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音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要把握好契机,尝试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从导课引乐, 营造氛围;诵读伴乐,催生情感;讲读穿乐,加深理解;音乐收尾,画龙点睛四个方面进行“语文 音乐”的学科有效整合教学,为学生打造一个愉悦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音乐;中学语文;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14-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音乐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中,笔者对“语文 音乐”的整合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导课引乐,营造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始时,如果够引用音乐作为开场白,能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用《葬花吟》导入。在音乐的伴随下,师生走进了《红楼梦》,走进了宏伟气派、布局讲究、陈设华贵的贾府,跟随着林黛玉认识了贾府上下的人物。
二、诵读伴乐,催生情感
在课前古诗词演讲中,张磊同学在讲解《枫桥夜泊》时,播放了一段古筝曲,创设了一种静谧的情境。他先让学生倾听名家的吟诵,随着音乐的流淌,吟诵的声音抑扬顿挫,语速疾徐变化,腔调委婉曲折。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文的意境,眼见江枫、渔火、月亮、秋霜,耳听马啼、钟声,品味淡淡的哀愁,享尽语音、文字之美。高二第二个学期,有个学生要随母亲到河南去读书。周会课上,学生举行了简单的送别仪式。金晓玲同学吟诵了一首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赠汪伦》,当她读到 “忽闻岸上踏歌声”时,和着轻轻的踏脚伴奏声,高小飞同学深情地唱起了臧天溯的《朋友》,随后,戴鹏同学又唱了《啊朋友再见》。原本平平淡淡的一节周会课,学生却用歌声和诗歌把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事实证明,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古诗词教学,遠胜于教师的讲解或是枯燥的范读。
三、讲读穿乐,加深理解
有人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 在讲读中穿插音乐,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理解课文。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融议论、记叙、描写于抒情中的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深切的爱。学完后,笔者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情绪高涨,赵燕同学为我们唱了《烛光里的妈妈》,李金萍同学为我们唱了《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我们沉浸在音乐中,音乐唤起了学生对母亲的思念与关爱,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热泪。
学习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由于诗歌较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语文科代表邓晓燕在网上下载了此诗的课本剧,挑选了几个同学,各自记住不同的台词,把教室当作舞台,把桌凳当作屋里的摆设进行表演。最有趣的是郭亚燕同学扮演的焦仲卿母亲,她随手拿了教室里的拖把当拐杖,演得惟妙逼真。在表演中戴鹏和徐志成同学一直用歌声伴唱,课本剧表演有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在学校艺术节上,他们走上舞台,表演精彩,赢得了一片片掌声。
四、音乐收尾,画龙点睛
一堂课如能用音乐巧妙收尾,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还可以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全篇教学即将结束,学生自由朗诵,笔者悄悄地按下了录音机播放键,梁祝化蝶的音乐飘满教室上空,学生不约而同一起朗诵结尾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此段极写鸟鸣感人之深,反衬人们对男女主人公的同情之深。
我校赵老师在讲解《邓稼先》一文时,结尾处理更精彩。她先让学生读一读邓稼先“奇”在何处。当学生认识到“奇”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又鲜为人知,智慧超群却又忠厚平实,甘于奉献却又无怨无悔后,她马上播放了刘欢的《人生无悔》。当听到 “只有无悔的人生,才能奉献自己” 时,师生的心跟邓稼先靠得更近了,师生感动的泪水中充满了对邓稼先的景仰。一首《人生无悔》对整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采用“语文 音乐”的学科有效整合教学模式,能为师生营造一个愉悦、高效的课堂氛围,帮助师生擦出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教学效果显著。当然,我们也清楚,音乐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切不可喧宾夺主。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为师生打造更愉悦、更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音乐;中学语文;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14-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音乐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中,笔者对“语文 音乐”的整合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导课引乐,营造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始时,如果够引用音乐作为开场白,能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用《葬花吟》导入。在音乐的伴随下,师生走进了《红楼梦》,走进了宏伟气派、布局讲究、陈设华贵的贾府,跟随着林黛玉认识了贾府上下的人物。
二、诵读伴乐,催生情感
在课前古诗词演讲中,张磊同学在讲解《枫桥夜泊》时,播放了一段古筝曲,创设了一种静谧的情境。他先让学生倾听名家的吟诵,随着音乐的流淌,吟诵的声音抑扬顿挫,语速疾徐变化,腔调委婉曲折。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文的意境,眼见江枫、渔火、月亮、秋霜,耳听马啼、钟声,品味淡淡的哀愁,享尽语音、文字之美。高二第二个学期,有个学生要随母亲到河南去读书。周会课上,学生举行了简单的送别仪式。金晓玲同学吟诵了一首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赠汪伦》,当她读到 “忽闻岸上踏歌声”时,和着轻轻的踏脚伴奏声,高小飞同学深情地唱起了臧天溯的《朋友》,随后,戴鹏同学又唱了《啊朋友再见》。原本平平淡淡的一节周会课,学生却用歌声和诗歌把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事实证明,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古诗词教学,遠胜于教师的讲解或是枯燥的范读。
三、讲读穿乐,加深理解
有人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 在讲读中穿插音乐,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理解课文。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融议论、记叙、描写于抒情中的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深切的爱。学完后,笔者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情绪高涨,赵燕同学为我们唱了《烛光里的妈妈》,李金萍同学为我们唱了《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我们沉浸在音乐中,音乐唤起了学生对母亲的思念与关爱,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热泪。
学习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由于诗歌较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语文科代表邓晓燕在网上下载了此诗的课本剧,挑选了几个同学,各自记住不同的台词,把教室当作舞台,把桌凳当作屋里的摆设进行表演。最有趣的是郭亚燕同学扮演的焦仲卿母亲,她随手拿了教室里的拖把当拐杖,演得惟妙逼真。在表演中戴鹏和徐志成同学一直用歌声伴唱,课本剧表演有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在学校艺术节上,他们走上舞台,表演精彩,赢得了一片片掌声。
四、音乐收尾,画龙点睛
一堂课如能用音乐巧妙收尾,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还可以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全篇教学即将结束,学生自由朗诵,笔者悄悄地按下了录音机播放键,梁祝化蝶的音乐飘满教室上空,学生不约而同一起朗诵结尾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此段极写鸟鸣感人之深,反衬人们对男女主人公的同情之深。
我校赵老师在讲解《邓稼先》一文时,结尾处理更精彩。她先让学生读一读邓稼先“奇”在何处。当学生认识到“奇”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又鲜为人知,智慧超群却又忠厚平实,甘于奉献却又无怨无悔后,她马上播放了刘欢的《人生无悔》。当听到 “只有无悔的人生,才能奉献自己” 时,师生的心跟邓稼先靠得更近了,师生感动的泪水中充满了对邓稼先的景仰。一首《人生无悔》对整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采用“语文 音乐”的学科有效整合教学模式,能为师生营造一个愉悦、高效的课堂氛围,帮助师生擦出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教学效果显著。当然,我们也清楚,音乐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切不可喧宾夺主。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为师生打造更愉悦、更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