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猪圆环病毒研究的文献分析

来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oji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了解我国猪圆环病毒的研究现况,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相关统计方法对2009—2019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2 290篇关于我国猪圆环病毒文献的期刊分布、发表时间、不同作者发文量、作者所在机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发表文献达100篇以上的期刊有4本,共发表文献433篇,以《黑龙江畜牧兽医》与《中国兽医学报》等期刊为主;不同年份的发文量整体呈平稳趋势;发文量不少于40篇的作者有3位,共发表文献142篇;有8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文献数不少于50篇,共发表文献481篇,且大部分机构是高校;在研究内容上,分子水平和检测技术方面的文献最多,分别有370篇和393篇;在研究对象上,猪圆环病毒2型方面的文献占94.98%。说明在我国猪圆环病毒研究一直受到很大重视。
其他文献
生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由圆环病毒引起猪感染发病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对生猪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之势。2016年8月—2017年10月对16个规模养猪场和75户农村散养户所饲养的462头能繁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感染情况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结果圆环病毒的感染率高达17.2%,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先天性颤抖、皮炎型与肾病综合征、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该病的发生、临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和临床情况的复杂性导致相同分期分级患者在接受同样的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常出现不同的预后。因此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评估在临床患者的治疗上显得意义非凡。本研究通过两个不同方向入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根治性肝癌手术治疗的预后标记物进行研究。首先本研究从基因水平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进行研究。通过对BCLC分期0期和A期患者中,接受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年出栏生猪7亿头左右,超过世界总出栏量的50%;中国也是世界猪肉消费大国,占世界22%左右的人口消耗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生猪。在这个庞大的产业中,各式各样的猪病一直困扰着中国养猪业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国猪病的临床实际情况,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蓝耳病与中国复杂猪病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等关系,并提出切合实际的防控策略和可操作性方案,以期对中国养猪人有所裨益。若有不妥以及有待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养猪业的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和集约化,养殖密度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动物疫病的肆意传播。根据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几年来针对本省临床猪病的监测结果,发现猪圆环病毒(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这四种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的发病率情况较为普遍,疫病防控重要性比较突出,而且在临床上总是表现出混合感染的特
期刊
目的 比较并定量分析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地图样萎缩不同影像图像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GA患者27例(32只眼)进行多模态影像学检查,不同模态图像校准后由两名眼科医师相互独立,分别应用image J量CFP、FAF、FFA图像GA病灶的面积,比较不同图像GA病灶的大小。结果 两眼科医师定量分析组间结果高度一致,绝大多数图像面积Bland
在养猪生产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所带来的危害极大,不仅会降低种猪的繁殖性能,也会对仔猪的生长产生抑制,此病具有地方性流行特征,属于持续性感染性疾病,并且此病是其他猪病的诱发原因之一。混合感染发病后,妊娠母猪、育肥猪、仔猪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且存在一定的致死率。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测可判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需采取有效的方式预防并科学用药治疗
为了解2019—2020年新疆地区猪圆环病毒病2型(PCV2)抗体水平及其消长规律,本试验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475份血清中PCV2免疫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PCV2抗体平均阳性率为69.68%(331/475),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70%)。S/P的平均值为1.56。不同类别猪群抗体平均阳性率在42.50%86.67%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在调查的5个规模化养殖
湖南某猪场发生了一起以仔猪消瘦并大量死亡为特征的传染病,为查明病因,对4头发病仔猪进行检测。根据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以及细菌分离培养结果,确诊该猪场发病原因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猪圆环病毒Ⅱ型混合感染。
重症急性胰腺炎在重症监护室属常见危重症类型[1],病死率可达36%~50%,及时添加肠内营养具有促肠道功能恢复、控制肠源性感染、改善营养状态、提升免疫力等多种积极效应[2],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则会显著削弱积极效应。反流、堵管、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与护理工作者的营养支持实操技能存在明显内在相关性[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