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作家,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黑人形象。埃里森在着力表现黑人在寻找自我这一中心主题的同时,巧妙地安插了其他相关主题来进一步探讨找回黑人自我的途径。而在这些相关的主题当中,骄傲这一主题尤为值得探讨。本文旨在就这一主题进行解读,从而使我们对埃里森的作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 寻找自我 相关主题 骄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作家。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黑人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可以说是当代美国文学的又一部杰作。在这部小说中,埃里森以一位黑人青年的成长经历为题材,以犀利的文笔控诉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罪恶,抒发了黑人的悲愤,同时,他还用大量的笔墨歌颂了黑人为寻求一条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道路所进行的反抗和斗争。
仔细研读《看不见的人》,我们不难发现,埃里森在着力表现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这一中心主题的同时,巧妙地安插了其他相关主题来进一步刻画黑人当时的境遇以及找回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途径。而在这些相关的主题当中,骄傲这一主题尤为引人注意。
在《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中,埃里森所要刻画的骄傲不是无名无姓的主人公在小说前半部所表现出的那种罪恶的傲慢,而是一种恰当的自尊,是那种因为欣赏自己种族善良和优秀品质发自内心的骄傲。黑人不是没有历史、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更不是劣等民族。美国黑人有自己的骄傲和身份,他们的根在非洲,因此他们应该抓住非洲人的精神,吸取古老非洲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以使其在美国白人文化中显现出来,使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这些年来一直被忽视、被遗忘的美国黑人的传统。
埃里森一直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而感到骄傲、自豪,在《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中,他通过描述两类黑人对自己黑人身份和文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阐述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同、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可。
一 排斥黑人文化和传统的“无形人”布莱索
《看不见的人》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仍旧存在的种族歧视。在美国社会同时存在黑白两种文化价值观。这两种文化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冲突。一些黑人为了得到白人的认同而接受了白人文化的主宰,最终导致了白人社会中黑人的个性和自我的丧失,沦入了“无形”境遇。在《看不见的人》中,作者就刻画了处在不同层次与地位的黑人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下所发生的背叛行为。
如果说,书中主人公是在奋斗进取中发觉自己是处于无形处境的美国新一代黑人的代表,那么,以大学校长布莱索为代表的黑人则是已有地位,却在谋取地位时丧失了自我而身处“无形人”之列的美国黑人的代表。这些黑人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蓄意地既背叛着白人也背叛着黑人。在内心深处,布莱索痛恨着自己的黑人身份,痛恨自己由于身为地位低下的种族的一员,不得不在白人面前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带来的羞辱。但是,尽管他认为黑人的身份让自己感到耻辱,但为了能换来名誉、地位、金钱与权力,他又不惜利用这种身份,在那些白人富翁、“慈善家”面前摇尾乞怜,向他们索求自己渴望的东西。他认为讨好白人的唯一办法就是对他们撒谎。由此可见,布莱索是在以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权势和地位。这样的黑人在白人社会中也一样是无形的。在白人眼里,他是一副奴才的嘴脸,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该有的尊严,更谈不上人格和个性。
