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学习支持服务视角下慕课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egua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播电视大学正处于向开放大学转型的重要阶段,从函授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时代,开放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以慕课为代表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开放教育相结合,推动了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和新突破。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适应云环境下的开放教育,借鉴慕课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精準学习支持服务视角下,充分考虑了大规模、大数据背景下成人教育的特点,满足了向开放教育转型的需要。在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课程评价、活跃人数、各类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学习动机、完成率等指标证明了精准学习支持服务能够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提高成人在线教育的教学效果,推动开放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精准学习支持服务;开放教育;慕课;在线学习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迈入了向开放大学转型的阶段,其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也应随之升级。有研究者指出,目前的开放教育仍存在教学供给不适合需要、学习成果认证及转化应用推进缓慢、教学质量标准不够科学等一系列问题[1],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即时双向交互。以慕课为代表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始终以提供社会性的终身学习支持为目标,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辅导、答疑等各种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旨在促进知识开放、共享与创新。此外,“教育云”以云技术为支撑,能够提供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并采集服务中的过程性数据[2],这一系列特性能够为网络开放课程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努力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快捷、有效和人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转型之中开放大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
  如今,“服务”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种新技术、新工具、新媒体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使得未来的学习变得更加多元、主动、便捷,更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大学”注重教育资源的分布与学习者的管理,缺乏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技术支持。开放大学的目标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型大学[4],之所以被视为新型大学,主要在于开放大学的技术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此背景下,网络学习者越来越多,对优质教育服务更加向往,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需求更加迫切,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表达和自我提升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对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整合,使人的教育过程更为完整。可见,学习支持服务在开放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广播电视大学正处于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6]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广播电视大学最初是以广播和电视为媒介来传播教学内容,但这种单向的信息传播缺乏互动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1999年,广播电视大学开始进行网络教育的试点,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静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媒介,提供在线课程资源;2011年,教育部启动大学视频公开课,主要提供视频和微视频课程;2012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现在,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的兴起和课程学分的认可,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7]
  对于外界的发展,我国各级开放大学迅速做出反应。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以“开启慕课学习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国大学慕课发展论坛上,国家开放大学分享了围绕慕课开展的实践,并聚焦未来大学教育的新特点及趋势,重点研讨慕课对于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以北京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浙江开放大学、湖南开放大学为代表的各省市开放大学也在积极尝试着将慕课与开放教育整合。这一时期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支持学分认定,提供学习支持和评价,给学习者带来开放学习的良好体验。至此,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从传递静态学习材料,到提供视频,再到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开放学习,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远程教育的新形式,也是远程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学习支持服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各种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8]有研究将慕课学习支持服务划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技术支持、资源支持、人员支持、情感支持以及评价支持;学习支持服务能满足学习者的基本需求,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9]显然,以慕课为支撑能够为开放课程的学习对象提供主动的服务,在学习资源、教学过程、课程管理等多方面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
  二、慕课对开放教育发展的影响
  1.慕课与开放教育的整合
  开放教育对象的构成复杂,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年龄、职业、学习能力等各不一样,传统的以面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开放教育的实际情况,而以学习者为中心、颠覆传统课堂的网络在线教育更加符合开放教育学员的特点。加之开放大学具有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的实践经验,为慕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慕课与开放教育在服务对象上具有一致性,均面向全体有意愿参加学习的群众,不设任何准入门槛。一方面,在服务方式上,开放大学立足原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借助远程教育的优势,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二者均以网络为平台展开运作,尽管二者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都有一致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促进国民素质提升,促进教育公平。
  慕课这种自由、松散的课程与开放教育系统、完整的课程通过“学分银行”建立起对应关系。从一定意义而言,“学分银行”是一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制度,即学习者的学习成果通过相关认证取得学分并存入“银行”,当积累的学分满足特定条件后,可以将其兑换为相关证书。单纯依靠学习者的兴趣,慕课很难发展下去,而“学分银行”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开放、自由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分,这样,积极的学习者的比例就会增加。这种开放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制度使开放教育和慕课的结合更加紧密。因此,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慕课和开放教育之间都可以无缝融合。   2. 慕课与开放大学的网络课程相互补充
