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棚膜经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气候条件对传统农业的制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梅河口市棚膜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供探讨。
关键词:棚膜经济;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S6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16
近年来,梅河口市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依托当地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棚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不仅满足了本地及周边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梅河口市发展棚膜经济的优势
1.1 区位优势
梅河口市素有“长白山门户”之称,是长白山区出入松辽平原,进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咽喉要道,国道202线、303线贯穿全境,与吉草、营松、营梅、通梅过境高速公路构成了接轨长吉图、沟通渤海湾、连接长白山的综合交通体系。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梅河口市处于长吉、沈阳经济圈区位中心,半径200km范围内,环绕着辽、吉林省10多个大中城市,辐射人口达400万人。
1.2 生态优势
梅河口市耕地面积10.44万hm2,其中旱田7.35万hm2、水田3.09万hm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类型以草甸型白浆土为主、草炭土和河淤土为辅,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年平均日照时数2385.7h,年平均降水量696.9mm,多年平均气温5.8℃,有效积温2831.4℃(≥10℃),无霜期141d左右。
1.3 技术优势
早在20世纪80年代,梅河口市便开始种植棚膜蔬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菜农积累了丰富的棚膜蔬菜种植经验,实现了过去生产2茬菜向生产3茬、4茬菜的跨越,打破了越冬菜完全信赖外地调入的局面,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蔬菜种植模式。
2 棚膜经济发展现状
梅河口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棚膜种植面积500hm2,主要种植蔬菜、食用菌、瓜果、花卉等,其中:棚膜蔬菜种植面积约400hm2,占棚膜种植面积80%;食用菌种植面积约46.7hm2,占棚膜种植面积9.3%;瓜果种植面积约40hm2,占棚膜种植面积8%;花卉种植面积约13.3hm2,占棚膜种植面积2.7%。成立棚膜经济合作社100余个,建成棚膜蔬菜园区7个、食用菌生产基地4个,棚膜农产品除满足梅河口市及周边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外,大叶芹、蕨菜、银白黄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还远销到哈尔滨、石家庄、上海等地。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服务体系不健全
梅河口市的棚膜经济发展仍处于农民自发的初级阶段,政府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指导与服务机制,农民缺少及时了解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的平台;农民生产的棚膜产品以自销为主,营销手段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3.2 土地流转难度大
目前,梅河口市棚膜种植以农民自家庭院建棚为主,主要采取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方式,尚无集中连片达到66.667hm2以上的棚膜经济示范区。同时,随着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郊受土地和城市规划等限制,难以发展棚膜经济,部分旧有棚膜将被逐步拆除。
3.3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棚膜生产前期投入较大,建1座温室大概需要10万元、大棚需要4万元,由于贷款门槛高、条件苛刻、贷款额度小,单纯依靠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很难满足发展需求,资金缺乏问题制约了棚膜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
4 建议和对策
4.1 精选发展模式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结合乡村各自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党支部一头联系企业、一头联系农户,既有利于规模化建设与管理,也便于产品销售与技术、信息服务的优势,积极推行“党支部 合作社”的新型组织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成立棚膜经济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保障农民棚膜生产的经济利益。
4.2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政府扶持、农民参与、企业投入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投入机制,用足用好上级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项目资金支持;积极与银信部门搞好协调,提高银信部门对发展棚膜经济的资金投放额度,减化贷款手续,降低信贷成本,为发展棚膜经济提供资金保障;大力扶持棚膜经济龙头企业,激活民间资本,带动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
4.3 健全服务体系
制定出台棚膜产业扶持相关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管理机构,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资金、信息等为纽带的新型服务体系。积极协调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站所的技术力量支持棚膜经济发展,深入开展棚膜生产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创办科研生产联合体,建立示范试验基地,大力培育新型棚膜产品。
