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总人口有16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80%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白族文化在继承固有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也吸收了印度等国的古代文化,形成了白族色彩斑斓、独具特色的文化。源远流长的白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白族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篇章。它是在长期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的。到南诏中后期,通过增损汉字笔画、用汉字或汉字的偏旁仿照汉字的造字法组合成字等办法,用来记录白语。这种文字历史上称为“白文”或“僰文”,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汉字型文字。为了和解放后创制试行的拼音白文(即“新白文”)相区别,现在一般称“方块白文”,也有称为“老白文”。方块白文产生以后,一直在白族民间使用。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考古发掘、文物抢救、古籍整理、民族文化研究等工作中,陆续发现了不少方块白文的文物和文献资料。
1、白文文献的分类
对白文文献的分类,通常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历史发展阶段、内容、书写材料、文字特征等。据此可以把白文文献分为如下几类:
1.1白文史籍
《僰古通记》、《玄峰年运志》、《西南列国志》这些著作,到明代中叶还在流传,但到晚清都已失传。只有根据《僰古通记》等书写的《南诏野史》、《白国因由》等书尚存。
1.2白文残瓦
白文残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这些有字瓦多出土于南诏、大理国建筑遗址、古窑址中。白文残瓦的内容有三种,一是汉字;二是白文;三是记号。
1.3南诏大理国手写佛经
1956年,在大理凤仪北汤天村法藏寺金銮宝刹内发现佛经近三千册,其中,南诏晚期和大理国时代的写本经卷20余卷,有些经卷经文旁有朱笔写的小字及浮签,朱笔小字及浮签是方块白文。
1.4白文碑铭
白文碑铭主要有以下几种:大理国《段政兴资发愿文》、明初《邓川石窦香泉段信苴宝碑》、明代《故善士杨宗墓志》、《故善士赵公墓志》、《词记山花·咏苍洱境》、《故处士杨公同室李氏寿藏》碑阴之《山花一韵》、清代《史城芜山道人健庵尹敬夫妇预为家冢记》后附《白曲一诗》等。
1.5大本曲和本子曲
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主要流传在大理地区。大本曲有一整套的说唱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大本曲的内容大多取材于汉族的传说故事,少部分取材于白族社会与历史。大本曲主要是用白语来进行创作和演唱的,至今流传民间的大本曲手抄本,都是用这种方块白文记录的。大本曲数量极其丰富,在白文文献中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流传下来的大本曲曲目达116个。主要的有《白王的故事》、《松明楼》、《杜文秀起义》、《李自成进京》、《安南王亡国记》、《兰季子会大哥》、《双猎记》、《凤凰城》、《桥头记》等。
本子曲是白族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在剑川县。本子曲的故事情节多取材于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主要用白族调演唱,中间无夹白。本子曲曲本,也都是用方块白文书写,是白文文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的有《青姑娘》、《鸿雁带书》、《放鹞曲》、《秧鸡曲》、《黄氏女对金刚经》、《出门调》、《李四维告御状》、《兵灾匪祸血泪愁》、《月里桂花》、《串枝连》等数十部。
1.6民歌唱词
白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民歌。白族民歌,有的形式较为固定,在群众中代代相传;有的却是即兴创作,形式较为自由。在大理地区,许多地方都有用方块白文书写的民歌唱本。
1.7白文祭文
白文祭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宗教仪式上诵唱,赞美神灵功德、祈求赐福的祭文;一种是在丧葬仪式上诵唱,缅怀死者、寄托哀思的祭文,在大理州白族聚居地都很常见。
1.8白文对联、书信等
2、白文文献的价值
方块白文书写的文献,是白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白文文献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历史价值
古代有字瓦是研究南诏、大理国纪年史的重要资料。唐、宋时期,云南曾出现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五个地方政权,称帝建元纪年。统治云南达五百多年,三十七代王,共有八十多个年号。由于历史原因,史书记载有的错乱,有的阙失。南诏、大理国纪年有字瓦的发现,正好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
从文献记载看,历史上曾有过许多白文历史著作。最著名的有《僰古通记》、《玄峰年运志》、《西南列国志》等多种。明代杨慎译《僰古通记》、《玄峰年运志》为汉语,编成《滇载记》一书,影响极大,后代修云南史志者多据其书。
