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复兴使人们对自由市场重新树立了信心。另一方面,这一信心恢复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与公众达成了一笔交易: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完全能够避免大萧条的重现,所以从今往后,我们将一直沿着自由市场道路走下去。□现在,世界经济已经面临一场严重的衰退,大萧条能够避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保罗•克鲁格曼著,中信出版社,2009
在资本主义产生以来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经济危机、大萧条、经济周期一直是一个伴随在资本主义左右而挥之不去的幽灵。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当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时候,不断有人断言这个幽灵——大萧条的幽灵已经不再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徘徊了。较早作出断言的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领军人物萨缪尔森,他在那本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认为19世纪伤害资本主义的狂烈的经济周期已经被制服了。原因有二:一是经济科学已经掌握了如何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知识来控制衰退,使它在出现后不至于扩大成为长期持续的萧条状态;二是混合经济中的选民们会要求任何执政党采取扩张性的行动以防止持久萧条。这可以看做是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给制服周期、避免萧条上了双保险。在萨缪尔森之后其他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看来,情形也是一样的好,如在2003年,诺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宣称“预防萧条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本•伯南克在此之后不久也认为: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解决了商业周期问题。
那么,情形是否真的是如此这般地美好?
让我们先来看看过去的几十年:1982年拉美爆发债务危机,几乎到了1990年才得以平息。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至今仍在萧条中徘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等诸多经济体深陷衰退。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萧条的阴影再度袭来。
1994年曾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荣膺诺奖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美国和全世界将遭遇一场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目前,虽然萧条本身还没有回归,但萧条经济学却浓妆重彩地回归了。
就像过去人们说起凯恩斯的《通论》就会提起曼德维尔著名的蜜蜂的寓言一样,克鲁格曼是借用斯威尼夫妇的国会山托儿合作社的故事来讲述他的萧条经济学的。国会山托儿合作社是愿意彼此照顾孩子的年轻夫妇结成的一种组织,约由150对夫妇组成,为了确保每对夫妇都公平地作贡献,这家合作社以发行票券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每张票券的持有者有权得到一小时的照顾婴儿服务,代人照顾婴儿的人在完成工作后,会根据工作时间从婴儿家长那里得到相应数量的票券,这一体系的构造本身就足以自动确保,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对夫妇提供的托儿服务时间,恰好等于他们得到的托儿服务时间。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后来人们发现,这一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票券凭证投入流通,因为连续几天晚上有空又暂时没有外出计划的夫妇,将会努力积累票券,以备未来之需,而在他们积累的时候,其他夫妇的票券储备肯定会相应减少。时间一长,各对夫妇一般都想保留足够多的票券储备,以便在不代人照顾婴儿的时候,能够连续外出几天。突然之间,票券的流通量变得不够了,少得难以满足合作社的需要了。这一不足造成了奇怪的后果。有的夫妇觉得自己的票券储备将会不够,于是很想代人照顾婴儿,而不大愿意外出,但唯有一对夫妇决定外出,另一对夫妇才有机会帮他们照顾婴儿;于是代人照顾婴儿的机会变得稀少了,这使各对夫妇更加注意维持自己的票券储备,除非情况特殊,否则不愿意轻易使用,而这又让代人照顾婴儿的机会变得更为稀缺了……一句话,这个合作社陷入了衰退。国会山托儿合作社是一个有可能发生衰退的最小经济体,但这家合作社经历的却是一场真正的衰退。故事的寓意与我们当前现实世界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一样:一是衰退发生的原因,一是衰退的应对之策。对于前一个问题,答案是有效需求不足,对于后一个问题,克鲁格曼提出的应对之策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应对燃眉之急,他认为全球决策者需要做两件事——让信贷重新流动、支持消费;二是进一步的预防措施——改革金融体系、以防危机再次爆发。从这两个问题及其答案来看,与凯恩斯主义理论相比较,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克鲁格曼看待金融危机时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萧条经济学研究的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许多国家经济曾经经历过的状况,而这种状况在过去两代人的时间里再没有出现过。但是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金融经济危机,对世界许多国家来说,有效需求的不足、市场的失灵,即私人消费不足以充分利用可用的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繁荣的、迫在眉睫的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哪里?