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三年前搬家到城东后,城西那条熟悉的“莱熏路”上的小巷便逐渐淡出生活。那里琳琅满目的玩具、学习用品,花样翻新的煎炸小吃,连同一排排品质不高却也崭新鲜艳的小衣小袜都在记忆中渐行渐远了。
最近,妈妈几次载着刚上完培训班的我,七拐八弯绕远重返小巷深处,停在一间极不起眼的修补作坊门前,主人是一位质朴的大婶。那是我以前从没注意过的:极其简陋狭窄的街面小屋,右半边摆了一张破旧的桌子,桌子上放了一台复制钥匙的机器,桌子后面堆满杂七杂八的零件布头;最醒目的家当要数左半边那台正在补鞋的缝纫机了。在我印象中似乎首次目睹,好像由两个黑铁圆圈随意拼组而成,被大婶的手一摇一摇,大圆牵着小圈,不紧不慢,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气氛与长得矮矮胖胖动作又缓缓慢慢的女主人非常协调。
我只好等在路边,倚着那铁架门框,看老妈与大婶说话。才正月初十,呼呼的过巷风凛冽强势,冷得我直跺脚。
只见老妈递进去一个包,说:“这个包跟了我好几年了,舍不得扔!与朋友一起买的呢!你看这皮质还不错吧,拉链坏了好长时间了,能修不?”大婶穿一身灰不拉叽的衣服,从缝纫机边站起来。我这才看清她的脸,缺乏新春赋予的红晕与润泽,饱满却黝黑,刻满了岁月沧桑,眼睛倒是圆溜有神。——她年轻时应该是个美女,我想,而今坚守小作坊,冒風迎寒,艰辛度日,想必十分不易。
只见她笑眯眯地回答道:“蛮好格,修修能用格。”听她的语调应该不是本地人。
“过年没回宁海吗?这么早开工,冷不?”妈显然与她相识。
“去过回来了。不冷格!”她边说边用剪刀剪开拉链一端的缝纫线,又用满是黑垢的右手食指的指甲去抠链牙,拆开顶端,退出旧拉链头,换上新的拉链头。由于冷,动作显得僵硬。这个过程似乎是个高难度动作,她一次又一次地抠,好久才达到目的。
这期间,来了三个人围住了小门面。一位中年妇女手提一双中跟牛皮鞋,身边陪着位姊妹模样的女人;还有个年岁比在场人都大的妇女,神定气闲地拎着双靴子。她们都不急不躁,静静地观看着大婶修理拉链。精美的时光在悄悄地消逝,就像早年的黑白电影故事片,无声无息。
新拉链头终于上岗,大婶反复调试链牙整齐度后,放到缝纫机下,几声“呱嗒呱嗒”响过,大功即将告成。此刻,中年妇女才开始讲她鞋的故事:这双鞋是在老的美大店里买的呢。穿了几次,右后跟有点滑,一直放家里没穿。打扫卫生的阿姨好几次说好看,我打算修好送给她穿……大婶抬眼瞅她一下,温和地点个头,顺手剪掉缝纫机上缝完拉链的线头,把包递给老妈:“诺,两元。”
老妈递过去五元纸币,压低声音说:“你多收些,全城物价你最低了。”
大婶轻松似地笑着说:“几年不涨价,我习惯了。都两元三元。”
年老一点的妇女这时插进话来:“我说一句就走,反正一天要来十八趟,这双靴子补一补,放着了啊。”
我们离开时,中年妇女又开始讲她鞋的故事:“要不是想到你,这双鞋早扔了……”老妈深沉地接过话头对我说:“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她就是让故事延长的人。要不是她,我好多东西也早扔了,是她让我们守住了这分俭朴。”
老妈的话让过巷的寒风也变得温暖起来。此后,她没再说话,仿佛沉浸在她的许多故事里。这一切竟与木心《从前慢》的诗意如此相符: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时,一直被我可怜的小巷大婶真的变得“大”起来,大到她是时光的守望者,心灵的守望者,更是一个民族精华的守望者。
