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发展证据的“阳光成长”课程优化研究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9652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儿童发展证据的“阳光成长”课程优化研究是基于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园本课程目标,进而优化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范式,通过观察并收集儿童发展证据,尝试厘清儿童发展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实施中通过行动研究来发现问题、诊断课程、制定计划、优化课程,逐步推进“阳光成长”课程的高效实施,进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儿童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儿童发展;基于证据;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5-0041-04
  【作者简介】吴兴莉(1972-)女,南京人,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幼儿园园长,江苏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一、问题提出
  基于证据的教育1996年始于英国,是由基于证据的医学发展而来,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对教育发展和教育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证据的教育是一种依靠实证证据来作出有关教育干涉(政策、实践和计划)的决策的范式[1]。其核心思想是“任何教育决策和措施的确定应该基于客观的科学研究和实验的依据”[2]。基于证据的教育要求教师掌握基于证据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学会运用基于证据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研究[3]。
  证据可作为证明某种观点、结论等的事实依据,包括文字、图像、数据、案例等[4]。本研究中的“儿童发展证据”指的是儿童的语言信息、对话信息、作品信息、肢体信息、表情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等。基于儿童发展证据的“阳光成长”课程优化研究是基于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园本课程目标,优化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基于儿童发展的证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诊断课程、制定计划、优化课程,逐步推进“阳光成长”课程的高效实施,进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儿童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我园“阳光成长”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完整的课程框架,全面引领课程建设
  “阳光成长”园本课程的构建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课程的实践研究应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开发与完善。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对课程构建的认识逐步清晰,建立了“阳光成长”课程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下页)。
  1. 明晰的课程理念。我们将“阳光成长”课程的核心理念凝练为“自然的、实践的、发展的、温暖的、共生的”。其中,“自然的”是指关注户外、关注动植物、关注生活,强调幼儿更多地参与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关注为生活服务的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自然的”这一核心理念理解为课程的目标与实施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经验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实践的”意在强调儿童获取经验的方式,是指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操作、探究和与同伴的互助合作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教师观察、等待幼儿,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幼儿。“发展的”是指课程围绕着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不断变化,教师始终围绕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开展活动,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温暖的”是指课程实施中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会给予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关怀;教师遇到困难时,课程团队齐心协力促进课程开展。“共生的”是指幼儿的经验、家长的经验、教师的经验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参与课程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课程实施中有所收获。
  2. 细致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定位是体现课程理念,展现课程价值追求的核心部分。基于“阳光成长”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的定位以幼儿的成长为核心,从关注幼儿、教师、家长三大群体的情感、态度、能力等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目标。“阳光成长”园本课程目标需要结合《指南》,依据不同的年龄划分(3~4岁、4~5岁、5~6岁),从动作与健康、语言与认知、情感与社会等方面进行细致定位,将儿童培养成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当前得益、终身受益的人。
  3. 丰富的课程内容。为进一步凸显“阳光成长”课程理念,关注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我们参照陈鹤琴五指活动,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指南》,将“阳光成长”课程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以主题活动、项目活动等活动形式展开,将多种课程形态进行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园本课程系统、均衡、连续地发展和完善。
  4. 个性化的观察评价。我们结合《纲要》和《指南》,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展开行为观察与评价,制定家长与教师的指导计划,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入手,参照《指南》的每一条目标,收集幼儿行为的发展证据,并结合幼儿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最终形成幼儿学习与发展综合报告。另外,我们分别在每学年的开学、学期末、学年末对儿童的发展与评价报告进行汇总,最终形成幼儿一学年的成长记录。我们还建立《阳光成长·童年印象——幼儿成长档案》,记录了幼儿在园参加每个主题活动的发展轨迹,增加了行为观察评价、作品分析评价等,帮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化地成长。
  5. 多样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幼儿园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优化幼儿的学习方式,完善教师的课程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园建立了课程资源库,统一管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并已梳理出专家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基地资源、园所资源、家长资源和教工资源等。
  (二)严谨的课程管理團队,全面保障课程建设
  多年园本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中,我园已建立了课程研发管理网络,有效保障了课程体系构建。其中,课程研发中心、课程审议组、课程实施组、专家顾问团和家长委员会分层对课程进行审核验证(如图2所示,下页),让更加优质的课程服务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园还成立了主题活动研究小组,开展“一主题、四研讨”活动,分别从主题内容的选择、主题方案的撰写、主题的实施、主题的反思等方面深入研究该主题能否在“阳光成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展,主题活动是否紧紧把握课程的核心观念——自然的、实践的、发展的、温暖的、共生的。


