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高地方教材编写质量的对策探讨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教材作为国家三级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和出版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地方教材,总体质量较好,但与部编和省编教材相比,编写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重点分析新形势下地方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产生原因,针对如何提高地方教材编写质量提出六个方面的对策意见。
  关键词:地方教材;编写;质量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209-03
  当前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其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1]。地方课程作为各个地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促进了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结构的优化。新形势下,地方课程教材(简称地方教材)作为国家三级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和出版部门的重视[2]。地方教材在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普及风土人情知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从近年出版的一些地方教材看,总体质量较好,但与部编和省编教材相比,编写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根据多年来参与编辑地方教材的工作实践,重点分析地方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产生原因,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意见。
  一、地方教材编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性、可读性不够强
  一些地方教材只是简单介绍本地的概况和风土人情,知识陈旧,缺乏亮点,叙述呆板,案例堆砌,文字叙述枯燥无味,表现形式单调,视野不够开阔,理论高度不够,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部分实践活动的设计不合理,可操作性不足。
  (二)缺乏统筹指导,拼凑痕迹较重
  许多作者是第一次参与编写教材,不清楚哪些素材可用、哪些素材不可用。从现实来看,大部分作者的第一參考来源仍然是百度、360等搜索引擎,其次是现有的图书、报纸杂志,最后才是自己整理的现实案例等。由于编写部门对全书的统筹协调指导不够,编写出的教材内容拼凑痕迹明显,各章节写作风格迥异。
  (三)图片质量普遍不高
  由于渠道有限,作者提供的图片大多来自网络,少数是自己拍摄。由于清晰度不高、角度差、无肖像权和版权,这些图片不但分辨率低,还存在侵权风险,被编辑弃用或降格使用后,影响版面美观。一些卡通图也大多是从网络下载。有些卡通图与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不符,但作者苦于没有更好的素材,只能勉强给卡通图加上对话,导致图文严重不符,使编辑对卡通图意的理解产生偏差,影响后续对教材的加工修改。
  (四)审核把关不够严格
  部分作者喜欢参考、照搬网络资料,导致地方教材中的一些地名、人名、数字、专用名称等经常出现以讹传讹的差错和史实错误。由于作者和编写部门的疏忽,没有与权威部门核对,加上编辑和校对审核把关时不熟悉当地情况,一些“硬伤”差错就容易出现在地方教材中。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作者队伍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
  教材的质量取决于作者的水平。从目前的状况看,地方教材的编写通常由当地宣传部门牵头,确定编写意向和书目后,由当地教育局教研室、教研院或教师培训学校组织一批编写人员组成编写团队。为了涵盖各个市、县、区,编写人员大多为各市、县、区学校有一定从教经验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一般都在教学一线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有些还是学校或机关的领导,教学、管理任务较重,因此对于自身承担的教材编写工作,只能在业余时间当作临时交办的任务突击完成。由于水平不一、编写经验不足、掌握资源有限、花费的功夫不够,编写出来的书稿很难一次性达到出版要求,需要反复修改。修改次数一多,编写人员的积极性难免受到影响,会产生厌烦情绪,基本处于推一下动一下的状态。
  (二)严格按照教材要求统稿把关不够
  许多地方教材是分章节指定专人分工编写的,但由于个人水平和花费时间不同,写出的书稿质量也有差距。有些作者贪图方便,直接从网上下载资料、图片,拼凑后交差了事。主编将各章节汇总后,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将作者的书稿推倒重写,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没有仔细统稿打磨的情况下送到出版社,指望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对于这样仓促编写的教材,编辑耗费再多精力,也很难使其成为精品。
