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客家第一城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am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佗城,原名龙川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为龙川首位县令赵佗创建,是岭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城邑。
  据史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军兵分五路开始平定百越。赵佗率50万大军平定百越后,就在佗城设置县治,并成为首任县令。其间赵佗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万五千人”,即1.5万无夫家的青年女子至岭南。“秦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这些将士、民女即成为了岭南的客家先民。秦朝军民徙留岭南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的主体,此次以赵佗为首的,以古龙川为中心的客家先民聚居点就是佗城。
  赵佗所建佗城,为古龙川播下文明的种子,中原文化在这里逐渐与百越文化交融。随后赵佗走出龙川,任南海尉直至建国称王,促进了岭南文化的萌芽和发展。
  佗城称谓由来已久,唐代就有“赵佗之城”的说法,宋代又称“尉佗城”。1941年9月,古邑人民为纪念南越王赵佗,将龙川城改名为佗城。自秦代至建国前夕,历代龙川县治都设在佗城。1949年龙川县解放,县城才从佗城迁往老隆。
  自秦汉至明洪武时期,佗城是历代王朝控制粤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少重臣名士南迁入境,或留在龙川工作,或稍作停留。韩愈、李商隐、苏氏兄弟、吴潜、文天祥等人均在龙川传播过中原文化,留下大量文化瑰宝。
  虽经2000多年的历史沧桑,佗城至今仍保存80多处文物古迹,如越王井、越王庙、学宫、正相塔、正相寺、苏堤、马箭岗、点将台、坑子里遗址、考棚、城皇庙、古城墙、古砖窑遗址以及48个古老的祠堂等。此外,仅有4万多人的佗城镇,就有姓氏179个,其中小小的佗城村就有姓氏140个姓,这是国内极为罕见的,有“中华姓氏第一村”之称。1991年,佗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佗城179姓展现独特文化现象
  2005年12月,佗城镇政府对该镇18个行政村进行专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一个只有4.1万人口的龙川县佗城镇竟然涵聚了179个姓氏,一个仅有2000多人口的佗城村居然包容了140个姓氏。佗城村所包容的姓氏,远远超过了素有“中华姓氏第一村”之誉的浙江温州龙湾村发现的87个姓氏,因此成为我国目前发现姓氏最多的村。
  目前我国汉族人口常用姓氏有3000个,《百家姓》则收集了姓氏438个,而佗城镇统计出来的179个姓氏就几乎占到了《百家姓》的三分之一。据查证,佗城这一发现,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是一种独特和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
  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在获知此消息后,十分兴奋。他表示,可以肯定地说,这179个姓氏和37座姓氏宗祠遗址的发现,就是当年南下秦军在此驻扎、杂处、生息、繁衍乃至散行到岭南和世界各地的历史见证,是赵佗推行“与越杂处”、“和集百越”政策的延续和结果,并从而使佗城成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发轫之地,其文史价值和政治意义十分重要。黄伟宗教授于是给龙川题写了“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的对联,横批为“古邑龙川”。
  南越王庙
  南越王庙又名越王庙,始建于治平元年即公元1064年,是后人为奉祀秦时的龙川首任县令赵佗而建的庙宇,位于佗城镇中山街。现庙为砖木结构,分前、后殿。中间有一长方形天井,天井四边竖以花岗岩石条作栏杆。殿内以四根大圆柱分成两组架木梁,梁前又以四根穿凿莲花的木柱扶持。庙门石额镌“南越王庙”四字,为清代知县胡一鸿所题,阴文楷书,深厚有力,颇具飘逸之气。
  越王井
  越王井位于佗城镇中山街,建于秦代,是龙川首位县令赵佗的汲水井。井为砖石结构,深数十米。井口开有一直径0.6米的圆形口,井口高出地面0.7米。六角形的台面,以四块石板平铺而成,井膛用三层红色方石叠砌,叠石下用青砖铺至底,中部直径约2.5米。结构结实美观,是岭南稀有的古井之一。其泉源自嶅山,泉极清冽,味甘而香,自秦至上世纪60年代,此井之水,一直都被饮用。唐邑贤韦昌明作有《越井记》,勒之于石。
  仙塔桥与正相塔
  仙塔桥位于佗城镇塔西村,离正相塔约150米,横跨塔西小河之上,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桥长46米,高5米,宽3米,厚0.42米。全桥分三段,每段用7块花岗岩长条并排合成,中间有2个鹅胸式桥墩。
  正相塔又名开元塔、老塔,位于佗城镇塔西村一小山上。据《龙川县志》载,此塔建于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是全省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此塔为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七层,楼阁式,高32.2米。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棚
  考棚位于佗城镇西门,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总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为当时及附近县科举会考重要场所。考棚是粤东北地区现仅存较完好的科考场所,也是研究明清时科举制的宝贵实物资料。
  学宫
  学宫又称孔庙和文庙,位于佗城镇学前街,始建于唐朝,后多次毁于战火。现在看到的学宫,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建于1670年。尊经阁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主要收藏经书。藏有《十三经》和《二十一史》。
其他文献
