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视角下的“口唤”一词文化解读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唤”一词被广泛运用于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口唤”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穆斯林之间的相互要“口唤”既是一种宗教信仰方式,也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和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交际方式。本文以回族为研究个案,从传统的视角下对“口唤”一词的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
  【关键词】“口唤”;穆斯林;文化
  一、“口唤”一词的传统释义
  “口唤”是阿拉伯文IZNI,伊斯兰教用语,阿拉伯语意译。原意为:“许可”,《古兰经》云,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3:145);“命令”,《古兰经》谓:“我派遣使者,只为要人奉真主的命令而服从他”(4:64)[1]。穆斯林认为自己一生的吉庆平安、健康祸福都是由真主的“口唤”决定的。中国苏菲主义各门宦的教主向信教群众表示的意愿及穆斯林遇事征得教主的同意或许可,也称为“口唤”或讨取“口唤”。
  二、安拉的“口唤”
  安拉的“口唤”其实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信前定”的一个分支,即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早已在先天安排和规定了现世的一切和每个人一生要经历的风风雨雨。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银沙安拉”,即“若真主意欲”之意。这句话在不同的时间或场合,具有不同的意思。如对某一件事没有十足的把握或难以预测事情的结果时,穆斯林常常会说:“银沙安啦,听口唤”。这里的“口唤”属于动词,即看真主是否许可、允诺的意思,或者真主命好的规律是否允诺。我们办的这件事是否合乎真主所命的自然规律,我们是否按自然规律办事,那么这个“口唤”一词又当作名词使用了。一句“凭真主的口唤”在不同的时问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口唤”的词性、语法意义也语境随发生相应的变化。有了这种思想观念,即使是事情不成功,也不会过于沮丧、失望;事情成功了,也不会过于骄傲和自以为是,因为穆斯林认为这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是真主的前定,确实应了“谋事在人,成事在主”之说。“凭真主的口唤”一句也反映出穆斯林在感到悲观失望时心之所依,感到慰藉的一种心理顺应,在内心深处以真主为最终的依靠,这也是在成功、得意之时心灵上的一种诃节方式,警告自己不要让胜利冲昏了头脑。也许因为有这种功效,所以穆斯林在生活中经常、大量地用这句话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期盼。
  当一个人去世了,穆斯林就说某某人“口唤了”,成为去世的代名词,当作动词来用。当然对于死亡.穆斯林还有其他的说法,如“无常了”、“归真了”等等。但在对待“死亡”这件事情上,“口唤”一词的适用性更广、更多。尤其是因意外事故而导致死亡时,在悲痛之中,穆斯林也常说:“唉!他的‘口唤’(死亡.名词)到了,这是来自真主的前定。”或者说:“这是真主的‘口唤’(命令、召唤,名词),真主把他的‘口唤’(归真,名词)就安排在那个地方,真主把他收走了,人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来自于真主,必将归于真主。[2]一切都归于真主观念的支配下,穆斯林把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突然而至的灾难都归因于是真主的“口唤”(安排,动词),不会过于怨天优人,悲痛欲绝,也能用较为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处理不测之祸。这也是为什么当发生车祸等其他交通事故时,如果伤亡之人是穆斯林时,司机们通常可以大松一口气的原因所在。因一句“口唤”(真主的安排,名词)安慰了人心。在一些汉族群众中,对待此类事故也有一种说法,就是用“寿数到了”、“命里注定”的语言来安慰人心,但并没有穆斯林那样严格的规范意义。只是一种安慰或自我安慰罢了。穆斯林也有“寿数”这种说法,但适用性不是特别广泛。此外,穆斯林在协商办理一件事情或相约某时办某事时,也经常会说“银沙安啦”(凭真主的口唤)。在这里.这句话又有“到时候看吧”之意。因不知道在约定要办的事情之前会不会又发生什么意外之事,故提前说一句“凭真主的口唤”,以便灵活处理各种事务。但这也决不是推托之词,因穆斯林也是特别强调守约和信守承诺的。此外,“银沙安啦”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不知我们要办的这件事是否合乎真主的前定和规律,真主是否会允诺我们办这件事,希望我们要办的这件事得到真主的允诺,希望把这件事办成功。这句话也有要更加重视办的这件事情的意味和心理取向。
  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口唤”
  斯林在日常生活中.把互相要“口唤”一事看得非常重要。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在很多事情上都要互相要“口唤”,以相互谅解,消除隔阂,彼此不念旧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起到了规范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范化社会行为、秩序的作用。
