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德生,久居兰洲
作为一位冰川工作者,米德生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小冰川。而这些成果转化为一张张冰川地形图,冰川王国的一个个空白点被填补,珠峰、梅里雪山、慕士塔格峰冰川分布图……这些著名山峰见证了米德生的艰辛跋涉,也使我们领略了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勇敢和严谨。
1966年
20世纪50年代,我有幸与珠穆朗玛峰结下不解之缘,这一次邂逅便是几十年的珠峰缘。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要“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并将其列入新中国最有科学价值和国际意义的“填空”项目之一,交由国家有关部委论证实施。1966年,珠峰及其北部毗邻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其中包括天文、重力、GPS、激光测距、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及大气折光等,作为测量珠峰高度和测绘珠峰北侧绒布冰川的地形图专题组的一员,我在珠峰度过了难忘的58天。
1966~1968年,珠峰登山科考工作全面展开。珠峰科考队分为五个专题组,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和施雅风的带领下,科考队全体成员忘我地奋斗在工作第一线上。
我的另外一项工作是参与测绘珠峰北侧绒布冰川地形图。当时我们野外作业测绘手段使用的是“地面立体摄影测量”。
摄影底片是三毫米厚、130X180毫米的平板玻璃干板。摄影成像的距离一般在10公里左右,摄影器材七件约七十公斤,加上行李装备,一个摄影组成员负重二十公斤左右。我们活动的范围是整个绒布冰川,海拔从5100米~6500米左右。我们在绒布寺前设立了高山暗房,有专人操作,地摄一组六人去东绒布冰川,二组六人去中绒布冰川。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地图,在中绒布冰川的坡地上架设摄影基线,距离珠峰九公里拍摄。为了减少死角,我们深入冰川各个角落,为了减少负重,不带冰镐和冰抓,更不用登山绳,而是脚穿长筒雨靴,放羊式地行进在冰川上。一双胶鞋半个月就磨平了鞋底,脚更容易冻伤,后改用军用大头鞋,不过20天就得换一双。
中绒布冰川工作线路较长,地摄工作深入到南山口,立在山口向下南望,可见尼泊尔一侧从孔布冰川登山人员的身影。在海拔5900米的粒雪盆,抬头只能看到海拔6300米的珠峰山腹。后来转换到西绒布冰川工作,立在冰川北侧侧碛平台上,南眺群山峻岭,银龙雪凤,积江山多娇,在此拍摄大量珍贵立体相片。深入普莫里峰足下的终碛上,由此向北可摄影大范围的冰川地形。
去西山口路途有13公里,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大伙儿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将营地搬迁到西绒布冰川粒雪线附近。雪下了一夜,厚厚的积雪把帐篷快掩埋了,呼出的气息在帐篷内凝结成冰霜。凌晨四时,我们从睡袋爬起,清理掉冰霜,点燃汽油炉,直接把雪化开烧茶,不烫嘴的热茶十分提神,每人一杯茶,半饭盒稀饭就是一天的口粮。饭后背着仪器上路。沿途积雪一米多深,或明或暗的冰裂隙纵横交错,行动很吃力,一半的路程是爬行。从营地到海拔5850米的西山口直线距离不足五公里,我们用了九个半小时才走到。摸黑返回营,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此时太阳正照射到珠峰顶端,峰顶像盏红色神灯在星辰密布的夜空。
当中、西绒布冰川地摄影工作结束后,我负责将记载着我们多日心血的干版背回绒布寺暗室进行冲洗,顺便更换被冰雪磨破的大头鞋。在暗房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背上新干版返回东绒布谷口营地。汽车将我送到海拔5154米的高度,我开始背着约15公斤十盒玻璃干版开始艰难的登山,每走十步就不得不停下来,四肢朝天地躺在斜坡上大口喘气,让狂跳的心平静些。四公里路用了五个半小时,爬过眼前一百多米高的坡坎,就可看见营地了。精疲力尽的我,抬头见前方一块大石头,咬紧牙关往前爬,不到石头不停步。终于翻过坡坎看见红白相间的测旗在营地飘扬。缓慢地移动脚步,天黑之前到了家。
珠峰的大风是出了名的。天气一变刮起刺骨的寒风,我们的嘴唇便裂开小豁口,说话时疼得无法忍受。东绒布冰川雪线附近海拔6501米的东山口是一个大风口,从尼泊尔方向吹来的风将冰川上的粒雪吹得无影无踪,只露出坚硬的冰体。这里作业无法调平仪器,只有扯起油布、搭起人墙挡住风雪,确保作业顺利进行。
经过一个冰裂区,大伙排成一列纵队,一个跟着一个鱼贯行进,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脚印走。我走在最后,踏空掉进冰缝里,幸亏我扛着三角架将我担在冰面上。冰缝深不见底,一阵寒气向我袭来。我本能地用左手紧握右手,将身体吊在三角架上,定神鼓足气力来个引体向上挣扎爬上冰面。
58天的连续工作,在珠穆朗玛峰环抱中奔波了120余公里,我的身体极度恶化,经队医检查,队部决定让我提前下山回到兰州复查。
工作到年底,两幅小全张珠峰北坡绒布冰川地形图清绘完毕。1968年该图送厂印刷,同年7月1日地图作为庆祝建党的献礼呈送北京。值得补充说明的是,该地图上南下北,图题“无限风光在险峰”,地图上珠峰高程标记为8846米,与1972年珠峰高程测定报告中的数字不一样。
如今
作为兰州冰川所的研究员,我陆续参与了各种珠峰地图的测绘。如1975年全张珠峰地区图、1980年的珠峰分幅地图、1990年珠峰地形图、1991年对开中英文版珠峰地图、1999年珠峰地形图。今后,随着测绘资料的累积和更新,更好版本的珠峰地图将会问世,但是40年前那第一张中国版珠峰地图的诞生过程却始终记忆犹新。
编辑按:1966年,完成测绘任务时,崔之久带来科考队部的问候,刘东生队长特意捎来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能吃到苹果,三刀切成六瓣,六瓣同一个心,大家都感受着情义无价。这种革命友情是我终生难以忘怀和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