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1234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对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为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考,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智库为保障,服务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就盐城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的地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平台的架构和学科前沿的设置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产品设计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4年3月22-24日,“中国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高等教育改革与就业的关系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思路,其中明确提出:“我们必须下决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和应用型高校的经验,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吴副部长的讲话中我们清晰得解读到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厘清自身的办学定位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了《(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一书,书中对工业设计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厘清了多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办学定位的问题,新目录将工业设计专业(080250)归属到工学门类,统一招生理工类背景的学生,最终授予工学学位,而产品设计专业(130504)归属到艺术学门类,最终授予艺术学学位,从专业的性质来看,给高等院校招生和办学带来了新的思考。从产品设计的发展来看,产品设计专业肇始于工业设计(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江南大学1960年首招)专业,从本质上来讲,这两个专业无质的区别,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今天的产品设计专业发展来看,产品设计无论是外延和内涵都发生质的变化,特别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对工业设计的定义来看,无论是1970版、1980版、2006版,尤其2015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正式更名为世界设计组织(WOD),对工业设计进行全新的定义:“工业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虽然产品设计的定义在不断更新,但产品设计始终是一门交叉性跨学科的应用型综合学科,其交叉性和实践性是本专业的显著特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正面临着转型和改革的突出问题。地方高校应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结合地区内相关产业特点,走校企合作办学路线,培养适合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地方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教育部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来看,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智库为保障。笔者在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查询,截止到2016年目前国内开设产品设计专业的本科院校374所,其中22所为教育部直属、985、211院校,也就意味着地方性本科院校开设产品设计专业的数量多达352所,而笔者通过网络调研和分析,发现国内的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差异性不够
  我们在修订新一轮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发现诸多的地方性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不够务实,千篇一律,大多高举培养“国内先进”、“创新型复合人才”、“高级创新型人才”等口号,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流于形式,不少学校甚至仅作为应付检查和对外宣传的文字工作,对培养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和质量,并最终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
  (2)地方性高校与企业的供需关系不协调
  从大多数的地方性高校来看(除去艺术类院校),设计类专业往往在高校中大多属于“小众”的地位,在发展的力度和扶持性方面,往往容易被弱化。而作为艺术类的教学培养单位,长期以来容易形成惰性思维,教学模式呈现单一、固定化和学制僵化的特点。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方面,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对于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对信息的组织与分析能力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企业的产品设计人员构成也不是由单一的设计师构成,还包括设计管理者、策划人员、助理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等构成。这也就要求产品设计的课程体系既要考虑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考虑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要求,比如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知识应该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强调对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地方经济,强调校企机制,联合办学,共同培养,着力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和企业技能无法很好对接,造成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互脱节。
  (3)实践性教学无法得到充分的落实与兑现
  设计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实践中更真实地去感悟设计、创造设计成果,而在实际的设计教育中“重艺轻技”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企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要求应聘人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往往享有优先考虑的特权,这难免让我们的高校非常棘手,固然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对新员工的技能培训方面。我们姑且不去评判这个现象的对与错,但从侧面也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思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方法和举措。就从诸多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两门课在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训练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多数的高校的生产实习大多是2周左右,而毕业实习大多是4-6周左右。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用人单位,你愿意接受只有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实习生吗?从对工人的技能培训的角度而言,这短短的时间仅仅满足对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的时间,更谈不上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更有甚的是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无法做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4)缺乏合理化的师资建设机制