名震东江地区的抗日女英雄李淑桓烈士(1894-1941年),广东省鹤山县古劳围坳乡人,被誉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东江游击队之母”。  李淑桓的父亲是鹤山当地一个出名的教书先生。李淑桓自幼勤奋读书,求知欲望强,年轻时候就接受了革命民主思想的影响。课余时间,她最喜欢阅读古代民族英雄和仁义之士的书籍,崇拜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  1913年,李淑桓与同窗郭福荣结婚。结婚之后,她来到广州开办了“时修
期刊
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陆河县河田镇布金村在省粤电集团公司的大力帮扶下,筹措资金150万元,不仅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完善了村道硬底化等,还带动村民种植马铃薯和木薯,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省粤电集团公司多次邀请农业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该村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很适宜种植马铃薯和木薯,其收益比种植水稻要高出许多。为此,省粤电集团为村民免费提供优质种子、化肥,还邀请相关专家和教授举办了两期
期刊
6月27-29日,“山水画卷、田园牧歌”梅州市第十三次百人诗会在平远举行,来自江西、福建及梅州市三省十二县150多名文学艺术爱好者以诗为名,聚首平远,共同吟诵这里的山水田园和人文景观。萧耀堂、王伟怀、何万真等老领导以及各县相关领导等参加了活动。  据了解,“百人诗会”是梅州市、县两级诗友共同创造的一种诗歌活动形式,是梅州的“土特产”。此次在平远举办的“百人诗会”也是平远在“我带大家游梅州”系列活动
期刊
近日,记者在南雄县道342线湖口至南亩道路提质改造现场看到,工人们正顶着烈日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当天完成道路最后300米铺设,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通过全面升级改造,道路的质量状况、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据了解,南雄市县道342线湖口至南亩路面改造工程全长21.3公里,项目途经该市湖口、水口、南亩三个革命老区镇。该道路水泥硬底化工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大量车辆长期
期刊
被誉为怀集南大门的大浪村,坐落在该县南面的绥江河边,是坳仔镇罗大村委会属辖的一个自然村,毗邻广宁县古水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省道“四连线”穿境而过。该村创建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村182户1021人,辖6个村民小组,山地面积2118亩,水田面积118亩。  该村因村居向对之山形似一把大阆,故称大阆村。而“阆”与“浪”同音,故常又简写为“大浪村”。大浪村屹立在一个当地人称之为“犀牛望月
期刊
国家发改委近期下发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大纲)》,对老区加快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思路目标和体系机制。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隆中对》那种以终为始、至诚信守事业的担当精神和深谋远虑、高屋建瓴的智慧。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有着众多后发优势,良好的整体生态环境,朴素勤劳、团结勇敢的老区人民,越来越发达的交通网络等,都是非常优质的发展禀赋。但是,这些禀赋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期刊
龙川县地处粤东北山区,东江和韩江上游,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之美誉。  龙川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早在1925年,龙川人民就在党领导下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彭湃、彭德怀、林伯渠、古柏、古大存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龙川活动,中央红军也曾多次转战龙川。  无论是土地革命、抗日战
期刊
喜读《源流》今年第7期《延安变得更美了》专题,《延安印象》等一组图文令人拍手叫好。25年前,笔者曾参加广东省委党史学习班,随团赴延安考察,其时满眼黄土沟壑,如今,绿满延安,穷山沟变成了“陕北江南”,特撰藏头诗赞之。  延安翠绿创名牌,安塞腰鼓舞潇洒,  专文绚丽呈绿意,题新意深活教材。  激越之歌引吭唱,励人图文放光彩,  老区读者不释卷,区镇干群皆青睐,  人人向往红圣地,民心奋发情澎湃。  建
期刊
近年来,为加快老区群众脱贫致富,龙川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以落实“十项惠民工程”和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为抓手,不断加大对老区发展的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老区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龙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市 、县及深圳市宝安区和龙华新区各街道办各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龙川老区基本解决了“五难”问题,加
期刊
在新丰县,有一本充满乡土气息的诗刊,自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以来,已坚持出版20余年。诗刊已成为人们抒发时代情怀的精神家园,作者中既有耄耋长者,也有花季少年。它,就是新丰诗社创办的《云山诗苑》。  提起《云山诗苑》,诗友们都十分怀念解放后新丰县第一任县长龙景山。1992年,离休多年的他为丰富离退休干部的文化生活,发起成立了新丰诗社,成员多为解放前在新丰从事革命斗争的老同志。他们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