我们依然还要像过去一样认为商业周期已经不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了吗?我们真的还要继续相信这一领域的重要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吗?进一步来看,与商业周期、经济危机、大萧条等相关联的许多问题譬如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等都又一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等这些已经被认为有“定案”的问题可能在萧条经济学回归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发生机制、传导机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新变化及其影响等这些在过去人们有所忽视或者认为已经意义不大的问题在萧条经济学回归的背景下可能需要重新定位;科技进步和长期增长等这样一些长期而言真正重大的问题也需要重新认知。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回归的不是学科,而是研究领域和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回归的是面对研究领域和问题的观念和态度,特别是面对研究领域和问题时所必须具有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向前看,而且也要向后看,在前面存在着长期而言的真正重大的问题,在后面也一样,当带着这种历史感向后看时,可以发现,萧条并没有走远。
二是凯恩斯主义契约。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因为有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存活了下来,但正如克鲁格曼所说的,资本主义的存活,是以凯恩斯所列出的条件为基础的,这个说法虽然会使当今许多自由市场经济的热烈拥护者感到难以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当年面对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曾连续多年敦促政府采取激活行动,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这种激活的机会。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复兴使人们对自由市场重新树立了信心。另一方面,这一信心恢复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与公众达成了一笔交易: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完全能够避免大萧条的重现,所以从今往后,我们将一直沿着自由市场道路走下去。这一思想理论基础即在大萧条之后上升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派”,克鲁格曼称之为“凯恩斯主义契约”。这一契约揭示了大萧条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在未来能够避免而不再重现,那么,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道路就是良好的,富有魅力且为人所热烈追求和向往的;相反,如果大萧条在未来未能幸免而重新出现,那么,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道路可能就不是良好的,就会受到质疑甚至会发生变化。
现在,世界经济已经面临一场严重的衰退,大萧条能够避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经管系•新书长廊• 世界金融危机:何去何从 大崩盘2008 [澳]郜若素、戴维•莱威林—史密斯著,唐杰、孔志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当人们正沉浸在世界经济空前繁荣的盛世之中时,一场经济地震悄然形成并突然爆发。金融业的根基坍塌了,长期秉持的政策被废弃,政府匆忙救助,无暇顾及后果。其实,数年来,危机的裂痕就已经在繁荣泡沫之下显现。在本书中,作者引导我们仔细了解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全球失衡”,追踪现代经济裂痕的起因,并从全方位视角分析经济低迷的原因。作者评估了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潜在影响,让我们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残骸中看到重建经济秩序、恢复发展和建立一个更强、更稳定的世界的希望。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保罗•克鲁格曼著,中信出版社,2009
在资本主义产生以来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经济危机、大萧条、经济周期一直是一个伴随在资本主义左右而挥之不去的幽灵。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当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时候,不断有人断言这个幽灵——大萧条的幽灵已经不再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徘徊了。较早作出断言的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领军人物萨缪尔森,他在那本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认为19世纪伤害资本主义的狂烈的经济周期已经被制服了。原因有二:一是经济科学已经掌握了如何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知识来控制衰退,使它在出现后不至于扩大成为长期持续的萧条状态;二是混合经济中的选民们会要求任何执政党采取扩张性的行动以防止持久萧条。这可以看做是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给制服周期、避免萧条上了双保险。在萨缪尔森之后其他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看来,情形也是一样的好,如在2003年,诺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宣称“预防萧条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本•伯南克在此之后不久也认为: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解决了商业周期问题。
那么,情形是否真的是如此这般地美好?
