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中线历险记 一条让你回到20年前的进藏线

来源 :越玩越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8月5日8点30分
  我跟随刀峰中国开始了勘路川藏中线。
  2020年8月5日8点30分
  在白玉县过了金沙江后距离波罗乡大约20km处,因为前方道路严重塌方我们不得不放弃了本次川藏中线的穿越。
  此次勘路川藏中线,失败了。





  此次勘路川藏中线这条线,难吗?
  十多年前就开始进藏的前辈说有点当年的感觉,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雨季路尤其险,暴雨塌方频频发生。
  走通这条线,需要时间,也需要运气。
  “318线的各大垭口逐渐消失被隧道替代后,川藏南线魅力也在减少。越野人需要一条让人一想就上头的线路,于是川藏中线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川藏中线条路,毫无疑问会成为再次燃起越野老炮进藏兴趣的线路。
  虽然我们本次川藏中线行没有顺利走通,但经历很是难忘,因为路险故事也多了起来。
  我们经历过一次弯道严重翻车事故,后自救成功;还经历过一次暴雨陷车,自救无果后,在海拔4396m的金龙山被困了48h,等来了商业救援却依然未能按计划往下走……
  这一路有过担心,但更多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纯粹的真诚、信任和相互支撑,还有就是遇见极致的美景。

【阿坝州小金县 弯道翻车自救记】




  这是我们正式出发的第一天,从成都去往丹巴。这一段路风景尚不惊艳,但是要去旅行、在路上的心情是极为喜悦的。
  我们上午先是绕道去了汶川县映秀镇,在汶川特别旅游区进行了一场具有特别意义的缅怀式参观。
  當年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远在千里之外,虽然也曾感受到过地震的余波,但却无法与亲历者感同身受那些痛。
  如今时光飞逝,即使伤口已愈合,伤疤却依然无法抹平。
  参观时为我们讲解的解说员是512大地震的亲历者,那个当下,在曾是校园的地震遗址中,听着解说员沙哑疼痛的回忆,忍不住泪目,感慨着生命的意义。





  只是未曾想,我很快就又被上了一堂有关生死的课:我们翻车了!而我就在翻的那台车的后座上。
  没人想到会翻车。
  甚至在翻车发生那一刻,作为领队的一刀还在用对讲机跟车队讲弯道驾驶技巧。
  从我意识到刹车失控冲出去到翻车,不过几秒钟。我的感觉有点像是在沙漠里滚刀峰时的侧倾,因为有点熟悉,昕以我没有觉得害怕;又因为时间短,也算是来不及恐惧。所以我还平静也很冷静。
  感谢侧坡有树,把车拦停了。车翻后是侧立的,侧气囊全部弹出来了。我在右后座,翻车后几分钟侧挂着的感觉像悬浮一样。


翻车救援成功后的合影




为什么会翻车?


  我们驾驶的车辆是丰田坦途。本来的主驾是作为此次领队的一刀,他有十余年越野经验。但当时他想研究一下线路,也想让初次上高原的木木感受一下路况,所以换木木开了车。
  木木也有十几年驾驶经验,但这是他的第一次高原行,从我跟他碰面开始他就一直在担心他自己是否会高反,而坦途也不是他熟悉的车。
  事实上,在翻车之前,我们曾停车检查过,当时刹车已经有点发热。木木很清楚这样的路况他水平不够,所以他主动问过要不要一刀来开。同时他驾车也很谨慎,且还有点紧张,车速也并不快。
  没人想到会翻车。
  后来检查车辆的时候,发现车新换的轮毂散热可能有点问题。当然,我们首先承认,驾驶技术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足够的经验的确会减少意外的发生。

重点说明:【感谢救命的安全带!】


  一般后排乘客可能会忽略系安全带,作为一个常在越野路上的越野媒体编辑,感谢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位置、不管多么不舒服都会记得系安全带的好习惯。翻车时由于一刀的手拉着上面的扶手,侧气囊弹出时把一刀的手弹伤了,但因为系了安全带所以其他无碍。
  此次翻车,我们三个人都平安,感谢侧坡的树,感谢系了安全带。
  平靜下来后,我们很快都从副驾的窗户安全的爬了出去。
  我在后排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大家担心我受到了惊吓,各种安慰。让毫发无伤的我略微有点尴尬但更多的是感激和感动。
  农夫大哥看大家都平安,手一挥喊第一次跟他出来越野的老朋友云哥说准备拍摄记录吧!一刀的手包扎好便恢复了作为领队的常态,开始准备计划救援。
  后来云哥说:我当时想拍翻车不好吧,但是农夫喊我记录,让我好惊讶,玩越野的就是心态好!
  后来,我看到木木似乎还有点“木”,便不时的想去跟他说几句话。因为我想同车的伙伴的安慰也许比其他人更有用;因为我想那一刻木木的内疚可能大于受惊。