在民间流传的大本曲本子,如《白王的故事》、《火烧松明楼》、《杜文秀起义》等,虽然内容多是传说故事,但从中也折射出白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情况。这些涉及白族历史情况的白文资料,对于我们了解白族社会的发展,白族的对外交流,历代政权的政治军事,白族历史上的生产生活状况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2宗教学价值
方块白文的许多历史文献,都反映了历史上白族的宗教信仰情况。如《白国因由》一书,原来用白文书写,清代僧人寂裕将其译为汉语。该书是佛教密宗进入大理地区并和当地原始宗教进行斗争、发展状态在白族民间文学中的直接反映。历史上白文和佛教的关系较为密切,佛教常常用白文阐释佛经,宣扬佛教,如南诏、大理国写经,不仅有白文旁注,而且有大段的白文注疏。又如大理国《段政兴资发愿文》、明初《邓川石窦香泉段信苴宝碑》等,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和崇拜。上述白文材料,为研究白族宗教信仰的发展(包括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和白族原始宗教的关系,白族佛教思想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白族民间的宗教洞经会的活动,也经常使用方块白文。洞经会书写的各种白文祭文,更是白族宗教思想、宗教感情、宗教仪式等诸多方面的直接反映,它有助于后人历史地、客观地分析白族宗教的形成与特征。
2.3民俗学价值
几乎所有的白文文献资料,都或多或少包含有不同时期的民俗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岁时节庆、婚丧嫁娶、禁忌礼仪等各个方面。特别是白族大本曲,具体、生动地体现了白族民俗。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有关白族地区的婚嫁习俗,对定亲、测字、置办彩礼、婚事操办、迎亲等各个环节,都作了生动而详细的描述。这些习俗内容,在白文文献中得到了较完整的反映和保存。
2.4文学价值
在白文文献中,有关白族民歌、唱词、本子曲等民间文学艺术的手抄本,占有较大的数量。明代白族文人杨黼创作的山花体民歌《词记山花·咏苍洱境》,是用白文写的,这首白族长诗至今广为传诵。在白族民间代代相传的白文大本曲、本子曲、民歌,原来只能在民间口头传承,后来民间艺人用白文对其记录整理,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创造,方块白文起到了保存和发展本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作用。
2.5语言学价值
方块白文是记录白族语言的文字符号,用方块白文书写的历史文献,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白语发展状况。如明清时期的白文碑刻,目前多已成功地释读了,如徐琳、赵衍荪《白文〈山花碑〉释读》、徐琳《明代白文〈故善士杨宗墓志〉试释》,周祜《明清白文碑漫话》、《〈段信苴宝摩崖碑〉注释》,何一琪《“白文”哀词〈赵坚碑〉之研究》,赵橹《白文〈山花碑〉译释》,对几块明清白文碑刻作了介绍,并对碑文大意作了释读,使我们得以对明清时期白语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如后来徐琳发表的《南诏七个山川土地名量词考释》、《南诏大理国“骠信”“摩诃罗嵯”名号探源》、《古白语贝币名和量词的遗存》,对《蛮书》、《新唐书》、《旧唐书》、《云南志略》等历史文献中存在的一些词语,汲取汉语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方法或结论,利用现代白语的读音、意义,结合具体文献的上下文来说明具体词语的来源和演变。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文献中的方块白文,对于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白语方言土语的异同,白语与其他兄弟民族语言的关系,白语与汉语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方块白文文献在语言学方面的学术价值是其它材料所不能代替的。
3、白文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
白文文献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要千方百计予以抢救,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步。大理州图书馆已收集了部分白文文献,如:《蛮书》、《新唐书》、《旧唐书》、《云南志略》、《大理丛书·金石篇》、《大理历代名碑》、《大理古碑研究》、《白族民间祭祀经文钞》、《白族本子曲》;白汉对照、用拼音白文整理出版的图书:《白文作品选》、《白曲精选》、《民间文学选》、《石宝山情歌百首》等,入藏的白文文献还不多,应该加大收藏力度,丰富馆藏,突出馆藏地方民族特色,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作出贡献。
3.1思想观念
白族历史上有方块白文,有大量的白文文献。但现在还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各级各类图书馆应把收集、整理白文文献作为本馆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3.2宣传工作
需要作大量的宣传,要使各级领导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得到工作和经费上的支持。这样一来,可以抽出专业技术人员做这项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除了州、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要借助广大的社会力量,收集各种白文文献。
3.3收集整理