  (三)编辑对地区的认知有盲区
  地方教材的编辑虽然多为文科编辑,但若不是知识储备非常丰富或对该地区风土人情非常了解,对该地的认知仍会有盲区,会导致一些错误无法被发现。比如一本地方教材中文字介绍的是绍兴诸暨的乌篷船,如果配图放的是嘉兴乌镇的乌篷船,编辑、校对可能不会发现不妥,但出书后逃不脱当地人的眼睛。类似的图文搭配错误,有些是编辑出于好意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图片配文字,或给文字配图片后,由于认知有盲区,好心办坏事。这些错误也极大地影响了编辑修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高地方教材编写质量的对策
  编写教材是一项非常严肃、专业、规范的工作,需要各个相关部门人员齐心协力、环环相扣、严谨细致,才能完成。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教材的编写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编辑经验,提出六个方面的对策意见。
  (一)制定详细的编写提纲
  编写提纲是编写地方教材的准绳,也是提高编写质量的基本保证。编写提纲实际上是一份编写教材的策划书,是在吃透课程要求的精神和了解地方实情的基础上形成的。编写主题、篇章结构、各章节的内容重点、选材标准、编写人员分工、交稿时间、统稿审核、编校出版、印数等都应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后,非常明确地写入提纲,并与出版社及时沟通,不断完善。实践证明,编写提纲制定完整详细,严格组织实施,出版的教材质量就有保障。2018年,嘉兴市有关部门专门成立红船精神专题教育教材编委会,制定了详细的《“红船精神”教育系列教材》编写提纲,并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密切合作,分步实施。这套地方教材质量较高,出版后深受学校欢迎,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出版物。   (二)提高编写者的专业水平
  教材编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专业性的工作,高水平的编写队伍是高质量地方教材的基础。教材编写人员的主体应是当地具有丰富教育、科研经验的专家、教师团队。教材编写单位要充分发挥专家和教师在专业领域和文字改写方面的强项,让他们腾出时间,在固定的地点充分沟通、交流,集中精力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同时,还应对这些编写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教育理念、教材理论、编写水平,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编写专业队伍,保证地方教材的出版质量。
  (三)做好统筹指导工作
  地方教材可以按章节要求分工负责,落实到人,关键是各章节文字、图片等内容汇总后,必须做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教材编写单位除了指定一名主编全权负责书稿事宜,还应聘请一位或几位高水平的专家通读全书,对照教材标准,统筹指导改写,严格审核把关,做到书稿“齐、清、定”后再交出版社。同时,编写单位要做好出版社和编写人员的衔接工作。在交稿后要将教材完整的目录框架和具体编写人员的联系方式告知编辑,以便编辑在需要时直接与教材的某章节作者沟通修改。编辑往往要同时处理几本书稿,如果每本书每个章节都与每位作者沟通,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原稿基础好,后续再经编辑的加工润色,教材质量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四)编辑提前介入,全程关注指导
  在地方教材编写的前期,编辑就要积极介入,帮助出谋划策,为编写团队提供指导性意见。在编写过程中,编辑必须时刻关注作者的需求,尽力做好对作者的服务工作。这是了解教材编写意图,进而体现编写意图的便捷办法。根据笔者的经验,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编辑要尽可能参加教材的编写会议,并对地方教材的编写及时提出建议。对于一些出版规范,尤其是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容,编辑要及时告知哪些正规来源可以参考,以免作者从网上随意组织、改写,做无用功。一些商业味较重的内容,要提醒作者尽可能回避,比如一些作者在介绍当地经济情况时,喜欢介绍当地的企业,从官网上抄录大量公司介绍和数据。这些内容数据非常容易过时,体现不出教材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还会使编写单位有打广告的嫌疑。对此,编辑要及时提醒,教材不允许有商业化的内容存在,这些内容必须替换或淡化。再比如,在一本教材中,作者在介绍当地人崇善、扬善时,花了较多笔墨介绍当地一家企业为贫困学生捐款。虽然这是善事,但考虑到企业通常以营利为目的,做善事可能也是为了提高社会声誉度,赢得消费者口碑。类似的事例放在教材中非常容易引起争议,编辑要建议其替换。
