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而好的品德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他良好情操的基础。
关键词:爱心;素质教育;培养
爱心是一个人的品质中永不磨灭的灵魂,它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从心灵的深处开始的,是心与心的交融。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德育,它包括:人格的铸造、品质的建立、爱心的培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才是“素质教育”之根本。从小让孩子懂得:尊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爱是相互的,拥有博爱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受人敬仰的人。培养孩子的品德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而好的品德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他良好情操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中的小皇帝。他们虽然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但又是那样的孤独,普遍缺少爱心。自私、任性、蛮横、不关心其他人、唯我独尊,比过去的前辈们普遍缺少爱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没有追求,合作精神差,遇到任何事都认为别人应该让着“我”,却很少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人的品德形成都有一个年龄阶段、越小的孩子越好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小学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对小学生的爱心教育也应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小细节抓起,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爱,怎样去爱,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这样从内心深处触动了孩子的思想,“爱”的种子才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教材设置了《家庭因我更美丽》、《我爱我的家人》《伸出我们的手》、《生活因爱更美丽》、《我们的爱心行动》等内容中,都详细介绍了爱的内涵及其外延。一句问候,一把搀扶,一份捐赠,一次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孩子能做的很多很多。献出我们的爱心,伸出我们的双手,给别人以无私的帮助,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灵中生根发芽!
实施爱心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确保成人,力求成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心灵。一个人“成功”的诠释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名牌大学的文凭?其实,成功是超越表面的东西,是一个人内在的潜质卓越的表现。它不仅包含学业的成就、对社会无私的奉献,其实还凸现出品质的高尚、心灵的健全、博大的胸襟和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请不要开错窗》的小故事讲了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她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这个故事说明:打开悲伤旁边的窗户,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成功教育的途径有很多,需要家长和老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方法。
二、率先垂范,激发爱心。
人生就是一面镜子,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首先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是老师。孩子通过与父母、老师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老师的爱心。作为父母、老师,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爱心,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爱,这样才能有条件培养孩子充满爱心。如果内心没有爱,就不能给别人爱,就不能很好的形成其他的良好情操。只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尊敬长辈、同情弱者等,这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将会有良好的影响。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和老师都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孩子的爱心应从爱长辈开始,父母对孩子倾注着全身心的爱。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如何让孩子从小也有一颗爱人之心呢?重要的是父母和老师要重视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情感教育。中央电视台“妈妈洗脚”的广告家喻户晓,百看不厌,它是爱心传递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孩子在与父母、老师的朝夕相处中,他们不但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希望有一颗爱他们的心,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用爱心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耳濡目染中,孩子也产生对别人的爱心回报。大教育家卢俊曾经深刻的指出:父母对孩子单向的爱而没有形成儿童反馈式的爱,这种爱是片面的,也是有危险的。一味被溺爱的孩子不懂得承担对父母的责任,将会使儿童变得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反思一下我们对孩子施爱的时候,要求他们给予我们爱的回应了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让孩子承担起爱父母及他人的责任,绝不能一味迁就孩子,溺爱孩子。让孩子明确“乌鸦尚知反哺”的道理,激发他们的仁爱之心。
三、胸怀博爱,关心他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除了家庭还要接触社会,不仅要教育孩子对家人要有爱心,还要教育他们对社会也要有爱心,让孩子懂得爱护自己、关心父母的同时,更要引导孩子关心爱护他人、爱护周围的一切。孩子在社会上接触最多的是邻居、同学和老师,应教育他们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教育他们在学校里应多关心同学、关心班级,主动去做一些有益于大家的事情,发扬雷锋精神,时刻乐于助人。扶盲人过马路,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等,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给予帮助,不论是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都会让受助者铭记在心。还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关注时事,奉献爱心。令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的是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的特大地震,在这次灾难中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心英雄,他们忍受着自己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毅然加入到救援队伍中,日夜辛劳,寻找有一线生还希望的被埋人员。他们是伟大的英雄儿女!是光荣的人民楷模!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份情,这份爱,将永远载入历史的史册!常言道:世界上能够给予别人越给越多的只有爱!让学生体会关心爱护别人的快乐,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周围一切。
四、沟通理解,豁达宽容。
宽容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接纳别人,尊重别人的处事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和别人沟通,增进了解,达到理解、谅解别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别人,当别人无心伤害了自己时,学会谅解别人,胸怀坦荡,不斤斤计较;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学生这样做看起来好像吃一些亏,但是可以净化学生美好的心灵,不要过早的让他们明白社会上的各种阴暗面,等他们长大了,自己能去判断、能去应对的,当学生与小朋友争抢玩具时,告诉他被伤害的朋友有多伤心,应该与小朋友共享自己的玩具,让学生懂得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有一种巨大的价格魅力,它能产生强大 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如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它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宽容别人是对别人的理解,是一种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观念释然。人应该学会宽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爱。虽然要想做到宽容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经过不断的积累,最后你就会达到你的目的——宽容。人人宽容,社会和谐
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贯人间,世界五彩缤纷,人间丰富多彩,都需要有爱心的人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孩子爱心的培养,关键时期在童年。爱心教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纯真的爱心,做一个爱的使者,长期地、不断地把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阳光。孩子用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爱的胸怀为人处事,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处在斟满爱意的社会大家庭中。
关键词:爱心;素质教育;培养
爱心是一个人的品质中永不磨灭的灵魂,它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从心灵的深处开始的,是心与心的交融。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德育,它包括:人格的铸造、品质的建立、爱心的培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才是“素质教育”之根本。从小让孩子懂得:尊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爱是相互的,拥有博爱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受人敬仰的人。培养孩子的品德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而好的品德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他良好情操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中的小皇帝。他们虽然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但又是那样的孤独,普遍缺少爱心。自私、任性、蛮横、不关心其他人、唯我独尊,比过去的前辈们普遍缺少爱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没有追求,合作精神差,遇到任何事都认为别人应该让着“我”,却很少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人的品德形成都有一个年龄阶段、越小的孩子越好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小学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对小学生的爱心教育也应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小细节抓起,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爱,怎样去爱,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这样从内心深处触动了孩子的思想,“爱”的种子才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教材设置了《家庭因我更美丽》、《我爱我的家人》《伸出我们的手》、《生活因爱更美丽》、《我们的爱心行动》等内容中,都详细介绍了爱的内涵及其外延。一句问候,一把搀扶,一份捐赠,一次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孩子能做的很多很多。献出我们的爱心,伸出我们的双手,给别人以无私的帮助,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灵中生根发芽!
