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启动复苏的最先力量必然是对终端消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综合消费、多层次消费、可持续消费和热点消费,更是一种终端消费,具有需求广、关联高、带动大、起效快的特点。所以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全球背景下研究旅游业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一)对入境游的消极影响
分析近年中国旅游业的数据发现,金融危机对中国入境旅游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前两年持续呈下降状态,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其一是入境客源大幅度减少。韩国是我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11年韩国经济增长率降至3.6%,尤其是韩国国内经济非常低迷,民间消费乏力。日本是我国第二大入境旅游客源国,近年其经济复苏缓慢,再加上欧债危机导致的市场大幅波动,日本国民旅游消费信心指数低迷。远程市场中的欧美国家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也是世界先进经济体主要成员国和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国,从2010年至今其经济进入了一个曲折的缓慢恢复期。大量的出境旅游客流产生还需其经济完全复苏以后才能产生。同时,这些国家有很多产业和企业萎缩或倒闭,企业大批裁员,失业人员增多。欧盟统计局公布,欧元区2011年11月份失业率升至10.3%,民众缺乏出国旅游消费能力。
其二是价格优势受到削弱。人民币升值加速削弱了原有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优势。人民币的升值对入境旅游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短期内主要表现在抑制入境客流的增速上,长期来看,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将对中国入境旅游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国内游的消极影响
由于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出现了较大的下行趋势,针对国内经济运行较为困难的局面,人们的国内旅游消费能力逐渐减弱。金融危机也导致人们对未来预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或风险,人们对未来就业和收入持不乐观态度,所以旅游作为非必需品消费,自然就在压缩范围之中。
三、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环境问题
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同时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气氛环境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二)旅游行业的诚信危机
旅游行业的诚信危机突出,从景区到酒店,从餐饮到交通,从地接社到组团社,旅游产品在一条虚拟化生产流水线中被层层相关利益者与质量分离,旅行社作为产品的组装者为获取客源,在组团市场上拼命地降价以揽到游为目的,而后向地接社和相关供应商拼命压价,在业务操作时为了生存则暗地降低服务标准,或者加大购物行程,最终导致回城游客对组团社反感、甚至发生纠纷。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在越演越烈,加上宣传媒体的推波助澜,导致游客、组团社、地接社三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
(三)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1.资金有限,硬件基础设施薄弱
资金投入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建设速度。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前期投入相当大,对旅游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目前旅游企业大多数业务中网上交易额还有限,网络不能给旅游带来真实可见的效益,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热情不高,这就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
2.信息共享性差
旅游信息化标准亟待统一,信息共享性差,在网络建设上各自为政,这样既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又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功能,难以形成信息共享,与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3.旅游业各部门、各区域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沿海与内陆、东部与中西部差别较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相对较好,而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在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就相对落后,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据调查,目前我国仍有2/3 省、市旅游局的信息系统相当薄弱,这就导致了各地区之间信息传输不畅,共享性差,对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
(四)缺乏高端旅游产品
中国旅游产品属于大众低端型产品,旅游业消费水平较低;软性服务水平也较低,城市设施产品发展不平衡,造成资源浪费;高端旅游市场培育不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远远落后于高端旅游者的需求,同时相关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才和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具备接待高端客户的旅游产品。
四、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
管理部门应不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旅游行业复苏树立信心;减少不合理的行政收费,让利于企业。为适应时代发展,应由旅游行政部门牵头,在行业内构建智能化信息共享平台,将信息技术优势运用到相关的领域中去,使旅游行业紧跟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另外,需要不断完善旅游法制和法规,来规治目前旅游行业信用缺失等乱象问题。为促进入境旅游发展,行政部门应与海关、边防等部门协作,简化办理签证及通关手续。
加强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由于我国旅游行业中中小企业比较多,在经济困难时期,这些中小型企业急需信贷支持,政府应向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提供一定的帮扶,或减免其税负,为其度过难关提供有力帮助。对经营管理不力的企业,引导其进行联合重组,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加大对国内旅游市场开发力度
现在中国国家旅游局在旅游发展战略上己调整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在国内市场上,大多数旅行社提供的是非定制化的旅游产品,非定制化产品是缺乏个性的产品,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定制化旅游产品将大行其道。旅游企业应在企业从业理念、人才、服务质量上实行转变。
旅游企业在国内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应选择目标集中战略。该战略意味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服务对象可以是针对少数民族市场、大学生市场,也可以是针对老年市场、蜜月游等特定年龄阶段,应抓住这些市场中客户共同的心理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旅游产品。
(三)加大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力度
