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
一、博采众长,拓宽阅读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积累语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作文是说话,作者通过一篇文章,可以真实地告诉我们一件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可以带着好感或憎恶,向人们介绍一个典型人物;可以激情满怀地呈送给人们一处壮观的丽景;也可以精心地向我们雕凿一件精美得足以引人入胜的物品。显然,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都是围绕语言文字活动的。二者比较,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写作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而吸收是应用的基础。语言大师吕叔湘曾经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课内知识的占30%,而得益于课外知识的占70%。因此,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读更多的书,在阅读中更多的吸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就越多。教师在抓好教材阅读的同时,更要重视指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中培养起来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探究,创新的精神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去。“做到博采众长,汲取范文的精华,当他们准备写作的时候,从自己的情感,喜好出发,从丰富的资源中提取,组合,加工,而后进行再创造,写出自己的文章来。这时,我们看到的作文,定会充满美的语言,美的内容,美的情感。”而学生的作文素养则在阅读中不断提高。
二、冲破文本,体验生活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 洛克说过:一个人在对于任何题目能够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者叫一个聋子去谈音乐一样愚蠢。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作文的基础。“关注生活,就有了写作的素材;观察生活,才有可能把握生活的真实和事物的细节;体验生活,才能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注入其中;领悟生活,才能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发现;反映生活,才能出现有独特视觉,独特见解,新鲜感受的文章。学生有了这样的关注,观察、体验、领悟、反映的过程,才会成为驾驭生活的主人,才会成为有品味的生活鉴赏者。”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小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冲破文本主义,带领学生走入自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如在进行第十册春景的习作时,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写,而是开展了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同学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品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我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大家读春诗,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让学生写作。这样的习作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个性的光辉,构思之新,取材之广,表达之巧,真让人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欣喜。
三、挖掘资源,拓宽习作空间
我听说过美国是没有“作文课”的——没有专属于语文的“作文课”,他们几乎每个学科都要写论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学科的论文,而“老鼠有决策能力吗?”显然是生物课的论文。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也可以和各科联合起来,树立大语文观呢?我想,这完全是行的通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学校举行的演讲会,技能比赛,综合知识大赛,班级中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文化沙龙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等,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学生上了自然课后,在自然老师的指导下写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总结分析等有关情况,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记录科学现象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组织材料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讨;学生上了数学课,让学生好好体会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重难点的,练习是怎样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推理解决问体,把自己求知的过程和巩固新知的过程写下来,这不仅是一次绝好的思维训练,而且培养学生听课品质,深入领会到作文的作用;体育课需要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教会学生练习各种运动方式,我们也可以和体育教师一起,让体育教师讲清运动的具体动作后,让学生说一说、再做一做,加深印象,然后作一次小练笔,描写一下体育课所掌握的一次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按顺序地说清每一个动作要领,进行中有何得失,有什么感受。
责任编辑〓邱〓丽
一、博采众长,拓宽阅读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积累语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作文是说话,作者通过一篇文章,可以真实地告诉我们一件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可以带着好感或憎恶,向人们介绍一个典型人物;可以激情满怀地呈送给人们一处壮观的丽景;也可以精心地向我们雕凿一件精美得足以引人入胜的物品。显然,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都是围绕语言文字活动的。二者比较,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写作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而吸收是应用的基础。语言大师吕叔湘曾经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课内知识的占30%,而得益于课外知识的占70%。因此,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读更多的书,在阅读中更多的吸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就越多。教师在抓好教材阅读的同时,更要重视指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中培养起来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探究,创新的精神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去。“做到博采众长,汲取范文的精华,当他们准备写作的时候,从自己的情感,喜好出发,从丰富的资源中提取,组合,加工,而后进行再创造,写出自己的文章来。这时,我们看到的作文,定会充满美的语言,美的内容,美的情感。”而学生的作文素养则在阅读中不断提高。
二、冲破文本,体验生活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 洛克说过:一个人在对于任何题目能够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者叫一个聋子去谈音乐一样愚蠢。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作文的基础。“关注生活,就有了写作的素材;观察生活,才有可能把握生活的真实和事物的细节;体验生活,才能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注入其中;领悟生活,才能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发现;反映生活,才能出现有独特视觉,独特见解,新鲜感受的文章。学生有了这样的关注,观察、体验、领悟、反映的过程,才会成为驾驭生活的主人,才会成为有品味的生活鉴赏者。”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小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冲破文本主义,带领学生走入自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如在进行第十册春景的习作时,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写,而是开展了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同学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品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我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大家读春诗,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让学生写作。这样的习作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个性的光辉,构思之新,取材之广,表达之巧,真让人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欣喜。
三、挖掘资源,拓宽习作空间
我听说过美国是没有“作文课”的——没有专属于语文的“作文课”,他们几乎每个学科都要写论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学科的论文,而“老鼠有决策能力吗?”显然是生物课的论文。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也可以和各科联合起来,树立大语文观呢?我想,这完全是行的通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学校举行的演讲会,技能比赛,综合知识大赛,班级中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文化沙龙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等,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学生上了自然课后,在自然老师的指导下写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总结分析等有关情况,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记录科学现象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组织材料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讨;学生上了数学课,让学生好好体会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重难点的,练习是怎样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推理解决问体,把自己求知的过程和巩固新知的过程写下来,这不仅是一次绝好的思维训练,而且培养学生听课品质,深入领会到作文的作用;体育课需要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教会学生练习各种运动方式,我们也可以和体育教师一起,让体育教师讲清运动的具体动作后,让学生说一说、再做一做,加深印象,然后作一次小练笔,描写一下体育课所掌握的一次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按顺序地说清每一个动作要领,进行中有何得失,有什么感受。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