4.4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品牌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深入做好棚膜产品的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和质量监管工作,对具有地方特色、发展前景看好的棚膜产品,及时注册商标,实现由生产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全力打造地域特色棚膜产品品牌,提高地域棚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棚膜经济;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S6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16
近年来,梅河口市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依托当地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棚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不仅满足了本地及周边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梅河口市发展棚膜经济的优势
1.1 区位优势
梅河口市素有“长白山门户”之称,是长白山区出入松辽平原,进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咽喉要道,国道202线、303线贯穿全境,与吉草、营松、营梅、通梅过境高速公路构成了接轨长吉图、沟通渤海湾、连接长白山的综合交通体系。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梅河口市处于长吉、沈阳经济圈区位中心,半径200km范围内,环绕着辽、吉林省10多个大中城市,辐射人口达400万人。
1.2 生态优势
梅河口市耕地面积10.44万hm2,其中旱田7.35万hm2、水田3.09万hm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类型以草甸型白浆土为主、草炭土和河淤土为辅,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年平均日照时数2385.7h,年平均降水量696.9mm,多年平均气温5.8℃,有效积温2831.4℃(≥10℃),无霜期141d左右。
1.3 技术优势
早在20世纪80年代,梅河口市便开始种植棚膜蔬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菜农积累了丰富的棚膜蔬菜种植经验,实现了过去生产2茬菜向生产3茬、4茬菜的跨越,打破了越冬菜完全信赖外地调入的局面,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蔬菜种植模式。
2 棚膜经济发展现状
梅河口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棚膜种植面积500hm2,主要种植蔬菜、食用菌、瓜果、花卉等,其中:棚膜蔬菜种植面积约400hm2,占棚膜种植面积80%;食用菌种植面积约46.7hm2,占棚膜种植面积9.3%;瓜果种植面积约40hm2,占棚膜种植面积8%;花卉种植面积约13.3hm2,占棚膜种植面积2.7%。成立棚膜经济合作社100余个,建成棚膜蔬菜园区7个、食用菌生产基地4个,棚膜农产品除满足梅河口市及周边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外,大叶芹、蕨菜、银白黄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还远销到哈尔滨、石家庄、上海等地。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服务体系不健全
梅河口市的棚膜经济发展仍处于农民自发的初级阶段,政府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指导与服务机制,农民缺少及时了解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的平台;农民生产的棚膜产品以自销为主,营销手段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3.2 土地流转难度大
目前,梅河口市棚膜种植以农民自家庭院建棚为主,主要采取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方式,尚无集中连片达到66.667hm2以上的棚膜经济示范区。同时,随着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郊受土地和城市规划等限制,难以发展棚膜经济,部分旧有棚膜将被逐步拆除。
3.3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棚膜生产前期投入较大,建1座温室大概需要10万元、大棚需要4万元,由于贷款门槛高、条件苛刻、贷款额度小,单纯依靠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很难满足发展需求,资金缺乏问题制约了棚膜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
4 建议和对策
4.1 精选发展模式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结合乡村各自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党支部一头联系企业、一头联系农户,既有利于规模化建设与管理,也便于产品销售与技术、信息服务的优势,积极推行“党支部 合作社”的新型组织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成立棚膜经济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保障农民棚膜生产的经济利益。
4.2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政府扶持、农民参与、企业投入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投入机制,用足用好上级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项目资金支持;积极与银信部门搞好协调,提高银信部门对发展棚膜经济的资金投放额度,减化贷款手续,降低信贷成本,为发展棚膜经济提供资金保障;大力扶持棚膜经济龙头企业,激活民间资本,带动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
4.3 健全服务体系
制定出台棚膜产业扶持相关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管理机构,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资金、信息等为纽带的新型服务体系。积极协调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站所的技术力量支持棚膜经济发展,深入开展棚膜生产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创办科研生产联合体,建立示范试验基地,大力培育新型棚膜产品。
4.4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品牌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深入做好棚膜产品的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和质量监管工作,对具有地方特色、发展前景看好的棚膜产品,及时注册商标,实现由生产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全力打造地域特色棚膜产品品牌,提高地域棚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