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sk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当前已经成为令人关注的现实性课题。因为这当中有许多现实矛盾,正严重地困扰着为人父母者,使大家普遍感到即无法回避,又难于解决。
  据悉,现在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正在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只想就其中一些基础性问题做些基础性探讨。
  
  一、看清网络特点,才能抓住问题实质
  
  什么是网络时代?我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1895-1990)先生,在《国史大纲—前言、引论》中说过:“凡某一时代之状态,有与其先、后时代突然不同者,此即所由划分一时代之‘特性’。从两‘状态’之相异,即两个‘特性’之衔接,而划分为两时代。从两时代之划分,而看出历史之‘变’。”“而所谓‘变’者,即某种事态在前一时期所未有,而在后一时期中突然出现。”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所谓网络时代,说得简单一点,其实,就是较之以前多了一个“网络”。
  “网络”被作为基本特征来命名一个时代,可见其作用和影响之大!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它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情形。有了网络之后。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你面前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和相应的设备,就可以轻松便捷地做这样一些事:收发电子邮件,传输文件,同步接受远程教育,听名校名师授课,与他人通过文字、语言和视频实现情感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搜索、浏览、下载自己所需要的网上资料,在网上进行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如:下棋、打扑克、听音乐、看电视、看电影、玩游戏等,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例如: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等,许多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已经变得十分简单。
  用专业人士的话说,网络时代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种普通的技术,它是当代最伟大、最活跃的生产力的具体体现,而计算机与网络这两大技术的完美结合就是Internet(互联网络)。Internet自它诞生之日起,不论是它的技术内涵还是其应用领域都在急剧扩展,至今仍处于高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之中。
  网络从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将其喻称为“信息高速公路”。我曾从网上读到一篇上传于2004年8月18日的文章,题目是《信息高速公路产生的社会影响》(作者:魏宏森)。文章说:“今天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已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它实现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等重大变革。它实现了六无革命,即无纸邮政、无纸贸易、无纸货币、无纸会议、无纸报刊、无纸书籍。它可以通过数字压缩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等保存在电脑资料库中,随时提供人们使用,实现信息共享。多媒体数据库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网络向任何接受装置的任何人输出。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一秒钟内可以传送一本大英百科全书,我们可以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拥有的1800万册图书,全部存储在20盘IBM3850磁带或光盘中,并可借助卫星传输系统,在8小时内将整座国会图书馆‘搬到’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去。”
  关于网络的特点,十几年来人们已经有过多种归纳和表述。从与家庭教育关联的角度,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庞杂性,这里面包含着资源的丰富性。因为互联网是互联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所有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任何需求者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获得。但是,信息提供者们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有的出于社会职责和公益目的,有的为了张扬、推销和宣泄自己,有的为了某种政治、经济、宗教的需要,也有的纯粹是搞恶作剧和制造公害……这就使得网络上的内容十分复杂,可以说社会有多复杂它就有多复杂。所以有人把网络比作“一个充满各种生物的丛林”,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地说:“网络就是一个信息宝藏和信息垃圾共生共存的大空间”。二是使用的便捷性。在网上漫游比逛大街、进市场还方便,因为它一点即通,无需走路即刻便能到达,哪个“门”都能进,什么东西都能看,各种活动随便参加,而且多数不用花钱。这种便捷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确实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便捷不一定都是好事,接触不良信息的便捷,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十分不利,因为它无形中给孩子们的成长增加了许多危险。三是选择的自主性。在互联网上,进入哪个网站,选择什么信息,完全由操作者个人说了算,这就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能够自主和随心所欲一般说来是好事情,但是对于自主能力不强、对“心”和“欲”尚不能很好把握的孩子来说,绝对“自主”本身就包含着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四是沟通的隐蔽性。互联网的数字传输方式,使得个人在网上的言行,除了直接沟通的相对人之外,其他人无从知晓,这对保密当然有利,但却给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正是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广大家长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搞得手足无措。按理说,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输工具,应该是孩子到了一定的成长发展阶段确实需要时,才让其接触,接触时也只需让其接触到对其成长发展真正有益的部分,但是就目前中国网络发展形势和家庭教育现状看,要做到这一点很难。目前已经凸显出来的最大难点有三个:一是网络游戏的强大诱惑力与孩子爱玩天性结合对孩子自控能力和家长监护能力的挑战;二是网上“黄毒”泛滥与孩子被过早激活的本能“性趣”的结合对孩子自控能力和家长监护能力的挑战:三是家长,在规范孩子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等新生问题上,存在严重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的盲区。这三个问题,对我们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新人的目标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
