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避免成为“惊弓之鸟”
从小我就像个男孩,很好动,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上学期,科学课上学了“电”这一章节,结果我去碰通电的插头,被电了一下,还好没什么事。爸爸说他小时候也被电过,但让我以后一定不要再碰了。可是之后,虽然我还是外表阳光很爱笑,但几个月来一直在想象自己触电后的可怕情景,还不停地去看防触电的知识。现在我对插头什么的都很敏感,有时甚至不敢给照相机充电,不敢用电吹风,不敢一个人在家。我还抱着妈妈或外婆哭过几次,她们以为我只是不高兴了而已。我总担心自己会不当心触电死掉。我爱爸爸妈妈和家里的其他人。我怕自己万一发生不幸他们会很伤心。我想快乐地活下去,越是这么想就越怕,但又不愿向身边的人倾诉,怕他们不安,替我担心。大多数时候我还好,不那么害怕,但大脑中还会时不时地浮现想象中的自己触电后的情景。我是不是有点神经质?
一个不安的初中女生
我想你不需要我来告诉你“电”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你受到的困扰主要是心理上的,即哪怕认识到电构不成对你人身安全的威胁,却还是心存一种莫名的恐惧。
俗语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创伤刺激虽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趋于淡漠,但在相似的情境中它们又会被召回,置受伤害者于“再次在场”的感受,从而令其痛苦。你不妨做一些心理“脱敏”的工作,即摆脱自己对于电的危险的过度敏感性,具体说来就是要多鼓起勇气、小心谨慎去插拔插头,次数多了以后你的耐受力就增强了,对于电的理性态度也建立起来了,你就不再是那只不安的“惊弓之鸟”了。
从你的描述中我也感觉到,担心触电只是你焦虑恐惧的一个由头,真正令你不安的是“死亡”这件事。也就是说,一次偶然的触电事故,引发了你死亡意识的觉醒,你的想象因此经常缠绕在这个问题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要遭逢这样的时刻,即陡然发现人都是要死的这么一个事实,无论感到悲伤、错愕还是害怕,都是正常的,但这样的情绪必须是短暂且可以迅速被克服的。每个人都在用努力进取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每个人都因为或远或近地面临死亡而产生了生之紧迫感——而这就是生命的张力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
给友谊一个支点
初一时,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我和他虽然不在一个班,但我们每天放学后都一起回家,路上会谈各自班里发生的事,总是很快乐。不知道为什么,初二后,我们分在一个班,也都住校了,两人的话反而少了。面对眼看就要失去的友谊,我束手无策,你能帮帮我吗?
东东
对于你想要挽救“失去的友谊”,我可能提不出什么有益的建议。你们之间关系的疏远,并不是因为误会或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交流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衰减造成的。你们以前聊得多,是因为分处于不同的班,各自所谈之于对方都有新鲜感,现在同处一班,可以分享的信息都已经是共同经验了,还有什么聊的必要吗?你们以前所谈本就局限于“各自班里发生的事”,没有谈科比也没有谈梅西,没有谈航母也没有谈歼20,到现在话少了挺正常的。
我觉得朋友关系要得到支撑,别的不论,以下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有共同的兴趣,要么有相似的价值观。作为中学生,谈后者还为时尚早,你们大多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而成为朋友的,也就是能玩到一块儿。但我看不出你们之间有什么支撑友谊的共同兴趣,哪怕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支点,现在也失去了。你们聊天的界面显然有些窄,环境稍有变化,就无法适应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暂且搁置挽回友谊的念头,好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无论是运动兴趣、艺术兴趣还是纯粹知识的兴趣,在令你自己怡情悦性健体益智的同时,也能构建起一个朋友圈,你会发现自己不但有了更多的话题,还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喜欢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
为什么我会喜欢一个女孩子?经常想着她,每天走过她的教室总想看看她,看到她之后就觉得踏实,有时晚上还会梦见她!
我这样正常吗?
落叶
在你这个年龄段,喜欢上异性是正常的。这种喜欢是朦胧的,蠢动着难以言说的隐秘快乐。这是生命本身进展到特定阶段,身心自然而然生发的欲求,这种欲求能带给你一种心理动力,你会觉得生命中有美好的东西值得期待,因而暗暗地激动。
不过你应该明白,你的喜欢虽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但这个目标的出现,或者说这个女孩子入你的心,甚至入你的梦,都是带有偶然性的,所以请别在心里对她的形象千般揣摩万般思量,急着将她锁定为“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个人。这个阶段的喜欢,与其说是喜欢对方,不如说是喜欢自己——那一位女孩子的存在,以及你与她共建的“关系”(哪怕是想象中的),是你自我确认的需要,她确认并且提升了你的性别价值,你更多的是在为此而欣喜,而不是为了终于找到“意中人”而快慰。因此,从更审慎的角度出发,我不主张你再往前走,譬如告白之类。因为她的现实存在以及梦态形象,已经实实在在地带给了你情感愉悦,并且驱动着你人格的发展。
回信写到这里,我忽然产生了一丝疑虑,即写信来的“落叶”是否也是位女孩?我无从判断。如果是,那我要说,如果你在这个阶段喜欢一个同性的女孩子,其实也挺正常的。总体上来说,在青春期里,同性之间的亲密程度本来就远远超过异性之间,彼此有情感上的依恋再正当不过。我觉得没有必要生硬刻板地套用西方的某些评价标准,认为少男之间勾肩搭背、少女之间牵手漫步是性取向有问题。喜欢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你喜欢她可能意味着她这一个体身上拥有某种你渴望却缺失的女性优点。你完全不必为此而烦恼。
“自我悲情化”的天地很小
我家在农村,上中学两年了,可我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经常受一些同学的欺负。大多时候同学都离我远远的,甚至连老师也讨厌我。我有时甚至想去死,怎么办?