让我们先来看看过去的几十年:1982年拉美爆发债务危机,几乎到了1990年才得以平息。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至今仍在萧条中徘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等诸多经济体深陷衰退。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萧条的阴影再度袭来。
1994年曾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荣膺诺奖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美国和全世界将遭遇一场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目前,虽然萧条本身还没有回归,但萧条经济学却浓妆重彩地回归了。
就像过去人们说起凯恩斯的《通论》就会提起曼德维尔著名的蜜蜂的寓言一样,克鲁格曼是借用斯威尼夫妇的国会山托儿合作社的故事来讲述他的萧条经济学的。国会山托儿合作社是愿意彼此照顾孩子的年轻夫妇结成的一种组织,约由150对夫妇组成,为了确保每对夫妇都公平地作贡献,这家合作社以发行票券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每张票券的持有者有权得到一小时的照顾婴儿服务,代人照顾婴儿的人在完成工作后,会根据工作时间从婴儿家长那里得到相应数量的票券,这一体系的构造本身就足以自动确保,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对夫妇提供的托儿服务时间,恰好等于他们得到的托儿服务时间。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后来人们发现,这一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票券凭证投入流通,因为连续几天晚上有空又暂时没有外出计划的夫妇,将会努力积累票券,以备未来之需,而在他们积累的时候,其他夫妇的票券储备肯定会相应减少。时间一长,各对夫妇一般都想保留足够多的票券储备,以便在不代人照顾婴儿的时候,能够连续外出几天。突然之间,票券的流通量变得不够了,少得难以满足合作社的需要了。这一不足造成了奇怪的后果。有的夫妇觉得自己的票券储备将会不够,于是很想代人照顾婴儿,而不大愿意外出,但唯有一对夫妇决定外出,另一对夫妇才有机会帮他们照顾婴儿;于是代人照顾婴儿的机会变得稀少了,这使各对夫妇更加注意维持自己的票券储备,除非情况特殊,否则不愿意轻易使用,而这又让代人照顾婴儿的机会变得更为稀缺了……一句话,这个合作社陷入了衰退。国会山托儿合作社是一个有可能发生衰退的最小经济体,但这家合作社经历的却是一场真正的衰退。故事的寓意与我们当前现实世界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一样:一是衰退发生的原因,一是衰退的应对之策。对于前一个问题,答案是有效需求不足,对于后一个问题,克鲁格曼提出的应对之策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应对燃眉之急,他认为全球决策者需要做两件事——让信贷重新流动、支持消费;二是进一步的预防措施——改革金融体系、以防危机再次爆发。从这两个问题及其答案来看,与凯恩斯主义理论相比较,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克鲁格曼看待金融危机时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萧条经济学研究的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许多国家经济曾经经历过的状况,而这种状况在过去两代人的时间里再没有出现过。但是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金融经济危机,对世界许多国家来说,有效需求的不足、市场的失灵,即私人消费不足以充分利用可用的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繁荣的、迫在眉睫的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哪里?我们依然还要像过去一样认为商业周期已经不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了吗?我们真的还要继续相信这一领域的重要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吗?进一步来看,与商业周期、经济危机、大萧条等相关联的许多问题譬如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等都又一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等这些已经被认为有“定案”的问题可能在萧条经济学回归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发生机制、传导机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新变化及其影响等这些在过去人们有所忽视或者认为已经意义不大的问题在萧条经济学回归的背景下可能需要重新定位;科技进步和长期增长等这样一些长期而言真正重大的问题也需要重新认知。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回归的不是学科,而是研究领域和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回归的是面对研究领域和问题的观念和态度,特别是面对研究领域和问题时所必须具有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向前看,而且也要向后看,在前面存在着长期而言的真正重大的问题,在后面也一样,当带着这种历史感向后看时,可以发现,萧条并没有走远。
二是凯恩斯主义契约。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因为有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存活了下来,但正如克鲁格曼所说的,资本主义的存活,是以凯恩斯所列出的条件为基础的,这个说法虽然会使当今许多自由市场经济的热烈拥护者感到难以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当年面对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曾连续多年敦促政府采取激活行动,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这种激活的机会。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复兴使人们对自由市场重新树立了信心。另一方面,这一信心恢复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与公众达成了一笔交易: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完全能够避免大萧条的重现,所以从今往后,我们将一直沿着自由市场道路走下去。这一思想理论基础即在大萧条之后上升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派”,克鲁格曼称之为“凯恩斯主义契约”。这一契约揭示了大萧条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在未来能够避免而不再重现,那么,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道路就是良好的,富有魅力且为人所热烈追求和向往的;相反,如果大萧条在未来未能幸免而重新出现,那么,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道路可能就不是良好的,就会受到质疑甚至会发生变化。
现在,世界经济已经面临一场严重的衰退,大萧条能够避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经管系•新书长廊• 世界金融危机:何去何从 大崩盘2008 [澳]郜若素、戴维•莱威林—史密斯著,唐杰、孔志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当人们正沉浸在世界经济空前繁荣的盛世之中时,一场经济地震悄然形成并突然爆发。金融业的根基坍塌了,长期秉持的政策被废弃,政府匆忙救助,无暇顾及后果。其实,数年来,危机的裂痕就已经在繁荣泡沫之下显现。在本书中,作者引导我们仔细了解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全球失衡”,追踪现代经济裂痕的起因,并从全方位视角分析经济低迷的原因。作者评估了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潜在影响,让我们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残骸中看到重建经济秩序、恢复发展和建立一个更强、更稳定的世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