  作为新兴的教育实践形式,慕课具有开放、大规模和在线的特点,但它最突出的优势是具有基本成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在开放大学课程中引入慕课,无疑会扩大开放大学的服务范围。慕课的核心是课程,与开放大学的网络核心课程的特性对比如表1所示。
  开放教育的参与群体复杂多样,因而具有办学范围的开放性、教育对象的成人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慕课的无限制准入、大规模资源开放供应、学习内容和结果开放等特征不谋而合。二者相结合使得原有的强制性的、有限制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因此,必须变革传统的服务方式,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撑。
  3.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慕课设计
  终身教育的价值在于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机会的同时,更加注重面向所有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一些初次接触慕课的学习者,或者不适应自主学习的学习者,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大多数慕课提供特定的学习内容,要求学习者能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然而,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提供学习目标、主题和一系列的资源,以指导学习者学习,并开展互动协作,让学习者在目标引领下获得新知识。平台提供了整套的慕课学习流程指导(如表2所示),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慕课的作用。除了课程资源外,慕课还为学习者提供机会拓宽个人学习网络。
  三、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基于珠海开放大学慕课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相关的课程设计,本研究选取了20门试点课程,于2017-2019年间的四个学期开展实验探究。实验共有18位教师参与,提供视频资源203个,通过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慕课平台向所有感兴趣的公众免费提供,由珠海开放大学组织管理。最终报名参与试点课程的有效学员人数共9320名,其中男性占比57.5%,女性占比42.5%,平均每门课程有466位学习者参加。
  在学习结束之后,研究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对参与者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 对开放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的总体评价; 对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慕课教育平台的内容与功能的评价;对网络授课与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的评价。
  1.学习者的基本情况
  9320名学习者通过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慕课平台参与了课程学习,由于没有任何资历限制,也没有一般学习的社会压力,学习者的年龄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性。如图1所示,参与课程的学习者数量与年龄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曲线,21-30岁的学习者数量最多,占总体的35%;31-40岁的参与者次之,占总体的29.5%;15-20歲的参与者人数排名第三,占总体人数的20%;41-50岁的学习者占总体的10.5%;51-60岁以上的参与者仅占总体的5%。
  虽然学习者并没有被要求必须使用移动设备获取材料,仍有60.5%的人选择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课程学习。通过访谈得知,学习者愿意使用移动设备访问课程材料的主要原因是移动设备的空间灵活性(占53%),次要原因是时间灵活性(占42%),学习者可以在他们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访问学习材料。如果将从始至终都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定义为完成课程的人,最终完成的学生达到了59.3%,高于一般慕课的完成率。有40.7%的学习者在中途放弃了课程,所以,本研究对学习者参与课程的动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参与课程学习的动机分析
  图2显示了学习者注册课程的动机,绝大多数报名的学习者是因为对课程本身有兴趣,占比达到了45%;相类似的动机还有拓展当前学科知识以及额外学习其他课程,分别占所有报名人数的8%与6%。这59%的学习者可以被视为是出于兴趣参与课程的。第二大原因是找工作需要,达到了总体人数的16%。还有一些学习者的动机与学科内容无关,比如对授课方式感兴趣(5%)、拓宽自己的社交网络(11%)、其他因素(9%)。
  慕课的高辍学率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中途辍学的学习者进行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时间不足,参与学习的时间不集中;
  (2)受外界干扰大,容易被工作或生活琐事打断;
  (3)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4)课程视频不足、课程制作质量差;
  (5)课程的教学设计仍然存在问题;
  (6)论坛和网络社区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7)线下的指导、交流和督促需要加强。
  从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习者辍学的原因涉及参与者自身、课程质量以及支持服务三个方面。涉及学习者个体原因的有(1)(2)(3)三个方面,由于参与慕课的学习者一直存在很大的学历层次与学科背景的差异,部分学习者开始学习时信心满满,但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缺乏相关学科背景知识,几乎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而放弃;另一部分学习者则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也因此选择退出课程的学习。
  涉及课程质量问题的有(4)(5)两个方面,本研究中的课程由珠海开放大学的教师制作,一些课程的确存在视频更新速度跟不上学习者需求、视频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质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课程的教学设计照搬面授方式,不能满足网络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配套资源供给也不足。这导致学习支持服务存在断层,无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分层教学的需要。虽然后续数据表明课程完成者使用论坛与社区的时间与频次都有增长,但辍学者认为学员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另外,有辍学者提出,很多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应加强线下沟通,以敦促学习者完成课程。
  3.学习者课程参与情况分析
  Kizilcec等人将慕课学习者分为课程完成者、旁听生、脱离者和体验者四种。[10]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在12周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身份的转变,分析其余三种学习者的参与情况会降低数据的有效性,使整体数据看起来趋近一条下降的曲线。因此,研究课程完成者对不同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则显得更有价值。如图3所示,完成课程的学习者在整个学期中观看讲座视频的时间基本稳定在每周4~5个小时;同样稳定的还有学生查看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慕课平台所提供的参考书籍的时间,维持在每周1小时左右。   课程完成者在参与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慕课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等文字资源的观看时间是随着学期的结束而总体增加的,由第一周的1个小时左右增长到期末接近2个小时。与此类似,学习者在论坛中的交互行为也有增长。这说明课程完成者能够利用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慕课所提供的资源,完成整学期的学习。除此之外,学习者在学习期间花在作业上的时间有明显的波动,在学期开始时仅为1个小时;而在第六周和第七周,也就是学期中花费的时间最多,达到了4个小时;随着学习趋于结束,学习者花在作业上的时间逐步减少,最终降低到2个小时左右。从平均值来看,课程完成者能够稳定地观看课程视频,按时按量地使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并合理使用文字资源和交互论坛,这与辍学者在访谈中提到的“论坛与网络社区尚未起到应有作用”相悖。可能是辍学者在适应相关的社区服务之前就已经放弃课程,为此,我们分析了学习支持服务视角下的协作学习情况。
  4.学习支持服务视角下的协作学习
