是否应该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对该行为是否应予以定罪处罚存在争议。
  一、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立法者在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入罪时,对于行贿一方没有纳入刑法规制范围是有意而为之,其理由是:
  1、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行贿一方接触国家工作人员方式不同。目前刑法对于行贿一方定罪,都是行贿方直接利用受贿一方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他们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其行为直接侵犯了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行贿方,是给予特定关系人财物,其不直接接触该国家工作人员,只是特定关系人单方面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该国家工作人员事前事后并不知道特定关系人与行贿一方之间的金钱关系。否则特殊关系人不是依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罪,而是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共同构成受贿罪,而行贿一方则以行贿罪定罪处罚。
  2、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行贿一方行贿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大。以《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为例,从行贿一方的角度来看,其行为结构是:请托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财物—特定关系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了不正当的利益。可以看出,行贿一方要谋取不正当利益,要通过三个环节才能实现,真正能给行贿一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仅是最后那个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真正影响、侵犯、破坏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的不是行贿一方的行贿行为,而是特定关系人利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换言之,行贿一方的行贿行为仅仅是间接地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其真正有社会危害性的应该是特定关系人。
  因此,持此种观点人认为,行贿一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还没有达到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的行贿罪(直接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程度,从而没有必要动用刑罚加以惩罚。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行贿一方的行为应该纳入刑法规制范围,予以规制,笔者也同意此观点,持此种观点的主要理由是:
  1、对该行为定罪符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必然要求。2005年10月我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其中第18条明确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考虑采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将下列故意实施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或者其他任何人员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实际给予任何不正当好处,以使其滥用本人的实际影响力或者被认为具有的影响力,为该行为人或者其他人从缔约国的行政部门或者公共机关获得不正当好处……”,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行贿人无论是给予什么人好处,只要行贿人试图通过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或者非公职人员的影响力来谋取不正当好处,并给予利益,都应该认为是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信赖性和公正性,都应该认定为犯罪。按照该规定,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行贿一方予以定罪是符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也是我国充分贯彻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需要。
  2、从司法实践来看,行贿一方间接收买的社会危害性更大。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行贿人给予特定关系人财物行为,虽然是一种间接收买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但与行贿罪中的行贿方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行为一样, 其结果都是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而且从司法实践来看,其间接收买的社会危害性更大,因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身边会有多个特定关系人,行贿方通过社会关系找到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概率也会比直接收买高出好几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要求行贿方谋取的利益也是不正当利益,即违反了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等规定,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3、对该行为定罪也是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当前极为严重的受贿现象是与十分猖獗的行贿行为互为因果的,行贿与受贿,尤如一条毒根上孽生的两个毒瘤,有受贿必有行贿。行贿行为不仅是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等腐败现象的催生剂,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腐败的一种直接、典型、具体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侵蚀着国家的政权肌体,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危害着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对于行贿一方不定罪,是治标不治本的短视之举,只有切断根源,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
  4、对该行为定罪也是对对合犯进行双向惩罚的需要。对合犯,又称对向犯,是指因处于互相对应位置的双方的对应行为配合而构成的犯罪。从我国刑法体系来看,始终是坚持对对合犯进行双向惩罚的立法精神,对于刑法中规定的受贿罪、单位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与行贿罪、向单位行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一一对应,形成对合关系,即无论是行贿、还是受贿都应构成犯罪。利用影响力受贿一方与行贿一方也是一种对合关系,未将请托人的请托行为规定为犯罪,使该行贿行为游离于刑罚处罚之外,有违我国刑法对对合犯罪进行双向惩罚的精神。从我国刑法行受贿体系角度看,也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对于与其行为性质相同的,已纳入刑法规制范围的行贿人来说,也是有失公平正义,有失平衡的。
  二、立法建议
  笔者建议在今后的刑法修正中,应当对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的行贿罪进行修订,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即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财物的,以行贿罪论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以财物的,也以行贿罪论处。将原来的第三款改为第四款,并修订为: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同时,对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的单位行贿罪也作出同样的修订。这样,就可以构筑一个比较完整的,并与受贿犯罪相对应的行贿罪体系,以有效遏制贿赂犯罪的发生。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日全文播发。《决定》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概念,称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中国”概念的提出对警察执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本文将从警察执法的理念革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浅析建设“法治中国”对警察执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法治中国;法治警察;警察执
期刊
摘要:新的刑事诉讼法初步确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同时也对检察机关提出了新要求。检察机关要充分领会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所体现的保障人权,减少审前羁押的价值理念,在深刻理解该制度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要客观地看待羁押必要性审查所面临的困境,从适用案件的选择、羁押替代措施的完善以及部门之间的衔接等方面逐步从试点走向成熟,进而全面推进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  关键词:检察机
期刊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刑事诉讼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那么,当无罪的人被错误地追究刑事责任时,怎样才能得到司法救济?应该得到怎样的司法救济呢?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对于公安机关和本院侦查部门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如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违
期刊
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由于立法、司法等方面的原因,立案监督的效果还不够理想,立案监督工作正面临着许多难题,亟待解决。在此,笔者试对立案监督的难点、产生原因及其对策作一探讨,并对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总结,为立案监督工作服务。  一、立案监督工作的难点  (1)检察机关知晓的案件信息有限,立案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不会把所辖区域内的案发及立案情况提供给检察机关,因而立案监督的信息仅
期刊
摘要: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首次将公益诉讼写入,是我国公益诉讼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虽未明确规定何为“法律规定的机关”,但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都普遍认为该条款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检察机关一向作为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作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已为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在我国检察实践中也有少量运用。本文将
期刊
摘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律师的权利保障大大增加,但缺乏有效的制度对辩护律师的违规行为进行应有的监督,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辩护律师滥用权利违规执业的情况;检察机关除了作为刑事案件的侦查机关、审查批准逮捕机关和公诉机关外,还是法律监督机关,监督辩护律师的执业行为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促进司法公正,使辩护律师队伍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检察机关监督辩护律师执业行为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
期刊
摘要:检察档案是检察机关全部活动的原始记录,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随着检察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检察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改善目前存在的检察档案的利用率相对不高, 利用范围比较狭窄,信息资源挖掘不深的现实情况,加强对检察档案工作的开发和利用,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关键词:检察档案;现状;开发;利用  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档
期刊
摘要:刑事和解作为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一类载体,其在检察实务实现社会价值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当前,开展刑事和解工作的范围、主体和程序存在某些固化的特征,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的突破;本文对刑事和解适用相关问题,包括范围、对象及程序的阐述,旨在发现并辨别司法实践中的一些误区,以利于刑事和解工作继续拓展空间和延伸领域。  关键词:刑事和解;案件范围;对象;诉讼阶段  一、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  
期刊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调整。修改后的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制度、侦查措施和审判程序等,都与检察机关息息相关。加强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监督是刑诉法修改的主要内容,贯穿始终。证据制度的调整、程序的增加,也必然使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工作模式发生转变,不能再把办案重心放在口供获取上,检察机关更应该强调文明
期刊
摘要: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和解,全国各地司法机关都做了许多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刑事和解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部分,人民检察院应当对刑事和解实施法律监督,特别是对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条件和对象等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对刑事和解中的检查监督权也要予以规制和制约。  关键词:刑事和解;检察监督;规制  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和解进行了专章规定,对检察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