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课程;主题统领;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68-01
语文课程变革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仅关注“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转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体验、验证探究;从单一的教教材转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语文学习中,主题是对课程内容的聚焦与提炼,是连接教材、社会、儿童的“共振点”。笔者认为,我们应让语文在主题统领下教学。
1.基于教材,在文本重组中教。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在关联性非常强,一篇一篇地教既浪费时间,还不利于学生整体感悟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单元内重组,单元间破壁,上下册打通,并用整体融通、前后关联的思维方式确定主题,再根据主题进行适度增补阅读材料。如:苏教版《语文》三下的课文就可以形成“美丽中国”“我们爱科学”“成长的历程”等主题。当我们以主题整体教学的视角鸟瞰一篇篇课文时,就能够很清楚地分辨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一个个教学训练点就会在整合中找到位置。
对儿童来说,课内学习是习得迁移,课外阅读是言语积淀,而实践活动则让学生有真切、深切的体验,使得情感的调动与言语的积累相结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以听、说、读、写、观、吟、诵、唱、演、画等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从而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平台。如“我们爱科学”主题就涉及阅读科普读物,参观科普博物馆,制作动植物名片,绘制思维导图,制作科学小报,创作并讲述科普童话,参加科技大赛等活动。
2.学科融通,在跨界整合中教。
分科教学带来了课程研究的重复与割裂,而从主题入手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体验能力。如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等教材都涉及“春天”,于是我们设计了“春天来啦”这一主题。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这样的统整将知识带离分科的隔离,置于情境中,以便学生更易接近并感受春天。美术课上《春天的色彩》与语文课上《春雨的色彩》交相辉映,音乐的《小雨点》与语文《雨点》水乳交融,品德与生活的《种植小树苗》与语文的《春笋》共同拔节……觅春、赏春、闹春、颂春,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携手,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每一个生命都得以舒展。
3.超越教材,在专题研究中教。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但是生活中的语文学习与语文课程学习并不完全对等。“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比“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具有更高的价值,承担更多的使命。所以我们应超越教材,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中点状的资源化作主题,实现语文学习和儿童生活的无缝对接。如节气主题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既有文化传承的价值,又有四季轮换、星辰转移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常识与生活常识,且与语文学习、实践、创作融为一体,是学生了解生活、探究生活、热爱生活的好媒介。因此学校开设选修模块,让学生走向文化专题式的研究性学习,继而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大海。
主题实践教学,打破了以往学习方式之间、学科之间、学习与生活之间割裂的状态,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某一主题中,让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主题承载的厚重的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与思想文化修养,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68-01
语文课程变革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仅关注“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转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体验、验证探究;从单一的教教材转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语文学习中,主题是对课程内容的聚焦与提炼,是连接教材、社会、儿童的“共振点”。笔者认为,我们应让语文在主题统领下教学。
1.基于教材,在文本重组中教。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在关联性非常强,一篇一篇地教既浪费时间,还不利于学生整体感悟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单元内重组,单元间破壁,上下册打通,并用整体融通、前后关联的思维方式确定主题,再根据主题进行适度增补阅读材料。如:苏教版《语文》三下的课文就可以形成“美丽中国”“我们爱科学”“成长的历程”等主题。当我们以主题整体教学的视角鸟瞰一篇篇课文时,就能够很清楚地分辨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一个个教学训练点就会在整合中找到位置。
对儿童来说,课内学习是习得迁移,课外阅读是言语积淀,而实践活动则让学生有真切、深切的体验,使得情感的调动与言语的积累相结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以听、说、读、写、观、吟、诵、唱、演、画等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从而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平台。如“我们爱科学”主题就涉及阅读科普读物,参观科普博物馆,制作动植物名片,绘制思维导图,制作科学小报,创作并讲述科普童话,参加科技大赛等活动。
2.学科融通,在跨界整合中教。
分科教学带来了课程研究的重复与割裂,而从主题入手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体验能力。如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等教材都涉及“春天”,于是我们设计了“春天来啦”这一主题。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这样的统整将知识带离分科的隔离,置于情境中,以便学生更易接近并感受春天。美术课上《春天的色彩》与语文课上《春雨的色彩》交相辉映,音乐的《小雨点》与语文《雨点》水乳交融,品德与生活的《种植小树苗》与语文的《春笋》共同拔节……觅春、赏春、闹春、颂春,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携手,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每一个生命都得以舒展。
3.超越教材,在专题研究中教。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但是生活中的语文学习与语文课程学习并不完全对等。“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比“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具有更高的价值,承担更多的使命。所以我们应超越教材,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中点状的资源化作主题,实现语文学习和儿童生活的无缝对接。如节气主题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既有文化传承的价值,又有四季轮换、星辰转移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常识与生活常识,且与语文学习、实践、创作融为一体,是学生了解生活、探究生活、热爱生活的好媒介。因此学校开设选修模块,让学生走向文化专题式的研究性学习,继而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大海。
主题实践教学,打破了以往学习方式之间、学科之间、学习与生活之间割裂的状态,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某一主题中,让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主题承载的厚重的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与思想文化修养,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