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敏含包含着记者对生活的探索、发现精神和能力,是记者政治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记者的新闻敏感,是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逐步增强的,它需要我们深入生活,扎实采访,做到心灵手快。
【关键词】新闻敏感 社会责任感 洞察力 辨别力
作为一名好的新闻工作者,在看到身边发生的某些事情时,和普通人的看法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职业的需要,也是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最基本的素养,就是对新闻的敏感性。只有对新闻敏感性强的新闻工作者,才能真正发现并抓住有价值的新闻,并使一个原本看上去普通的事件有更大的影响力,并通过这个事件,挖掘出新闻背后被人忽略的问题。
在西方,新闻敏感又叫新闻眼。我国的新闻学大辞典上解释说,它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国采访,当时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却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中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另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报道,预见这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绽放美丽。这两篇报道引起国际报界的轰动。如今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正如记者所预见的那样,均成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就是记者在做新闻时的敏感,或者说是悟性的作用。
其实,新闻敏感除了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中指出,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有助于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有助于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发掘出对于本媒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新闻,且能够帮助预见新闻。
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快捷,即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二是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三是灵活,即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和加强自己的新闻敏感意识呢?
一、要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辨别力
首先,笔者认为在每次日常采访前后,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所采访的对象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并找出不同的观点和新闻点。还有,就是对采访前后和节目播出后的总结和思考。我们只有在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多总结,才会让我们在遇到同样或者类似事件的时候做到心中有底、眼中有新闻,才有可能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敏感还需要记者要动起来,要多跑路、多问话、多思考。
新闻记者要评价某个线索或事件的新闻价值,可以从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多种要素去判断,但是关键的要素是重要性。这种价值取向是以对“宣传气候”的准确把握为依据的。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克林顿公开重申对台湾“三不”原则》,就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及时发现和传播的范例,说明作者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这条消息虽然只有短短的375个字,但突出报道了克林顿在1998年6月底到7月初访华期间第一次公开明确地阐述美国对台湾的“三不”政策。这也是“三不”原则首次出自美国总统之口,它集中体现了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以及在国际舆论所关注的这个焦点问题上美国的最新承诺。
新闻点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在,例如各级领导机关、亲戚朋友、各类文件、谈话、报告、会议发言、简报等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例如:笔者曾经有过这样一次采访教训,那是笔者刚到中央台不久,单独去开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新闻发布会。按说笔者完全可以抛开会议写一个主题重大的新闻,可以深入采访两位环保事业成功的工作者,然而笔者回来之后只写了一个简单的会议日程式的消息,把领导的讲话进行了大篇幅的采写。虽然当时勉强交差,可多年来笔者一直未能忘记那次不成功的采访。自此,我时刻都在提醒着自己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集中表现。新闻敏感看似偶然得之,其实是长期积累、处处留心的结果。它不会与生俱来,而只能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培养炼就。
二、对发生新闻事件的预测能力
新闻敏感的培养事实上就是一种“顿然觉悟”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或者灵感,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种“偶然”其实就是一种“必然”。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日常的工作就是采访。面对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大量情况和信息应如何处置?就要消化和储存,只有储存才有财富。当这些情况和信息在我们的思想中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后,便会留下许许多多“新闻敏感点”,如果某一点忽然触及到一种相关的情况和信息,便会有灵感火花的迸发,然后产生联想。
新闻敏感是一种对发生新闻事件的预测能力。事实上,一些有才能的新闻记者,一直把“善于预见未来”、“善于迅速出现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善于追踪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当作必须要做的几件工作之一。这些记者千方百计把触觉伸向尚未发生却很可能发生的“准事实源”,采写出大量含有预见性的新闻,采写出大量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例如预见性新闻最著名的事例之一是,1932年希特勒刚刚上台的时候,就有英国媒体“听其言、观其行”,公开预言德国将再次走上战争之路。当政者张伯伦等人将之斥为无稽之谈。几年后,纳粹德国果然发动了一次新的世界大战。英国甚至整个欧洲人民,成了真正无知的张伯伦之流的牺牲品。有经验的记者不会丢失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源。对发生新闻的预测能力,是新闻工作者不得不练的基本功。
三、要具备社会责任感
