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项基本阅读能力,也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从第二学段开始,统编教材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存在的问题,依标扣本,探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策略,精心指导,真正让这一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关键词:第二学段;统编教材;把握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就是把文章由厚读薄,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和语言重组的思维过程,是一项基本阅读能力,也是學习语文的关键能力,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明确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的要求。统编版教材特别安排了几次“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的呈现,要求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能借助各种方法掌握信息,归纳整合文本的内容,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一、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身处一线的教师经常能发现,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可阅读能力却没有很大提升,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没有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没有真正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良莠不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偏离主干,随意概括;语言空泛,不够明确;语言啰唆,不够简洁;词不达意,不够连贯。这些问题桎梏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教师教学时没有年段意识,没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依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有梯度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二是方法的指导不到位,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教师对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要素只是蜻蜓点水地说一说,不咸不淡地评一评,学生就难免会对文章内容缺乏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因此,我们需要抓住训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关键阶段、黄金时期,循序渐进地进行方法指导。
二、依标而教,循序渐进
(一)由段到篇
真正点亮课堂的是学生,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着“语文要素”的累积运用。培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有一个过程,学生不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领悟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需要给予学生抓手,缩小其中的差距。可以先从一段话着手,先让学生练习把握这一段话主要讲什么,悟到方法,再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自主把握其他段落的内容,最后,在理清文本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就第二学段而言,三年级注重段的训练,四年级过渡到篇的训练,有梯度的训练既让学生觉得有意思,也易于习得和提高。
(二)由浅入深
“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是小学语文能力发展的长线目标,整体目标成螺旋式上升,形成序列,第二学段是训练重点:
从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三年级体现在理解和概括段落的意思,四年级进一步提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中学习,依次为:学习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把握几件事的主要内容、把握叙事性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准确把握目标,注意教学时的“起承转合”,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实现能力培养的有序提升。
(三)由内而外
课堂是训练学生把握能力的主阵地,但这项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绝对不只依赖于课堂,还需要在拓展阅读中反复练习。
统编教科书除了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中明确规定要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课文之外,还选用了大量的优秀文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文本,灵活设计,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对症下药,方法引领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课堂是主阵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常用的几种方法,并通过适当的训练进行巩固:
(一)围绕课题,扩充语句
不少课文的题目,也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围绕课题,扩充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梅兰芳蓄须》这几篇课文课题都很有特点,交代清楚了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通读课文后,结合课题,加上一些自己的语言,对题眼进行扩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类似于这样课题浓缩主要内容的文章,教师教学时需要经常训练,引导学生在课题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内容扩充,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而且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理清结构,串联合并
统编教材四上第七单元的学习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四上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上的提升,关键点落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上。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用多件事来叙事,而不是按起因、经过、结果叙事,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主要事件等要素进行梳理,提炼出每件事写的是什么,再把事情连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或小标题的总和,把握主要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另外,学生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修剪枝叶”的能力,对所表述的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连接等,让表述更为清楚顺畅。
(三)紧扣关键,快速把握
统编版教材中很多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具有典型性,如运用“总分总”或者“先具体后概括”的写法,有些文章还有明显的过渡句、过渡段。这样的结构,这样的句子,提供了很好的抓手。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针对这一要素,安排了多篇很有特点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以清晰的结构,向我们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话就是对整篇课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抓住这样的关键句,不仅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四)根据文体,梳理整合
不同的文体,凸显了不同的价值,我们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区别对待”——记事的文章,抓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写人的文章读懂写什么人,以及他(她)做了什么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抓住是什么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是什么,写了它的哪些方面……根据文体来梳理,思路更明晰,把握更容易。
统编三上第一单元的《不懂就要问》就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叙文,课文前面阅读提示和课后泡泡都提示了阅读这篇略读课文的基本要求,“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次向学生提出把握主要内容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是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弄清楚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发展是怎样的,最后结果是怎样的,就可以把握课文大意了。其他文体的文章也是一样,只要抓住规律,适当梳理整合,就能轻松把握。
当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很多方法,实际运用时,这些方法也不是独立、割裂开来的,我们很有可能会用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法,这要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而定。另外方法也不是固化的,不能让学生陷入总是按照串联段意、找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死胡同,要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我们要依据课标要求,依据统编教材的特点,让把握主要内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成为第二学段训练的重点。核心素养时代,用思维变革教育,让我们切实有效探寻把握主要内容的策略,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梅佳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J].教师博览,2018,(02):29.