  由于中国的孩子们是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自己从娱乐渠道随着玩乐者们一起走进网络世界的,所以大多数孩子上网主要是“玩”。据新华网2005年9月14日报道,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在当年4-6月随机抽取在校的800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娱乐是广州中学生上网的一个主要原因,上网是为了“聊天”“游戏”“下载歌曲、电影、图片等娱乐内容”三项的百分比超过了50%。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多于4小时的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大多是聊天和玩游戏。其中上网主要为“玩游戏”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及以上的则占41.2%。而上网主要为“查资料,做研究和学习”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及以上的只占13.4%。
  对任何人来说,每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孩子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上网挤占,必然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学业。有一项调查显示,广东大学生长时间使用电脑和网络后身体有不良反应的人数占80%以上。有关因上网累死在网吧里和造成下肢瘫痪的个案报道更是触目惊心。迷恋网络已成为学生荒废学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一篇上传于2007年11月20日的报道说,为戒网瘾,14岁少 女3年中经历了多家戒网瘾机构的各种治疗方法,收效甚微。3年中,少女的父亲经历了艰难的心路历程,花费高达150万。
  有文章说:“由于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青少年只要找到网址,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的、‘窥淫’的心理。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在互联网上,儿童、青少年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因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个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察觉。行为主体的隐蔽性,使网上不道德的行为日益增多。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犯罪提供了方便,利用互联网从事高科技犯罪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社会问题。”
  面对网络向孩子自控能力和家长监护能力的挑战,我现在觉得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由家长“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我认为,如果我们能把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真正引导到这上面来,网络时代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我们为什么敢于提出把“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作为应对“网络时代对孩子自控能力和家长监护能力的挑战”的主要对策呢?因为我们坚信科学发展观对于个人发展的巨大牵引力量和推动力量,坚信孩子内动力的开发大有潜力可挖。但是,坚信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威力是一回事,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威力则是另一回事。我们必须明确回答这样的问题:普通的家长,面对未成年的孩子,怎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这样深奥的理论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去并使之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空话。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同样充满信心,因为人类已经有了“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操作”或者说“把大理论转化为小做法”的丰富经验,我们只要认真去挖掘、应用和不断创新,就完全能够解决这类问题。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过“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可以应对网络时代对家庭教育的新挑战,但绝不意味着我们提出“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只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乃是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基础工程,也是我们在全社会普及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和历史将证明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二、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是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基础工程
  
  “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既是当今时代家长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孩子在复杂社会背景下健康成长的根本条件,所以我们说它是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基础工程。做好这件事的关键在于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真正融会到为人父母者全部施教活动当中去。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观念形态。所谓“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而且,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正确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这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创造适宜环境来促进某种观念的形成和转变。