在自己的黑人种族中,布莱索也是一个有着两张面孔的人:一张是和颜悦色的教育家和引导者的面孔。他用这张面孔在自己的同宗兄弟中骗取尊敬和依赖,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而在这张面孔的后面,却是另一张更贴近他内心的严厉和漠视的面孔。一旦哪一个黑人做了很可能会危及他前途和利益的事情,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出卖种族亲情来维护他不惜任何代价换来的权威和地位。在黑人那里,他出卖了自己的种族亲情,他的灵魂已不再属于黑人。他对于自己身为黑人这一事实感到羞辱,一心想要摒弃黑人的一切传统和文化,并为融入白人社会而处心积虑地进行着奋斗。而事实上,他这种否认自己的种族性,企图抹杀自己黑人性的努力从未获得白人的真正认可,却使自己成为白人的附属品,最后变成了不白不黑的“阴沉的灰色”。他在获取表面成功的同时,沦为一个没有自我的无形人,逐渐丧失了黑人祖先所遗留下来的黑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而这正是主人公与他们保持敌对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埃利森通过布莱索向我们展示: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对自己种族文化的否定,对于黑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的丧失。
二 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斗士们
在《看不见的人》中,埃里森观点鲜明地批评了布莱索为了自我利益与自己的黑人兄弟自相残杀,失去黑人所应有的骄傲。同时,埃里森还独具匠心地用主人公和其他三个黑人例证了种族传统中值得赞美的骄傲,这三个人物便是托德·克利夫顿、塔普兄弟和玛丽·兰博,这些人物展现出一种令人羡慕的黑人所特有的骄傲。
值得称道的是,黑人骄傲的最佳化身不是主人公自己,而是玛丽·兰博。主人公初次遇见她时,她已经学到了这个年轻人经过痛苦才取得的经验:没有哪个黑人应该为褴褛的衣着、不规范的语法或小过失而受到轻视,他应该得到的是帮助。玛丽·兰博把昏厥在街头的主人公带回家中悉心调理,此后他便寄居在这里,度过了他来到纽约后最愉快的一段时光。玛丽热情好客,并不为主人公无力支付房租而改变她对他的友好相待。她的一言一行都能让我们感觉到黑人骨子里所蕴含的善良和好客:
“你放心好了,我会像照顾别的许多人那样地照顾你的,我的名字叫玛丽·兰博……。兄弟,玛丽小姐总是帮助别人,你需要一些帮助,因为在这里你和我一样是黑人。”
此外,玛丽·兰博对不公正的事情充满了愤怒,对肮脏的行径报以仇恨。在小说的第十二章,玛丽与主人公的谈话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你们得带头,得斗争,使我们多少提高一点。我要告诉你别一些事情,这是那些从南方来得人必须做到的……,你们年轻人应该记住,而且要带头。……我身在纽约,可纽约并不在我的心里,懂得我的意思吗?不能堕落腐化。”
这些都表明,玛丽希望南方的年轻黑人会给他们的民族带来有益的变化。她具有生活在一个堕落的社会而不使自己堕落的优秀黑人所具备的可贵品质。主人公在具有母性的玛丽身上发现了哈莱姆区令人鼓舞的民间精神,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通过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骄傲这一主题在托德·克利夫顿身上也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感觉到主人公初次遇到这个英俊优雅的年轻黑人就表露出对他的喜爱:
“我发觉他肤色很黑,长得很漂亮;一副黑色大理石般的容貌,轮廓清晰……在他面颊的轮廓里,非洲人的柔中有刚和盎格鲁-撒克森逊人的坚韧强悍微妙地交融无间。”
另外,拉斯尽管不喜欢主人公和托德在兄弟会充当工具而与他们敌对,但他对托德的感情却是另一种爱的体现。他在拔出刀准备刺杀克利夫的瞬间表现出一种无能,并哭着解释说他们的黑肤色使他们成为兄弟,称克利夫顿是个天生的王子。他拒绝给托德以致命的伤害,而且三次缩回刀子。他情绪激昂地坚称,黑人可能得到的亲情只能是同其他黑人的亲情。为了强调这点,他列举着白人所鄙视的黑人的头发、嘴唇和非洲传统。事实上,主人公和拉斯对托德的感情正像很多黑人彼此间的感情一样,是一种对自己种族中引以为豪的优秀人物的敬仰,是对自己种族优秀传统的认可。
托德·克利夫顿死得并不光彩,可是他的朋友们在恭敬地抬他的遗体时恢复了他的骄傲和崇高精神。虽然托德死了,但是他不是毁于骄傲,而是毁于历史中的力量。主人公用他表示最后哀悼的话、商谈人类的尊严。主人公谈到托德的英俊、他爽快的笑容、敏锐的目光、灵巧的双手和他的热心肠。主人公也谈到这位死者的希望、梦想和他的领导,他的死是因为他是个不受摆布的人,他有一种令人羡慕的骄傲。
在《看不见的人》中,玛丽·兰博和托德·克利夫顿所具备的令人骄傲的品质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塔普兄弟为了保留自己的尊严而付出的努力也不容忽视。
塔普兄弟因拒绝放弃男人的骄傲而饱受痛苦,但是他保存了束缚过他的一节锁链来证实:通过罪恶的傲慢不可能获得某种谦恭。塔普兄弟对他的人民历史上的斗争的了解以及他们中伟大人物的自豪感,在主人公到达区办公室第二天得到了展示。他将一副镶嵌在黄铜相框里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相片拿到这位主人公的办公室,这位著名的19世纪黑人演说家和作家摆脱了奴隶制并成为本民族的伟大领袖。尽管塔普兄弟拖着一条瘸腿,他还是爬上了一把椅子,将相片挂上,然后鼓励这位年轻人要经常看它。对于主人公的感谢,他只是提醒说,道格拉斯属于他们所有的人。
塔普兄弟将那节象征他挣脱枷锁的铁链送给主人公的亲密表示,也是一种骄傲的体现。正如主人公所告诉我们的那样:
“就像一个人把祖父的表传给儿子,而儿子接受这块表并不是因为这只老式表本身有什么用,而是因为父亲的行为里含有未声明的庄严肃重的色彩,这行为能把他和他的祖先联系在一起,这是他在人生路途中此刻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也为他那模模糊糊、混沌一片的未来增添了几分具体的色彩。”
上面提到的这三个人物例证了种族传统中值得赞美的骄傲,最终无名无形的主人公也例证了这一点。