另外,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和练就较强的新闻敏感。例如:有位记者曾有这么一次经历。在一个寒冷冬天的晚上,他在回家的途中听到路过的建筑工人在窃窃私语,好像是在谈论着违规操作和使用不合格材料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这些人正向工地赶去。他立即警觉的预感到可能有事故发生,并立刻想到这个工地违规操作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有新闻”,可是在这一瞬间,他脑子又闪出一个念头,何苦呢?已经下班了,还是等明天再说吧,就这样,他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有了新闻敏感,却未能激发起应有的工作热情,同样也抓不到好新闻。
四、要多听多看,借鉴学习
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这句话用在培养新闻敏感上同样适用。作为新闻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多听多看,将优秀的新闻报道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和学习的榜样。将具备优秀新闻记者的良好素养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比如法拉奇,她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采访者和战地记者,美国教授们以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来讲解采访技巧。但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勇士般的采访作风:1967年,她作为《欧洲人》的记者,为获得越战的真实情况,主动要求去越南,开始了长达8年的战地采访生涯,身处血腥的战火之中,她既采访越共领导人又采访普通士兵,数次历险,有时炮火就在身旁她却全然不顾,仍然发回大量精彩报道。法拉奇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她的新闻报道写得风格独特,也不仅是因为她有方法采访到各国高层领导人,而是因为她具有为实现采访而不计代价的精神。正是这一在实践中挖掘素材的精神,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胡家麒在云南边陲瑞丽市采访改革开放后小城的变化,在采访了很多人和事之后,他却总是不满意,觉得这些事例不能深刻反映小城的变化,表现方式也雷同。于是,胡家麒到街上“闲逛”。在买西瓜时,他听到的是河南话;在理发摊上,他听到的却是上海腔;在卖工艺品的小店里,他见到的又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无意中一个灵感跳了出来:南腔北调!这不正是往日封闭的小城在今天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写照吗?于是,他用录音机记录下了这丰富多彩的音响,用七种声调组成了现场报道《南腔北调瑞丽边贸街》,这个报道获得当年中国广播奖现场报道一等奖。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出,作者就是在“闲逛”中捕捉到了那些别人可能忽视的细节,再把这些细节汇总起来,加以升华,再把这个“南腔北调”与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就看到了小城前后的变化,推而广之,也就看到了改革开放给全国上下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阅读这样的优秀新闻作品,不但得到了精神享受,也对自己的写作思路有了新的启迪。所以说,作为一名记者如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就要多听多看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借鉴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教训。
总而言之,新闻敏感就是新闻工作者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是其职业敏感的折射。它不是靠你天生的聪明,也不是凭你一时的灵感,而是从大量的新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一个记者想要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外,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新闻敏感包含着记者对生活的探索、发现的精神和能力,是记者政治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记者的新闻敏感,是靠长期的刻苦学习和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增强的,它需要我们深入生活,扎实采访,做到眼勤手快心灵,逐步培养起来的,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种政治素养、知识水平、思辨能力的综合反映。
参考文献
①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②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词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③邱沛篁:《新闻采访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④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叶水茂
【关键词】新闻敏感 社会责任感 洞察力 辨别力
作为一名好的新闻工作者,在看到身边发生的某些事情时,和普通人的看法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职业的需要,也是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最基本的素养,就是对新闻的敏感性。只有对新闻敏感性强的新闻工作者,才能真正发现并抓住有价值的新闻,并使一个原本看上去普通的事件有更大的影响力,并通过这个事件,挖掘出新闻背后被人忽略的问题。
在西方,新闻敏感又叫新闻眼。我国的新闻学大辞典上解释说,它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国采访,当时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却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中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另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报道,预见这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绽放美丽。这两篇报道引起国际报界的轰动。如今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正如记者所预见的那样,均成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就是记者在做新闻时的敏感,或者说是悟性的作用。
其实,新闻敏感除了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中指出,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有助于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有助于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发掘出对于本媒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新闻,且能够帮助预见新闻。
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快捷,即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二是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三是灵活,即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和加强自己的新闻敏感意识呢?