因为我曾经历过。


  两年多前在青藏线未修的路上,一侧是悬崖,刹车失控,万幸的是在最后一刻我把车辆安全的停住了。
  当时车上三个人,我、因为高反休息的L老师和一个中年男摄像师。
  我开的车,并非逞强或者想去开,只是种种原因坐在了主驾上。
  我惊吓后怕,可更多的是内疚,因为让大家受惊了。
  然而那个中年男摄像师说脏话,摔门下车大骂……
  说真的,我后悔当时没有直接怼回去。
  车是我开的我很抱歉,可他行为言语我想鄙视。
  没人希望发生意外。有惊无险的情况下他那样的行为真的让人很不舒服。
  此刻想想,这也许并不是越野人和非越野人的不同,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继续说救援。我们从弯道冲出去的侧坡大约有55m长(长度推算来自用了35m的绞盘绳+20m的拖车绳),倾斜角度65°左右。坡陡,树多,救援很难。
  我没有见证完整的救援全过程,询问了大致是如下:
  首先,上面的两台车同时启用绞盘,先把车辆扶正,又90°转向,让车头朝下。
  第二步,上面三台车同时启用绞盘,拉着坦途。然后由队友小冯驾驶坦途,一点点缓缓往下开。由于向下的坡度很陡,还在下面的路上放了两台车做阻拦缓冲,防止上面绞盘绳拉不住坦途冲下去。事后,小冯说看着那两台车感觉安心一点。
  彼时,冯班长采用了侧立驾驶的方式,站着,半个身子在外面,他说万一失控他可以跳下去,万幸没有失控。
  下面还有一台陆巡在最后用拖车绳做方向牵引,避免车辆被救援时再冲下去。最终,救援顺利圆满。过程描述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其实很难。
  最终,救援顺利圆满。过程描述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其实很难。
  令我们意外的是车辆居然还可以正常驾驶,晚上开了70多千米到丹巴县城。第二天由于保险政策,不得不托运了回去。
  后来,有个同伴感叹:“我不羡慕单手开法拉利的,但是我羡慕能站着单手单脚开大皮卡的。”冯班长又高又瘦,有他自己的驾驶习惯和经验,勿盲目模仿。
  发生事故那天上午我们还救援过一台摩托车。事实上我们一路上许多次去帮助了别人,也接受过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救援,就是越野精神之一。




在这里分享一点弯道驾驶注意事项:


  1.慢!走自己的车道,别越界。控制车速,提前减速,进弯收油,出弯加油。
  2.长下坡要用车辆制动,用挡位控制车速,要给刹车足够的时间来散热。尽量少用刹车,不能连续踩刹车,因为长时间会导致刹车过热,刹车偏软,甚至刹车失灵。
  3.万一刹车失控,有墙的话尽量选择撞墙,这不是一句玩笑话。
  万事小心,别大意。
  后来聊天时,我说我以为可能会弃车呢,或者因为天黑就无法救援了时,农夫大哥说:那救不出来,我们就就地搭帐起灶,反正车上有足够的食物,开开心心的露营就好了嘛。   不离不弃、不急不躁、不抱怨,这大概就是越野人去越野的心态,永远都会从容乐观的去面对一切。

【甘孜州金龙山 雨天陷车救援记】


  继第一天翻车之后,在莫斯卡到丹东乡的路上,在金龙山海拔4396m的地方。因为暴雨车辆打滑.我们再次遭遇困境,陷车。
  在经历了几个小时的自救无果后,我们最终决定寻求商业救援……
  为什么我在开篇会说川藏中线会让越野人都上头?
  因为在这个随随便便就可以顺利自驾进藏的年代,我们在雨季的进藏经历着实有点又“难”又“囧”。当然,也正因为如此,这段经历才更加难忘。
  在第一天经历翻车自救之后,我们愉快的抵达了丹巴,并且在丹巴县开心的举杯庆祝,还去了“街头卖艺”。然后第二天愉快的继续旅程。
  然而没想到的是,等待我们的是“三天两夜”的陷车救援历险记。
  川藏中线第二天,我们线路原计划其实是丹巴八美道孚,但是距离丹巴不远处就是莫斯卡。
  莫斯卡,这里曾是格萨尔王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海拔高,被三座神山环抱,如同与世隔绝的孤岛,集雪山、森林、草原、冰河、海子为一体,被赞之为“传说中最后的村落”。
  如此秘境,自然不能錯过。而从莫斯卡到丹东,有一条荒废已久的小路,就是翻越金龙山。在丹巴县二瓦槽村水泥桥通车之后,金龙山那条路因为又险又难已经被弃多年。
  其宴没荒废前,路也挺难走的:海拔高,路又险又窄,山上还随时有大的小的碎石滑落。
  但,愈险愈有趣。
  那天下午,在莫斯卡愉快的野餐后,我们启程开始翻越金龙山。