最近,妈妈几次载着刚上完培训班的我,七拐八弯绕远重返小巷深处,停在一间极不起眼的修补作坊门前,主人是一位质朴的大婶。那是我以前从没注意过的:极其简陋狭窄的街面小屋,右半边摆了一张破旧的桌子,桌子上放了一台复制钥匙的机器,桌子后面堆满杂七杂八的零件布头;最醒目的家当要数左半边那台正在补鞋的缝纫机了。在我印象中似乎首次目睹,好像由两个黑铁圆圈随意拼组而成,被大婶的手一摇一摇,大圆牵着小圈,不紧不慢,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气氛与长得矮矮胖胖动作又缓缓慢慢的女主人非常协调。
我只好等在路边,倚着那铁架门框,看老妈与大婶说话。才正月初十,呼呼的过巷风凛冽强势,冷得我直跺脚。
只见老妈递进去一个包,说:“这个包跟了我好几年了,舍不得扔!与朋友一起买的呢!你看这皮质还不错吧,拉链坏了好长时间了,能修不?”大婶穿一身灰不拉叽的衣服,从缝纫机边站起来。我这才看清她的脸,缺乏新春赋予的红晕与润泽,饱满却黝黑,刻满了岁月沧桑,眼睛倒是圆溜有神。——她年轻时应该是个美女,我想,而今坚守小作坊,冒風迎寒,艰辛度日,想必十分不易。
只见她笑眯眯地回答道:“蛮好格,修修能用格。”听她的语调应该不是本地人。
“过年没回宁海吗?这么早开工,冷不?”妈显然与她相识。
“去过回来了。不冷格!”她边说边用剪刀剪开拉链一端的缝纫线,又用满是黑垢的右手食指的指甲去抠链牙,拆开顶端,退出旧拉链头,换上新的拉链头。由于冷,动作显得僵硬。这个过程似乎是个高难度动作,她一次又一次地抠,好久才达到目的。
这期间,来了三个人围住了小门面。一位中年妇女手提一双中跟牛皮鞋,身边陪着位姊妹模样的女人;还有个年岁比在场人都大的妇女,神定气闲地拎着双靴子。她们都不急不躁,静静地观看着大婶修理拉链。精美的时光在悄悄地消逝,就像早年的黑白电影故事片,无声无息。
新拉链头终于上岗,大婶反复调试链牙整齐度后,放到缝纫机下,几声“呱嗒呱嗒”响过,大功即将告成。此刻,中年妇女才开始讲她鞋的故事:这双鞋是在老的美大店里买的呢。穿了几次,右后跟有点滑,一直放家里没穿。打扫卫生的阿姨好几次说好看,我打算修好送给她穿……大婶抬眼瞅她一下,温和地点个头,顺手剪掉缝纫机上缝完拉链的线头,把包递给老妈:“诺,两元。”
老妈递过去五元纸币,压低声音说:“你多收些,全城物价你最低了。”
大婶轻松似地笑着说:“几年不涨价,我习惯了。都两元三元。”
年老一点的妇女这时插进话来:“我说一句就走,反正一天要来十八趟,这双靴子补一补,放着了啊。”
我们离开时,中年妇女又开始讲她鞋的故事:“要不是想到你,这双鞋早扔了……”老妈深沉地接过话头对我说:“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她就是让故事延长的人。要不是她,我好多东西也早扔了,是她让我们守住了这分俭朴。”
老妈的话让过巷的寒风也变得温暖起来。此后,她没再说话,仿佛沉浸在她的许多故事里。这一切竟与木心《从前慢》的诗意如此相符: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时,一直被我可怜的小巷大婶真的变得“大”起来,大到她是时光的守望者,心灵的守望者,更是一个民族精华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