  (1)兴趣小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学习者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特定主题小组,进行关于某一话题的内容分享与讨论,参与这些讨论是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途径。调查表明,54%的小组成员有一致的目标,45%的小组成员有相似之处(职业、爱好等),42%的小组成员间的心理距离近,62.5%的小组成员心理上并不陌生,58.3%的小组成员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看出,参与同一小组讨论的学习者,在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心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这有利于学习者展开深度讨论和沟通,提升学习效率。
  (2)协作态度: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习者(33.2%)是不与他人协作的独立学习者,其余66.8%的学习者都以不同的形式与他人进行了协作。在被调查的学习者中,有42%的学习者参加了课程讨论。调查发现,学习者的协作态度与课程成绩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参与协作的学习者,其课程成绩明显高于独立学习者,这表明小组讨论等协作支持方法对学习效果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3)课内共享:学习成员之间的分享极为重要,经调查,60.5%的学习者向小组成员主动分享了自己的學习资料与工作资料,52.3%的学习者向小组成员主动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工作心得,45.5%的学习者向小组成员主动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历程与工作历程。
  (4)课外共享:学习分享显然不仅限于课程学习者之间,课程中的新信息和新想法也会应用到课程以外。调研发现,学习者会与学习网络之外的人进行分享,包括同事(67.5%)、网友(77.5%)、朋友(50%)、家人(35%)、同学(25%)组成的网络。学习者在社区内通过课程学习相互认识,相互熟悉,他们之间不断形成新的个人学习网络,也在课外通过邮件、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或电话和聚会等方式进行沟通。
  (5)社区关系:根据调查,在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慕课平台内,大多数学习者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区人际关系。62.5%的学习者知道社区中一些人的联系方式,23.5%的学习者在生活中认识社区的一些人,35.5%的学习者在社区之外与其他成员经常联系,25.5%的学习者在社区之外与其他成员有积极的互动,22.5%的学习者与社区的其他成员保持着紧密的社会关系。
  5.学习态度与效果分析
  通过对课程完成者进行分析发现,77%的学习者“对本学期采取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98.6%的学习者认为“网络课堂教学视频有助于自己对课程的学习”,94.5%的学习者认为“利用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课程平台中的协作社区有助于解决课程学习问题”,84.9%的学习者认为“使用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慕课形式缓解了自己的工学矛盾”,73.9%的学习者认为“愿意将教学方式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65.8%的学习者提出“希望减少面授课次数”。
  从以往的研究结论来看,学习者最满意的学习支持服务是面授,其次是小组讨论和网上学习,最后才是观看录像和视频。[11]这与我们的调查结论不同,一方面,是因为不同的有关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跨度不同。过去,学习者对于不同的网络学习工具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因此更喜欢面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素养和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这种前提下,学习者愿意通过网络完成慕课的全部学习过程。
  四、结语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这是开放大学的历史责任,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理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则是开放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由于网络学习活动中的“教”与“学”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我们难以直接套用现有的教育模式,而恰恰是这一全新的视角,为我们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拓展了新的空间。珠海开放大学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适应云环境下的开放教育,借鉴慕课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精准学习支持服务视角下,充分考虑了大规模、大数据背景下成人教育的特点,满足了向开放教育转型的需要。实践结果证明,慕课与开放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慕课可以很好地推动开放大学转型,同时,推动这场变革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参考文献:
  [1]叶宏.新时代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教学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6):3-11.
  [2]周鹏,李环,刘佩文,等.基于大数据的教育云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6):17-23.
  [3]董兆伟,李培学,李文娟.“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6):93-98.
  [4]杨志坚.中国开放大学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19(6):1-7,92.
  [5]周自波,蒋立兵,廖水明.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网络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53-60.
  [6]刘志芳,丁唯佳.我国开放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保障及实现途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52-61.
  [7]PAPPANO L.The Year of the MOOC[EB/OL]. http://www.nytimes.com/2012/11/04/education/edlife/massi ve-open-online-courses-are-multiplying-at-a-rapid-pace.html?pagewanted=all&r=0 .The Year of the MOOC. Laura Pappano. http://www.nytimes.com/2012/11/04/education/edlife/massi ve-open-online-courses-are-multiplying-at-a-rapid-pace.html?pagewanted=all&r=0.
  [8]王晓跃,习海旭,柳益君,等.基于SPOC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学习支持服务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3):48-53,117.
  [9]白倩,张舒予,沈书生.基于Kano模型的MOOC学习支持服务需求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5):43-50.
  [10]KIZULCEC R F, PIECH C, SCHNEIDER E. Deconstructing Disengagement: 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in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Analytics and Knowledge[M].New York: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2014:170-179.
  [11]周蔚.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一项针对学习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3):43-47,65.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其他文献
收稿日期:2020-02-17  作者简介:蒋达勇,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现代国家与大学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 法学博士。(广州/510631)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重大项目“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大学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14JKZ011)研究成果。  摘 要:中国大学治理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大学功能多元一体、组织结构庞杂交错、制度机制繁复冲突,这既有大学发展理念杂糅的原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文章以郑振铎《猫》为例,首先阐述了伴随式教学的概念,然后分析了伴随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最后论述了伴随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