  但这条路,真的是从头难到尾。一开始就是搬石头、搬石头、搬石头。穿插过水、过泥、过木头侨。10km的路,我们走了五六个小时。(后来,看有车友留言分享说曾经搞了土石方,还走了三天三夜,不过也没有听说他们走通。)
  五六点的时候,本来就乌云密布的天色越来越暗,还开始下雨,越下越大。
  现在,我已经记不起来那一刻我们在车上聊什么了。也许是木木在跟我们讲述自己有点疯狂的少年时光,也许是小冯在聊他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只有玩越野,简直是拿命玩那种。
  我怕晒伤在车里也戴着渔夫帽和口罩把自己包裹起来,又因为那天身体不适,总想睡觉,但又是清醒的,没有太说话,总冷不丁的插句话。木木笑话我总是睡不醒,小冯笑我总是偷听故事。
  我抬眼看到左前方的山谷中,散落了两三家牧民院落和许多的牦牛。



  我还记得昨天看到许多牛的时候,一刀问我“你家有多少牦牛?”
  我开玩笑说“找个当地的大户小伙,我嫁了,我家就有漫山遍野的牦牛了。”
  然后,车顿了一下,陷了。
  于是。开始自救。





  最初救援时,大家都以为车只是浅浅的陷了,仅用后车的拖车绳去拖拽,但马上就发现:力量不够、路滑、土松、路基不实,不行。
  于是,大家开始在左侧轮下垫石头。
  因为海拔太高,不宜大量运动,大家用了许多不同的方式搬石头堆石头。人多力量大,很快垫出了一小块看似平整坚固的路。
  然后,前后两台车同时用拖车绳,再次试图拖拽。无奈,土真的太松,路基不稳,垫的石头并没有起太大作用,没脱困反而又陷进去了一点。
  第三次,挖路,因为陷的是第二台车,我们计划把第三台车开到第二韵位置,前后四台车同时拖拽,避免车掉下去。但是路窄,所以要把路挖宽一点。
  一铁锹,一铁锹,大家轮番上阵。
  没人抱怨,仿佛陷的那台车是自己的一样,干的用心又起劲儿,陷车救援成了一种乐趣。
  救援的过程,描述起来永远很简单,但实际上永远很难。想象一下4396m的海拔,雨天,一个半小时持续的搬石头、挖路,一不小心就严重高反了。
  路挖好后,原本的第三台车去了第二的位置,前后四台车,五车联动,拖、拉!然而,由于一点点的失误,再次失败了。
  最后,本来车陷了1/3的样子,经过几轮拖拽之后,车陷了2/3。   嘲笑我们吧!可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再有经验的人,也会遇到意外的发生。
  为什么要去玩让自己“遭罪”的越野?
  为什么要去穿越可能让自己置于危险的地方?
  大概是因为:探索和冒险本是人类的天性。
  冒险是天性,但在明知是存在很大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
  雨一直下,本来又险土又松的路变得更加泥泞和打滑,侧边是悬崖一样,如果再拖,要么车上来了,要么车会掉下去,我们不能冒险。
  于是,在大约晚上8点钟的时候,我们放弃了,决定寻求商业救援。陷车的地方距离丹东乡有十多千米,没有信号。付费请,山谷里的牧民,请他骑马去丹东乡找个挖掘机。
  我有点回忆不太起来中间经历了什么,总之挖掘机一会儿要来,一会儿又说路险不来了。
  后来小冯又步行去了丹东乡,找挖掘机。最后,其实找到的是同一台挖掘机,但有中间人想要加钱再加钱,反正折腾了很久。挖掘机到达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夜里11点钟了,价格也直接翻了一倍。
  大挖掘机上不来,上来的是一个“迷你”的挖掘机,但也够用了。
  夜里操作太危险,于是等到第二天白天,中间人又是要加钱加钱。当时还有一个穿着护林员衣服的人,看着就和善,后来听同伴说那是唯一一个给他费用都不要的。他那么帮忙,我们当然要表示一下感谢人家。
  挖掘机救援过程,我这里就不过多描述了,总之就是挖、挖、挖,然后陷的车最终被拉上来了。
  救援结束之后,由于金龙山剩下路实在无法通车,原计划用挖掘机开路的方式也行不通,所以我们就返回了莫斯卡,去丹巴,然后按照常规划线路去往道孚。