所谓“发展观”,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是发展观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所谓“科学发展观”,是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性来对待、认识和把握自然界、人和人类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促进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科学理论。近些年在我国日益深入人心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这些基本内涵,不仅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更适合人的自身发展。这个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与个人成长关系的分析加以证明。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发展”恰恰是每个人在未成年期里的生命主题。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是使真理在深度与广度上更多地变为现实,是使抽象的、观念形态的真理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真理,是使具体事物提高真理的含量。在生物学上,从狭义而言,发展指自出生到青年期(或到成年期)的一段期间,个体在遗传的限度内,其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的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的历程。广义言之,发展是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间,在个体遗传的限度内,其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的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的历程。在这里,发展一词的内涵有四个要点:①发展包括个体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变化;②发展的历程包括个体的一生;③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者有遗传、年龄、学习经验等因素;④个体身心发展是顺序性的,顺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单向性,而无可逆性。从更深层次说,人的发展,是在对立、转化、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优化人自身的素质结构及与相关事物之间关系的要素与结构,提高适应环境、认识事物、变革事物、驾驭事物、创造事物与创造和谐关系的智能,提高人生的价值与精神境界。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以他人和过去的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为他人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这一客观实际为标志,从而在实践上实现自身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的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和谐发展,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具体统一。(详见《百度百科·发展》htip://baike.baidu.com/view/141536.htm)由此可见,发展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站得住、行得通、转得开,没有早期的发展和准备,没有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是不行的。
  对于普通家长来说,要求他们完全掌握上述内容是不现实的,但是让他们联系实际认识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应该说并不是很难。人生在世,有四件事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养活自己,二是赡养父母,三是培育子女,四是奉献社会。“奉献社会”这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如果不拿自己的劳动从社会换回报酬,另外那三件事都将很难办。奉献社会需要本领,本领只能通过自身发展获得,通过发展做准备。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上有个呼号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是:时刻准备着!借助这样的通俗道理和规范思想,联系实际揭示其深刻内涵,就能使“为人生打底子”的重要思想植根于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知道,从小培养并逐步增强孩子的“发展”和“准备”意识,激励作用是很大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使命感、责任心和任务观念,把这一点砸实,家长和孩子就有了共同语 言,以后在讨论具体问题时即可一点就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恰恰是个人发展动力结构调控的关键。恩格斯1890年9月21日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4卷第478-479页)
  历史事件发展的动力结构是如此,个人发展的动力结构也是如此。托尔斯泰说:“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徐志摩说:“我们自身就是我们命运的原因。”我在网上曾读到一位“公开昵称”为“小元是好孩子”的23岁女孩在空间主页上的日记,她写道:“生命里,有很多命运的取向点会因为周围的人而改变,然后改变这个人一生的命运。而这个改变就是因为某个人的出现,或者某个人对你说的某些话,又或者为了某个人,为了去达到某个目的,而又因为某个人结识下一个命运取向点,然后又在改变命运……周而复始。”“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对手,到底有多少成功的路子,恐怕是难以计数的。但有一个对手,有一条路子你必须要认清,这就是你应该辨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一旦真正这样,你就彻底的读懂了自己、排除了你的人生盲区,就可以立即把双脚踏在成功的跳板上了!”我觉得,这女孩的日记,把恩格斯、托尔斯泰、徐志摩三个人的意思都包容进去了,简单而又明确地把“周围的人”和“中间的你”的关系大体说清楚了。
  家长和监护人,作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周围的人”,必须对孩子的成长尽职尽责,要认真考虑什么时候、在哪个层面、从什么角度对孩子施加什么影响,作用力控制在什么程度,一切应以孩子的成长发展需要为原则,不能单凭自己的个人好恶和情绪状态率性而为。
