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人类学研究认为,人们不甘愿枯燥乏味的练习内容,更不愿意痛苦地进行身体活动。学生学习技术不是目的,通过掌握和运用技术增强体质、锻炼身心才是体育课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广大的体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长期以来,体育界同仁对铅球成绩的提高,在学生体能、技术、心理等方面研究较多,而运用双侧性迁移理论来提高铅球成绩者较少。Richard.Magill(2006)两侧迁移:发生在两侧肢体间的学习迁移。当我们学会了用右(左)肢操作某种动作的时候,就很容易学会用另一侧肢体来做这种动作。本文以铅球教学为例,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为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其它项目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进而为田径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也为双侧性迁移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对于目前素质教育的落实,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贵阳学院体育系2009级田径普修课1班18名男生作为实验组;贵阳学院体育系2009级田径普修课2班18名男生作为对照组。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测试,形态类指标由学生自己填写。共发放36份问卷,回收36份,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结果是(p>0.05)两组同学条件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表1)。
表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情况(男:铅球7.26kg,n=36)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和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的双侧性迁移和铅球教学的研究文献和有关本课题的一些书籍,了解目前双侧性迁移的研究程度与现状。以及查看了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力学、动作技能等相关书籍,了解到双侧性迁移在铅球的教学训练方面的应用是较少,本研究借鉴了双侧性迁移方面的研究和近几年铅球教学方面的文章。
1.2.2 专家访谈法(访谈的提纲)
采用面访或通讯的形式,征求了国内田径教学研究专家、教授的建议,总结和听取他们对本课题设计和研究内容实施的意见,通过访谈确定技术讲解考核的标准。
1.2.3 专家调查法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制作了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评定标准,将技术评定标准的初稿发专家,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以保证标准的内部效度。
1.2.4 问卷调查法
在专家指导下,设计一套学习信息反馈问卷,在教学实验结束发放问卷36份,回收3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5 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前两个班的专项素质和专项成绩的有关指标进行测试,并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
1.2.6 实验法
采用两轮分组“单盲”教学实验与组间比较设计,通过对实验效果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考察组间有关效应指标的差异,以检验:在两轮铅球技术教学实验中,通过实施劣势手技能练习来激活和挖掘学生内在的运动感知觉潜能(右脑主要潜能),进而影响与促进优势手对运动技能掌握的教学效应。将本次教学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表2)
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迭标、技评成绩比较分析与讨论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技评与达标成绩均较高于对照组并呈显著差异(P<0.05),如图一和如图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阶段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一致;区别就在第二阶段对照组仍然以右侧练习为主,而实验组则以左侧练习为主;第三阶段两组都以右侧练习为主。两组教学模式区别就在于第二阶段:实验组优势侧(右侧)一劣势侧(左侧)——优势侧(右侧);对照组一直都是优势侧右侧。这一点就不难说明,进行适当的左侧肢体的运动技能练习,有助于右侧肢体运动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2.1.1 同一因素学说
根据桑代克(Thordikcl914)的同一因素说,由于两侧肢体是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复杂运动技能,对于两侧肢体的学习而言就会存在相同的因素,这种相同的因索就导致了迁移在双肢体间发生。双侧性迁移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是起重要作用的。也正因为双侧性迁移的存在,才能让实验组学生在用右侧肢体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运动技术之后,使得左侧肢体能够学习和掌握同样的运动技术而不需专门的练习,同理实验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左侧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学习后再将这中技术迁移于右手。
2.1.2 痕迹学说
传统的观念认为运动成绩的提高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按理说对照组右侧的练习次数比实验组右侧的练习次数多,对照组的成绩应该比实验组好。从生理学角度看:大脑的左右半球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相对交叉控制人体的,由于占优势的大脑半球经常强有力地支配优势侧肢体从事各种动作练习,使得优势侧肢体学习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比弱势侧要快;当弱势侧肢体初步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后,使支持弱势侧的大脑半球受到锻炼的同时,支配优势侧的大脑半球也可通过胼胝体获得了记忆“痕迹”,从而增强了对动作概念的认知和运动感知觉;然后在两侧脑半球的复合支配作用下加上优势侧肢体自身的力量、灵巧性及习惯,就会使优势侧肢体的运动技能习得水平有较显著性的提高。在实验组的教学中,进行弱势侧技术练习时,学生都感到有点别扭,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再返回到右手技术练习时,便有一种特别顺手、熟练和自然的感觉,右手动作也做得更协调流畅。
2.1.3 右脑是运动的脑
学生在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技能时,首先要通过观察、感知动作形象,了解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特征、运动顺序、空间感觉,动作的发力时间、力度,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等,而这一切都需要右脑的支配,“右脑是运动的脑”。同时加强弱势侧的练习也就是开发右脑的潜能,所以在实验组的教学中通过对左(弱势)侧肢体的练习达到开发右脑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2.2 学习兴趣的提高
实验后情绪调查,每次课后采用问卷法调查,两个班共发出调查表36份收回3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
从表4可以看到双侧性迁移教法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授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双侧性迁移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味地被动学习模式,实现了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使教学过程既是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挖掘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得到了实质性的发挥。
3 结论
