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对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性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sdb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调动兴趣、寓教于乐、高效率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对于数学这一门靠的是缜密的逻辑能力和细腻的理性思维能力的近乎枯燥的学科,更是如此。如果不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对数学课堂产生厌倦的情绪,对那么近乎枯燥的知识点产生烦躁的心理,最终就会"三天晒网,两天打渔",那么就不会很好地掌握数学。所以笔者认为,老师不能采取传统的"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应该"寓教于乐",充分的调动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处于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和对只是有着强烈的渴求下,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
  一、兴趣是高效率的前提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话老理不老,无论是做什么事兴趣是高效率的前提这是永远不变的至理。喜爱也就是做一件事的理由和把事情坚持下去的最强动力。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数学高效率的前提,也是在最后考试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不会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才不会遇到难题时烦躁导致半途而废,才不会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感到郁闷;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始终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才会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才会对考试感到不害怕甚至是期待。试想,如果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学习心情,那么学习的效率能不提高吗。只有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主动去思考,去研究,去钻研,去探索,去总结,去创新,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兴趣就像那涓涓细流的源泉,只有源泉不枯竭,河流才有活水来;只有兴趣不曾减灭,学习才有持久的动力得以支持下去。兴趣就像那各色菜肴的调味品,只有调味品的调节,菜肴才会好吃爽口;只有兴趣的调节,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才不会感到厌倦。兴趣就像那机械之间的润滑剂,只有有了润滑剂的润滑,机械的各部件才能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只有有了兴趣的协调,各种学习任务才不会给人郁闷的感觉,遇到各种难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旨哉斯言,兴趣是高效率学好数学的前提。
  二、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
  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都有一个问题:"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他们认为数学只要懂得一些简单的计算,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天天学习那些难懂的令人烦躁的看起来与生活毫无关系的深奥的知识点呢。也难免学生们会有这种心理,因为似乎知识点在生活中找不到它的用处,这是因为老师没有将数学的"美"还原给学生,没有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没有点燃学生的激情。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那么,老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①做好课前预热,搞好课堂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凡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那么这件事就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所以,课前十分钟至关重要,老师应该好好把我并利用好这至关重要的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积极向上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氛围。如果一趟数学课开始就没有一个良好的轻松愉快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那么,整堂课听下来,很多学生就会感到毫无兴趣,甚至昏昏欲睡,整个教室就沉浸在一种压抑毫无生气的沉闷氛围中。试想,学生的学习人物本来就繁重,再被笼罩在这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下,学生肯定会感到烦躁郁闷,注意力就会无法集中,思路也不会跟着老师走,甚至会感觉昏昏欲睡,在课堂上开起小差来,这样下来,一堂课的效率就会很低下。
  所以,在一堂数学课要开始的前十分钟,为了能让学生打起精神来,老师可以讲一段幽默的笑话,或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又或者讲一些数学家们有趣的故事,甚至可以讲一讲关于文学方面的东西(笔者记得当初高中时数学老师就在课前经常说一些张爱玲、仓央嘉措等等写过的优美的句子)。这样,从一堂课开始,学生就会打起精神,兴趣也被提了起来,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思路也会跟着老师走,一整堂课下来,学生就不会感到昏昏欲睡产生厌倦的心理,充分利用好了这45分钟,学习效率大大提到。
  ②导入生活情景和现实问题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乏数学问题,而是缺乏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眼睛。笔者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大致就是我们学习数学干什么,难道以后要用三角函数去算买菜的价格么?其实数学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他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一些问题导入到课堂上,因为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原来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学习室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做的一些无用功。
  但引入的生活场景必须是能够使同学们产生兴趣的,如果只是今天吃几个苹果,明天吃几个梨子,问这两天共吃了几个水果,这样场景的引入就是无效的,既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又浪费了老师的时间。最近,笔者发现有不少同学对一个叫做《英雄联盟》的游戏非常感兴趣,我便考虑以此为背景来设计题目,依旧拿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说,我可以设计一个题目:"假如德玛西亚之力每十分钟补兵五十个,可以购买五件布甲,或者两件锁子甲,一个布甲和一个锁子甲可以合成一件荆棘之甲,请问他补兵去买布甲和锁子甲的时间之比。"这样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一切都能与数学有关,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的心理。
  ③有效提问是一门艺术
  "学贵于疑"。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过去传统的那一套老师"一言堂"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很多潜能不能被发掘出来,就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以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是一门深奥的艺术。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不是简单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模式,而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互动的问答模式。   互动问答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第二种是学生问、老师答,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敢于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并勇于向老师提出来,学生和老师一同探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锻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不必一棍子打死地马上纠正,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式的反问以及补充提问,使学生自觉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主动加以改正。而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和问题,老师也不要立马地否定,因为立马否定不仅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于一种暗示性的引导。对的不要立刻回答,因为立刻回答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并不是自己,这样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并无二致;错的不要马上纠正,正如前面所述,这样做是对学生非常不利的。,立马回答和马上纠正会使这种刚刚建立起来的对话式、互动性的状态雏形夭折。老师和学生你问我答,互相引导,这样就可以建立并保持这种对话式、互动性的状态。
  ④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至关重要
  关于鼓励的作用,国际上的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个学校,从一份学生名单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并偷偷对老师说这些学生智力超群,于是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平时不怎么关注的学生十分关注,,时不时给予他们以鼓励和赞赏,一段时间后,老师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上升。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不仅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更是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老师的鼓励能让学生感到被关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信,学习更加热情,回答问题更加主动,思考问题更加主动,解决问题更加自主。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期望,一种信赖。