  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在每个人“周围”都多了两类“人”,他们是网络人,包括网络信息提供者和参与聊天、游戏活动的相对人。之所以把他们分为两类,主要是为了区别有益信息提供者和有害信息提供者。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于自然的、社会的和周围的人的“作用力”,这些作用力有正向的、反向的和斜向的,因此形成了个人发展的“不由自主性”。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由于“网络人”的加入,使情况更为复杂,因为它的吸引力和丰富性能使一般人神魂颠倒,甚至丧失自控能力。然而,正是这种情况才能考验人和锻炼人,才能分出人的高下。对于有志者来说,尽管发展的方向与结果并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你还是可以对其他各种正向、反向和斜向的力量施加影响的,别人可以不为你着想,你自己则不能,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最终结果与你的目标的接近程度。让孩子从小接受“以人为本”的熏染,懂得“自觉”,“自力”,“自强”和不断进行“自我激励”的重要,以激活“内动力”,使之逐步学会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努力改善外部环境,使自己的发展潜力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可用的环境条件都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孩子在网络面前就不会丧失理智,他就会有无悔的青春和比较好的前途。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全面协调可持续”恰恰是个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2006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季老对总理说:“和谐社会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这个观点,温总理非常赞同,后来被写进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温家宝:《同文学艺术家谈心》,载《作家通讯》2007年第一期)。个人自身发展的全面性要求,主要是指要统揽个人素质培养的全局,兼顾德智体各个基本方面,不可偏废和缺失。个人自身发展的协调性要求,主要是指要处理好各发展要素之间的横向关联,使之相互促进和互补,防止发生矛盾和干扰。个人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主要是指发展进程中各阶段前后的关联,保持连续与衔接。这三方面的要求是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只要家长和孩子头脑中有了这些理念,在随时处理各种具体问题时就不会顾此失彼,率性而为。从本质上说,青少年染网瘾、受网害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结果都是自我不和谐。许多孩子在网络的强大吸引力作用下,忘记吃饭和睡觉,置身体健康、学业任务和规章制度于不顾,主要是这些理念淡薄的结果。家长应该知道:让孩子从小接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熏染,可以使其增强宏观意识和全局意识,头脑更清醒,想问题更周全,不至于钻牛角尖。当孩子对自己总体上要做哪些事,当前要做哪些事,这些事按轻重缓急应该怎样安排等心中有数以后,他就不会完全受兴趣驱使而顾此失彼了。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统筹兼顾”恰恰是个人发展中时间和精力分配的基本准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操作层次上的落实和体现。个人发展要做到“统筹兼顾”,需要胸中有全局,“项目”有进度,对时间和精力投放有调控。小孩子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但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又应该逐步学会这些东西,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在对这方面的引导上持续不断地努力,既要有引导和传授,又要有纠正和管束。有些孩子,遗传基因、本能和早期熏染所打的底子,都与人的成长规律基本相符或接近,这样的孩子不用太多的管束就能步入正轨,形成良性循环,家长是比较省心的。但这只是极少数,多数孩子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管束,放任自流往往会出问题。网络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冲击主要都在这个环节上。经常引导孩子思索自己面前的任务,计划每天要做的事情,练习安排一天的时间,学习整理自己的思路,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养成习惯,就等于帮孩子积累了一生用不完的财富。家长应该知道:让孩子从小接受“统筹兼顾”的熏染,可以使其做事注意相关性,防止顾此失彼,不至于一头扎进什么情境里面便绕不出来。这类“为人生打底子”的工作,为人父母者必须认真做,做不好就会欠下永远偿不完的债!聪明的家长,绝不让“兴趣至上”、“玩乐第一”、“跟着感觉走”和“过把瘾就死”之类进入孩子 的潜意识,成为他们的生活指导原则。社会上总有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渠道,不断地提供这类腐蚀孩子灵魂、消磨孩子意志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伴着优美旋律流动的“精神鸦片”更需特别警惕!当然,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要讲究策略,只能巧妙引导,不能无理干涉,否则就会走到孩子的对立面,事情会更加难办。这类东西一旦被贪玩喜乐的孩子奉为正宗,当成生活指导原则,你再对他的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进行指导,便如同隔靴搔痒,很少能够发挥作用了。
  在孩子涉网问题上的引导和管束,难度是相当大的,比指导孩子过马路,指导孩子用火用电要困难得多,正因为如此,就更加不可掉以轻心!紫金网2006年8月4日刊出周文先生的文章,提出了解决互联网对孩子们负面影响的两种“具体办法”,一是“堵”的硬办法,二是“导”的软办法,这种“软硬兼施”的思路是比较科学的(《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几年来这方面的具体建议越来越多,大家可以因人而异选用之。
  
  三、家长履行“引导”职责,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自己
  
  孩子的成长发展本来是他自己的事,但是,由于他是孩子,所以家长必须负起“引导”责任。
  “引导”是个合成词,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引”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拉开弓”。《辞海》列出20条含义,主要有:开弓、牵挽、导引、拉车的绳子等。“导”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导引也”,《辞海》列出5条含义,即:引导、疏通、传导、开导和选择。《辞海》对“引导”的整体解释是:“带领;向导”等。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较准确地分清了师与徒的责任关系:师傅主要负责解决“入门”和“上路”的问题,“修行”的事,则全靠徒弟自己去努力。家教中也是如此。这里面的“领”字,大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引导”。我感觉现在的许多家长和启蒙教师,好像并没有把孩子真正“领进门”,所以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不少后遗症。
  我们用“引导”这个词来表述在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为人父母者所要做的工作,意在明确外因和内因的关系,以便使家长选择好角度,把握好尺度,既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又不包办代替,束缚和干扰孩子的发展与进步。好的父母,应当对孩子看得清,抓得住,放得开,引导得当。