一、要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辨别力
首先,笔者认为在每次日常采访前后,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所采访的对象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并找出不同的观点和新闻点。还有,就是对采访前后和节目播出后的总结和思考。我们只有在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多总结,才会让我们在遇到同样或者类似事件的时候做到心中有底、眼中有新闻,才有可能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敏感还需要记者要动起来,要多跑路、多问话、多思考。
新闻记者要评价某个线索或事件的新闻价值,可以从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多种要素去判断,但是关键的要素是重要性。这种价值取向是以对“宣传气候”的准确把握为依据的。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克林顿公开重申对台湾“三不”原则》,就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及时发现和传播的范例,说明作者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这条消息虽然只有短短的375个字,但突出报道了克林顿在1998年6月底到7月初访华期间第一次公开明确地阐述美国对台湾的“三不”政策。这也是“三不”原则首次出自美国总统之口,它集中体现了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以及在国际舆论所关注的这个焦点问题上美国的最新承诺。
新闻点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在,例如各级领导机关、亲戚朋友、各类文件、谈话、报告、会议发言、简报等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例如:笔者曾经有过这样一次采访教训,那是笔者刚到中央台不久,单独去开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新闻发布会。按说笔者完全可以抛开会议写一个主题重大的新闻,可以深入采访两位环保事业成功的工作者,然而笔者回来之后只写了一个简单的会议日程式的消息,把领导的讲话进行了大篇幅的采写。虽然当时勉强交差,可多年来笔者一直未能忘记那次不成功的采访。自此,我时刻都在提醒着自己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集中表现。新闻敏感看似偶然得之,其实是长期积累、处处留心的结果。它不会与生俱来,而只能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培养炼就。
二、对发生新闻事件的预测能力
新闻敏感的培养事实上就是一种“顿然觉悟”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或者灵感,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种“偶然”其实就是一种“必然”。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日常的工作就是采访。面对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大量情况和信息应如何处置?就要消化和储存,只有储存才有财富。当这些情况和信息在我们的思想中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后,便会留下许许多多“新闻敏感点”,如果某一点忽然触及到一种相关的情况和信息,便会有灵感火花的迸发,然后产生联想。
新闻敏感是一种对发生新闻事件的预测能力。事实上,一些有才能的新闻记者,一直把“善于预见未来”、“善于迅速出现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善于追踪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当作必须要做的几件工作之一。这些记者千方百计把触觉伸向尚未发生却很可能发生的“准事实源”,采写出大量含有预见性的新闻,采写出大量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例如预见性新闻最著名的事例之一是,1932年希特勒刚刚上台的时候,就有英国媒体“听其言、观其行”,公开预言德国将再次走上战争之路。当政者张伯伦等人将之斥为无稽之谈。几年后,纳粹德国果然发动了一次新的世界大战。英国甚至整个欧洲人民,成了真正无知的张伯伦之流的牺牲品。有经验的记者不会丢失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源。对发生新闻的预测能力,是新闻工作者不得不练的基本功。
三、要具备社会责任感
另外,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和练就较强的新闻敏感。例如:有位记者曾有这么一次经历。在一个寒冷冬天的晚上,他在回家的途中听到路过的建筑工人在窃窃私语,好像是在谈论着违规操作和使用不合格材料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这些人正向工地赶去。他立即警觉的预感到可能有事故发生,并立刻想到这个工地违规操作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有新闻”,可是在这一瞬间,他脑子又闪出一个念头,何苦呢?已经下班了,还是等明天再说吧,就这样,他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有了新闻敏感,却未能激发起应有的工作热情,同样也抓不到好新闻。
四、要多听多看,借鉴学习
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这句话用在培养新闻敏感上同样适用。作为新闻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多听多看,将优秀的新闻报道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和学习的榜样。将具备优秀新闻记者的良好素养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比如法拉奇,她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采访者和战地记者,美国教授们以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来讲解采访技巧。但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勇士般的采访作风:1967年,她作为《欧洲人》的记者,为获得越战的真实情况,主动要求去越南,开始了长达8年的战地采访生涯,身处血腥的战火之中,她既采访越共领导人又采访普通士兵,数次历险,有时炮火就在身旁她却全然不顾,仍然发回大量精彩报道。法拉奇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她的新闻报道写得风格独特,也不仅是因为她有方法采访到各国高层领导人,而是因为她具有为实现采访而不计代价的精神。正是这一在实践中挖掘素材的精神,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胡家麒在云南边陲瑞丽市采访改革开放后小城的变化,在采访了很多人和事之后,他却总是不满意,觉得这些事例不能深刻反映小城的变化,表现方式也雷同。于是,胡家麒到街上“闲逛”。在买西瓜时,他听到的是河南话;在理发摊上,他听到的却是上海腔;在卖工艺品的小店里,他见到的又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无意中一个灵感跳了出来:南腔北调!这不正是往日封闭的小城在今天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写照吗?于是,他用录音机记录下了这丰富多彩的音响,用七种声调组成了现场报道《南腔北调瑞丽边贸街》,这个报道获得当年中国广播奖现场报道一等奖。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出,作者就是在“闲逛”中捕捉到了那些别人可能忽视的细节,再把这些细节汇总起来,加以升华,再把这个“南腔北调”与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就看到了小城前后的变化,推而广之,也就看到了改革开放给全国上下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阅读这样的优秀新闻作品,不但得到了精神享受,也对自己的写作思路有了新的启迪。所以说,作为一名记者如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就要多听多看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借鉴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教训。
总而言之,新闻敏感就是新闻工作者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是其职业敏感的折射。它不是靠你天生的聪明,也不是凭你一时的灵感,而是从大量的新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一个记者想要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外,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新闻敏感包含着记者对生活的探索、发现的精神和能力,是记者政治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记者的新闻敏感,是靠长期的刻苦学习和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增强的,它需要我们深入生活,扎实采访,做到眼勤手快心灵,逐步培养起来的,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种政治素养、知识水平、思辨能力的综合反映。
参考文献
①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②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词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③邱沛篁:《新闻采访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④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