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品德、智力、个性和能力。其中,孩子品德形成发展的主要执行者是父母。任性是一种处世态度,是个人品德的表现。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和家长的不当教养方式,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任性娇纵。在这样的现状面前,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任性的成因和对家长该如何开展品德教育进行阐述,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儿童; 任性; 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12-001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个人的道德品质,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评价的、 受自己观念指使的人格倾向,由认知、情感和行动三方面构成。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
兒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品德、智力、个性和能力。这一时期,孩子品德形成发展的主要执行者是父母。一个人从婴儿开始就产生了与人与物的关系,由最初的区分自己和别人,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开来,产生个体意识,到逐渐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适应社会,这些都要靠父母教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孩子会初步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或者富有同情心、义务感、自尊心,有助人为乐的愿望,以及团结互助的态度,或者产生任性、自私、惟我独尊、不合群、无视规范等毛病。也就是说,良好品德的培养,会在个体心灵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就不容易顺利获得发展。
任性是一种处世态度,是品德的表现。任性,似乎是许多孩子的通病。比如:什么事都要称他的心,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一点任何人都会看得见。概言之,任性对孩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影响学业的稳定性,妨碍人际交往,危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对于孩子的任性,为人父母者常常感到无可奈何,他们往往把任性看作是孩子天生的坏毛病。其实,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娇生惯养,多向宠爱,娇纵放任,一味迁就,袒护短处,包庇错误”的家教方式,把孩子误导上任性的歧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性的始作俑者是孩子的家长。
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不少家长对孩子都爱得过头,把孩子放到不恰当的地位,给予孩子过分的优厚待遇,孩子在家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个个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时时宠着,处处惯着,久而久之,就酿成了孩子“小皇帝”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家中的主宰,一切应以“我”为中心。由于把孩子的地位放到了不恰当的高度,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变得十分的困难。事实上,一旦孩子“小皇帝”地位得到确立,对他的教育和管束实际上也就名存实亡了。孩子处于娇纵放任的状态下,父母从家长地位沦落为孩子的奴仆,只要孩子开口,父母一切照办,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的规劝也在孩子的哭声中沉寂了。长此以往,孩子便会认定自己的一切要求、所有欲望父母都理所当然地应予不折不扣的满足,否则就以哭闹的方式迫使父母妥协。这样,任性的症状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家庭教育的失当是导致任性的外部因素,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产生任性的心理内因主要是自我中心。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无法真正的理解别人,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做任何事情都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但进入童年期后,孩子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认知水平提高了,加之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孩子家逐步走出狭小的自我天地,形成初步的心理置换能力,学会为别人着想。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若能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则可加速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的过程。否则,则不然。错误的家教能诋毁学校教育的说服力,使孩子迟迟走不出自我中心阶段,给任性埋下了心理内因。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造成任性的外部原因,自我中心是产生任性的心理内因,而这一内因又与家教失误这一外因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要彻底改掉孩子任性的毛病,家长要担起主要责任,发挥主要作用,我觉得家长应该在下列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一、控制与冷处理,克服孩子的急躁情绪
孩子在任性通常把摔东西、哭闹等行为作为手段,以此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迫使家长满足他的需要。对此,家长可以采取暂不理会的方法,使孩子自己平静下来,还可以适当地采取恐惧唤起,但不能打骂。此外,还可采用厌恶疗法,即当孩子任性时就给孩子使其厌恶的刺激,把任性表现与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此逐步消除孩子任性的不良行为。
二、学会理智的爱
任性是不理智的爱如溺爱的结果。理智的爱意味着在生活上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与照顾,但不事事包办、处处替代;对于孩子的要求,不无限地给予满足;在家庭关系上,适度地给孩子较多地关注,但不把他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在对待孩子时要保持家庭成员教育的一致性,绝不包庇纵容。
三、鼓励孩子参与社交
只要走出家门,让孩子与更多的人接触、交往,孩子才会逐渐学会了解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意见,才会慢慢地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应该满足,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的。这有助于消除孩子身上的自我中心意识,从而消除任性的心理内因。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利用非认知强化方法的体现。
四、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任性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要消灭它也不能奢望一天两天就完成。家长必须要有足够耐心、韧性和信心,切忌中途而废。否则,任性就会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难以根除。