  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和特色直接决定了企业一线员工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过程比较复杂,技术含量高,生产中各种影响因素较多,生产过程的控制相对较难,生产一线人员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也较高,因此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更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型”素质。而当前诸多院校的事实往往是一些研究生自一所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另一所学校任教,没有具体设计、生产经验是目前师资队伍的普遍状况。
  三、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和启发
  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于1996年由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和盐城职业大学合并而成,学校在并校之初就确立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2015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在2013版的基础进一步深化,强调应用性、协同性和能力性的主线,确保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更好激发学生活力与潜力的本科教学体系。产品设计专业成立于2000年,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专业系高度重视,组织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多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和调研,邀请知名院校专家学者和企业、行业人士参与探讨。
  我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涉及到对地方和区域经济产业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调研,同类高校的走访,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同时在培养方案确立的基础之上,提出本专业的知识教学体系、素质培养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修订教学大纲、革新教学模块、补充教学内容。针对我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理顺办学社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其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地方高校专业也应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来设置、调整与完善。我校作为省属的地方性高校首先要立足盐城,着眼江苏及长三角地区,并系统分析本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特点,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地方产业特点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盐城地方传统四大支柱产业主要汽车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纺织产业、化工产业,特别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与工业设计息息相关,给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盐城作为国务院的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城市,也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的难逢的发展机遇。产品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充分考虑到地域经济产业的优势,提出“一个目标、二个平台、三个能力、五个手段(机制)”(如图1),即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平台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就培养目标定位很明确,就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能力层面着重对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同时紧扣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培养手段方面重点通过五种途径(机制)进行实施,即国内外设计竞赛、创新工作室机制、实践教学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数字化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的机制和手段是建立在行业平台和教学平台之上,以此促进教学、科研和就业的良性互补。
  (2)优化课程体系和模块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培养目标,结合地方产业的特点,产品设计专业主要设置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素质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四大模块(图2)。通识课程模块主要是学校的层面开设主要涵盖思想政治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课程;专业模块主要涵盖三大类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为二级学院的设计专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涵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围绕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流程及相关的专题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涵盖除了产品设计主干和方向课之外的其他艺术类课程,如机械工程类、经济管理类、软件工程类、工艺美术类等专业延伸课程。素质和能力拓展模块主要坚持“文理渗透”的原则进行开设,同时结合“大数据信息时代”的特点,积极开设一些自主学习型和网络类课程,如产品专业开设的美术考古、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并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手段,如采用在线学习、开放微信平台学习等方式。集中实践性课程环节,积极贯彻我校“两重两强”的原则,即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综合素质,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力度,同时注重校企之间的协同发展,我专业积极开设交叉设计与实践和社会综合课题实践两门课程,聘请企业或设计公司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工程师和设计名家,现场指导,把企业的真实课题带入到课堂,采用“实题实做”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课程都有课内实践环节,特别是专业模块课程中的专业主干课程,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学校明确提出理工类、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25%的原则,同时结合我校产品设计的自身的特点,提出“基于设计项目的工作室实践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基于校内外实训平台的实践模式和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模式”四种实践教学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我们积极开设校企协同的实践课程,另外一方面,鼓励专业老师积极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课题积极带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基于设计项目的工作室实践模式,设计工作室模式是国外高校率先开展的实践教学方式,国内的艺术类院校也积极探索,如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且取得了显著得成效。设计学院积极推行设计工作室教学方式,我系现有工作室三个,产品创新工作室、家居产品创新工作室、产品与品牌策划工作室(图3),工作室的教师,针对工作室的定位,积极开展横向和纵向项目。学生在选择工作室的时候,采取师生双向选择原则,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实践。