  父母的“口唤”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在重大事情上取得父母的“口唤”(许可、命令,名词)是非常重要的。做为儿女,尤其在婚姻、外出等大事上一定要取得父母的“口唤”(同意,名词)。没有父母亲的“口唤”(允许,名词),即使是儿子已成家立业完全独立生活,也不能擅自做出重大决择。如果在某件事情上得不到父母亲的“口唤”(许可,命令),就不能于那件事,即使干了,并且办成功了,因父母也不同意,也得不到亲戚朋友们的认可,自己心理也感觉不踏实,总感觉自己是一个罪人。所以,除真主的定然外,父母的“口唤”也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教主的“口唤”在伊斯兰教的门宦制度中,“口唤”也指办事得到门宦教主或掌教阿訇的允许或认可。在教权非常强大的门宦中,教徒称教主为“爷”,对于教主的“口唤”(命令,名词)要绝对服从,“教主之言,奉之为金科玉律,甚至教下子女之婚姻,皆取头于教主之意…”,在这里,“口唤”一词除有命令、许可之意外,又暗含着一种封建特权的等级制度观念,反映了教主与教民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和统治与被统治的实际关系。
  离别时的“口唤” 人生最大的离别莫过于生死之别,穆斯林把人的去世说是“口唤”了。此外。穆斯林在病危时,很重要的一件事即是向亲戚、朋友要“口唤”,而健在之人也要向临终之人要“口唤“。特别是当一个人感到在一生中非常对不起某人,伤害过某人,对某人扪心有亏时,在临危之际特别惦记着要向这个人要个“口唤”(原谅,名词),以求得他(她)的宽恕和谅解,免得在后世受真主的审判和严厉惩罚。因此要了“口唤”之后,才能安心地离开人世,而亲属朋友讨得了的“口唤”(谅解、允诺,即不咎既往)之后,才能觉得内心坦荡、安然。相互之同的一个“口唉”,就化解了人生在世的恩恩怨怨。夫妻离婚的时候相互要“口唤”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夫妻离婚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管因何种原因而导致离婚,毕竟还是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期间难免有磕磕碰碰和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对方导致离婚时,互相要个“口唤”,以求得相互谅解。   四、口唤的功能
  从积极意义上讲,对于穆斯林来说相互要“口唤”表现了一种宗教信仰方式,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和一种社会交际方式。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相互之间要“口唤”即起到一种制约道德行为的作用,也起到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归纳起来大概有一下几个方面:
  穆斯林之间相互要“口唤”的主要原因当然来自宗教信仰,通过要“口唤”也体现了一种对自己行为、言语的反省(主要是宗教意义上的),但也包含着一种道德感。穆斯林要“口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和免于后世的惩罚,但要“口唤”的这一行为有时也流露出一种道德上的愧疚感,尤其是因伤害、对不起某人或对某人扪心有亏而要“口唤”(谅解,名词)时,表示一种良心上的自我遣责,希望通过要“口唤”对自己的过错、过失做点弥补,得到一些心灵上的自我安慰。怀着这种心态要“口唤”的人,应该说也是乐意反省自己,具有道德责任感的人,他有“知错改错”的良知,通过要“口唤”来求得对方的谅解和自己内心的平静、安慰。所以在这种情形下,相互要“口唤”,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必然会起着一种制约作用和规范作用。
  规范社会行为,强调社会责任。穆斯林要“口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取得对方的同意,如对方不同意,则拿对方的东西或干某事是“害拉目”,不合法的,这种不合法主要是宗教意义上的。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任何一种宗教都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劝人行善,止人做恶,做为信教之人,不台法的事情谁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干。做为一个穆斯林,如对方不给“口唤”,就不能干某事或不能拿对方的东西,从而对个人的社会伦理行为又起到一种规范作用。“口唤”的约束力在不同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
  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类似公用的宗教用语还有很多,如“赛俩目”(问候语)、“乃麻子”(礼拜)、“者麻提”(教坊、清真寺)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穆斯林来说,起着一种文化、心理和民族感情上的认同作用。一句“口唤”不仅可以化解宿怨,而且无意识中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彼此之间感到一种亲近感。
  参考文献:
  [1]古兰经[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吉元.回族“口唤”对回族民商事行为影响的调研报告——以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为例[J].传承,2014,03:110-111.
