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滤过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高阶像差及MTF值临床对比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b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蓝光滤过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术后3个月的高阶像差及MTF值.方法 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92例,依照患者意愿植入PY-60AD,AcrysofIQ,YA-60BB分为Ⅰ组Ⅱ组Ⅲ组,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三个月利用波前像差仪i-Trace比较3mm,4mm,5mm,6mm瞳孔直径下各组球差(Z40),慧差(coma),总高阶像差(HOAs)的均方根 (the root meansquare,RMS)及3mm,5mm瞳孔直径下调制解调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function,MTF).结果 ①波前像差检查,在各瞳孔直径下,两组非球面IOLZ40<球面IO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球面IOL之间Z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瞳孔直径下三组IOL间co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各瞳孔直径下,两组非球面IOL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球面IOL,但瞳孔直径在<5mm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直径5mm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瞳孔直径下,两组非球面IOL之间RM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mm瞳孔直径下,去除低阶像差的MTF值每周5,10,15,20,25,30度(cyclesperdegree,cpd)六个空间频率下,两组非球面IOLMTF值>球面IO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m瞳孔直径下,去除低阶像差的MTF值在5,10,15,20,25,30cpd六个空间频率下两组非球面IOL>球面IOL,除30cpd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球面IOL间MTF值Ⅱ组>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光滤过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3mm瞳孔直径下可以明显降低球差,在5mm瞳孔直径下可以明显降低总高阶像差,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且HOYAPY-60AD为预装式具有使用方便,减少人工晶状体装载过程中污染机会等优点,适于临床广泛应用。

其他文献
患者男,57岁.因左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2h,于2010年10月12日中午就诊于本院眼科.眼科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左眼手动(颞上)/眼前5 cm,双眼眼睑未见异常,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右眼瞳孔直接光反应正常,左眼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双眼晶状体透明,小瞳孔下玻璃体轻度混浊,右眼眼底检查正常;左眼眼底视乳头边界清,颜色正常,视网膜中央动脉根部变白,无
期刊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间行PC-PRL矫正高度近视患者25例(45眼).术后随访6~17月,平均(10.9±1.6)个月,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深度,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4.5~5.2,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35眼(78
目的 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筛查圆锥角膜及分析圆锥角膜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临床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62例(66眼)、初期圆锥角膜患者57例(57眼)及正常对照者35例(70眼)行三维眼前节分析仪(ALLEGROOculyzer)检查.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分为岛型、不完全岛型、桥型递增型、桥型递减型、不完全桥型及不规则型6种.分析各组角膜后表
患者男,27岁.发现双眼球结膜肿块2年,右眼曾行肿块切除术,术后两年来肿块逐渐长大,眼睑逐渐变厚变硬.入院查体:右眼视力0.2,矫正0.4;左眼视力0.5,不能矫正,双眼上睑增厚,可触及包块,质硬,边界清,无压痛,右眼上睑下垂,下睑外翻,左眼球结膜增厚,质硬,遮盖部分角膜.入院检查:胸片,尿常规,免疫,血生化,抗HIV-Ab均正常,CT:双眼眶眼球前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见点结状钙化,
期刊
目的 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12例患者进行斜视度、临床特点及双眼视功能检查,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选择斜视手术方式,并观察术后短期、长期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变化.结果 12例患者术前上直肌和下斜肌的运动均明显受限.12例中2例有双眼视功能,均无市体视觉.术后长期治愈率为75%.长期随访患者垂直斜视度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例患者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恢复,手术前后差
目的 观察RGPCL矫治圆锥角膜的长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以2005-2009年间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因圆锥角膜验配RGP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60例(496眼).男212例,女48例.所有患者随访观察时间至少4年.评估RGPCL镜片配适状态,对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配戴RGPCL前后圆锥锥顶K值及角膜厚度进行比较,观察角膜曲率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数据采用配
目的 探讨术中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贴敷能否进一步提高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原发及复发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 将2005年至2009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翼状胬肉的114例患者(134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2组.A组59例70眼(原发63眼,复发7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并于术中局部使用0.02%丝裂霉素C;B组55例64眼(原发57眼,复发7眼),采用同样
目的 分析手术源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原因.方法 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因内眼手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而行角膜移植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原发病,合并的眼部疾病,手术方式,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类型,手术次数等.所有患者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共聚焦显微镜、眼前节照相等.结果 共有9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3例,女性45例.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65岁.研究中造成手术源性
目的 观察使用非接触双目间接眼底显微镜(BIOM)联合前房灌注系统(ACM)行玻璃体切割术处理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6只眼)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术时,为了避免医源性的脉络膜视网膜损伤,采用前房灌注来维持眼压,晶状体摘除及前部玻璃体切割后,切换至BIOM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临床随访3~11月,评估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6例BIOM联合ACM的玻璃体切割术在操作中未
目的 对于SD-OCT诊断明确的玻璃体视盘牵拉(VPT)患者行10MHz B型超声检查,并对比分析玻璃体视盘牵拉在SD-OCT及10MHz B型超声的特点,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率.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进行SD-OCT已明确VPT诊断的58例患者60只眼,做10 MHz B型超声检查,总结该类病变在二者的特征,并予以比较.结果 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