在工作室的实践中学生既可以辅助教师完成相关的纵向课题,同时也可以接触一些实际工程项目实践,但前提是工作室的目的是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在工作室中既强化了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又感受到产品研发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学习的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商业管理和运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基于校内外实训平台的实践模式,有效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是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又一手段,现在,我校产品设计专业拥有16家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和江苏省级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都为实施基于校内外实训平台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系现有设计基础实验室、油泥工艺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木工实验室、快速成型实验室、涂装工艺实验室、数字雕刻实验室、人机工程学实验、交互技术实验室等八个实验室,以及学校配套的工程训练中心,这些诸多的校内实训的平台,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于设计竞赛的实践模式,设计竞赛的参与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理想途径。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设计作品得到的不仅是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而是放在更大的社会平台,得到的是社会和行业的认可,而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参赛的过程,学生需要针对赛事主题进行相关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无形之中拓宽了学生的设计视野,而在分析和思考设计作品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设计洞察力潜移默化得以提升。
  (4)紧扣学科前沿,满足社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转型,设计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从设计的研究对象来看,设计已从从单纯对有型的“物”转向注重设计使用物的行为和过程的研究。设计更重要的是创造“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不是仅仅是“物”的形态。交互设计自从20实际60年代被人们所认识,它从“人机交互”逐渐扩展到更加关阔的领域。近几年国内学术界不断的热议关于交互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少数的院校已开设该专业,同时社会上对工业设计专业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呈现走高的趋势。基于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也考虑到前沿课题的研究,同时也开设了交互设计基础、信息设计、设计管理、交叉设计实践、社会综合课题实践等课程,目的促进我们产品设计专业更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盐城工学院教学改革改革面上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Y2014C74)结题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  下雨天没带伞向陌生人求助拼伞,多数人具有羞于开口的心理障碍,尤其在不同性别间更为突出。本文选取雨伞为研究对象,依托情感化设计及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论方法,用故事板的形式对“拼伞”这一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增加传感器、照明等智能组件拓展雨伞功能,降低人们在互不认识的情况下拼伞时的害羞心理,明确意愿、建立互信。  关键词:  情感化设计 用户体验 拼伞  下雨天忘带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
期刊
摘要:  苹果公司每年9月的新品发布后都会吸引大批消费者前去购买,使用苹果产品的消费者不仅是被产品本身吸引,还被产品背后的品牌形象所折服,在类似的潮流追逐中,用户是理性的消费还是感性的,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而品牌的管理者与品牌形象的设计者在这其中又起到了推波澜的作用。  关键词:  时尚 苹果公司 品牌形象 认同感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对是非进行判断的标准之一是了解其他人对该事物的想法,特别是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总设计师江欢成先生的采访,再现了彼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方案的酝酿及获得通过的过程。文章围绕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创作始末展开,主要介绍了前期的创意及草图阶段,备选方案的评审阶段,以及最后定稿等环节的创作和思考过程,全面展现“东方明珠”这个地标建筑孕育至成型的曲折与突破。  关键词:东方明珠 电视塔 创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历史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精神情节,时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学追求。传统与革新是意大利突出的文化特征。对传统的珍爱和对革新的追求是意大利的艺术基因,也正是这种基因,铸就了意大利的设计哲学或者是设计思想体系。“可持续设计”除了环境资源方面的可持续外,还有人文遗产和精神资源的可持续,因此可持续设计同样要围绕传统与革新这个核心命题来思考。  关键词:  传统与革新 意大利 艺术与设计  在
期刊
手机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手机里各种应用的界面也因而成为基本用户界面,这也成为许多设计者考虑设计手机软件或者以网页为基准的手机应用的因素。  自从美国苹果公司的iOS系统风靡与美国谷歌公司的安卓手机操作系统诞生,标志着世界正式进入移动时代,海量的移动端人群,低门槛的应用开发费用,数以万计的企业由此进入移动设备领域。手机市场的巨变是科技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手机领域创新性的消除按键操作,引入触摸
期刊
摘要:  圭塘别墅是元代名臣许有壬的私家园林,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存,原址位于今河南安阳老城西北1.5公里处刘家庄。此园以水景为主,层次丰富,风格雅致。本文通过综合前人研究与文献解读,对圭塘别墅的基本布局进行重新复原,并对其造园手法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元代私家园林 安阳私家园林 圭塘别墅  引言  圭塘别墅是元朝名臣许有壬位于郊外的私家园林。元代除大都外,各地方园林营建活动不甚兴盛,圭塘
期刊
摘要:  设计使生活更美好,视觉传达设计使视觉世界更有序。信息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现状,产品的更新速度也随着信息量的增大而膨胀,信息需要一个庞大的容量空间,传统的印刷媒体无疑不可能容下繁杂的信息,视觉传达设计师需要梳理并通过设计才能呈现在大众眼前,视觉化地呈现巨大网络状信息的载体是电子媒体。在电子媒体的视觉设计中“红线”使阅读更加快速、简明、清晰,使任何的快速检索成为可能,使设计师面对再多
期刊
摘要: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高速发展,设计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众筹的出现和蓬勃发展,使设计团队可以借助全新的平台,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解开设计的镣铐,主动精确地抓住潜在目标人群,让设计从功能主义的机械化造型向具有语意化人性化的后现代设计转化。  关键词:  设计 团队管理 众筹  引言  近二三十年,基于设计团队为基础的设计风潮蓬勃发展。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无法天马行空,设计是戴着镣铐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日本插画家蔌野多惠子作品的系统分析,梳理出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浮世绘之间的传承关系;从构图方式、色彩氛围和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蔌野多惠子插画中所特有的细腻温润的表现手法、安定平和的构图、清新雅致的色彩氛围等艺术特征,并指出其作品中具有明显的治愈系绘画特征。  关键词:  蔌野多惠子 浮世绘 治愈系插画  日本当代插画家蔌野多惠子(Hagino Taeko)自1985年开始创
期刊
摘要:本论文以朴素的传统村落风貌“生态协同”观为指导,以杭州市山沟沟村为保护实例,结合山沟沟村的基本特征,以其村落的基本自然形态、空间布局、整体环境等特征的村庄风貌为着力点进行研究和论述,着重分析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过程中出现的缺失及存在的难题,并以此为例,进而提出科学性及可行性的意见及建议以此来引导或建构当代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体系,激发历史文化村落取得弥足长久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落 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