  从“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的责任角度说,家长是主导者,家长对这项引导职责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实践中的协调和运作水平,直接影响着引导的质量和效果。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从“应对网络挑战”的直接目的来讲,我们是要发挥“网利”,防止“网害”,使孩子正确面对网络,而我们所采取的策略则是,通过聚焦“发展”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并进而调控他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以防止其偏离正确轨道,误入歧途。
  家长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非下十几年苦功夫不可;但同时家长们还必须认识到,这也不是一件难得不得了的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孩子,我们有20来年的可用时间,并且我们有初始的施教主动权,有亲情纽带的维系,所以,只要我们认真负责,坚持不懈下苦功,下真工夫,就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
  那么,为了适应这一任务,家长们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工夫呢?从根本上说,我认为主要有5个方面:
  第一,要在学习和奉行“父母之道”上下功夫。人类在长期的世代繁衍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在家庭背景下进行子女教育的宝贵经验,已经摸索出一系列接近于理论化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之为“父母之道”。我个人经过20多年对“望子成龙”之“望”的深入研究,在对前人经验和当代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于2004年正式出版了《父母之道》一书。在这本书中,我把自己所理解的父母之道的基本内涵概括表述为102个字,即:“一个神圣使命——优生优育,拉扯孩子长大成人;两项基本责任——养、教:三条取向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种主要方法——示、传、戒、勉;五方面引导任务——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引导孩子学会生存、引导孩子学会健体、引导孩子学会健心、引导孩子学会学习。”这102个字,从5个层面初步揭示了为人父母者的应知、应会和应做。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我还把它通俗地称为“父母之道一二三四五”。当然,我的这些主张,纯属粗陋的一家之言。能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受,要由社会实践去选择。在我个人,只是把它作为引玉之砖。与此同时,对于父母之道理论常识的传播和普及,我也有自己的建议,我认为有两件事应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第一,唤起社会“觉悟”——重视父母,推行“父母之道”;第二,唤起父母“觉悟”——重视职责,奉行“父母之道”。这些事应该由社会管理当局和有识之士世代相袭而为之。
  第二,要在“全面理解和恰当应用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家长要成功地“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自然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了解得越多越好,对相关问题想得越透彻越好。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们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但不管怎样也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文字表述并不复杂,背诵下来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参考见到、听到的他人成长的经验教训,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各项基本内涵的理解。而且,作为奉行父母之道核心操作的指导观念,作为世代相袭的关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总的做法,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下去: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示范;另一方面,应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去重新构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体系”,努力摸索对孩子成长一些基本方面的观察、指导、评价方式方法,以便逐步从应试教育那一套中解放出来,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比如,要关注孩子是否把“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真正当成了自己的“第一追求”;看孩子是否注重通过发展和调控自己来搞好与周围人的关系,逐步有意识地学习“经营”人脉;看孩子在想问题时,是否开始考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在做事情时,是否开始注意“统筹兼顾”,尤其是在“涉网”活动中自控意识和自控能力究竟如何?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强调家长自身对孩子关注点的转移,它体现的是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家长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用心思考科学发展观问题,我们的家庭教育不久就会出现崭新的面貌。
  第三,要在“把大道理转化为小做法”上下功夫。人的法定未成年期是18年,对于这个时段的任务,人们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为人生打底子”。这个“底子”很重要。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孩子刚刚懂话的时候,就教他说“到啥时候干啥”这句话,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又按科学的安排真正坚持“到啥时候干啥”,经过长期训练后孩子真的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 意志品质。著名小品演员宋丹丹在她的成名作《懒汉相亲》中扮演一个姑娘,这姑娘在十几句对话中就说了5句“俺娘说了”,赚了观众大量掌声和笑声,这段戏形象地反映了妈妈的话对孩子的深远影响。试想,如果在孩子涉网的问题上妈妈的影响能达到这种程度,那不一切都好办了吗?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们应该明确两点:一是作为家长必须把“为人生打底子”的大道理传给孩子;二是传的时候必须以孩子真正能够接受为目标。