  对于引用的文字来源,编辑在编写前期就要告知作者尽量不要参考网络文字,尤其是一些来路不明的网站,主要的参考来源应是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和权威报纸刊登的文章。比如图书方面,可以给编写团队推荐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网站。在该网站上可以搜索到市面上已出版的绝大多数图书,并且提供了试读功能。点击试读后,作者可以看到该书的目录和部分样章,从而判断该书是否可用于参考。有了书目再去图书馆中借阅或去书店购买,效率会更高。
  有时作者需要运用新闻报道的文字。虽然权威的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也是渠道之一,但是考虑到大部分主流新闻网站涉及地方的新闻数量不多,可以建议主编与当地宣传部联系,由宣传部发函給当地报社,由报社指派专人与编写团队联系。报社刊登过的本地新闻较多,且文字基本由专业记者撰写,新闻事实清楚,可读性较强,相比网站发表的文字审查更严,错别字、病句少,因此当地报纸是理想的文字素材来源之一。即使作者没有报社资源,也可以利用好知网中的报纸搜索功能。通过知网的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大多数已发表的报刊文章,对于找到第一手资料和查找报刊资料线索有很大的帮助。有了质量较好的文字素材的积累,作者可以参考的来源较广,就能整合多种来源写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的文字。有了相对成熟的文字书稿,编辑后期加工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编辑要尽可能深入地方了解实情、沟通交流、挖掘资源,为编写地方教材打好基础。编辑除了要定期去编写单位和地方教材编写团队密切沟通外,还要善于和地方政府部门打交道。尤其是对编写有帮助的当地宣传部、报社、摄影家协会等,编辑必须与他们建立密切联系,力求把当地最好的文字资源和图片资源挖掘出来,提高整套地方教材的质量。
  最后,编辑要善于听取相关各方对地方教材的编写建议,及时吸纳合理的意见。编辑在做重大改动前,尤其是拿不准时,要与作者沟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给作者留下“无知妄改”的坏印象。出版后要关注教材的使用效果。重印前,编辑要收集读者意见,对已经发现的差错或过时的内容要及时修订,确保地方教材的质量稳步提高。
  (五)重视图片质量和装帧设计
  图片和装帧是关系教材质量的重要内容。装帧设计影响读者对书籍的第一印象。精美丰富的图片是教材的亮点。地方教材中往往会涉及照片、卡通图和地图。这三类图除了作者直接拍摄的,其他都比较难获取,需要编辑提供帮助。编辑可以指导作者从与出版社有合作的商业图库中寻找照片。但图库中涉及地方的照片往往较少,很难满足整套书的需要。这时,编辑可以列一份缺图清单,发给当地报社和摄影家协会,请他们提供支持,以确保书中所用的图片是清晰度高、没有版权风险的。有了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教材的装帧设计、美观程度会有极大提升。同时,对于提供图片的个人或单位,出版社应及时支付稿酬,能在书中署名的尽量署名,不能署名的要发证书,以感谢他们的付出,为今后长期合作打好基础。
  对地方教材中的卡通图,应注重量身制作。如果只是涉及学生讨论、活动的简单场景,则由编辑负责与卡通图绘制单位联系即可。如果涉及一些复杂的场景,编辑应建议作者提供详细的图意描述文字,并把卡通图图意的交稿要求告诉作者,以免作者自己去网上找图,造成无效劳动。
  对教材中涉及的地图,应慎之又慎。如果是标准的中国地图或省域地图,可以去权威的地图服务网站(如标准地图服务网)下载带有审图号的成品地图,在不压缩、裁切的情况下可以在书中直接使用。对一些特殊的示意地图或历史地图,《地图管理条例》对审查范围和审查机关制定了明确的规定,需要由有测绘资质的测绘部门绘制。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地图,要由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自然资源部审核。主要表现地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涉及国界线的地图,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3]。实践中,大多数地图的审核时间都在22个工作日左右。因此,编辑应将地图审核时间纳入出版周期考虑,留好退改的时间,以免影响出版进度和教材质量。   (六)借助外力严格审查把关
  为了确保地方教材的质量,除了规定的“三审三校”外,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另外进行初审和终审。初审即在作者团队正式将稿件交出版社之前,由教材编写单位邀请当地政府部门的专家进行一次审稿,确保上交的书稿没有明显缺陷。终审就是在文字定稿、图片配齐、编辑排出书稿清样后,由教材编写单位再次邀请熟悉当地情况的专家团队进行审查把关。专家团队可以由编写单位、宣传部、报社熟悉当地情况的领导组成,重点审查是否存在图文搭配错误或知识性错误。与交稿前相比,此时书稿已经过编辑加工,图片、图注、文字等都已发生变化,请当地专家进行最终审读非常有必要,可以弥补作者和编辑的知识盲区。
  另外,教材中应尽量叙述已盖棺定论的人物事迹。如果涉及目前健在的当地知名人物的事迹,有必要请作者与本人取得联系,将文字稿和图片发本人审阅,以确保事实无误。比如,一套地方教材中介绍了当地两位抗疫模范的事迹。在笔者的要求下,作者通过相关渠道联系到了当事人。当事人在审阅文字稿后进行了少量修改,并提供了高清图片。这样既避免了潜在差错,也为教材增色不少。
  四、结语
