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贫困农村4—6岁小儿营养性贫血防控策略探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rad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筛查分析我县贫困农村4-6岁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原因,并探讨相关防控策略。方法 采用三分类细胞分析仪(迈瑞BC-2600),对200例散居农村儿童和200例城市居住儿童的血液进行贫血筛查,并对贫血患儿及其家庭随访调查,以及对照研究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总结贫血原因,并制定相关防控对策。结果 农村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生率较城市儿童高,造成农村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原因有新生儿喂养、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文化程度、慢性疾病等。结论 对小儿营养性贫血的防控工作重心应放在农村贫困地区,宣传小儿喂养、营养饮食、卫生习惯、身体锻炼等方面措施也能起到有效防控作用。
  【关键词】 小儿营养性贫血;城乡对比;防控策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53-01
  我县贫困地区农村小儿营养性贫血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通过城乡对比以及随访调查对贫血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分别选取400例4-6岁城乡儿童,进行贫血筛查,并通过对照研究以及随访调查分析贫困地区农村小儿营养性贫血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防控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农村散居小儿2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9例,女111例,年龄4-6岁,平均年龄(4.71±0.21);同时选取同时间段200例城市小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7例,女113例,年龄4-6岁,平均年龄(4.68±0.24);两组儿童性别和年龄相比无显著性(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监护人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检查的4-6岁小儿,并排除有家族贫血史的儿童。
  1.3 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进行体检,并静脉采血,通过三分类细胞分析仪进行贫血筛查。并对贫血患儿进行家庭随访,做好随访记录。
  1.4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中贫血患儿例数,分别统计城乡营养性贫血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13.0软件(我单位没有此软件,我们将检查结果录入计算机后用电子表格方法统计,换句话说就是人工统计)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平均值以χ±s表示,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随访调查以及对照分析,造成农村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原因有新生儿喂养、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文化程度、慢性腹泻疾病等。
  经过筛查,我县城市4-6岁儿童的贫血发生率为20.50%(41/200),贫困农村儿童的贫血发生率为45.00%(90/200),贫困农村儿童发生营养性贫血的概率显著大于城市儿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小儿营养性贫血问题在我县贫困农村常见,多发,通常由于小儿体内缺乏铁元素、维生素D等,造成血红细胞合成不足,引起贫血症状。目前,小儿贫血已被国家纳入四大小儿疾病进行重点防治[1]。而文献中普遍报道,城乡对比之下,我国城市小儿发生营养性贫血的比例显著低于农村。本文笔者认为,筛查分析农村小儿营养性贫血的病因,并从根本上制定防控对策,为预防小儿贫血的主要工作重心。
  缺铁是引起小儿营养性贫血的主要因素[2],笔者工作中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农村小儿缺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农村对新生儿喂养知识欠缺,许多妇女拒绝接受纯母乳喂养,或者很多农村妇女存在着无乳或者母乳不足,造成了新生儿时期缺铁,而后天饮食又未能科学搭配,导致小儿容易出现贫血症状。同时农村小儿喂养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喂食母乳时,未搭配合理、科学、足量的辅助性食物,加上长期的母乳喂养,缺铁情况随着小儿生长发育愈加严重,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二、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虽然小儿哺乳期未存在此类问题,但由贫困农村年轻夫妇外出务工逐渐增多,大部分小儿与年老的爷爷或奶奶生活,家庭饮食只懂得吃饱而不懂科学搭配,长期持续,对正在生长发育期的小儿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了贫血的发生。四、小儿缺铁性贫血农村多发的一大重要原因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未能及时纠正的小儿偏食习惯,或者小儿患病时过度限制食物的摄入,都可能产生贫血。五、小儿家庭贫困导致的先天不足。六、农村生活习惯影响下,各类导致慢性腹泻,从而影响铁等营养素的吸收,未及时治疗引起贫血并不少见。
  针对以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笔者认为预防工作应包括以下方面[3]:一、加强新生儿喂养教育以及哺乳期知识宣传,提倡纯母乳喂养,对于无法母乳喂养或者母乳缺乏的家庭,可建议使用配方奶粉。并在新生儿出生时,给予婴儿家长系统的饮食教育,可从饮食方面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二、加强孕产期保健,做到小儿在胎儿期、婴儿期及时得到铁、维生素B族类等营养素的补充。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孕妇学校等宣传方式,对孕产妇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营养饮食教育,转变饮食习惯,及时补充孕母体内的铁、维生素D等元素,可提高母乳质量。三、大力做好饮食、卫生习惯宣传,让小儿家庭起到饮食纠正与调节作用,并且预防慢性腹泻,有效杜绝贫血。
  农村小儿多发贫血的因素不止缺鐵一种,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缺铁虽然是小儿贫血的主要导致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除了上述对策之外,在农村还应提倡小儿的体格锻炼,增强自身的身体机能,从人口身体素质方面预防贫血。农村的生活环境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营养性贫血的高发生率,但既然坏境一时无法改变,我县小儿贫血防控工作重心将工作重心放在我边、远、贫困乡村,各乡镇卫生院要尽心尽职,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之妇幼保健服务项目政策,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加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管理,每年至少开展1次贫血筛查,并针对贫困家庭贫血小儿免费发放“营养包”,改善小儿营养状况,及时纠正贫血。针对贫困乡村,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与县妇联联合,有计划地入乡村举办孕妇或家长学校,努力转变农村妇女的育儿意识。
  参考文献
  [1] 徐金铭,陈少燕,乐分阳,等.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疗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02):127-127.
  [2] 张会云,田利军,高茉丽,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预防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1,33(07):1016-1017.
  [3] 王久萍,孙子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28例临床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03):99-1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