  许多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感觉,一些重要的、根本性的、影响终生的大道理,在孩子小的时候讲,他不懂;等到孩子大了有主见时你才讲,他又不听了。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关键在时机的把握和方式方法的运用上,其中重要的关节点是“把大道理转化为小做法”,即用“小做法”为“大道理”铺垫,等到“小做法”积累的“小情况”多了,孩子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了,他自然就会悟出或者比较容易接受“大道理”了。比如树立荣辱观,就首先要建立光荣感和耻辱感。很小的孩子做对了事情,你竖起大拇指,夸他几句,他会很高兴,很舒服,这实际是一种“光荣感”;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其实他还根本不知对错),你及时告诉他,这是“丢人”的事情,以后不能做,同时作出用食指刮脸皮的动作,嘴里说“丢丢”,他就会产生“耻辱感”,以后你再用这些动作和语言来评价他的行为时,他就知道哪是对,哪是错了。“把大道理转化为小做法”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很多,比如可以给孩子讲“为人生打底子”的故事,教他说“为人生打底子”的话,指导他做“为人生打底子”的事,引导他读“为人生打底子”的书等等。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世世代代都在讲,当今社会上所有活着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几乎都记忆犹新,这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第四,要在“力争从一开始就把一切都作对”上下功夫。“力争从一开始就把一切都做对”,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他曾呼吁:“希望家长们要始终做好教育工作,力争将来不必再做任何改造工作,力争从一开始就把一切都做对。”他指出,“正确地、规范地教育孩子比对孩子进行再教育要容易得多。从童年早期就开始正确地进行教育——这根本不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困难。就其难度而言,这是每个人,每个父亲和母亲都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再教育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如果你有点疏忽了,对他关心不够,其实常常是偷懒,对孩子不顾不问,以后就必须对许多东西进行改造和矫正。而这种矫正工作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需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耐心,并非每个家长都能做到这一切。”(见“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儿童教育讲座》,马卡连柯著,诸惠芳译,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0-11页)“把一切都做对”的要求是很难达到的,但是我们应该去“力争”,这是态度问题,有了这种积极态度,就可能做得更好些。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马卡连柯强调的是“从一开始”,这个时间界定很重要。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首因效应”,说的是最先接受的信息形成原始印象,后来加入的信息被大脑整合到先前构成的记忆中去,即所谓的同化作用。所以新的信息就具有了先前的色彩。而且,先前进入的信息引起了更多的注意。这种“先入为主的记忆干涉”,对人的认知活动影响很大。实践证明,在家庭教育中,有计划的科学的“先入为主”配置,容易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为人生打底子”的思维定势,家长们在引导孩子进入网络世界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规律。当然,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家长接触网络晚于孩子,这就需要请人代劳。有些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给孩子请“网络导师”其实比请家教更重要。这里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怎样做才算“对”?我想,我们在“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这种判断,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主要是考虑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现在的家庭教育在许多人那里言行不一,理论与实际脱节。他们在孩子刚刚学说话的时候,就让其反复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当孩子把不喜欢吃的面包摔在地上的时候,家长却没有任何训诫和惩罚,这哪里还有什么教育可言!
  第五,要在经营孩子心灵、维系家长施教主动权上下功夫。我们已经看到,在网络时代,“规矩约束”和“实时监控”已经不如“心理设防”切实有效,因此,家长要正常完成“引导”任务,必须首先在经营孩子心灵、维系家长施教主动权上下功夫。2002年以653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张涵冰谈起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时,认为优秀的父母并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关键在善于引导孩子。她说:“虽然妈妈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她的一些教育方法却是很独到的。比如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为了鼓励我背唐诗背宋词,妈妈就和我一起背,我背一首她背一首,像竞赛一样,看谁背得特别准确特别长。很长一段时间她就是用这种方法引导我。我觉得这种方法特别新颖,很符合我当时小孩子的心理,整个过程我都是在主动学习。而有些家长则是把一本书硬塞给孩子,命令他们在规定时间之内背会。这样的话,孩子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在妈妈这种方法的推动下,我的进步很快,后来慢慢地就对诗词发生了兴趣,也就不需要妈妈再付出这么大的劳动了。我每隔几天就会找到妈妈,对她说‘妈妈,我又背会了几首诗,我背给你听吧’。这个良好的习惯我一直保持到高中。”张涵冰的妈妈是明智的,她知道利用孩子的好胜心来引导孩子,实际上也是在“经营”孩子的心灵。心灵是个很难捉摸的东西。但是,越难捉摸就越应该捉摸,不然,你一不小心就不知它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或者会有什么东西钻了进来。如果家长们有时间,到网上游览一下心灵的街区,便会发现那里面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心灵小屋”、“心灵驿站”、“心灵花园”、“心灵绿洲”、“心灵牧场”、“心灵港湾”,随处可见“心灵视窗”、“心灵超市”、“心灵氧吧”、“心灵茶坊”、“心灵浴室”、“心灵诊所”,还有一些“心灵游乐场”、“心灵加油站”、“心灵消毒站”、“心灵避难所”、“心灵无忧俱乐部”。在那里时时能够听到“心灵独白”、“心灵对话”和“心灵的呐喊”,处处可以尝到“心灵甘露”、“心灵鸡汤”。还有“心灵教练”和“心灵传输者”与求助者进行“心灵沟通”、听取“心灵倾听”,教他们“触摸心灵”、“守望心灵”、帮助他们“拯救心灵残疾”,架起“心灵的桥梁”,为他们“心灵护航”。在那里还可以学习如何进行“心灵自助”、“心灵环保”,如何“打扫心灵”、“净化心灵”、“洗涤心灵的碎片”、破译“心灵密码”、解开“心灵谜团”、走出“心灵迷宫”、打碎“心灵枷锁”、防备“心灵杀手”和“心灵黑客”。那里正有人在呼吁“给心灵放个假”!也有人在议论“忙,是一种心灵死亡状态”……这些五花八门的内容,使我们看到了心灵问题是多么复杂,也使我们感到人们对自己的心灵是多么关注。本文在前面曾谈到的那篇关于“耗时三年、耗资150万给孩子治疗网瘾”的报道,认真地告诉过我们这样一句话:“与父母难以沟通,事后被证明是她沉迷网游的重要原因。”可见,孩子心灵这块地方,家长们万万不可忽视!但是必须搞清:窥探孩子的心灵秘密不是我们的目的,用“发展”来充实孩子的心灵空间,靠科学发展观去导引孩子的心路历程,才是我们的真正用心!