收集方式:一是社会捐赠。二是向白文文献拥有者购买,或者用我们州图书馆翻印的地方民族古籍与之交换;三是借用白文文献复印或拍照。整理:收集到的白文文献,有的因年代久远,老化、脆裂、虫蛀,纸张破损,先要修复。然后按照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对白文文献进行分类、编目等科学化管理。
3.4开发利用
第一,建立白文文献书目提要数据库。第二,建立白文文献篇目索引数据库。第三,建立白文文献全文数据库。全文数字化,对文献保护有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将纷繁复杂、分散无序的白文文献资料进行组织整序。与此同时,编印出书目提要、篇目索引等纸质印刷品。建设以上三种特色数据库,是开发利用馆藏白文文献资料的一种深层次方法,可以扩大读者检索途径,提高检索质量,方便读者查询、借阅馆藏白文文献,提高白文文献利用率。
1、白文文献的分类
对白文文献的分类,通常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历史发展阶段、内容、书写材料、文字特征等。据此可以把白文文献分为如下几类:
1.1白文史籍
《僰古通记》、《玄峰年运志》、《西南列国志》这些著作,到明代中叶还在流传,但到晚清都已失传。只有根据《僰古通记》等书写的《南诏野史》、《白国因由》等书尚存。
1.2白文残瓦
白文残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这些有字瓦多出土于南诏、大理国建筑遗址、古窑址中。白文残瓦的内容有三种,一是汉字;二是白文;三是记号。
1.3南诏大理国手写佛经
1956年,在大理凤仪北汤天村法藏寺金銮宝刹内发现佛经近三千册,其中,南诏晚期和大理国时代的写本经卷20余卷,有些经卷经文旁有朱笔写的小字及浮签,朱笔小字及浮签是方块白文。
1.4白文碑铭
白文碑铭主要有以下几种:大理国《段政兴资发愿文》、明初《邓川石窦香泉段信苴宝碑》、明代《故善士杨宗墓志》、《故善士赵公墓志》、《词记山花·咏苍洱境》、《故处士杨公同室李氏寿藏》碑阴之《山花一韵》、清代《史城芜山道人健庵尹敬夫妇预为家冢记》后附《白曲一诗》等。
1.5大本曲和本子曲
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主要流传在大理地区。大本曲有一整套的说唱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大本曲的内容大多取材于汉族的传说故事,少部分取材于白族社会与历史。大本曲主要是用白语来进行创作和演唱的,至今流传民间的大本曲手抄本,都是用这种方块白文记录的。大本曲数量极其丰富,在白文文献中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流传下来的大本曲曲目达116个。主要的有《白王的故事》、《松明楼》、《杜文秀起义》、《李自成进京》、《安南王亡国记》、《兰季子会大哥》、《双猎记》、《凤凰城》、《桥头记》等。
本子曲是白族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在剑川县。本子曲的故事情节多取材于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主要用白族调演唱,中间无夹白。本子曲曲本,也都是用方块白文书写,是白文文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的有《青姑娘》、《鸿雁带书》、《放鹞曲》、《秧鸡曲》、《黄氏女对金刚经》、《出门调》、《李四维告御状》、《兵灾匪祸血泪愁》、《月里桂花》、《串枝连》等数十部。
1.6民歌唱词
白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民歌。白族民歌,有的形式较为固定,在群众中代代相传;有的却是即兴创作,形式较为自由。在大理地区,许多地方都有用方块白文书写的民歌唱本。
1.7白文祭文
白文祭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宗教仪式上诵唱,赞美神灵功德、祈求赐福的祭文;一种是在丧葬仪式上诵唱,缅怀死者、寄托哀思的祭文,在大理州白族聚居地都很常见。
1.8白文对联、书信等
2、白文文献的价值
方块白文书写的文献,是白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白文文献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历史价值
古代有字瓦是研究南诏、大理国纪年史的重要资料。唐、宋时期,云南曾出现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五个地方政权,称帝建元纪年。统治云南达五百多年,三十七代王,共有八十多个年号。由于历史原因,史书记载有的错乱,有的阙失。南诏、大理国纪年有字瓦的发现,正好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
从文献记载看,历史上曾有过许多白文历史著作。最著名的有《僰古通记》、《玄峰年运志》、《西南列国志》等多种。明代杨慎译《僰古通记》、《玄峰年运志》为汉语,编成《滇载记》一书,影响极大,后代修云南史志者多据其书。
在民间流传的大本曲本子,如《白王的故事》、《火烧松明楼》、《杜文秀起义》等,虽然内容多是传说故事,但从中也折射出白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情况。这些涉及白族历史情况的白文资料,对于我们了解白族社会的发展,白族的对外交流,历代政权的政治军事,白族历史上的生产生活状况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2宗教学价值
方块白文的许多历史文献,都反映了历史上白族的宗教信仰情况。如《白国因由》一书,原来用白文书写,清代僧人寂裕将其译为汉语。该书是佛教密宗进入大理地区并和当地原始宗教进行斗争、发展状态在白族民间文学中的直接反映。历史上白文和佛教的关系较为密切,佛教常常用白文阐释佛经,宣扬佛教,如南诏、大理国写经,不仅有白文旁注,而且有大段的白文注疏。又如大理国《段政兴资发愿文》、明初《邓川石窦香泉段信苴宝碑》等,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和崇拜。上述白文材料,为研究白族宗教信仰的发展(包括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和白族原始宗教的关系,白族佛教思想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白族民间的宗教洞经会的活动,也经常使用方块白文。洞经会书写的各种白文祭文,更是白族宗教思想、宗教感情、宗教仪式等诸多方面的直接反映,它有助于后人历史地、客观地分析白族宗教的形成与特征。
