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围绕学生主体而展开的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学校不再提倡死板的学习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独立思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非常落后,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求.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思维还没有定型,教师不能让学生把什么问题都靠死记硬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科优势,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本文简要阐述独立思考能力的含义以及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并从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情况出发,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小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研究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促使个体摆脱思维的盲从性,能面对不同的情境,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独立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进行研究,进而探索问题的解决新路径.数学学科对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运用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独立成长乃至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教学已经和以往传统的教学大不一样.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理解以及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思维扩展,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但是,从目前一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来看,其独立思考能力比较欠缺.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数学教学现状,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主体地位逐渐凸显,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欠缺,对外界的依赖较大.与此同时,在小学数学课程指导中,一些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在被动学习中失去独立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发展.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学生对思考缺乏兴趣,对教师的教授指导存在很强的依赖性.我们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独立学习缺乏认识,对教师安排的任务十分抵触,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习惯在教师的讲解灌输中接受知识,不愿意自己去思考探索.第二,学生缺乏质疑精神,不会或者不敢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开始.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做的更多的是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提出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在发展中逐渐固化,不敢质疑,不会批判,严重限制了其独立性的发展.第三,学生缺乏合作探究的能力,他们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陷入误区.独立思考需要合作,需要集思广益.但是,有些小学生显然对教师所提倡的独立思考存在误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我行我素,以自我为核心,偏离学习的正确轨道,影响了思维发展品质.第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思维发散中失去方向.独立思考对人的思维品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小学阶段,有些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更多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他们忽视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契机,影响了思考能力的发展.第五,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狭窄.对于小学生而言,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需要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但是,有些教师在组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缺乏针对性设计.大多都是考什么教什么,超出考试范围的知识点,大多数教师往往传授较少或者根本不教,这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循规蹈矩,难以获得独立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發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乐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强化其思考探究的动机,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可以引用游戏教学的机制.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的机制,可以将娱乐与游戏相结合.从传统的观念来说,娱乐和学习是相矛盾的两个概念.但是,依据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学生在玩耍中有着较高的热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加入游戏机制,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一些学习问题.
例如,在学习“十几减9”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设计导语:这是游园会的场景,说一说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自主思考,并逐渐提炼出“小丑卖气球”的数学信息.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借助这一信息设计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尝试提出问题:小丑有15个气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教师结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十几减9”的计算探究.再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可将学习任务下发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独立探索,收集各种人民币,并标明面值,思考其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不同面值之间的换算规律.教师可结合“买东西”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的情境教学设计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生活化的场景吸引学生的关注,并潜移默化地呈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中结合生活经验展开独立思考,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思考的乐趣,强化思考的动机.
(二)利用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问题的启发.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不仅要结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展开独立思考,而且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从而在问题中实现独立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红、黄、蓝、粉四种颜色,并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想知道选择哪种颜色的同学人数最多,应该采取怎样的调查方法?一名学生可不可以选择两种颜色或者不选?为什么?形成的调查数据应该如何整理?最后的统计结果说明了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班级同学所喜爱的颜色进行统计、整理,在每一步的独立思考中体会数据统计的意义,进而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 再如,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情境:现有7颗草莓,如果想将它们平均分到3个盘子中,应该怎么分?学生利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进行分配,发现最后余下1颗草莓,并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分配完?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在学生面临思维困境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这样,学生能够沿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独立探究,深入思考,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三)引导合作,引导学生独立表达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教师应组织学生主动合作,积极探索,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汲取他人观点,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例如,在“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可为学生提供各种图形,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数学方法对比两个图形的面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合作,亲身实践,在讨论、比较中发现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而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更有效率,也更利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引导,避免学生在合作中人云亦云,失去自我个性,要让学生在集体探究中发展独立表达能力.
(四)指导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探索
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授之以渔”的原则,引导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并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课程中的渗透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重要工具.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围绕“数”与“形”的关系,结合具体题目,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并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五)引导实践,巩固学生独立思考
实践活动是学生独立思维拓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设计独立思考的主题,启发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提升探索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独立思维的全面发展.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学生拥有学习基础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学习了统计学相关知识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根据“节约用水”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讨论、计算、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描述身边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说一说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设计各个环节,并形成独立分析结果,最终反思自身行为,认识节水行动的实际意义.这一过程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立足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探索,促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渐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參考文献】
[1]孙杨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269.