  三、寓教于乐
  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过程。而笔者认为这离不开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通过老师精心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景中,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那么。老师如何创设课堂情景呢?老师应该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通过精心设计带到课堂中。
  比如,央视有一套叫《非常6+1》的节目有一档叫"竞猜价格"的栏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那么老师在课前就可以利用这一生活情景,比如让学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同桌的生日,这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很好的抓到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在研究因式分解时,如果单纯的只是去研究枯燥的知识点本身的话,估计学生就不会感兴趣,可是如果我们把因式分解的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设计出同学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比如设计这样一个与因式分解有关的问题:某班主任带着全班同学去海边捡贝壳,学生被平分喂三组,如果老师和每个同学捡的贝壳都一样多,共捡了215个贝壳,问平均每人捡多少个?如果用通常的方法就不易解答的出来,但如果我们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来解答就容易很多,把215分解质因数,215=5×43,而在5与43中,只有43被3除余数是1,是师生的总数,5就是平均每人捡贝壳的个数。
  恰如其分的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能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能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和兴趣。情境创设就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而老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学生自己就是这个舞台的主角,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创设能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总结
  乌幸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那么那些平时让我们绞尽脑汁的函数问题就不会令人讨厌,那些平时让我们费尽心思的排列组合不再让人昏昏欲睡,那些平时难得让我们咬笔杆的解析几何也会迎刃而解,那些平时令人害怕头疼的考试难题,再次面对时就会宠辱不惊,迎刃而解。旨哉斯言,只要我们对一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并一直坚持下去,对于高中数学更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老生常谈的话永远都不会错,对一件事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就会事半功倍。
  一个好的老师是一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当成是一种享受的"再创造"过程的老师。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定是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对学习有着不减的激情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搞好课前预热,营造课堂氛围,引入生活情景,导入实际问题,对学生的鼓励,创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激情,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有学习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明志;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丹东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2]李树臣;新一代社会公民的数学素养与培养[J];数学教师;1997年03期
  [3]王方汉;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杨辉三角[J];数学通讯;2000年12期
  [4]丁兆稳;情商培养与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月刊;2001年11期
  [5]张雄;数学美与数学教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年Z2期
  [6]李树臣;论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两个根本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09期
  [7]杨社平;数学素质结构图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高中教学质量[J];中学数学;1983年01期
其他文献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
期刊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圣洁的,它表达人间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下面就音乐课教学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节奏性活动是他们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等动做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多年来,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学习,一直成了语文教育议论的热点。过去那一味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长期封杀。而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使长期处于沉闷状态的语文教学如沐春风,并由此引发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教"与"学"互动的现代教学取代"教"与"学"背离的传统教学已经是
期刊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云南省已经实施有四年了,但我们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对新的教材由有多少理解和认识呢?就这一问题和所有从事育的同行们进行探讨。  【关键词】:理解 把握 教学 高中数学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
期刊
【摘要】: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随即便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的学习方式就是其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探索便成了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自主创新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学习者要做到
期刊
【摘要】:针对愈来愈多的"问题少年"、"问题少女"的出现,我们教育工作者采取的对策是1、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2、加强师德建设,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榜样,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3、加强班主任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4、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关键字】:未成年 教师 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 教育  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中小学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
期刊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作为青少年增强体质最好的抓手,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然而实践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学却是脱节和极为被动的,本文分阶段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意见。  【关键词】: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体育教育  从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开
期刊
2011年,随着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中学外语教学在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使用,很大程度上地推动了外语教学朝着素质化教学方向迈进。  本次《英语课标》修订要点包括:一、坚持核心理念;二、强调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三、形成了一条龙体系,避免重复教学;四、强化了语言教学,尤其强调词汇教学要语境化;五、终结性评价避免单纯考语言知识
期刊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体育事业一跨世纪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它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在初步分析全民健身计划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体育系在计划实施中的任务,以及体育专业教学应如何适应计划实施等问题。  1、全民健身计划基本特点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
期刊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