[3]陈妍. 化繁为简 把握中心——谈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9,(10):32.
[4]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78-87.
关键词:第二学段;统编教材;把握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就是把文章由厚读薄,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和语言重组的思维过程,是一项基本阅读能力,也是學习语文的关键能力,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明确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的要求。统编版教材特别安排了几次“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的呈现,要求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能借助各种方法掌握信息,归纳整合文本的内容,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一、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身处一线的教师经常能发现,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可阅读能力却没有很大提升,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没有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没有真正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良莠不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偏离主干,随意概括;语言空泛,不够明确;语言啰唆,不够简洁;词不达意,不够连贯。这些问题桎梏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教师教学时没有年段意识,没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依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有梯度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二是方法的指导不到位,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教师对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要素只是蜻蜓点水地说一说,不咸不淡地评一评,学生就难免会对文章内容缺乏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因此,我们需要抓住训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关键阶段、黄金时期,循序渐进地进行方法指导。
二、依标而教,循序渐进
(一)由段到篇
真正点亮课堂的是学生,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着“语文要素”的累积运用。培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有一个过程,学生不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领悟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需要给予学生抓手,缩小其中的差距。可以先从一段话着手,先让学生练习把握这一段话主要讲什么,悟到方法,再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自主把握其他段落的内容,最后,在理清文本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就第二学段而言,三年级注重段的训练,四年级过渡到篇的训练,有梯度的训练既让学生觉得有意思,也易于习得和提高。
(二)由浅入深
“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是小学语文能力发展的长线目标,整体目标成螺旋式上升,形成序列,第二学段是训练重点:
从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三年级体现在理解和概括段落的意思,四年级进一步提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中学习,依次为:学习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把握几件事的主要内容、把握叙事性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准确把握目标,注意教学时的“起承转合”,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实现能力培养的有序提升。
(三)由内而外
课堂是训练学生把握能力的主阵地,但这项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绝对不只依赖于课堂,还需要在拓展阅读中反复练习。
统编教科书除了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中明确规定要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课文之外,还选用了大量的优秀文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文本,灵活设计,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对症下药,方法引领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课堂是主阵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常用的几种方法,并通过适当的训练进行巩固:
(一)围绕课题,扩充语句
不少课文的题目,也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围绕课题,扩充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梅兰芳蓄须》这几篇课文课题都很有特点,交代清楚了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通读课文后,结合课题,加上一些自己的语言,对题眼进行扩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类似于这样课题浓缩主要内容的文章,教师教学时需要经常训练,引导学生在课题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内容扩充,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而且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理清结构,串联合并
统编教材四上第七单元的学习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四上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上的提升,关键点落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上。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用多件事来叙事,而不是按起因、经过、结果叙事,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主要事件等要素进行梳理,提炼出每件事写的是什么,再把事情连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或小标题的总和,把握主要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另外,学生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修剪枝叶”的能力,对所表述的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连接等,让表述更为清楚顺畅。
(三)紧扣关键,快速把握
统编版教材中很多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具有典型性,如运用“总分总”或者“先具体后概括”的写法,有些文章还有明显的过渡句、过渡段。这样的结构,这样的句子,提供了很好的抓手。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针对这一要素,安排了多篇很有特点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以清晰的结构,向我们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话就是对整篇课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抓住这样的关键句,不仅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四)根据文体,梳理整合
不同的文体,凸显了不同的价值,我们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区别对待”——记事的文章,抓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写人的文章读懂写什么人,以及他(她)做了什么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抓住是什么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是什么,写了它的哪些方面……根据文体来梳理,思路更明晰,把握更容易。
统编三上第一单元的《不懂就要问》就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叙文,课文前面阅读提示和课后泡泡都提示了阅读这篇略读课文的基本要求,“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次向学生提出把握主要内容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是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弄清楚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发展是怎样的,最后结果是怎样的,就可以把握课文大意了。其他文体的文章也是一样,只要抓住规律,适当梳理整合,就能轻松把握。
当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很多方法,实际运用时,这些方法也不是独立、割裂开来的,我们很有可能会用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法,这要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而定。另外方法也不是固化的,不能让学生陷入总是按照串联段意、找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死胡同,要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我们要依据课标要求,依据统编教材的特点,让把握主要内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成为第二学段训练的重点。核心素养时代,用思维变革教育,让我们切实有效探寻把握主要内容的策略,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梅佳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J].教师博览,2018,(02):29.
[3]陈妍. 化繁为简 把握中心——谈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9,(10):32.
[4]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