  地方教材是教材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在编写地方教材时,作者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体现地方特色,提高教材质量;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根据地方特点制定编写教材的提纲,并不断完善;组织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认真实施,做好统筹指导,通读全稿,一把尺子量到底。编辑要及早介入,全程关注指导,提出修改意见;重视对照片、卡通图、地图的运用和装帧设计;在“三审三校”以外,借助外力严格审查把关。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地方教材的质量,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海红.编写出版地方课程教材中应把握的几个特性[J].出版发行研究,2011(10):25-27.
  [2] 张薇.出版社在编写出版地方教材时要重点把握的问题[J].传播与版权,2018(08):40-41,44.
  [3] 陈之江.论文教出版物中的地图问题及处置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2):174-175.
  作者简介:冯岩(1987—),男,浙江金华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教材编辑出版。
其他文献
摘要:内地粤语播音对提升港澳青年大湾区地域文化认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大湾区地域文化认同的内在结构及其与语言传播的逻辑关系入手,探讨内地粤语播音对提升港澳青年大湾区地域文化认同的应有作用,提出提升内地粤语播音对港澳青年大湾区地域文化认同作用的引导路径。  关键词:内地粤语播音;港澳青年;大湾区;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数字出版业盈利能力节节攀升,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外在动力,数字出版业的经济收益必将随之大幅度增加。尤其在国际市场不断拓宽与数字出版商业运营模式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其利润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目前,数字出版的商业运营模式尚未完全成熟,未形成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这对数字出
摘要:在诸多古装热门IP影视化的背景下,观众对古装剧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古装剧的要求不断提高。网络平台的崛起使以古装题材为载体的非历史正剧大受欢迎,相较而言,具有能力拍摄历史正剧的地方卫视甚至是央视,观众流失较多,这使电视剧生产者们在权衡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后放弃历史正剧,转而选择更加娱乐化的其他题材的古装剧,这是历史正剧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影视市场的状态及历史剧的特点,探究历史正剧的现
摘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而出版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的主阵地之一,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弘扬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力量、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责任。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是出版工作的首要责任。做好出版工作特别是主题出版工作,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要有担当、有作为,才能推出更多反映记录新时代的高质量、高品位
摘要:随着我国科研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科技期刊也得到了稳步发展。我国虽然已进入科技期刊大国行列,在期刊数量上名列前茅,但在期刊整体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在推动科技期刊质量发展方面不断释放信号,为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分析期刊质量管理法规制度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包括内容质量、出版质量、传播服务、组织效能在内的全面期刊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高
摘要: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点工作中指出,要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从小就让孩子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在目前的出版物市场中,将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儿童读物结合的内容不多,因此,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