其他文献
以前,人们将中小学教育称为基础教育,现在看来似有不妥,基础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或是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是最根本、最基础、最关键的教育。只重视孩子入学以后的学校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近似于舍本逐末。  1966年的“科尔曼报告”显示: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科尔曼报告”发表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就家庭而言,孩子是最大的财富,教育孩子是最大的事情。拥
期刊
长期以来,杜甫的身上一直笼罩着诸如“诗史”、“诗圣”之类的光环,撇开这些称谓的细微差异不提,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从政治角度去凸显杜甫的伟大。的确,杜甫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同时,杜甫也有着平凡人的七情六欲。此不但无损其伟岸形象,更平添了后人对其情感上的亲近之意。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本文拟就其表达亲子之情的作品,探析一下其教子诗中流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具体的教
期刊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急剧的社会变革。三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仅仅只是一瞬间。但在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三十年来,作为上层建筑的家庭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理论研究和科学普及都获得了巨大成绩,展现出了社会主义家庭教育兴旺发达的崭新局面。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反过来,他又指导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不断增强,其原因出自亿万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种种困惑。几乎有一种不约而同的议论:“当今的孩子愈来愈难教了”。加上我国自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优胜劣汰残酷,国民教育无奈地被推上应试战车。为孩子计,为家庭计,家长们先是期望学校万能,继而苛求孩子出众出彩,于是加大家庭投资,在择校、培养特长、家长陪读帮补上狠下工夫。功利化的趋潮偏离了家庭教育
期刊
内容提要:家长委员会是由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本文通过对港台地区家长参与教育成功经验的介绍,提出了内地发展家长委员会的思路。  关键词:家长委员会 家长参与教育 港台经验    传统学校教育大多数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无暇顾及学生其它方面。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得愈来愈迅速而复杂,学生
期刊
内容提要:建立家长委员会,充分行使和发挥其权利和作用,是提高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一些不同阶层人士对家长委员会的评价,论述了发挥家长委员会监督、管理、协调和决策作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长委员会 家校联系 民主管理 监督评价    《中国家庭教育》2010年第四期刊登了安徽省某中心学校老师写的《关于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思考》一文。文中明确提出,建立家委会,充分行使和发挥家委会的权利和
期刊
为了进一步推展海峡两岸的家庭教育事业,2011年4月14日至15日,由台湾嘉义大学主办,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台湾游戏治疗学会、社团法人“中华民国”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嘉义大学家庭与社区咨商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测验评量暨调查中心协办的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嘉义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研究与实务的整合:咨商与家庭教育工作模式新展望”;研讨会进行的方式是:专题座谈、专题演讲
期刊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指导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保证,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探讨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对于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分析了杭州市学校、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特点与运作方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课题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是
期刊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本文以恩施州建始县为例,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和个案访谈资料,对当前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积极的转变,但仍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失偏颇,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等,严重影响了当地家庭教育的
期刊
内容摘要:目前,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差异明显,农村的家庭教育状况令人堪忧。怎样整合农村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校合作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西周镇小学生调查问卷,了解了西周镇“家长教育素质”的总体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村家校合作的对策及思考。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调查问卷 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    城乡教育均衡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的状况,农村学校和城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