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中学生谈恋爱是一件多么让家长们沮丧的事,就整个人类历史来看,与其说现在中学生谈恋爱是“早恋”,毋宁说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强迫人们“晚恋”,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将自然的快乐定为非法的同时,人们也为之增添了一层不自然的快乐。很难想象。如今一个关于“早恋”的故事。不涉及社会压力、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堕胎等细节,也还能成为一个“故事”。当然,对社会现实的过多依附,本身亦是想象力匮乏的表现。
法国作家阿兰·傅尼埃的《大莫纳》——这个写于上世纪初的青少年爱情故事,想来可以给那些沉迷于探索身体可能性而漠视精神丰富性的当代青少年带来一种别样的新奇之感。
故事讲述高中生大莫纳在一次历险中发现了一个带有梦幻色彩的庄园,爱上了庄园主的女儿伊冯娜,伊冯娜的弟弟弗朗茨正待举行婚礼。新娘却突然逃走。大莫纳回到学校后,千方百计想要找到通往庄园的路,并帮弗朗茨找到未婚妻。神秘的庄园原来近在咫尺,人物的优柔寡断和冲动任性,却使得在大人眼中或许简单平常的两桩婚事,在一群长不大的孩子手里,被演绎成了惊心动魄的历险和令人扼腕的悲剧。阅读时常常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郁闷地想:他难道不能找个大人打听打听吗?他为什么不告诉他呢?他为什么不能停下来好好合计合计呢?
然而这似乎就是阿兰·傅尼埃,内心情感与故事情节一样回环曲折。我们在大莫纳对伊冯娜的爱情中,看到的依旧是最古老的爱情模式:男方是个喜爱冒险的大孩子,女方高贵优雅,神秘而不可接近。某种情况下,他们相遇,说了几句话,男孩便爱上了姑娘,人生就在那个时候来了个急转弯。然而伊冯娜最后的结局更坚定了读者可能产生的某种怀疑:大莫纳爱上的,可以说并不是伊冯娜。
从大莫纳自作主张去接老师的亲戚起,他的爱情就开始了:溜走时的冒险和刺激、借到马车时的得意和自信,迷路时的忧虑,忍饥挨饿时的不快,借宿农庄时的希望,再度迷路时的苦闷……这一切将人物情感推入低谷,直至他到达秘密庄园时,情绪如过山车终于开始爬坡:吃饱睡足,参加盛大的游园会,所见所闻都是稀奇与神秘。等这一切舞台布景搭建就绪,主角伊冯娜终于出现了。她远不是一个有个性的人物,但在布景的作用下,大莫纳体内因惊奇而释放的多巴胺已一步步积累至最高峰。足以让他狂喜不已,在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狂喜进一步冲淡爱情故事主人公身上那种向来少得可怜的记忆、反思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以至于它只好被归因于爱情了。
几年以后,莫说大莫纳找到庄园时它已风光不再,即便再来一次盛大的游园会,伊冯娜在最佳时机出现(虽然这似乎是他一直憧憬的),当初的爱情也已成绝版,原因很简单:正常人不会为同样的事情惊奇两次。许志强先生在《译后记》中所述的傅尼埃自己的爱情经历,多少表现出类似的化学反应模式。傅尼埃在给妹夫的信中说:“那确实是世上仅有的那个人,可以给我以和平与安宁。如令,在这个世界上,我很可能是再也得不到和平了。”
与伊冯娜的相遇。成为大莫纳一生的分野。他的“后游园会”人生成了一条曲折程度不亚于游园会之前的下坡路。英雄大莫纳不会长大,整个故事就像那个神秘的游园会一样,是孩子说了算,里面的大人基本上软弱而善良,只负责搬运道具和主角,跑跑龙套插科打诨。而可怜的伊冯娜,当她为人妻为人母,需要一个成熟男人来演对手戏时,她的死期也到了——当然死前发挥了她最后的作用:生了个小宝宝。
大莫纳回来了,带着弗朗茨和他的未婚妻,并将继承庄园。在小说结尾,小宝宝打了他一巴掌,让父女二人高兴得不得了——大莫纳终于生活在一个孩子说了算的地方。读完全书。读者或许会明白,为什么大莫纳永远不会想到找个成年人打听打听庄园的所在。上坡的道路越是迂回曲折,越充满艰难险阻,到达顶峰时的幸福感才越强烈。这类一次性的幸福,专属那些尚未长大的年岁。
编辑 梁宇清
法国作家阿兰·傅尼埃的《大莫纳》——这个写于上世纪初的青少年爱情故事,想来可以给那些沉迷于探索身体可能性而漠视精神丰富性的当代青少年带来一种别样的新奇之感。
故事讲述高中生大莫纳在一次历险中发现了一个带有梦幻色彩的庄园,爱上了庄园主的女儿伊冯娜,伊冯娜的弟弟弗朗茨正待举行婚礼。新娘却突然逃走。大莫纳回到学校后,千方百计想要找到通往庄园的路,并帮弗朗茨找到未婚妻。神秘的庄园原来近在咫尺,人物的优柔寡断和冲动任性,却使得在大人眼中或许简单平常的两桩婚事,在一群长不大的孩子手里,被演绎成了惊心动魄的历险和令人扼腕的悲剧。阅读时常常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郁闷地想:他难道不能找个大人打听打听吗?他为什么不告诉他呢?他为什么不能停下来好好合计合计呢?