【川藏中线路上的一点点故事】




  后来,我们的川藏中线行最终还是在过了金沙江后,因为雨季经常出现的严重塌方导致前路不通,宣告失败。遗憾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感激人生中能有这样一帮人一起经历一段特殊的旅行。
  在金龙山海拔4396m的地方,人迹罕至,从被困到脱困我们经历了三天两夜,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焦虑吗?紧张吗?难过吗?
  其实都没有,相反异常放松,愉悦,至少我感受到的大家是这样的。
  在被困的第一天夜里由于救援的疲惫,加上下雨,我窝着在车上就特别踏实的睡了一觉。
  第二天,流星姐姐给煮了面煮了茶,吃饱喝足,又分享了她的书。于是那天,我看完了今年的第一本书,对,就是今年,2020年,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那样的安静下来看完一本书了。
  再后来聊起来,跟流星姐姐的缘分也很奇妙。2019年6月,应朋友邀请和阿莫迪罗极俱乐部同行了环塔,我们在去往达里雅布依乡的时候遇见了一个来自浙江的车队,还一起救援了一台环塔赛车。而流星姐就在那个车队。
  彼时,我和她没有单独交流,也没有联系方式,但是我们当时拍的照片里都有互相的照片。然后时隔一年多之后,不期而遇的同行进藏。
  也是在那个当下,农夫哥支起炉灶,给大家剪鸡翅牛排,在高原上和老友云哥碰杯庆祝二十多年的友谊。还在山谷里那仅有的两家牧民那里买了虫草。
  牧民家的女儿,用自己挖的虫草,偷偷换了“一大笔”零花钱。
  酒酣之际,农夫哥聊起从商战场到荒野之地。
  人生无常,要懂得取舍,要懂得珍惜,过好每一天。
  福气儿和莹莹,就是在挖路我知道了她们是一对二十多年的姐妹花,一起越野的闺蜜,真让人羡慕。不惧年龄不怕衰老,因为她们畅想的七十岁,还要在越玩越野的路上,在城市要开最醋的跑车,骑最酷的机车,还要有一帮醋醋的骑士老头排排队等着,去野外要开改的最醋的越野车,走哪里玩哪里,即使白发苍苍那也得做热爱生活酷酷的老太太。
  人生总要有一两个兴趣爱好,才能抵挡岁月时光,对抗生活琐事,保持生活的温度。
  在被困的夜里,大钊顶着在高反边缘徘徊的脑袋弹着吉他唱着歌,当然还有“刀峰F4”的老祁、二刀、木木。
  而原本计划在拉萨就返程、第一次进藏的木木,在被困之后决定继续去藏滇的旅行:“被迫失联那几天,忽然发现很多事情离了我照样转,那就继续开心去耍。”
  被困的第二个夜里,晴空万里,满天繁星,银河系清晰可见。高原的银河系不像沙漠里的那般有触手可及的感觉,但是美极了。







  一刀擎著他受伤的手,酣畅之际终于想回忆一下自己的越野十年,因为他说平时只有喝了酒才能吹的起牛,没酒就没故事。十年前,只因在连云港的马林山偶遇了一帮玩越野的人,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于是穿着小西装开宝马的小鲜肉,成了风吹日晒饱经沧桑的越野老炮。
  不同的年纪,不同的机遇,不同的心境,认知生活的方式也不一定相同。之于我,在金龙山被困的两天两夜,我感受一种久违的平静和释怀。
  很感激这样一场经历,并不是有什么能说出的意义,但经历过的都是自己的。