  三、我园“阳光成长”课程的优化研究
  “阳光成长”课程的优化研究不是颠覆,也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基于儿童发展证据,改进与发展原有课程。课程的优化必须基于真实的證据,找出课程实施中的真实问题,诊断并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改进,逐步推进“阳光成长”课程的高效实施,进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儿童成长,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教育实践,收集儿童发展证据,评价儿童发展
  我们依据《指南》的发展目标,收集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证据,形成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综合报告,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出家长与教师的指导计划,多方支持儿童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学习使用儿童观察评估系统,用图片、视频、语音等方式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并综合多次观察经历,评定儿童的能力等级,最终在线自动生成儿童能力发展报告。例如,在一个周期的观察中,教师参照《指南》的发展目标,发现幼儿在人际交往能力上需要提高,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将增加相应的社会性活动,鼓励幼儿更多地与他人交往,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儿童发展证据,全面优化“阳光成长”课程
  1. 基于本园儿童的发展调研,修正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中, 课程目标是设计者对课程的总体理解,也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的修正需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儿童现状的评价。活动目标的设置应来源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课程目标的全面性。综合分析教育教学目标,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审视目标的全面性;三是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关注目标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差异。
  2. 基于本班儿童的全面发展评价,调整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调整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根据“阳光成长”课程的核心理念继续研发新的课程,整合教育资源,把握教育契机;另一方面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幼儿园课程,让园本课程转化为班本课程,切实促进儿童发展。
  3. 基于发展证据的收集分析,改进课程实施。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上,我们合理安排多种活动。例如,在活动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收集儿童发展的证据,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及最近发展区,利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保证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观察记录,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个性品质等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师幼互动模式。例如,针对不善表达的儿童,教师主动引导儿童说一说做了什么,并进行有效的指导;针对善于自我表达的儿童,教师需以观察为主,在儿童寻求帮助时再提供指导。在活动结束时,教师收集儿童作品、学习事例,师幼讨论并进行总结。
  4. 基于儿童发展的证据,完善课程评价。“阳光成长”课程特质评价是通过收集、分析和比较相关资料,科学判断“阳光成长”课程对儿童、教师、家长等参与者所产生的价值和效益,促进教育共同体尤其是儿童的全面发展。其构建与实施紧密围绕“自然的、实践的、发展的、温暖的、共生的”课程核心理念,评价过程中以《指南》精神为核心思想,以自然状态下的评价为实施手段,以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从而形成适宜于“阳光成长”园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下页)。


  四、“阳光成长”课程优化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引导与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评价能力、指导幼儿深度学习的能力。在《指南》和“自然的、实践的、发展的、温暖的、共生的”园本理念的引领下,客观全面地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断生发新的主题活动和项目活动。幼儿的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具有长远效果的学习,是幼儿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的一种学习。怎样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既涉及对幼儿现有水平的评价,也涉及对幼儿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
  (二)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引发幼儿的有意义学习
  适宜的教学环境包括操作材料的投放、心理氛围的营造。材料的投放既要满足所有幼儿实践操作的需要,也要满足幼儿个体不同能力和水平的需求。操作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进行投放。心理氛围指的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氛围。师幼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幼幼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帮助、互相分享的氛围,提倡幼儿向幼儿学习,让幼儿“教”幼儿。
  (三)开发配套的课程资源,多方保障“阳光成长”课程的优化实施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课程内容的顺利实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我园现有的资源进行研究,以园外环境资源、园内环境资源为切入点,其中园外环境资源包括周边公共环境、社区资源,园内环境资源包括园内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多种课程资源共同推进课程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完善必要的支持系统,专家引领推动“阳光成长”课程的开展
  必要的支持系统是指家长资源和专家资源的运用。基于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性,家长资源是幼儿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家长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直接参与幼儿园“阳光成长”课程的实施,并对其他资源进行深加工。专家资源是指对某一事物精通,或有独到见解的人,就园本课程的开展来看,我们经常需要得到手工艺者、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为此,我们对家长资源、专家资源的信息进行梳理与完善,便于教师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   五、研究思考
  (一)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
  “阳光成长”理念下的区域活动能更好地滿足幼儿操作与实践的需要,能够切实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成长。但是,区域活动的发展价值能否实现?其与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与相关指导之间关系如何?区域活动与其内容的来源、材料的提供如何更好地融合?我们认为,为充分追随儿童的兴趣,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需要选择适宜的区域活动内容;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导下,需要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也需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的需求;为提高儿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以任务导向为中心,融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容,从而促进儿童整体的发展。


  (二)保障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活动,满足儿童活动和操作的需要,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遵循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活动原则,保障儿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在材料摆放和空间规划方面,要充分满足儿童活动的需要。例如,活动室空间的划分要有利于儿童活动,便于儿童走动和互相交流;活动材料的摆放要便于儿童取放和整理,材料类别要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操作需要;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主体性地位,要思考活动中儿童能做什么,儿童喜欢什么,以便增加可操作、具有游戏性的材料,从而增加活动趣味性,增强幼儿参与和操作的愿望。
  【参考文献】
  [1][2] [美]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廖凤瑞,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敏,万东升,钱小龙.基于证据的教育:提升师范生教学研究能力的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9):114-118.
  [4] 徐淀芳.严格的证据:教学研究进步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02):1-4.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普教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儿童发展证据的‘阳光成长’课程优化研究”(课程编号:B-a/2018/02/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吴兴莉,[email protected]
  (助理编辑 姬小园)
其他文献
塑窗自动铣削机作为锯铣加工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气动控制技术等与制造技术相结合,由工业计算机控制实现对型材铣削加工全过程的自动识别、自动编制
文章分析了在数控机床回转轴与电动机之间速比不是整数的情况下,回转轴返回机械原点时,回转轴机械原点位置不唯一的原因与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实际中取得了良好的
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政务流程再造(GPR)的理论,探讨了GPR的内涵、特性、指导思想以及基本原则,分析了GPR实施过程的策略和系统模型,通过对GPR的研究为政务流程再造和电子政务提供
1问题的提出我公司在为加工大型窄长工件而开发的加工中心中,采用了细长丝杠。在水平应用中,往往由于自重、温升等因素,细长丝杠刚性降低,引起中部下垂,如图1所示,丝杠副在运行中产
对比了用传统的机加工和塑性加工方法生产直线轴承外骨架,设计了正反拉延复合模一次成形筒形件。再用小深筒形多侧冲槽模具对拉延件精密侧冲多个窄长槽来实现直线轴承外骨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