然而这似乎就是阿兰·傅尼埃,内心情感与故事情节一样回环曲折。我们在大莫纳对伊冯娜的爱情中,看到的依旧是最古老的爱情模式:男方是个喜爱冒险的大孩子,女方高贵优雅,神秘而不可接近。某种情况下,他们相遇,说了几句话,男孩便爱上了姑娘,人生就在那个时候来了个急转弯。然而伊冯娜最后的结局更坚定了读者可能产生的某种怀疑:大莫纳爱上的,可以说并不是伊冯娜。
从大莫纳自作主张去接老师的亲戚起,他的爱情就开始了:溜走时的冒险和刺激、借到马车时的得意和自信,迷路时的忧虑,忍饥挨饿时的不快,借宿农庄时的希望,再度迷路时的苦闷……这一切将人物情感推入低谷,直至他到达秘密庄园时,情绪如过山车终于开始爬坡:吃饱睡足,参加盛大的游园会,所见所闻都是稀奇与神秘。等这一切舞台布景搭建就绪,主角伊冯娜终于出现了。她远不是一个有个性的人物,但在布景的作用下,大莫纳体内因惊奇而释放的多巴胺已一步步积累至最高峰。足以让他狂喜不已,在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狂喜进一步冲淡爱情故事主人公身上那种向来少得可怜的记忆、反思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以至于它只好被归因于爱情了。
几年以后,莫说大莫纳找到庄园时它已风光不再,即便再来一次盛大的游园会,伊冯娜在最佳时机出现(虽然这似乎是他一直憧憬的),当初的爱情也已成绝版,原因很简单:正常人不会为同样的事情惊奇两次。许志强先生在《译后记》中所述的傅尼埃自己的爱情经历,多少表现出类似的化学反应模式。傅尼埃在给妹夫的信中说:“那确实是世上仅有的那个人,可以给我以和平与安宁。如令,在这个世界上,我很可能是再也得不到和平了。”
与伊冯娜的相遇。成为大莫纳一生的分野。他的“后游园会”人生成了一条曲折程度不亚于游园会之前的下坡路。英雄大莫纳不会长大,整个故事就像那个神秘的游园会一样,是孩子说了算,里面的大人基本上软弱而善良,只负责搬运道具和主角,跑跑龙套插科打诨。而可怜的伊冯娜,当她为人妻为人母,需要一个成熟男人来演对手戏时,她的死期也到了——当然死前发挥了她最后的作用:生了个小宝宝。
大莫纳回来了,带着弗朗茨和他的未婚妻,并将继承庄园。在小说结尾,小宝宝打了他一巴掌,让父女二人高兴得不得了——大莫纳终于生活在一个孩子说了算的地方。读完全书。读者或许会明白,为什么大莫纳永远不会想到找个成年人打听打听庄园的所在。上坡的道路越是迂回曲折,越充满艰难险阻,到达顶峰时的幸福感才越强烈。这类一次性的幸福,专属那些尚未长大的年岁。
编辑 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