长远来看,2012年到2016年是世界旅游业逐步恢复增长时期。我国旅游业当务之急是提高入境旅游人数,针对目标市场做好推广招徕工作。各地区应成立推广促销专门机构,并投入足够的经费做保证,同时在目的客源国做好长期作战准备,设立专门境外旅游推广宣传办事处,推广方法要灵活多变,并注重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应用。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启动复苏的最先力量必然是对终端消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综合消费、多层次消费、可持续消费和热点消费,更是一种终端消费,具有需求广、关联高、带动大、起效快的特点。所以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全球背景下研究旅游业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一)对入境游的消极影响
分析近年中国旅游业的数据发现,金融危机对中国入境旅游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前两年持续呈下降状态,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其一是入境客源大幅度减少。韩国是我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11年韩国经济增长率降至3.6%,尤其是韩国国内经济非常低迷,民间消费乏力。日本是我国第二大入境旅游客源国,近年其经济复苏缓慢,再加上欧债危机导致的市场大幅波动,日本国民旅游消费信心指数低迷。远程市场中的欧美国家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也是世界先进经济体主要成员国和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国,从2010年至今其经济进入了一个曲折的缓慢恢复期。大量的出境旅游客流产生还需其经济完全复苏以后才能产生。同时,这些国家有很多产业和企业萎缩或倒闭,企业大批裁员,失业人员增多。欧盟统计局公布,欧元区2011年11月份失业率升至10.3%,民众缺乏出国旅游消费能力。
其二是价格优势受到削弱。人民币升值加速削弱了原有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优势。人民币的升值对入境旅游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短期内主要表现在抑制入境客流的增速上,长期来看,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将对中国入境旅游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国内游的消极影响
由于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出现了较大的下行趋势,针对国内经济运行较为困难的局面,人们的国内旅游消费能力逐渐减弱。金融危机也导致人们对未来预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或风险,人们对未来就业和收入持不乐观态度,所以旅游作为非必需品消费,自然就在压缩范围之中。
三、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环境问题
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同时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气氛环境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二)旅游行业的诚信危机
旅游行业的诚信危机突出,从景区到酒店,从餐饮到交通,从地接社到组团社,旅游产品在一条虚拟化生产流水线中被层层相关利益者与质量分离,旅行社作为产品的组装者为获取客源,在组团市场上拼命地降价以揽到游为目的,而后向地接社和相关供应商拼命压价,在业务操作时为了生存则暗地降低服务标准,或者加大购物行程,最终导致回城游客对组团社反感、甚至发生纠纷。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在越演越烈,加上宣传媒体的推波助澜,导致游客、组团社、地接社三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
(三)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1.资金有限,硬件基础设施薄弱
资金投入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建设速度。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前期投入相当大,对旅游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目前旅游企业大多数业务中网上交易额还有限,网络不能给旅游带来真实可见的效益,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热情不高,这就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
2.信息共享性差
旅游信息化标准亟待统一,信息共享性差,在网络建设上各自为政,这样既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又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功能,难以形成信息共享,与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3.旅游业各部门、各区域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沿海与内陆、东部与中西部差别较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相对较好,而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在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就相对落后,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据调查,目前我国仍有2/3 省、市旅游局的信息系统相当薄弱,这就导致了各地区之间信息传输不畅,共享性差,对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
(四)缺乏高端旅游产品
中国旅游产品属于大众低端型产品,旅游业消费水平较低;软性服务水平也较低,城市设施产品发展不平衡,造成资源浪费;高端旅游市场培育不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远远落后于高端旅游者的需求,同时相关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才和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具备接待高端客户的旅游产品。
四、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
管理部门应不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旅游行业复苏树立信心;减少不合理的行政收费,让利于企业。为适应时代发展,应由旅游行政部门牵头,在行业内构建智能化信息共享平台,将信息技术优势运用到相关的领域中去,使旅游行业紧跟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另外,需要不断完善旅游法制和法规,来规治目前旅游行业信用缺失等乱象问题。为促进入境旅游发展,行政部门应与海关、边防等部门协作,简化办理签证及通关手续。
加强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由于我国旅游行业中中小企业比较多,在经济困难时期,这些中小型企业急需信贷支持,政府应向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提供一定的帮扶,或减免其税负,为其度过难关提供有力帮助。对经营管理不力的企业,引导其进行联合重组,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加大对国内旅游市场开发力度
现在中国国家旅游局在旅游发展战略上己调整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在国内市场上,大多数旅行社提供的是非定制化的旅游产品,非定制化产品是缺乏个性的产品,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定制化旅游产品将大行其道。旅游企业应在企业从业理念、人才、服务质量上实行转变。
旅游企业在国内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应选择目标集中战略。该战略意味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服务对象可以是针对少数民族市场、大学生市场,也可以是针对老年市场、蜜月游等特定年龄阶段,应抓住这些市场中客户共同的心理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旅游产品。
(三)加大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力度
长远来看,2012年到2016年是世界旅游业逐步恢复增长时期。我国旅游业当务之急是提高入境旅游人数,针对目标市场做好推广招徕工作。各地区应成立推广促销专门机构,并投入足够的经费做保证,同时在目的客源国做好长期作战准备,设立专门境外旅游推广宣传办事处,推广方法要灵活多变,并注重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应用。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