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图书的贸易交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国际版权贸易经验方面的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出版社将目光聚焦在国外畅销书的排行榜上,致使版权竞争异常激烈,雷同选题增多、跟风现象严重,加之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的介入,使得外版图书的引进和发行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
跟风现象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
在这里,之所以将跟风现象作为版权贸易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来谈,是因为它在版权贸易中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已成为出版界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盲目跟风,害处多多。《谁动了我的奶酪》家族的畸形繁衍,就是一个明显的实例。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有受益者,但从一个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极不可取的。它不利于出版社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出版社的形象树立。试想:读者会怎样看你?市场会怎样接纳你?如果说是为了暂时赚些钱,那出版社的声誉又从何谈起?出版社的品牌还要不要?
提高预付金、哄抬版税、加大首印数、缩短版权使用期,在版权谈判中不乏其例。对于大家均看好的选题,外方自然不肯轻易放手。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冷静从事,否则就会造成相互争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结局。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版税率的抬高,而是伴随而来的不法行为。有些人在哄抬版税时忘记了出版社自身的承受能力,忽略了自身可承受的风险指数。这么高的风险向谁转嫁?于是隐瞒印数、拖欠版税、印制粗糙等现象接踵而至。
恶性竞争,小而言之,会损害出版社正当合理的经济利益;大而言之,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出版产业的发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盲目竞争的结果是把“利”让给外商,这不仅助长了他们漫天要价,还把“风险”留给了自己。只有大家同舟共济,理智地引进图书选题,才能避免版权贸易中不作深入论证,盲目地凭感觉“一锤定音”的现象,树立起中国出版界重合同、守信誉的企业形象,使版权贸易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怎样防止跟风现象
既然跟风现象的弊大于利,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就应该尽量回避。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呢?
心系读者,眼观市场。这是版权工作者在从事引进图书版权的过程中应特别留意的。对一个选题的筛选不仅要根据出版社自身的品牌定位和目标读者定位,还应对市场进行科学、系统而全面的调研分析,对选题进行充分的论证。换言之,版权人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精通外语、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懂出版、懂市场、懂营销……有出色的版权人,加之目标明确,头脑冷静,有取舍、有扬弃的引进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杜绝盲目跟风。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出版社的出版结构、规划,又要了解外方的品牌特色,出版社的背景、地位等。中少社的“地球村”文学作品系列,早在8年前就做出了详细的规划,目标是用10年的时间“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引进中国,让中国孩子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站在同一阅读起跑线上,共享人类文明的硕果。”如此,才能确保选题的质量,才能博得对方的信赖,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使版权贸易走上系统化和集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树立品牌意识,力避选题重复。随着中国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调节机制的增强,中国出版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优秀的图书需要优秀的出版社用优秀的出版方案引进。出版社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选题的竞争、资本的竞争和品牌的竞争上。前三者均是可变的,带有不稳定性,惟有品牌是不变的,永远属于出版社。外版书的成功引进,不仅能给文化界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而且可以为出版社树立品牌。
形成有效的行业规范和自我约束。一方面,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为版权引进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对版权引进的一些方面给予必要的约束,形成有效的行业规范,对一些极不合理的条件,应从行业的角度予以坚决的抵制。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诚信原则、避免恶性竞争,自觉维护竞争有序的市场游戏规则。
追求冷静理性,避免茫然、狂热。决定购买重要版权时,不应该茫然倾心于首印数、版税以及预付金的多少,而应冷静地在选题的整体策划、营销方案上多下功夫,将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展现给对方。版税、预付金的多少,有时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关键是要恪守诚信的原则,树立出版社的良好信誉。中少社由于《丁丁历险记》成功的出版营销,使国际知名度大增,许多国外知名出版社纷纷表示愿意与中少社合作。这里出版社的品牌和信誉再次显示了决定性的作用。
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图书市场化能力,整体上较国外弱,但是危机就是机遇。在雷同选题较多的情况下,拼的是智慧,比的是眼光。对于有市场前景的重点选题,我们应在选题策划和营销上多下功夫,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运作。
跟风现象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
在这里,之所以将跟风现象作为版权贸易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来谈,是因为它在版权贸易中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已成为出版界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盲目跟风,害处多多。《谁动了我的奶酪》家族的畸形繁衍,就是一个明显的实例。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有受益者,但从一个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极不可取的。它不利于出版社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出版社的形象树立。试想:读者会怎样看你?市场会怎样接纳你?如果说是为了暂时赚些钱,那出版社的声誉又从何谈起?出版社的品牌还要不要?