实施爱心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确保成人,力求成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心灵。一个人“成功”的诠释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名牌大学的文凭?其实,成功是超越表面的东西,是一个人内在的潜质卓越的表现。它不仅包含学业的成就、对社会无私的奉献,其实还凸现出品质的高尚、心灵的健全、博大的胸襟和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请不要开错窗》的小故事讲了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她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这个故事说明:打开悲伤旁边的窗户,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成功教育的途径有很多,需要家长和老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方法。
二、率先垂范,激发爱心。
人生就是一面镜子,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首先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是老师。孩子通过与父母、老师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老师的爱心。作为父母、老师,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爱心,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爱,这样才能有条件培养孩子充满爱心。如果内心没有爱,就不能给别人爱,就不能很好的形成其他的良好情操。只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尊敬长辈、同情弱者等,这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将会有良好的影响。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和老师都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孩子的爱心应从爱长辈开始,父母对孩子倾注着全身心的爱。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如何让孩子从小也有一颗爱人之心呢?重要的是父母和老师要重视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情感教育。中央电视台“妈妈洗脚”的广告家喻户晓,百看不厌,它是爱心传递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孩子在与父母、老师的朝夕相处中,他们不但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希望有一颗爱他们的心,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用爱心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耳濡目染中,孩子也产生对别人的爱心回报。大教育家卢俊曾经深刻的指出:父母对孩子单向的爱而没有形成儿童反馈式的爱,这种爱是片面的,也是有危险的。一味被溺爱的孩子不懂得承担对父母的责任,将会使儿童变得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反思一下我们对孩子施爱的时候,要求他们给予我们爱的回应了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让孩子承担起爱父母及他人的责任,绝不能一味迁就孩子,溺爱孩子。让孩子明确“乌鸦尚知反哺”的道理,激发他们的仁爱之心。
三、胸怀博爱,关心他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除了家庭还要接触社会,不仅要教育孩子对家人要有爱心,还要教育他们对社会也要有爱心,让孩子懂得爱护自己、关心父母的同时,更要引导孩子关心爱护他人、爱护周围的一切。孩子在社会上接触最多的是邻居、同学和老师,应教育他们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教育他们在学校里应多关心同学、关心班级,主动去做一些有益于大家的事情,发扬雷锋精神,时刻乐于助人。扶盲人过马路,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等,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给予帮助,不论是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都会让受助者铭记在心。还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关注时事,奉献爱心。令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的是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的特大地震,在这次灾难中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心英雄,他们忍受着自己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毅然加入到救援队伍中,日夜辛劳,寻找有一线生还希望的被埋人员。他们是伟大的英雄儿女!是光荣的人民楷模!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份情,这份爱,将永远载入历史的史册!常言道:世界上能够给予别人越给越多的只有爱!让学生体会关心爱护别人的快乐,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周围一切。
四、沟通理解,豁达宽容。
宽容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接纳别人,尊重别人的处事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和别人沟通,增进了解,达到理解、谅解别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别人,当别人无心伤害了自己时,学会谅解别人,胸怀坦荡,不斤斤计较;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学生这样做看起来好像吃一些亏,但是可以净化学生美好的心灵,不要过早的让他们明白社会上的各种阴暗面,等他们长大了,自己能去判断、能去应对的,当学生与小朋友争抢玩具时,告诉他被伤害的朋友有多伤心,应该与小朋友共享自己的玩具,让学生懂得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有一种巨大的价格魅力,它能产生强大 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如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它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宽容别人是对别人的理解,是一种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观念释然。人应该学会宽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爱。虽然要想做到宽容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经过不断的积累,最后你就会达到你的目的——宽容。人人宽容,社会和谐
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贯人间,世界五彩缤纷,人间丰富多彩,都需要有爱心的人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孩子爱心的培养,关键时期在童年。爱心教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纯真的爱心,做一个爱的使者,长期地、不断地把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阳光。孩子用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爱的胸怀为人处事,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处在斟满爱意的社会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