主人公对自己的身世曾一度感到耻辱,对黑人喜爱的一切感到羞愧,连黑人喜爱的红薯、猪下水之类的食品都不屑一顾,认为这些东西体现了黑人的无知和粗俗。事实上,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主人公对白人文化的盲从心理。在小说中的后半部,埃里森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经历和思想的变化,将他的观点逐步渗透给读者。主人公吃红薯的经历进一步表明了他对黑人历史的重新确认,是主人公朝着发现自我的方向跨出的关键性的一步。当主人公生活在哈莱姆普通黑人之中时,对于他来说,这是对自己种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性的回归。当他生活在南方时,他一心只想通过受教育脱离自己的种族文化传统,并奋力按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和塑造自己。但当生活教育了他,使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黑人在白人社会中不会被白人真正接受时,在哈莱姆对黑人文化价值的象征回归在他自我意识的确立上,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了他从对自身作为黑人而排斥黑人价值传统,因而实际上否定和丧失了自我,到他开始与黑人价值传统认同,从而进一步走上了找回自我,找回令黑人骄傲的优秀民族传统的道路。
在托德·克利夫顿被白人警察射杀之后,他不顾兄弟会的反对,组织了规模盛大的游行和葬礼,和无数黑人群众一起高唱黑人歌曲《千万人逝去了》。在葬礼上,他愤怒谴责白人的暴行,以黑人兄弟而不是兄弟会成员的身份追悼克利夫顿,从而将自己以及在场黑人的民族情绪和自豪感推向高潮。
黑人民族毕竟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民族。在美国白人的文化氛围中,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社会个性和文化个性,寻求着表达自己的方式。他们尽管有人曾经失落过,产生过异化感,但他们的民族特性却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始终令所有黑人引以为豪。这种骄傲将成为他们排除所有的混乱、痛苦、迷茫和敌对,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Callahan,John F,Flying home and other stores by Ralph Ellison,NY:Random House,1996.
[2] Ralph Ellison,Shadow and Act,New York Press,1964.
[3] 付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拉尔夫·埃里森,任绍曾、张德中、黄云鹤、殷惟本译:《看不见的人》,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魏萍,女,1974—,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 寻找自我 相关主题 骄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作家。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黑人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可以说是当代美国文学的又一部杰作。在这部小说中,埃里森以一位黑人青年的成长经历为题材,以犀利的文笔控诉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罪恶,抒发了黑人的悲愤,同时,他还用大量的笔墨歌颂了黑人为寻求一条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道路所进行的反抗和斗争。
仔细研读《看不见的人》,我们不难发现,埃里森在着力表现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这一中心主题的同时,巧妙地安插了其他相关主题来进一步刻画黑人当时的境遇以及找回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途径。而在这些相关的主题当中,骄傲这一主题尤为引人注意。
在《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中,埃里森所要刻画的骄傲不是无名无姓的主人公在小说前半部所表现出的那种罪恶的傲慢,而是一种恰当的自尊,是那种因为欣赏自己种族善良和优秀品质发自内心的骄傲。黑人不是没有历史、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更不是劣等民族。美国黑人有自己的骄傲和身份,他们的根在非洲,因此他们应该抓住非洲人的精神,吸取古老非洲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以使其在美国白人文化中显现出来,使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这些年来一直被忽视、被遗忘的美国黑人的传统。
埃里森一直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而感到骄傲、自豪,在《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中,他通过描述两类黑人对自己黑人身份和文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阐述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同、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可。