小辉
你描述的境遇令我同情,而你选择的决绝的语气则令我担心。
我不太能确定你的描述是不是失真的,因为所谓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心理建构出来的,换一个视角来看,常常是扭曲变形的。比如说,倘若你心里已经认定同学和老师都不够友善,那么你就只会选择性地接受并且放大那些令你不愉快的事情,却完全忽视了同学和老师释放出的善意的信息。像你这个年龄段的敏感的孩子,在自尊和自信尚未建立起来时,对于新的环境适应不良,遇到一些障碍和挫折,很容易“自我悲情化”,它会让自我萎缩,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自甘成为弱者。
我绝对不相信你有那么讨人厌,我也不相信学校里会有那么赤裸裸的歧视。你有的只是自我厌恶,而且遵循着某种单一、机械、线性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在信的开端你就提到“我家在农村”,显然在你的潜意识里认为这个条件造成了你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群体的阻力,这种决定论的因果逻辑把你引向了误区,因为“家在农村”是一个你无法改变也不需要你来承担责任的事实,所以如果你把自己的受挫归咎于此,你就不会认为自己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为了在群体中得到认同,还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你就沉浸在“悲情”中自怨自艾,其实恰恰是这一点制约了你很好地去发展自己,包括与同学的自由交往。在群体生活中,一个人的尊重不完全是被给予的,更多是靠自己赢来的,或者说是在良性的互动中生成的。给别人以善意,对别人的善意也予以积极回应,这种心与心之间的频频致意,令别人愉悦也令自己舒适。
从小我就像个男孩,很好动,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上学期,科学课上学了“电”这一章节,结果我去碰通电的插头,被电了一下,还好没什么事。爸爸说他小时候也被电过,但让我以后一定不要再碰了。可是之后,虽然我还是外表阳光很爱笑,但几个月来一直在想象自己触电后的可怕情景,还不停地去看防触电的知识。现在我对插头什么的都很敏感,有时甚至不敢给照相机充电,不敢用电吹风,不敢一个人在家。我还抱着妈妈或外婆哭过几次,她们以为我只是不高兴了而已。我总担心自己会不当心触电死掉。我爱爸爸妈妈和家里的其他人。我怕自己万一发生不幸他们会很伤心。我想快乐地活下去,越是这么想就越怕,但又不愿向身边的人倾诉,怕他们不安,替我担心。大多数时候我还好,不那么害怕,但大脑中还会时不时地浮现想象中的自己触电后的情景。我是不是有点神经质?
一个不安的初中女生
我想你不需要我来告诉你“电”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你受到的困扰主要是心理上的,即哪怕认识到电构不成对你人身安全的威胁,却还是心存一种莫名的恐惧。
俗语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创伤刺激虽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趋于淡漠,但在相似的情境中它们又会被召回,置受伤害者于“再次在场”的感受,从而令其痛苦。你不妨做一些心理“脱敏”的工作,即摆脱自己对于电的危险的过度敏感性,具体说来就是要多鼓起勇气、小心谨慎去插拔插头,次数多了以后你的耐受力就增强了,对于电的理性态度也建立起来了,你就不再是那只不安的“惊弓之鸟”了。
从你的描述中我也感觉到,担心触电只是你焦虑恐惧的一个由头,真正令你不安的是“死亡”这件事。也就是说,一次偶然的触电事故,引发了你死亡意识的觉醒,你的想象因此经常缠绕在这个问题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要遭逢这样的时刻,即陡然发现人都是要死的这么一个事实,无论感到悲伤、错愕还是害怕,都是正常的,但这样的情绪必须是短暂且可以迅速被克服的。每个人都在用努力进取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每个人都因为或远或近地面临死亡而产生了生之紧迫感——而这就是生命的张力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
给友谊一个支点
初一时,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我和他虽然不在一个班,但我们每天放学后都一起回家,路上会谈各自班里发生的事,总是很快乐。不知道为什么,初二后,我们分在一个班,也都住校了,两人的话反而少了。面对眼看就要失去的友谊,我束手无策,你能帮帮我吗?
