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养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我们选取2000年2月—2012年10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胃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养胃汤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胃粘膜腺体的萎缩有逆转的作用,有效减缓病情发展的速度,并且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养胃汤胃苏颗粒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79-02
慢性的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是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呈广泛性或局限性胃粘膜固有的腺体与数量减少,并伴有程度不同胃分泌的功能低下,医学界已经将其确定为引发胃癌的因素之一[1]。在中医学上其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2]。本文选取2000年2月—2012年10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胃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00年2月—2012年10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66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在31—62岁,平均年龄为42.7±11.2岁;病程在3—15年,平均病程为5.9±2.5年。疾病程度分为:轻度21例;中度35例;重度10例。观察组66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在33—65岁,平均年龄为43.5±11.6岁;病程在4—16年,平均病程为6.1±2.3年。疾病程度分为:轻度19例;中度38例;重度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脘部有腹胀、隐痛并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进食后加重,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呈红白相间,并且黏膜层变得较薄,呈现黏膜萎缩现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进行治疗,用法与用量:胃苏颗粒1袋口服,日三次。
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胃汤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为:党参25g;黄芪20g;茯苓15g;当归、白芍、白术各12g;炙升麻20g;柴胡、佛手、台乌药各15g;枳壳、刺猬皮9g;蒲公英30g;甘草、砂仁各5g。若患者有阳虚症状时加干姜、附子;阴虚症状加沙参、石斛;腹胀症状去除白术、黄芪,加玳玳花、绿萼梅;胃部脘隐痛加延胡索、九香虫;泛酸症状加乌贼骨、瓦楞子;有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症状加鸡内金、丹参、莪术。日1剂水煎服,日二次。
1.3评价指标。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病理学检查异型增生或上皮化生减轻至2度或恢复正常,胃镜检查炎症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病理学检查异型增生或上皮化生减轻至1度,胃镜检查粘膜的病变部位缩小;无效:达不到以上指标或加重[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标准,判断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方法:我们选取2000年2月—2012年10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胃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养胃汤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胃粘膜腺体的萎缩有逆转的作用,有效减缓病情发展的速度,并且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养胃汤胃苏颗粒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79-02
慢性的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是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呈广泛性或局限性胃粘膜固有的腺体与数量减少,并伴有程度不同胃分泌的功能低下,医学界已经将其确定为引发胃癌的因素之一[1]。在中医学上其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2]。本文选取2000年2月—2012年10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胃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00年2月—2012年10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66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在31—62岁,平均年龄为42.7±11.2岁;病程在3—15年,平均病程为5.9±2.5年。疾病程度分为:轻度21例;中度35例;重度10例。观察组66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在33—65岁,平均年龄为43.5±11.6岁;病程在4—16年,平均病程为6.1±2.3年。疾病程度分为:轻度19例;中度38例;重度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脘部有腹胀、隐痛并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进食后加重,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呈红白相间,并且黏膜层变得较薄,呈现黏膜萎缩现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进行治疗,用法与用量:胃苏颗粒1袋口服,日三次。
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胃汤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为:党参25g;黄芪20g;茯苓15g;当归、白芍、白术各12g;炙升麻20g;柴胡、佛手、台乌药各15g;枳壳、刺猬皮9g;蒲公英30g;甘草、砂仁各5g。若患者有阳虚症状时加干姜、附子;阴虚症状加沙参、石斛;腹胀症状去除白术、黄芪,加玳玳花、绿萼梅;胃部脘隐痛加延胡索、九香虫;泛酸症状加乌贼骨、瓦楞子;有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症状加鸡内金、丹参、莪术。日1剂水煎服,日二次。
1.3评价指标。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病理学检查异型增生或上皮化生减轻至2度或恢复正常,胃镜检查炎症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病理学检查异型增生或上皮化生减轻至1度,胃镜检查粘膜的病变部位缩小;无效:达不到以上指标或加重[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标准,判断两组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