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建构个体知识、与他者意义协商的同时,个体的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化。学习者在共同体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了身份的发展,形成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了个体知识与人性的双重社会性建构。
关键词:小学教学;学习共同体;学习机制;教学实践
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影响,通过直接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人类的学习活动是共同体性质的活动。
一、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机制
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等三个同时进行、相互交叉的过程,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的运行机制。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个体认识活动的成果——知识,是个体在他者存在的共同体的场中通过与他者进行交流、不断地琢磨与检查自己所拥有的经验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断进行的参与性实践。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共同体是个体进行学习并建构知识的场。
学习者个体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与他者的交往存在着认同与协商两个过程。当与他者的交往中存在着相互认同的意义时,个体借他者的经验以巩固自己已有的经验;当与他者的交往中产生歧义时,学习者个体与共同体中的其他参与者则通过意义协商的过程以解决个体经验中的冲突,实现个体的学习实践。
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建构个体知识、与他者意义协商的同时,个体的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化。学习者在共同体中作为新的参与者,从周边的、局部的参与到充分参与,从新参与者的参与到老参与者的参与,是个体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形成的过程,是参与者之间进行意义认同与协商、形成共识的过程。学习者在共同体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了身份的发展,形成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了个体知识与人性的双重社会性建构。
二、學习共同体理论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关于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的三个过程构成的学习的机制的理论,不仅仅给当前的教育理念带来新的冲击,而且对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启示。
1.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安排,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利用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学习者与助学者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设计,学习者与助学者在参与学习实践时交互程度的设计,学习者和助学者要形成的共同的事业的设计,学习者的参与身份的变化过程的设计,学习者和助学者所共享的记忆库(即物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工具等)的设计。
目前我国教学领域内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微观层次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的设计,而对另外两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即学习型社会、实践共同体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尚不充分。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应该发展另外两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与教学设计,并将三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合理地嵌套起来,使学习者在不同的共同体内能够进行连续的学习实践。
2.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构建学习环境的启示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学习资源是指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之间在意义协商的“物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即各种法则、规律、概念、工具、计划、程序以及学习者要学习到的各种抽象化、概括化的经验等知识。人际关系即是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通过参与到这些关系之中,实现自我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以及身份形成。在教学实践领域内创设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时,应平衡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设置,避免非此即彼的误区,重视在建设学习环境时所忽略的学习者参与人际关系实践的部分,进而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及身份形成三个过程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中都能都顺利地进行。
3.学习共同体理论对评价学习活动的启示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而进行的对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实践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助学者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的评价。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方面:首先要对学习者已经通过建构而获得的知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以免只重视评价建构过程,而忽略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正确性做出检验以后,就要把评价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上面,即对学习者是如何建构自己知识的方面做出评价,找出学习者建构知识时的优势及障碍,改善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
伴随着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在教育研究领域内的兴起,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也随之而产生并逐步地发展,这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教学领域、学习领域内研究的一个创新。在学习共同体这种崭新的、开放的学习者的组织形式中,学习者个体通过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过程参与到自我的学习实践中,促进了个体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教学;学习共同体;学习机制;教学实践
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影响,通过直接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人类的学习活动是共同体性质的活动。
一、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机制
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等三个同时进行、相互交叉的过程,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的运行机制。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个体认识活动的成果——知识,是个体在他者存在的共同体的场中通过与他者进行交流、不断地琢磨与检查自己所拥有的经验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断进行的参与性实践。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共同体是个体进行学习并建构知识的场。
学习者个体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与他者的交往存在着认同与协商两个过程。当与他者的交往中存在着相互认同的意义时,个体借他者的经验以巩固自己已有的经验;当与他者的交往中产生歧义时,学习者个体与共同体中的其他参与者则通过意义协商的过程以解决个体经验中的冲突,实现个体的学习实践。
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建构个体知识、与他者意义协商的同时,个体的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化。学习者在共同体中作为新的参与者,从周边的、局部的参与到充分参与,从新参与者的参与到老参与者的参与,是个体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形成的过程,是参与者之间进行意义认同与协商、形成共识的过程。学习者在共同体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了身份的发展,形成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了个体知识与人性的双重社会性建构。
二、學习共同体理论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关于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的三个过程构成的学习的机制的理论,不仅仅给当前的教育理念带来新的冲击,而且对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启示。
1.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安排,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利用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学习者与助学者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设计,学习者与助学者在参与学习实践时交互程度的设计,学习者和助学者要形成的共同的事业的设计,学习者的参与身份的变化过程的设计,学习者和助学者所共享的记忆库(即物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工具等)的设计。
目前我国教学领域内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微观层次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的设计,而对另外两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即学习型社会、实践共同体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尚不充分。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应该发展另外两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与教学设计,并将三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合理地嵌套起来,使学习者在不同的共同体内能够进行连续的学习实践。
2.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构建学习环境的启示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学习资源是指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之间在意义协商的“物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即各种法则、规律、概念、工具、计划、程序以及学习者要学习到的各种抽象化、概括化的经验等知识。人际关系即是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通过参与到这些关系之中,实现自我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以及身份形成。在教学实践领域内创设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时,应平衡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设置,避免非此即彼的误区,重视在建设学习环境时所忽略的学习者参与人际关系实践的部分,进而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及身份形成三个过程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中都能都顺利地进行。
3.学习共同体理论对评价学习活动的启示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而进行的对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实践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助学者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的评价。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方面:首先要对学习者已经通过建构而获得的知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以免只重视评价建构过程,而忽略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正确性做出检验以后,就要把评价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上面,即对学习者是如何建构自己知识的方面做出评价,找出学习者建构知识时的优势及障碍,改善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
伴随着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在教育研究领域内的兴起,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也随之而产生并逐步地发展,这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教学领域、学习领域内研究的一个创新。在学习共同体这种崭新的、开放的学习者的组织形式中,学习者个体通过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过程参与到自我的学习实践中,促进了个体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