其他文献
上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不少汽车制造商都生产旅行汽车,这些车大部分都是木质车身和帆布车顶,尽管用途广泛,但易于损坏的车身并不适合高强度使用。于是,雪佛兰在1930年代中期在商用车底盘上安装全钢车身并开始测试,最终在1935年推出了Suburban Carryall,而Carryall——装下所有,也成为Suburban自诞生起就成为全尺寸SUV的奠基者。  作为雪佛兰旗下一款历史悠久的全尺寸SUV
期刊
2018年6月正式开启“地表潜行”之后,帅子开着房车走过了10万余公里,过着令人羡慕的四海天涯的旅行生活。他曾历经重重考验和朋友奔赴珠峰脚下,在5200m的海拔约了一场老北京的铜锅涮肉;也曾在茫茫戈壁无人区遇见过染红整个天空的晚霞;更曾在大雪封山没有任何信号的山谷,睡过最安心觉。  用帅子的话说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90年出生的他6年前辞去外企稳定的工作,到创业公司打磨自己。他说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
期刊
油箱的材质主要有金属和树脂两种,现代汽车原厂普遍采用的是树脂油箱,好处是重量轻,耐腐蚀性也尚可。但原车塑料油箱是一次性吹塑成型,不同車型的尺寸形状大都不同,在改装方面也难以实现个性化少量定制。所以在改装领域,普遍采用针对车辆底盘空间打造的金属油箱,目前国内使用的以不锈钢居多。  此番替换的金属油箱材质采用进口钢板,厚度2mm,表面还有防腐层,在越野天堂澳大利亚,油箱改装时普遍采用的就是这种材质,不
期刊
引人注目的设计  ACROSS的车身线条以多边形为主,外形与广汽丰田的威兰达十分相似,同样结合了典型的越野设计和具有运动风格的前脸。开放式格栅向外扩张并采用蜂窝状设计,保险杠棱角分明,两侧集成了雾灯,视觉上看起来也更加方正。保险杠下方,则采用十分显眼的银色饰板,从视觉上彰显车辆的运动性能。前照灯采用LED光源并带有双光束投影(组合近光和远光)和LED日间行车灯。  转到车身侧面,ACEOSS的线条
期刊
斯巴鲁四驱基础——水平对置发动机  车辆的四驱结构和发动机布局形式密不可分,发动机的排列(横/纵置)作为动力先天基础,从结构上定义了四轮传动的动力走向。受发动机动力输出轴的方向限制,大体上,横置发动机通常以前驱为主,纵置发动机则以后驱为主。  斯巴鲁之所以以操控性著称,最重要的根源来自发动机的“左右对称”,不同于常规的“L”和“V”型发动机,斯巴鲁坚持使用目前极少被采用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在传动结构
期刊
当越野车已经从特定玩家转向更广泛的圈层,与之伴随的是市场对改装需求的扩大和对专业性要求的提升。但在改装法规和市场尚未完善的国内,大部分车主的个性化汽车改装一直游走在法规边缘。BJ40雨林穿越版基于2019款BJ40 Plus顶配车型打造,从原车生产线直接下线,以原厂定制化升级满足用户的后期改装需求。整套改装方案到配套件均符合法规要求,将改装工作前置,在工信部完成公告后,让改装车拥有合法上牌、上路的
期刊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风阻是决定续航距离的关键因素,因此,ID.4的车门把手采用隐藏式设计。大众汽车设计部负责人说:“我们在设计ID.4的时候就非常注重空气动力学性能,ID.4的阻力系数达到0.28。车身和乘员舱都被明显地后移,另外,尾灯与大型车顶扰流器也一起确保了为降低风阻做出了贡献。  由于采用了專用的电驱动平台,因此ID.4内部空间非常宽敞,后排座椅可媲美更高一级传统SUV的乘坐空间。电动车后备
期刊
2019年10月阿拉善英雄会上,由哈弗和罗伦士共同打造的极星版车型正式亮相。时隔半年有余,这辆颇具争议的家伙终于开始交付了。相比于普通版H9顶配车型高出近10万元的售价,使不少越野爱好者感到好奇,它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哈弗H9罗伦士极星版对车辆进行了全面的改装。外观方面,大胆的撞色设计极具个性,极富激情的红色与冷静沉着的黑色和灰色碰撞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前杠和中网也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棱角分明
期刊
奥迪Q家族的设计语言现在更加与众不同,设计师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细节来进一步强调这一点,八角形进气格栅相比老款更宽,侧进气口高度也有所增加。日间行车灯位于矩阵式LED前照灯的上部,而在前照灯内部,新款Q5的远光灯还有24个可单独调节的光源。从侧面看,得益于重新设计的车身下饰条,新Q5的外观显得更加修长。而在车尾,设计师为其左右两侧嵌入了一个长条形的反光灯,尾门和门槛下方还有两条互相呼应的装饰线,下方的
期刊
诞生于MFA2平台的GLB血缘与GLA更加亲近,但是在外观设计上却截然不同。略显方正的造型、宽大粗犷的中网,令GLB看上去多了一分硬朗,散发出更加强大的气场。与此同时,家族特征明显的大灯与尾部设计,让其依旧保持奔驰应有的从容与优雅。  坦率地讲,GLB的外观设计似乎有些过于“稳妥”,与同级别的竞品车型相比,GLB缺少了一些特点和性格。但如果你是个只看外表的“颜值控”,那么对不起,你将错过GLB最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