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根科研由于参与面广、研究点细、实践性强,受到很多学校、教育科研单位的推崇,在各个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显现出坚实的基础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两大特点,为了让草根科研能扬长避短,保持勃勃生机,笔者认为草根科研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草根科研要做到“课研”
草根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它“发生在学校、研究在学校、为了学校更好发展”,所以要想发挥它最大的功用,首先就应该立足于“课研”。尤其是作为科研的参与者——线教师,他们近2,3的工作时间都在课堂,因此,教师进行科研的最佳阵地在课堂,“课研”是草根科研最重要的对象和方式。
首先,“课研”,即“课堂研究”。它包括教学语言、教学设计、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所有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前准备、课后反馈甚至班级文化等所有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因素),这些与之相关的所有内容都应该成为课堂研究的对象。
其次,“课研”,即“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相对而言,课堂研究是横向的,即研究的是几堂课中的某一类项目,课例研究是横向的,它更注重案例的整体性。
最后。“课研”,即“课题研究”。这里的课题研究,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某一类问题,据此进行的专项研究。也就是问题研究。这样的科研切人口更小,实施好了,所产生的科研效益则更直接。
草根科研要做到“刻研”
科研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它需要研究者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甘于寂寞的决心和善于发现的苦心,尤其是忙碌于一线的教师,需要付出的要远远比单纯的科研工作者多。因此,草根科研需要做到“刻研”,“刻研”是草根研究最需要的态度和做法。
“刻研”,意味着要“刻苦研究”,这是一种态度。就如列宾所说: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因此,只有刻苦的付出,才能有最后的硕果。于是,因为秉持“刻研”的态度,草根科研的追随者放弃更多的节假日,舍弃更多的休闲娱乐;也正因为秉持“刻研”的态度,教师才能摒弃浮躁的心态——沉得下去,才能把闹市化为幽谷——静得下来,才能将宏观与微观融会贯通——提炼得出来。
“刻研”,意味着要“刻意研究”,这是—种做法。既然是“刻意研究”,那么教师就应该时时处处留心,拿着“放大镜”去发现身边可供研究的问题,拿着“显微镜”去放大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细节的现象,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小见大”,体现“草根科研”的“研究点细”的特性。
草根科研要做到“可言”
科研结果的呈现,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便是课题总结、报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可言”是草根研究最主要的依据和表现。
“可言”,需要以实践作为基础。科研最终结论的呈现,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水的源头和这树的本根就是实践。只有经过实践的论证,科研才具有其真实性和可推广性。
“可言”,需要将理论进行提炼。理论对于科研,起着佐证、支撑、丰满的作用,因此。在提炼理论之后,科研成果才能更有说服力,更有广度和深度。
草根科研不要“言旧”
“言旧”即老话重提,它不同于“老树发新芽”,前者只是将原有成果改头换面而已,其成果是落后了的。而后者却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生发,是全新的、有创造性的。因此,草根科研尽管研究的是日常的教学,但也一定要注意规避“吉旧”。
草根科研不要“盲就”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科研存在着“言就”的现象。
表现一:课题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计划,无操作过程,无检查评估,无阶段小结(就为了科研而科研)。
表现二:开题会、结题会虽然搞得声势浩大,而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不全面。
表现三:教师几乎不开展研究活动,不系统思考研究的核心问题,仅仅是在结题前匆匆忙忙赶成果,由一些写手的“妙笔生花”形成所谓“丰富的科研成果”。而撰写研究报告时,什么概念流行就说什么,书上、网上、报上、杂志上。只要能用的,一概“拿来主义”,东拼西凑,不重视特色,有的甚至编造数据和案例,杜撰课题研究成果;还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概念”的诠释上,从头到尾将“概念”分割,完成引入、诠释、复述的“三部曲”。
如上种种科研现象,都是缺乏或是模糊了过程后导致的结果,试问,这样“言就”的结果能有多少价值?