总之,当家长抱着良好的期望为孩子付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品质和道德修养,用科学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高尚的品质。毕竟,任性只是品德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家长应该从孩子的更多方面出发,利用说服、价值辨析、奖罚等多种措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 任性; 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12-001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个人的道德品质,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评价的、 受自己观念指使的人格倾向,由认知、情感和行动三方面构成。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
兒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品德、智力、个性和能力。这一时期,孩子品德形成发展的主要执行者是父母。一个人从婴儿开始就产生了与人与物的关系,由最初的区分自己和别人,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开来,产生个体意识,到逐渐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适应社会,这些都要靠父母教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孩子会初步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或者富有同情心、义务感、自尊心,有助人为乐的愿望,以及团结互助的态度,或者产生任性、自私、惟我独尊、不合群、无视规范等毛病。也就是说,良好品德的培养,会在个体心灵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就不容易顺利获得发展。
任性是一种处世态度,是品德的表现。任性,似乎是许多孩子的通病。比如:什么事都要称他的心,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一点任何人都会看得见。概言之,任性对孩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影响学业的稳定性,妨碍人际交往,危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对于孩子的任性,为人父母者常常感到无可奈何,他们往往把任性看作是孩子天生的坏毛病。其实,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娇生惯养,多向宠爱,娇纵放任,一味迁就,袒护短处,包庇错误”的家教方式,把孩子误导上任性的歧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性的始作俑者是孩子的家长。
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不少家长对孩子都爱得过头,把孩子放到不恰当的地位,给予孩子过分的优厚待遇,孩子在家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个个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时时宠着,处处惯着,久而久之,就酿成了孩子“小皇帝”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家中的主宰,一切应以“我”为中心。由于把孩子的地位放到了不恰当的高度,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变得十分的困难。事实上,一旦孩子“小皇帝”地位得到确立,对他的教育和管束实际上也就名存实亡了。孩子处于娇纵放任的状态下,父母从家长地位沦落为孩子的奴仆,只要孩子开口,父母一切照办,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的规劝也在孩子的哭声中沉寂了。长此以往,孩子便会认定自己的一切要求、所有欲望父母都理所当然地应予不折不扣的满足,否则就以哭闹的方式迫使父母妥协。这样,任性的症状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家庭教育的失当是导致任性的外部因素,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产生任性的心理内因主要是自我中心。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无法真正的理解别人,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做任何事情都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但进入童年期后,孩子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认知水平提高了,加之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孩子家逐步走出狭小的自我天地,形成初步的心理置换能力,学会为别人着想。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若能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则可加速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的过程。否则,则不然。错误的家教能诋毁学校教育的说服力,使孩子迟迟走不出自我中心阶段,给任性埋下了心理内因。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造成任性的外部原因,自我中心是产生任性的心理内因,而这一内因又与家教失误这一外因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要彻底改掉孩子任性的毛病,家长要担起主要责任,发挥主要作用,我觉得家长应该在下列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一、控制与冷处理,克服孩子的急躁情绪
孩子在任性通常把摔东西、哭闹等行为作为手段,以此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迫使家长满足他的需要。对此,家长可以采取暂不理会的方法,使孩子自己平静下来,还可以适当地采取恐惧唤起,但不能打骂。此外,还可采用厌恶疗法,即当孩子任性时就给孩子使其厌恶的刺激,把任性表现与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此逐步消除孩子任性的不良行为。
二、学会理智的爱
任性是不理智的爱如溺爱的结果。理智的爱意味着在生活上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与照顾,但不事事包办、处处替代;对于孩子的要求,不无限地给予满足;在家庭关系上,适度地给孩子较多地关注,但不把他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在对待孩子时要保持家庭成员教育的一致性,绝不包庇纵容。
三、鼓励孩子参与社交
只要走出家门,让孩子与更多的人接触、交往,孩子才会逐渐学会了解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意见,才会慢慢地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应该满足,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的。这有助于消除孩子身上的自我中心意识,从而消除任性的心理内因。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利用非认知强化方法的体现。
四、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任性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要消灭它也不能奢望一天两天就完成。家长必须要有足够耐心、韧性和信心,切忌中途而废。否则,任性就会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难以根除。
总之,当家长抱着良好的期望为孩子付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品质和道德修养,用科学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高尚的品质。毕竟,任性只是品德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家长应该从孩子的更多方面出发,利用说服、价值辨析、奖罚等多种措施使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