  [3]马健君.伊斯兰教视角下的中国回族日常生活[J].昌吉学院学报,2011,06:11-15.
  [4]马晓玲.宁夏北部回民话词汇特点新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24-27.
  [5]任继愈.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沈玉萍.“口唤”一词文化解读[J].青海民族研究,2003,01:63-66.
  [7]王怀德、郭宝华.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8]赵杰.回族用语的文化透视[D].宁夏大学,2014.
  [9]《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枯燥的数学课堂如何变得有趣呢?在这里,你会找到答案的!无论是猜数学谜语,还是人人争当小讲师,个个都是原创者,快来一起领悟数学之乐吧!师生同乐,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最炫谜王;数学谜语;最佳讲师;原创论文;数学螺线  谁说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且来看看我们的课堂!  一、谁是最炫谜王  2015的元宵节来得特别晚,全国中小学已经开学了,这次中央电视台继汉字听写大赛后,又推出一档谜语文化类的
期刊
【摘要】“个人只是在社会占有为此所需要的地位时,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普列汉诺夫语)作为校长,拥有了对一所学校指导、支配与组织控制地位和响应的权力。校长的领导在很大程度上要发挥自己一校之魂的巨大而潜在的社会作用,以期达到学校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亲和、宽容、团结、奋发、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艺术管理氛围,从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校长;领导艺术  校长的领导艺术是指校长在一定学识
期刊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对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中职院校要结合当前学生工作的主要状况,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对我国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新形势与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生管理;改革;优化策略  一、中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首先,在新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实践新型装备形成装备保障能力须做到四个同步,即:与作战理论研究同步,武器装备的发展,影响了作战理论的改变,而新的作战理论,反过来又向装备保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不断变化的趋势推动了部队战斗力不断生成;与装备的实际运用同步,科学组训是新装备形成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强化训练,达到基础牢、人才全、系统衔接,进而形成整体装备保障能力;与技术保障同步,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高,装
期刊
【摘要】企业员工,是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企业员工能力水平的提升,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规范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培训;管理机制;激励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就是人才,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发展,
期刊
【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夏洛克是这部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它是一个犹太的高利贷者,具有贪婪、吝啬、自私的特点,金钱是他一生唯一追求的目标,他靠着自己的智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到最后心爱的女儿离他而去,并改信基督教。这个人物的悲剧形象具有着非常强的时代烙印和宗教冲突。  【关键词】夏洛克;威尼斯商人;悲剧分析  前言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剧中的主要人物有安东
期刊
【摘要】文森特·梵·高,1853年出生在荷兰,作为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影响了19世纪的艺术走向,他的画作以其明丽的色彩和饱满的生命力见长,梵高大胆的使用对比色,并将他火热的他火热的生命力投入到画作中,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惊人的激情和生命张力。推动了画作表现力的发展。  梵高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即探索阶段和成熟阶段,在梵高早期的创作中,他追求画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种古典主
期刊
【摘要】外文图书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的语言性也使其具有特殊的地位。如何推广好这类图书的社会阅读,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其中,是公共图书馆的特殊阅读工作之一。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外文原版图书;读者服务  一、外文原版书刊的阅读发展现状  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期刊收藏种类也得到不断丰富,藏书语种从单一的中文书刊扩展到多国语言。纵观全国公共图书馆外文书刊的入藏,外文图书语种主要涉及
期刊
【摘要】2015年电影版的《狼图腾》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狼性探讨”。故事中的“狼性”唤醒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原始野性,让人们重新认识狼,重新定位狼的形象和狼的精神。《狼图腾》畅销背后,是万物对立统一文化生态理念的张扬;是人性贪婪、愚昧、无知本质的深刻剖析;更是人类生存价值的追问及思考。  【关键词】《狼图腾》;文化生态理念;人性反思;生存价值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各种生存危机的加剧,探讨人与
期刊
【摘要】观看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对装饰做出什么反应取决于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因素。行为空间与知觉空间的创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于视觉摄取进行心理调试和处理的糅合。现代商业空间中,如何使空间设计及装饰处理的得体而又富于较强的秩序感,离不开对视觉与心理因素的考量与把握。本文从视觉与心理因素层面展开论述,直至关于室内装饰及设计的几个方面,目的是通过研究来更好的为设计实践服务。  【关键词】视觉因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