一 排斥黑人文化和传统的“无形人”布莱索
《看不见的人》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仍旧存在的种族歧视。在美国社会同时存在黑白两种文化价值观。这两种文化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冲突。一些黑人为了得到白人的认同而接受了白人文化的主宰,最终导致了白人社会中黑人的个性和自我的丧失,沦入了“无形”境遇。在《看不见的人》中,作者就刻画了处在不同层次与地位的黑人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下所发生的背叛行为。
如果说,书中主人公是在奋斗进取中发觉自己是处于无形处境的美国新一代黑人的代表,那么,以大学校长布莱索为代表的黑人则是已有地位,却在谋取地位时丧失了自我而身处“无形人”之列的美国黑人的代表。这些黑人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蓄意地既背叛着白人也背叛着黑人。在内心深处,布莱索痛恨着自己的黑人身份,痛恨自己由于身为地位低下的种族的一员,不得不在白人面前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带来的羞辱。但是,尽管他认为黑人的身份让自己感到耻辱,但为了能换来名誉、地位、金钱与权力,他又不惜利用这种身份,在那些白人富翁、“慈善家”面前摇尾乞怜,向他们索求自己渴望的东西。他认为讨好白人的唯一办法就是对他们撒谎。由此可见,布莱索是在以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权势和地位。这样的黑人在白人社会中也一样是无形的。在白人眼里,他是一副奴才的嘴脸,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该有的尊严,更谈不上人格和个性。
在自己的黑人种族中,布莱索也是一个有着两张面孔的人:一张是和颜悦色的教育家和引导者的面孔。他用这张面孔在自己的同宗兄弟中骗取尊敬和依赖,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而在这张面孔的后面,却是另一张更贴近他内心的严厉和漠视的面孔。一旦哪一个黑人做了很可能会危及他前途和利益的事情,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出卖种族亲情来维护他不惜任何代价换来的权威和地位。在黑人那里,他出卖了自己的种族亲情,他的灵魂已不再属于黑人。他对于自己身为黑人这一事实感到羞辱,一心想要摒弃黑人的一切传统和文化,并为融入白人社会而处心积虑地进行着奋斗。而事实上,他这种否认自己的种族性,企图抹杀自己黑人性的努力从未获得白人的真正认可,却使自己成为白人的附属品,最后变成了不白不黑的“阴沉的灰色”。他在获取表面成功的同时,沦为一个没有自我的无形人,逐渐丧失了黑人祖先所遗留下来的黑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而这正是主人公与他们保持敌对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埃利森通过布莱索向我们展示: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对自己种族文化的否定,对于黑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的丧失。
二 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斗士们
在《看不见的人》中,埃里森观点鲜明地批评了布莱索为了自我利益与自己的黑人兄弟自相残杀,失去黑人所应有的骄傲。同时,埃里森还独具匠心地用主人公和其他三个黑人例证了种族传统中值得赞美的骄傲,这三个人物便是托德·克利夫顿、塔普兄弟和玛丽·兰博,这些人物展现出一种令人羡慕的黑人所特有的骄傲。
值得称道的是,黑人骄傲的最佳化身不是主人公自己,而是玛丽·兰博。主人公初次遇见她时,她已经学到了这个年轻人经过痛苦才取得的经验:没有哪个黑人应该为褴褛的衣着、不规范的语法或小过失而受到轻视,他应该得到的是帮助。玛丽·兰博把昏厥在街头的主人公带回家中悉心调理,此后他便寄居在这里,度过了他来到纽约后最愉快的一段时光。玛丽热情好客,并不为主人公无力支付房租而改变她对他的友好相待。她的一言一行都能让我们感觉到黑人骨子里所蕴含的善良和好客:
“你放心好了,我会像照顾别的许多人那样地照顾你的,我的名字叫玛丽·兰博……。兄弟,玛丽小姐总是帮助别人,你需要一些帮助,因为在这里你和我一样是黑人。”
此外,玛丽·兰博对不公正的事情充满了愤怒,对肮脏的行径报以仇恨。在小说的第十二章,玛丽与主人公的谈话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你们得带头,得斗争,使我们多少提高一点。我要告诉你别一些事情,这是那些从南方来得人必须做到的……,你们年轻人应该记住,而且要带头。……我身在纽约,可纽约并不在我的心里,懂得我的意思吗?不能堕落腐化。”
这些都表明,玛丽希望南方的年轻黑人会给他们的民族带来有益的变化。她具有生活在一个堕落的社会而不使自己堕落的优秀黑人所具备的可贵品质。主人公在具有母性的玛丽身上发现了哈莱姆区令人鼓舞的民间精神,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通过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骄傲这一主题在托德·克利夫顿身上也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感觉到主人公初次遇到这个英俊优雅的年轻黑人就表露出对他的喜爱:
“我发觉他肤色很黑,长得很漂亮;一副黑色大理石般的容貌,轮廓清晰……在他面颊的轮廓里,非洲人的柔中有刚和盎格鲁-撒克森逊人的坚韧强悍微妙地交融无间。”
另外,拉斯尽管不喜欢主人公和托德在兄弟会充当工具而与他们敌对,但他对托德的感情却是另一种爱的体现。他在拔出刀准备刺杀克利夫的瞬间表现出一种无能,并哭着解释说他们的黑肤色使他们成为兄弟,称克利夫顿是个天生的王子。他拒绝给托德以致命的伤害,而且三次缩回刀子。他情绪激昂地坚称,黑人可能得到的亲情只能是同其他黑人的亲情。为了强调这点,他列举着白人所鄙视的黑人的头发、嘴唇和非洲传统。事实上,主人公和拉斯对托德的感情正像很多黑人彼此间的感情一样,是一种对自己种族中引以为豪的优秀人物的敬仰,是对自己种族优秀传统的认可。
托德·克利夫顿死得并不光彩,可是他的朋友们在恭敬地抬他的遗体时恢复了他的骄傲和崇高精神。虽然托德死了,但是他不是毁于骄傲,而是毁于历史中的力量。主人公用他表示最后哀悼的话、商谈人类的尊严。主人公谈到托德的英俊、他爽快的笑容、敏锐的目光、灵巧的双手和他的热心肠。主人公也谈到这位死者的希望、梦想和他的领导,他的死是因为他是个不受摆布的人,他有一种令人羡慕的骄傲。
在《看不见的人》中,玛丽·兰博和托德·克利夫顿所具备的令人骄傲的品质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塔普兄弟为了保留自己的尊严而付出的努力也不容忽视。
塔普兄弟因拒绝放弃男人的骄傲而饱受痛苦,但是他保存了束缚过他的一节锁链来证实:通过罪恶的傲慢不可能获得某种谦恭。塔普兄弟对他的人民历史上的斗争的了解以及他们中伟大人物的自豪感,在主人公到达区办公室第二天得到了展示。他将一副镶嵌在黄铜相框里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相片拿到这位主人公的办公室,这位著名的19世纪黑人演说家和作家摆脱了奴隶制并成为本民族的伟大领袖。尽管塔普兄弟拖着一条瘸腿,他还是爬上了一把椅子,将相片挂上,然后鼓励这位年轻人要经常看它。对于主人公的感谢,他只是提醒说,道格拉斯属于他们所有的人。
塔普兄弟将那节象征他挣脱枷锁的铁链送给主人公的亲密表示,也是一种骄傲的体现。正如主人公所告诉我们的那样:
“就像一个人把祖父的表传给儿子,而儿子接受这块表并不是因为这只老式表本身有什么用,而是因为父亲的行为里含有未声明的庄严肃重的色彩,这行为能把他和他的祖先联系在一起,这是他在人生路途中此刻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也为他那模模糊糊、混沌一片的未来增添了几分具体的色彩。”
上面提到的这三个人物例证了种族传统中值得赞美的骄傲,最终无名无形的主人公也例证了这一点。
主人公对自己的身世曾一度感到耻辱,对黑人喜爱的一切感到羞愧,连黑人喜爱的红薯、猪下水之类的食品都不屑一顾,认为这些东西体现了黑人的无知和粗俗。事实上,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主人公对白人文化的盲从心理。在小说中的后半部,埃里森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经历和思想的变化,将他的观点逐步渗透给读者。主人公吃红薯的经历进一步表明了他对黑人历史的重新确认,是主人公朝着发现自我的方向跨出的关键性的一步。当主人公生活在哈莱姆普通黑人之中时,对于他来说,这是对自己种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性的回归。当他生活在南方时,他一心只想通过受教育脱离自己的种族文化传统,并奋力按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和塑造自己。但当生活教育了他,使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黑人在白人社会中不会被白人真正接受时,在哈莱姆对黑人文化价值的象征回归在他自我意识的确立上,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了他从对自身作为黑人而排斥黑人价值传统,因而实际上否定和丧失了自我,到他开始与黑人价值传统认同,从而进一步走上了找回自我,找回令黑人骄傲的优秀民族传统的道路。
在托德·克利夫顿被白人警察射杀之后,他不顾兄弟会的反对,组织了规模盛大的游行和葬礼,和无数黑人群众一起高唱黑人歌曲《千万人逝去了》。在葬礼上,他愤怒谴责白人的暴行,以黑人兄弟而不是兄弟会成员的身份追悼克利夫顿,从而将自己以及在场黑人的民族情绪和自豪感推向高潮。
黑人民族毕竟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民族。在美国白人的文化氛围中,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社会个性和文化个性,寻求着表达自己的方式。他们尽管有人曾经失落过,产生过异化感,但他们的民族特性却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始终令所有黑人引以为豪。这种骄傲将成为他们排除所有的混乱、痛苦、迷茫和敌对,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Callahan,John F,Flying home and other stores by Ralph Ellison,NY:Random House,1996.
[2] Ralph Ellison,Shadow and Act,New York Press,1964.
[3] 付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拉尔夫·埃里森,任绍曾、张德中、黄云鹤、殷惟本译:《看不见的人》,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魏萍,女,1974—,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