东东
对于你想要挽救“失去的友谊”,我可能提不出什么有益的建议。你们之间关系的疏远,并不是因为误会或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交流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衰减造成的。你们以前聊得多,是因为分处于不同的班,各自所谈之于对方都有新鲜感,现在同处一班,可以分享的信息都已经是共同经验了,还有什么聊的必要吗?你们以前所谈本就局限于“各自班里发生的事”,没有谈科比也没有谈梅西,没有谈航母也没有谈歼20,到现在话少了挺正常的。
我觉得朋友关系要得到支撑,别的不论,以下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有共同的兴趣,要么有相似的价值观。作为中学生,谈后者还为时尚早,你们大多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而成为朋友的,也就是能玩到一块儿。但我看不出你们之间有什么支撑友谊的共同兴趣,哪怕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支点,现在也失去了。你们聊天的界面显然有些窄,环境稍有变化,就无法适应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暂且搁置挽回友谊的念头,好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无论是运动兴趣、艺术兴趣还是纯粹知识的兴趣,在令你自己怡情悦性健体益智的同时,也能构建起一个朋友圈,你会发现自己不但有了更多的话题,还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喜欢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
为什么我会喜欢一个女孩子?经常想着她,每天走过她的教室总想看看她,看到她之后就觉得踏实,有时晚上还会梦见她!
我这样正常吗?
落叶
在你这个年龄段,喜欢上异性是正常的。这种喜欢是朦胧的,蠢动着难以言说的隐秘快乐。这是生命本身进展到特定阶段,身心自然而然生发的欲求,这种欲求能带给你一种心理动力,你会觉得生命中有美好的东西值得期待,因而暗暗地激动。
不过你应该明白,你的喜欢虽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但这个目标的出现,或者说这个女孩子入你的心,甚至入你的梦,都是带有偶然性的,所以请别在心里对她的形象千般揣摩万般思量,急着将她锁定为“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个人。这个阶段的喜欢,与其说是喜欢对方,不如说是喜欢自己——那一位女孩子的存在,以及你与她共建的“关系”(哪怕是想象中的),是你自我确认的需要,她确认并且提升了你的性别价值,你更多的是在为此而欣喜,而不是为了终于找到“意中人”而快慰。因此,从更审慎的角度出发,我不主张你再往前走,譬如告白之类。因为她的现实存在以及梦态形象,已经实实在在地带给了你情感愉悦,并且驱动着你人格的发展。
回信写到这里,我忽然产生了一丝疑虑,即写信来的“落叶”是否也是位女孩?我无从判断。如果是,那我要说,如果你在这个阶段喜欢一个同性的女孩子,其实也挺正常的。总体上来说,在青春期里,同性之间的亲密程度本来就远远超过异性之间,彼此有情感上的依恋再正当不过。我觉得没有必要生硬刻板地套用西方的某些评价标准,认为少男之间勾肩搭背、少女之间牵手漫步是性取向有问题。喜欢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你喜欢她可能意味着她这一个体身上拥有某种你渴望却缺失的女性优点。你完全不必为此而烦恼。
“自我悲情化”的天地很小
我家在农村,上中学两年了,可我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经常受一些同学的欺负。大多时候同学都离我远远的,甚至连老师也讨厌我。我有时甚至想去死,怎么办?
小辉
你描述的境遇令我同情,而你选择的决绝的语气则令我担心。
我不太能确定你的描述是不是失真的,因为所谓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心理建构出来的,换一个视角来看,常常是扭曲变形的。比如说,倘若你心里已经认定同学和老师都不够友善,那么你就只会选择性地接受并且放大那些令你不愉快的事情,却完全忽视了同学和老师释放出的善意的信息。像你这个年龄段的敏感的孩子,在自尊和自信尚未建立起来时,对于新的环境适应不良,遇到一些障碍和挫折,很容易“自我悲情化”,它会让自我萎缩,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自甘成为弱者。
我绝对不相信你有那么讨人厌,我也不相信学校里会有那么赤裸裸的歧视。你有的只是自我厌恶,而且遵循着某种单一、机械、线性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在信的开端你就提到“我家在农村”,显然在你的潜意识里认为这个条件造成了你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群体的阻力,这种决定论的因果逻辑把你引向了误区,因为“家在农村”是一个你无法改变也不需要你来承担责任的事实,所以如果你把自己的受挫归咎于此,你就不会认为自己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为了在群体中得到认同,还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你就沉浸在“悲情”中自怨自艾,其实恰恰是这一点制约了你很好地去发展自己,包括与同学的自由交往。在群体生活中,一个人的尊重不完全是被给予的,更多是靠自己赢来的,或者说是在良性的互动中生成的。给别人以善意,对别人的善意也予以积极回应,这种心与心之间的频频致意,令别人愉悦也令自己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