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2006年初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推进管理创新,全面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积极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探索扁平化管理新模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有效评价机制,实行科技分类评价管理。优化科技计划布局,将科技计划整合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创新环境建设、科技应用示范计划五大类。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从网上征集到资金拨付实现“一站式”办理。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制定出台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落实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等,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科技创新,切实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深圳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布局建设一批高端科技基础设施。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实施“登峰计划”,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实施技术成果应用示范计划,在云计算、物联网、卫星导航等领域建立了45个高水平产学研联盟,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设立科技服务专项资金,成立科技服务业协会,积极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科技服务体系。
促进金融创新,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深圳积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开展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改革,建立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引导、股权投资等支持方式,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颁布《深圳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以普惠性政策提高全民的创新积极性。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加快科技保险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方式发展。
加强文化创新,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深圳发挥移民城市的优势,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积极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出台促进创客发展若干措施和三年行动计划,柴火空间等一批众创空间蓬勃发展。2015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39家,同比增长449%,增速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率先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成立知识产权法庭,推行行政、民事、刑事“三审合一”,从立法、执法等方面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开放创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圳积极参与更高层次的全球科技合作竞争,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引进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等国际大科技计划,支持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机构。深入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两地累计投入4亿元联合资助45项科技合作项目,6所香港高校在深建立了产学研基地。
学习深圳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江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聚焦引领性技术突破。深圳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实施前沿技术攻关“登峰计划”,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下一代通信网络、基因测序、新材料、新能源、无人机等领域突破了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借鉴深圳经验,应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集中支持事关全省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在纳米材料、大数据、未来网络、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石墨烯、智能机器人、小核酸和抗体药物等领域超前部署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
二是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圳注重强化企业和企业家在公共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群。目前,我省已培育形成了由14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30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超过10万家民营科技企业组成的企业创新梯队。“十三五”期间,应借鉴深圳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为重点打造一批全球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是建设多元化创新载体。深圳以超常规举措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在基础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域,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了对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突破的强力支撑。近年来,我省创新载体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已经达88%。“十三五”期间,应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点领域设立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引导重点实验室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推进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基地。
四是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圳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推进人才工作立法,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海纳天下英才。江苏是人力资源大省,2015年末,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120.3万人,其中研发人员74.6万人。“十三五”期间,应更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和“海内外引才行动计划”,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进人才大数据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人才集聚中心。
五是营造包容性创新环境。深圳积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大力弘扬特区创新文化,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构建了充满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江苏也要推动政府职能加快从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清理妨碍创业的制度规定,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增强激励创业的制度供给。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发展。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厂、虚拟创新社区和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支持创建创业大学、创客学院。树立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王 婷
推进管理创新,全面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积极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探索扁平化管理新模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有效评价机制,实行科技分类评价管理。优化科技计划布局,将科技计划整合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创新环境建设、科技应用示范计划五大类。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从网上征集到资金拨付实现“一站式”办理。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制定出台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落实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等,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科技创新,切实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深圳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布局建设一批高端科技基础设施。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实施“登峰计划”,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实施技术成果应用示范计划,在云计算、物联网、卫星导航等领域建立了45个高水平产学研联盟,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设立科技服务专项资金,成立科技服务业协会,积极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科技服务体系。
促进金融创新,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深圳积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开展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改革,建立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引导、股权投资等支持方式,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颁布《深圳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以普惠性政策提高全民的创新积极性。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加快科技保险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方式发展。
加强文化创新,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深圳发挥移民城市的优势,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积极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出台促进创客发展若干措施和三年行动计划,柴火空间等一批众创空间蓬勃发展。2015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39家,同比增长449%,增速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率先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成立知识产权法庭,推行行政、民事、刑事“三审合一”,从立法、执法等方面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开放创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圳积极参与更高层次的全球科技合作竞争,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引进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等国际大科技计划,支持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机构。深入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两地累计投入4亿元联合资助45项科技合作项目,6所香港高校在深建立了产学研基地。
学习深圳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江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聚焦引领性技术突破。深圳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实施前沿技术攻关“登峰计划”,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下一代通信网络、基因测序、新材料、新能源、无人机等领域突破了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借鉴深圳经验,应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集中支持事关全省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在纳米材料、大数据、未来网络、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石墨烯、智能机器人、小核酸和抗体药物等领域超前部署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
二是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圳注重强化企业和企业家在公共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群。目前,我省已培育形成了由14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30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超过10万家民营科技企业组成的企业创新梯队。“十三五”期间,应借鉴深圳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为重点打造一批全球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是建设多元化创新载体。深圳以超常规举措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在基础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域,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了对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突破的强力支撑。近年来,我省创新载体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已经达88%。“十三五”期间,应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点领域设立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引导重点实验室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推进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基地。
四是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圳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推进人才工作立法,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海纳天下英才。江苏是人力资源大省,2015年末,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120.3万人,其中研发人员74.6万人。“十三五”期间,应更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和“海内外引才行动计划”,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进人才大数据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人才集聚中心。
五是营造包容性创新环境。深圳积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大力弘扬特区创新文化,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构建了充满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江苏也要推动政府职能加快从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清理妨碍创业的制度规定,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增强激励创业的制度供给。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发展。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厂、虚拟创新社区和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支持创建创业大学、创客学院。树立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