[2]王建红.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17):134-135.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研究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促使个体摆脱思维的盲从性,能面对不同的情境,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独立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进行研究,进而探索问题的解决新路径.数学学科对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运用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独立成长乃至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教学已经和以往传统的教学大不一样.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理解以及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思维扩展,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但是,从目前一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来看,其独立思考能力比较欠缺.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数学教学现状,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主体地位逐渐凸显,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欠缺,对外界的依赖较大.与此同时,在小学数学课程指导中,一些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在被动学习中失去独立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发展.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学生对思考缺乏兴趣,对教师的教授指导存在很强的依赖性.我们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独立学习缺乏认识,对教师安排的任务十分抵触,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习惯在教师的讲解灌输中接受知识,不愿意自己去思考探索.第二,学生缺乏质疑精神,不会或者不敢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开始.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做的更多的是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提出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在发展中逐渐固化,不敢质疑,不会批判,严重限制了其独立性的发展.第三,学生缺乏合作探究的能力,他们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陷入误区.独立思考需要合作,需要集思广益.但是,有些小学生显然对教师所提倡的独立思考存在误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我行我素,以自我为核心,偏离学习的正确轨道,影响了思维发展品质.第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思维发散中失去方向.独立思考对人的思维品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小学阶段,有些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更多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他们忽视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契机,影响了思考能力的发展.第五,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狭窄.对于小学生而言,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需要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但是,有些教师在组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缺乏针对性设计.大多都是考什么教什么,超出考试范围的知识点,大多数教师往往传授较少或者根本不教,这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循规蹈矩,难以获得独立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發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乐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强化其思考探究的动机,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可以引用游戏教学的机制.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的机制,可以将娱乐与游戏相结合.从传统的观念来说,娱乐和学习是相矛盾的两个概念.但是,依据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学生在玩耍中有着较高的热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加入游戏机制,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一些学习问题.
例如,在学习“十几减9”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设计导语:这是游园会的场景,说一说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自主思考,并逐渐提炼出“小丑卖气球”的数学信息.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借助这一信息设计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尝试提出问题:小丑有15个气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教师结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十几减9”的计算探究.再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可将学习任务下发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独立探索,收集各种人民币,并标明面值,思考其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不同面值之间的换算规律.教师可结合“买东西”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的情境教学设计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生活化的场景吸引学生的关注,并潜移默化地呈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中结合生活经验展开独立思考,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思考的乐趣,强化思考的动机.
(二)利用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问题的启发.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不仅要结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展开独立思考,而且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从而在问题中实现独立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红、黄、蓝、粉四种颜色,并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想知道选择哪种颜色的同学人数最多,应该采取怎样的调查方法?一名学生可不可以选择两种颜色或者不选?为什么?形成的调查数据应该如何整理?最后的统计结果说明了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班级同学所喜爱的颜色进行统计、整理,在每一步的独立思考中体会数据统计的意义,进而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 再如,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情境:现有7颗草莓,如果想将它们平均分到3个盘子中,应该怎么分?学生利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进行分配,发现最后余下1颗草莓,并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分配完?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在学生面临思维困境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这样,学生能够沿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独立探究,深入思考,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三)引导合作,引导学生独立表达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教师应组织学生主动合作,积极探索,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汲取他人观点,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例如,在“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可为学生提供各种图形,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数学方法对比两个图形的面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合作,亲身实践,在讨论、比较中发现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而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更有效率,也更利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引导,避免学生在合作中人云亦云,失去自我个性,要让学生在集体探究中发展独立表达能力.
(四)指导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探索
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授之以渔”的原则,引导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并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课程中的渗透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重要工具.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围绕“数”与“形”的关系,结合具体题目,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并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五)引导实践,巩固学生独立思考
实践活动是学生独立思维拓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设计独立思考的主题,启发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提升探索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独立思维的全面发展.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学生拥有学习基础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学习了统计学相关知识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根据“节约用水”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讨论、计算、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描述身边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说一说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设计各个环节,并形成独立分析结果,最终反思自身行为,认识节水行动的实际意义.这一过程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立足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探索,促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渐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參考文献】
[1]孙杨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269.
[2]王建红.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1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