(1)在铅球教学中采用双侧性迁移,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可使铅球成绩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2)在铅球教学中采用双侧性迁移,对开发学生的右脑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铅球教学中采用双侧性迁移,可以调节学生心理情绪,使学生对铅球教学保持较大的必趣,活跃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体育界同仁对铅球成绩的提高,在学生体能、技术、心理等方面研究较多,而运用双侧性迁移理论来提高铅球成绩者较少。Richard.Magill(2006)两侧迁移:发生在两侧肢体间的学习迁移。当我们学会了用右(左)肢操作某种动作的时候,就很容易学会用另一侧肢体来做这种动作。本文以铅球教学为例,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为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其它项目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进而为田径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也为双侧性迁移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对于目前素质教育的落实,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贵阳学院体育系2009级田径普修课1班18名男生作为实验组;贵阳学院体育系2009级田径普修课2班18名男生作为对照组。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测试,形态类指标由学生自己填写。共发放36份问卷,回收36份,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结果是(p>0.05)两组同学条件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表1)。
表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情况(男:铅球7.26kg,n=36)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和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的双侧性迁移和铅球教学的研究文献和有关本课题的一些书籍,了解目前双侧性迁移的研究程度与现状。以及查看了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力学、动作技能等相关书籍,了解到双侧性迁移在铅球的教学训练方面的应用是较少,本研究借鉴了双侧性迁移方面的研究和近几年铅球教学方面的文章。
1.2.2 专家访谈法(访谈的提纲)
采用面访或通讯的形式,征求了国内田径教学研究专家、教授的建议,总结和听取他们对本课题设计和研究内容实施的意见,通过访谈确定技术讲解考核的标准。
1.2.3 专家调查法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制作了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评定标准,将技术评定标准的初稿发专家,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以保证标准的内部效度。
1.2.4 问卷调查法
在专家指导下,设计一套学习信息反馈问卷,在教学实验结束发放问卷36份,回收3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5 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前两个班的专项素质和专项成绩的有关指标进行测试,并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
1.2.6 实验法
采用两轮分组“单盲”教学实验与组间比较设计,通过对实验效果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考察组间有关效应指标的差异,以检验:在两轮铅球技术教学实验中,通过实施劣势手技能练习来激活和挖掘学生内在的运动感知觉潜能(右脑主要潜能),进而影响与促进优势手对运动技能掌握的教学效应。将本次教学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表2)
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迭标、技评成绩比较分析与讨论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技评与达标成绩均较高于对照组并呈显著差异(P<0.05),如图一和如图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阶段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一致;区别就在第二阶段对照组仍然以右侧练习为主,而实验组则以左侧练习为主;第三阶段两组都以右侧练习为主。两组教学模式区别就在于第二阶段:实验组优势侧(右侧)一劣势侧(左侧)——优势侧(右侧);对照组一直都是优势侧右侧。这一点就不难说明,进行适当的左侧肢体的运动技能练习,有助于右侧肢体运动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2.1.1 同一因素学说
根据桑代克(Thordikcl914)的同一因素说,由于两侧肢体是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复杂运动技能,对于两侧肢体的学习而言就会存在相同的因素,这种相同的因索就导致了迁移在双肢体间发生。双侧性迁移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是起重要作用的。也正因为双侧性迁移的存在,才能让实验组学生在用右侧肢体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运动技术之后,使得左侧肢体能够学习和掌握同样的运动技术而不需专门的练习,同理实验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左侧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学习后再将这中技术迁移于右手。
2.1.2 痕迹学说
传统的观念认为运动成绩的提高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按理说对照组右侧的练习次数比实验组右侧的练习次数多,对照组的成绩应该比实验组好。从生理学角度看:大脑的左右半球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相对交叉控制人体的,由于占优势的大脑半球经常强有力地支配优势侧肢体从事各种动作练习,使得优势侧肢体学习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比弱势侧要快;当弱势侧肢体初步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后,使支持弱势侧的大脑半球受到锻炼的同时,支配优势侧的大脑半球也可通过胼胝体获得了记忆“痕迹”,从而增强了对动作概念的认知和运动感知觉;然后在两侧脑半球的复合支配作用下加上优势侧肢体自身的力量、灵巧性及习惯,就会使优势侧肢体的运动技能习得水平有较显著性的提高。在实验组的教学中,进行弱势侧技术练习时,学生都感到有点别扭,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再返回到右手技术练习时,便有一种特别顺手、熟练和自然的感觉,右手动作也做得更协调流畅。
2.1.3 右脑是运动的脑
学生在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技能时,首先要通过观察、感知动作形象,了解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特征、运动顺序、空间感觉,动作的发力时间、力度,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等,而这一切都需要右脑的支配,“右脑是运动的脑”。同时加强弱势侧的练习也就是开发右脑的潜能,所以在实验组的教学中通过对左(弱势)侧肢体的练习达到开发右脑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2.2 学习兴趣的提高
实验后情绪调查,每次课后采用问卷法调查,两个班共发出调查表36份收回3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
从表4可以看到双侧性迁移教法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授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双侧性迁移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味地被动学习模式,实现了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使教学过程既是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挖掘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得到了实质性的发挥。
3 结论
(1)在铅球教学中采用双侧性迁移,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可使铅球成绩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2)在铅球教学中采用双侧性迁移,对开发学生的右脑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铅球教学中采用双侧性迁移,可以调节学生心理情绪,使学生对铅球教学保持较大的必趣,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