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究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lax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宋诸儒中,程颢"性"的学说极富有特色,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朱子,而且本身就是湖湘学统的源头所在,形成宋明道学中颇具特色的一大传统.程颢在论性时,虽然借用告子"生之谓性"的说法,但实质上是将<中庸>之本然的"天命之性"涵摄"生之谓性"并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程颢提出"性即气、气即性"这一命题,指出本然之性代表着一种性气未曾分离的更为原初的关系,进而他认为这种本然之性超越善恶,作为价值判
其他文献
笔者于1960年,1962—1964年,利用铗线法和搬动谷物堆等方法,对吉林省中部平原地区的啮齿动物进行了数量统计。在此基础上,又参考了1977—1978年所获野外资料和其它有关报道,
期刊
<正> 近年来,动物发声与发声机制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两栖动物中,对于蛙鸣的产生和控制机理,一直是动物学家颇感兴趣的课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
期刊
<正> 鱼类在脊椎动物中是比较低等的一类,其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与高等脊椎动物比较也是较原始的。鱼类免疫在国际上最早研究的时间是1942年。我国研究的时间较晚,1977年才开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有尾两栖类,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医药、食用和观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笔者通过41尾幼体,29尾成体的浸液标本的解剖,观察了大鲵生殖系统的发育变化
<正> 很多国内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西文化在科学技术、医学、哲学等领域,皆显示出不同的风格。一般说来,中国文化表现出形象、整体、直觉把握的特征;而西方文化带有抽象、分析、逻辑的色彩。对于这种差异,学者们追寻了产生两种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国民性,甚至不同的食物构成。而我认为,除了以上提及的种种因素之外,创造中国文化的主体——汉族人,与创建西方文化的主体——欧罗巴人,由于长期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他们各自的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分工可能存在着区别,由此,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正> 宋代庆历年后,经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南宋初年的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论孔安国、郑康成。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尚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乎论经,况传注乎?”汉唐以来群儒固守,不敢稍加怀疑的“传注”遭到了猛烈攻击。传统的章句训诂之学被否定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五经本身也逃脱不了或疑、或讥、或毁、或黜的命运,走上“凌夷衰微”的末路。在熙宁变法中充当保守派首领的司马光面对这“疑经惑古”的局面,愤愤地说:“后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