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受到环境变化、自学意识不足、知识基础薄弱、教师素质不够等影响,高职生在学习与接受文学理论的学科知识时,更容易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所处的时代,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提出改进文学理论教学现状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全球化 主体意识 人生境界 心理健康
《文学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本身的抽象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理解的困难。高职院校的文学理论教学,在教学与应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在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多媒体教学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相结合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首先从现实层面对文学理论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其功能突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要大胆地引入全球文化的实例,从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教学生学为学生自己学到师生互学。
多媒介技术的运用,也为提高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促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促进他们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因而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理想认知工具和信息媒介。”语言符号不仅意味着信息传输,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参与了人们的观念体系和文化秩序的建构,正如卡西尔所言,“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和认识任何东西。”人正是符号之网中的接受主体,所以,学习者就不仅是以审美为目的的鉴赏者和批评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主体。
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形态的转换,出现了诸如网络超文本小说、互动诗歌和手机作品等新的文本形态,教师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文化信息,同时提供学生相关的网络资源,使教学适应当代文化语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当代文化产品的欣赏与批评分析,使文学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最终转化为理解时代和认识自我的思想方法。
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主体间性”和“互主性”是一个热门话题,因此,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者要重视教与学的互动,并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坚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不要自言其说,避免以书本为教学参照物,杜绝将学生视为他者。
二、文本欣赏与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相结合
教师首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学最常忽略的问题现实文本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识别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介文本,帮助学生透析其所隐含的价值取向或意识形态。美国学者罗伯特•梅逊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心灵。在这一方面,传统的文学、哲学、美术、宗教和历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文学理论的讲授者在教学中过多空泛地、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思维推演,忽略了对具体文本或文字现象分析,错漏了生命教育,造成费力不讨好,學生却不想懂的“共失”局面,而且降低了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何谈对学习者人生的指导与影响。
文化的全球化具体对文学理论教学而言,所面临的问题就是选择分析对象是否能够回答人的生存际遇问题。因为在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体系中,是用经典的文学作品说明某一理论问题的。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教学对象经常面对的恰恰不是所谓“文学经典”,他们介入的也不完全是所谓审美活动。由此,学生的接受经验无助于提高审美意识、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能力。
文学首先是以审美目的展开的各种活动,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研究美,进而创造美,学生在美的创造中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提高了人生境界。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文本解读、文学现象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人生感悟层次,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与单纯的知识接受相比,学习者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更能体现文学理论教学的价值。
三、情感交流与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
文学理论教材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的本质问题,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等构成。相对而言,沉迷其中的教学方式将学习打造成一个封闭的过程,容易导致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由于难以与他人愉悦地相处,可能会引起自卑、苦闷、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人生的幸福却是“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了别的东西也是枉然。”
虽然“慎独”是儒家文化倡导的一种自我修身方法,《大学》有云“君子必慎其独也”,但时代变了,文学也变了,文学理论教学应顾及学生的交际问题、自我认知问题、就业问题及爱情问题,不能无视学生盲目的追求,要适时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因为学习更有助于学习者健康的心理,“在一定的条件限制前提下,我们可以说,获得新的心理素质的改变实际上是通过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教师要在教与学中要注重教会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校园文化的这种独特的思想氛围,“对个人就变成了双重的力量源泉:一方面,它给每个人的思想留下独特的印记;另一方面,它在他与其他人之间建立纽带。”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师生的情感互动,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文学理论教师只有放下自身的知识传授主体的面目,以情感交流的主体方式出现,才能促进学习者知、情、意的均衡发展。可知,文学理论教学也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兴杰,何文辉.传媒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改进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98.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3.
[3][美]罗伯特•梅逊著.陆有铨译.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31.
[4][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
[5][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6][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7.
[关键词] 全球化 主体意识 人生境界 心理健康
《文学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本身的抽象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理解的困难。高职院校的文学理论教学,在教学与应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在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多媒体教学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相结合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首先从现实层面对文学理论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其功能突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要大胆地引入全球文化的实例,从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教学生学为学生自己学到师生互学。
多媒介技术的运用,也为提高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促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促进他们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因而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理想认知工具和信息媒介。”语言符号不仅意味着信息传输,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参与了人们的观念体系和文化秩序的建构,正如卡西尔所言,“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和认识任何东西。”人正是符号之网中的接受主体,所以,学习者就不仅是以审美为目的的鉴赏者和批评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主体。
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形态的转换,出现了诸如网络超文本小说、互动诗歌和手机作品等新的文本形态,教师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文化信息,同时提供学生相关的网络资源,使教学适应当代文化语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当代文化产品的欣赏与批评分析,使文学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最终转化为理解时代和认识自我的思想方法。
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主体间性”和“互主性”是一个热门话题,因此,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者要重视教与学的互动,并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坚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不要自言其说,避免以书本为教学参照物,杜绝将学生视为他者。
二、文本欣赏与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相结合
教师首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学最常忽略的问题现实文本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识别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介文本,帮助学生透析其所隐含的价值取向或意识形态。美国学者罗伯特•梅逊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心灵。在这一方面,传统的文学、哲学、美术、宗教和历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文学理论的讲授者在教学中过多空泛地、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思维推演,忽略了对具体文本或文字现象分析,错漏了生命教育,造成费力不讨好,學生却不想懂的“共失”局面,而且降低了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何谈对学习者人生的指导与影响。
文化的全球化具体对文学理论教学而言,所面临的问题就是选择分析对象是否能够回答人的生存际遇问题。因为在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体系中,是用经典的文学作品说明某一理论问题的。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教学对象经常面对的恰恰不是所谓“文学经典”,他们介入的也不完全是所谓审美活动。由此,学生的接受经验无助于提高审美意识、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能力。
文学首先是以审美目的展开的各种活动,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研究美,进而创造美,学生在美的创造中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提高了人生境界。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文本解读、文学现象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人生感悟层次,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与单纯的知识接受相比,学习者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更能体现文学理论教学的价值。
三、情感交流与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
文学理论教材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的本质问题,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等构成。相对而言,沉迷其中的教学方式将学习打造成一个封闭的过程,容易导致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由于难以与他人愉悦地相处,可能会引起自卑、苦闷、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人生的幸福却是“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了别的东西也是枉然。”
虽然“慎独”是儒家文化倡导的一种自我修身方法,《大学》有云“君子必慎其独也”,但时代变了,文学也变了,文学理论教学应顾及学生的交际问题、自我认知问题、就业问题及爱情问题,不能无视学生盲目的追求,要适时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因为学习更有助于学习者健康的心理,“在一定的条件限制前提下,我们可以说,获得新的心理素质的改变实际上是通过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教师要在教与学中要注重教会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校园文化的这种独特的思想氛围,“对个人就变成了双重的力量源泉:一方面,它给每个人的思想留下独特的印记;另一方面,它在他与其他人之间建立纽带。”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师生的情感互动,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文学理论教师只有放下自身的知识传授主体的面目,以情感交流的主体方式出现,才能促进学习者知、情、意的均衡发展。可知,文学理论教学也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兴杰,何文辉.传媒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改进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98.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3.
[3][美]罗伯特•梅逊著.陆有铨译.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31.
[4][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
[5][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6][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