草根科研不要“厌究”
孔子曾对天下学子提出“学而不厌”,而对于科研,教师需要“究而不厌”。“究”什么?追究理论,追究根源。现象的根源是本质,而很多本质往往都有相关的理论作为积淀,因此,教师只有对理论知识不“厌究”,才能看穿现象发现本质。
当然,很多学校的管理层也意识到了一线教师理论不足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各校纷纷花大量财力、精力聘请专家和教授来校“指点迷津”“理论下嫁”,但是,光自上而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自下而上去研究枯燥理论,且不厌其烦,如此,广大普通教师才不会因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高度不够被拒于教育科研的大门之外。
草根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培育中小学科研文化,引导教师注意草根科研的“三要”“三不要”。这样,草根科研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草根科研要做到“课研”
草根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它“发生在学校、研究在学校、为了学校更好发展”,所以要想发挥它最大的功用,首先就应该立足于“课研”。尤其是作为科研的参与者——线教师,他们近2,3的工作时间都在课堂,因此,教师进行科研的最佳阵地在课堂,“课研”是草根科研最重要的对象和方式。
首先,“课研”,即“课堂研究”。它包括教学语言、教学设计、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所有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前准备、课后反馈甚至班级文化等所有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因素),这些与之相关的所有内容都应该成为课堂研究的对象。
其次,“课研”,即“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相对而言,课堂研究是横向的,即研究的是几堂课中的某一类项目,课例研究是横向的,它更注重案例的整体性。
最后。“课研”,即“课题研究”。这里的课题研究,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某一类问题,据此进行的专项研究。也就是问题研究。这样的科研切人口更小,实施好了,所产生的科研效益则更直接。
草根科研要做到“刻研”
科研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它需要研究者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甘于寂寞的决心和善于发现的苦心,尤其是忙碌于一线的教师,需要付出的要远远比单纯的科研工作者多。因此,草根科研需要做到“刻研”,“刻研”是草根研究最需要的态度和做法。
“刻研”,意味着要“刻苦研究”,这是一种态度。就如列宾所说: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因此,只有刻苦的付出,才能有最后的硕果。于是,因为秉持“刻研”的态度,草根科研的追随者放弃更多的节假日,舍弃更多的休闲娱乐;也正因为秉持“刻研”的态度,教师才能摒弃浮躁的心态——沉得下去,才能把闹市化为幽谷——静得下来,才能将宏观与微观融会贯通——提炼得出来。
“刻研”,意味着要“刻意研究”,这是—种做法。既然是“刻意研究”,那么教师就应该时时处处留心,拿着“放大镜”去发现身边可供研究的问题,拿着“显微镜”去放大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细节的现象,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小见大”,体现“草根科研”的“研究点细”的特性。
草根科研要做到“可言”
科研结果的呈现,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便是课题总结、报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可言”是草根研究最主要的依据和表现。
“可言”,需要以实践作为基础。科研最终结论的呈现,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水的源头和这树的本根就是实践。只有经过实践的论证,科研才具有其真实性和可推广性。
“可言”,需要将理论进行提炼。理论对于科研,起着佐证、支撑、丰满的作用,因此。在提炼理论之后,科研成果才能更有说服力,更有广度和深度。
草根科研不要“言旧”
“言旧”即老话重提,它不同于“老树发新芽”,前者只是将原有成果改头换面而已,其成果是落后了的。而后者却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生发,是全新的、有创造性的。因此,草根科研尽管研究的是日常的教学,但也一定要注意规避“吉旧”。
草根科研不要“盲就”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科研存在着“言就”的现象。
表现一:课题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计划,无操作过程,无检查评估,无阶段小结(就为了科研而科研)。
表现二:开题会、结题会虽然搞得声势浩大,而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不全面。
表现三:教师几乎不开展研究活动,不系统思考研究的核心问题,仅仅是在结题前匆匆忙忙赶成果,由一些写手的“妙笔生花”形成所谓“丰富的科研成果”。而撰写研究报告时,什么概念流行就说什么,书上、网上、报上、杂志上。只要能用的,一概“拿来主义”,东拼西凑,不重视特色,有的甚至编造数据和案例,杜撰课题研究成果;还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概念”的诠释上,从头到尾将“概念”分割,完成引入、诠释、复述的“三部曲”。
如上种种科研现象,都是缺乏或是模糊了过程后导致的结果,试问,这样“言就”的结果能有多少价值?
草根科研不要“厌究”
孔子曾对天下学子提出“学而不厌”,而对于科研,教师需要“究而不厌”。“究”什么?追究理论,追究根源。现象的根源是本质,而很多本质往往都有相关的理论作为积淀,因此,教师只有对理论知识不“厌究”,才能看穿现象发现本质。
当然,很多学校的管理层也意识到了一线教师理论不足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各校纷纷花大量财力、精力聘请专家和教授来校“指点迷津”“理论下嫁”,但是,光自上而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自下而上去研究枯燥理论,且不厌其烦,如此,广大普通教师才不会因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高度不够被拒于教育科研的大门之外。
草根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培育中小学科研文化,引导教师注意草根科研的“三要”“三不要”。这样,草根科研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