2.3民俗学价值
几乎所有的白文文献资料,都或多或少包含有不同时期的民俗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岁时节庆、婚丧嫁娶、禁忌礼仪等各个方面。特别是白族大本曲,具体、生动地体现了白族民俗。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有关白族地区的婚嫁习俗,对定亲、测字、置办彩礼、婚事操办、迎亲等各个环节,都作了生动而详细的描述。这些习俗内容,在白文文献中得到了较完整的反映和保存。
2.4文学价值
在白文文献中,有关白族民歌、唱词、本子曲等民间文学艺术的手抄本,占有较大的数量。明代白族文人杨黼创作的山花体民歌《词记山花·咏苍洱境》,是用白文写的,这首白族长诗至今广为传诵。在白族民间代代相传的白文大本曲、本子曲、民歌,原来只能在民间口头传承,后来民间艺人用白文对其记录整理,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创造,方块白文起到了保存和发展本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作用。
2.5语言学价值
方块白文是记录白族语言的文字符号,用方块白文书写的历史文献,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白语发展状况。如明清时期的白文碑刻,目前多已成功地释读了,如徐琳、赵衍荪《白文〈山花碑〉释读》、徐琳《明代白文〈故善士杨宗墓志〉试释》,周祜《明清白文碑漫话》、《〈段信苴宝摩崖碑〉注释》,何一琪《“白文”哀词〈赵坚碑〉之研究》,赵橹《白文〈山花碑〉译释》,对几块明清白文碑刻作了介绍,并对碑文大意作了释读,使我们得以对明清时期白语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如后来徐琳发表的《南诏七个山川土地名量词考释》、《南诏大理国“骠信”“摩诃罗嵯”名号探源》、《古白语贝币名和量词的遗存》,对《蛮书》、《新唐书》、《旧唐书》、《云南志略》等历史文献中存在的一些词语,汲取汉语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方法或结论,利用现代白语的读音、意义,结合具体文献的上下文来说明具体词语的来源和演变。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文献中的方块白文,对于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白语方言土语的异同,白语与其他兄弟民族语言的关系,白语与汉语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方块白文文献在语言学方面的学术价值是其它材料所不能代替的。
3、白文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
白文文献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要千方百计予以抢救,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步。大理州图书馆已收集了部分白文文献,如:《蛮书》、《新唐书》、《旧唐书》、《云南志略》、《大理丛书·金石篇》、《大理历代名碑》、《大理古碑研究》、《白族民间祭祀经文钞》、《白族本子曲》;白汉对照、用拼音白文整理出版的图书:《白文作品选》、《白曲精选》、《民间文学选》、《石宝山情歌百首》等,入藏的白文文献还不多,应该加大收藏力度,丰富馆藏,突出馆藏地方民族特色,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作出贡献。
3.1思想观念
白族历史上有方块白文,有大量的白文文献。但现在还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各级各类图书馆应把收集、整理白文文献作为本馆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3.2宣传工作
需要作大量的宣传,要使各级领导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得到工作和经费上的支持。这样一来,可以抽出专业技术人员做这项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除了州、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要借助广大的社会力量,收集各种白文文献。
3.3收集整理
收集方式:一是社会捐赠。二是向白文文献拥有者购买,或者用我们州图书馆翻印的地方民族古籍与之交换;三是借用白文文献复印或拍照。整理:收集到的白文文献,有的因年代久远,老化、脆裂、虫蛀,纸张破损,先要修复。然后按照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对白文文献进行分类、编目等科学化管理。
3.4开发利用
第一,建立白文文献书目提要数据库。第二,建立白文文献篇目索引数据库。第三,建立白文文献全文数据库。全文数字化,对文献保护有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将纷繁复杂、分散无序的白文文献资料进行组织整序。与此同时,编印出书目提要、篇目索引等纸质印刷品。建设以上三种特色数据库,是开发利用馆藏白文文献资料的一种深层次方法,可以扩大读者检索途径,提高检索质量,方便读者查询、借阅馆藏白文文献,提高白文文献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