提高预付金、哄抬版税、加大首印数、缩短版权使用期,在版权谈判中不乏其例。对于大家均看好的选题,外方自然不肯轻易放手。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冷静从事,否则就会造成相互争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结局。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版税率的抬高,而是伴随而来的不法行为。有些人在哄抬版税时忘记了出版社自身的承受能力,忽略了自身可承受的风险指数。这么高的风险向谁转嫁?于是隐瞒印数、拖欠版税、印制粗糙等现象接踵而至。
恶性竞争,小而言之,会损害出版社正当合理的经济利益;大而言之,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出版产业的发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盲目竞争的结果是把“利”让给外商,这不仅助长了他们漫天要价,还把“风险”留给了自己。只有大家同舟共济,理智地引进图书选题,才能避免版权贸易中不作深入论证,盲目地凭感觉“一锤定音”的现象,树立起中国出版界重合同、守信誉的企业形象,使版权贸易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怎样防止跟风现象
既然跟风现象的弊大于利,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就应该尽量回避。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呢?
心系读者,眼观市场。这是版权工作者在从事引进图书版权的过程中应特别留意的。对一个选题的筛选不仅要根据出版社自身的品牌定位和目标读者定位,还应对市场进行科学、系统而全面的调研分析,对选题进行充分的论证。换言之,版权人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精通外语、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懂出版、懂市场、懂营销……有出色的版权人,加之目标明确,头脑冷静,有取舍、有扬弃的引进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杜绝盲目跟风。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出版社的出版结构、规划,又要了解外方的品牌特色,出版社的背景、地位等。中少社的“地球村”文学作品系列,早在8年前就做出了详细的规划,目标是用10年的时间“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引进中国,让中国孩子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站在同一阅读起跑线上,共享人类文明的硕果。”如此,才能确保选题的质量,才能博得对方的信赖,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使版权贸易走上系统化和集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树立品牌意识,力避选题重复。随着中国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调节机制的增强,中国出版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优秀的图书需要优秀的出版社用优秀的出版方案引进。出版社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选题的竞争、资本的竞争和品牌的竞争上。前三者均是可变的,带有不稳定性,惟有品牌是不变的,永远属于出版社。外版书的成功引进,不仅能给文化界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而且可以为出版社树立品牌。
形成有效的行业规范和自我约束。一方面,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为版权引进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对版权引进的一些方面给予必要的约束,形成有效的行业规范,对一些极不合理的条件,应从行业的角度予以坚决的抵制。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诚信原则、避免恶性竞争,自觉维护竞争有序的市场游戏规则。
追求冷静理性,避免茫然、狂热。决定购买重要版权时,不应该茫然倾心于首印数、版税以及预付金的多少,而应冷静地在选题的整体策划、营销方案上多下功夫,将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展现给对方。版税、预付金的多少,有时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关键是要恪守诚信的原则,树立出版社的良好信誉。中少社由于《丁丁历险记》成功的出版营销,使国际知名度大增,许多国外知名出版社纷纷表示愿意与中少社合作。这里出版社的品牌和信誉再次显示了决定性的作用。
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图书市场化能力,整体上较国外弱,但是危机就是机遇。在雷同选题较多的情况下,拼的是智慧,比的是眼光。对于有市场前景的重点选题,我们应在选题策划和营销上多下功夫,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