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庭坚跋其所作《戏咏蜡梅二首》后云:“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木身与叶乃类蒴藋。窦高州家有灌丛,能香一园也。”任渊注此诗,引《王立之诗话》云:“蜡梅,山谷初见之,戏作二绝,缘此盛于京师。”此后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皆从此说。据任渊编年,此诗作于元祐元年(1086)冬,也就是说从此年之后,蜡梅花的声名才得以藉山谷诗之揄扬而广为传播。
一、 腊梅还是蜡梅?
根据黄庭坚的跋语可知,蜡梅花在北宋中期生长于开封、洛阳地区,香气与梅花相似,因其花瓣颜色像女功所捻蜡油之色,因此当地人称之为“蜡梅”。蜡梅的枝叶与蒴藋类似,黄庭坚偶入窦高州家花园,从中发现了蜡梅灌木丛,香气充溢整个花园。由此可知,蜡梅花并非黄庭坚命名,而是当地人的俗称,原因是其花瓣似黄蜡之色。
范成大《梅谱》对蜡梅记载更为详细:
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蜡梅。……蜡梅香极清芳,殆过梅香,初不以形状贵也。故难题咏。山谷、简斋但作五言小诗而已。
范成大除了继续强调蜡梅花颜色深黄、花密香浓之外,还指出由于此花形状不佳,因此在诗词中难以题咏。为了印证这一观点,他把黄庭坚、陈与义只是为此花作“五言小诗”当作证据。不过他的这一论据并不扎实,黄庭坚除了《戏咏蜡梅二首》这样的“五言小诗”外,还有《蜡梅》《从张仲谋乞蜡梅》《短韵奉乞蜡梅》等七言之作。
蜡梅入冬即放,冬尽而结实,因此又被称为“腊梅”。清《花镜》载:“蜡梅,俗作腊,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故有是名。”那么这种开于初冬之时,色黄而香气似梅的花究竟应该叫“蜡梅”还是“腊梅”呢?黄庭坚是不是最早歌咏此花并由此使其名气大噪的文人呢?
唐诗中已有“腊梅”之说,如杜牧《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诗“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似乎“腊梅”之名早出。不过杜牧所和邢群原诗“经冬野菜青青色,未腊山梅树树花”,明显“腊梅”是“未腊山梅”的简称,也就是说这是腊日之前开放的梅花,并非“蜡梅”。
类似的证据在宋人高似孙所编《(嘉定)剡录》卷九中也能找到,“蜡梅声名自苏黄始,徐师川诗所谓‘江南旧时无蜡梅,只是梅花腊月开’也。王梅溪《剡馆蜡梅诗》‘非蜡复非梅,谁将蜡染腮。游蜂见还讶,疑自蜜中来’”。似乎可以确定,在南宋之前,“腊梅”二字一般是“腊月梅花”的缩略,并非“蜡梅”之别称。但是到了后世,由于“蜡梅”花期与“腊月”关系密切,因此也就有了将二者混淆,将“腊梅”当作“蜡梅”别称的说法。
从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不同版本间“蜡”“腊”二字的不同,大概可以推测“蜡梅”混为“腊梅”的时间。《丛书集成初编》所收《竹坡诗话》以《百川学海》本为底本,《百川学海》本《竹坡诗话》所本乃宋本,因此更接近原貌。其书卷二有云:“东南之有蜡梅,盖自近时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然而明朝毛晋刻《津逮秘书》,所收《竹坡诗话》已作“腊梅”。因此可以推测,至迟到明末,“蜡梅”与“腊梅”已无区别。另外,《竹坡诗话》还记载,政和年间李端叔曾作诗咏蜡梅花“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寻常两等看”,可见南宋时蜡梅花在江南地区已广泛在家中种植。对于这种流俗之误传,明万历间人王世懋在《学圃杂书》中已有辨正,“蜡梅是寒花绝品,人言腊时开,故以蜡名,非也,为花色正似黄蜡耳”,这也可以反证明朝万历时这种混淆已经很常见了。
二、 黄庭坚与蜡梅花
前文已述,杜牧诗中之“腊梅”指的是“未腊而开之山梅”,与本文所论“蜡梅”无关。其实,周紫芝所谓苏黄之前无人吟咏蜡梅之说并不准确,至少目前有一位可以肯定作诗咏蜡梅是在苏黄之前,那就是王安国。王世懋《学圃余疏》云:“考蜡梅原名黄梅,故王安国熙宁间尚咏黄梅,至元祐间,苏黄命为蜡梅。”王安国《黄梅花》诗云:“庾岭开时媚雪霜,梁园春色占中央。未容莺过毛先类,已觉蜂归蜡有香。弄月似浮金屑水,飘风如舞曲尘场。何人剩著栽培力,太液池边想菊裳。”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曰:“熙宁五年壬子馆中作,是时但题曰黄梅花,未有蜡梅之号。至元祐苏、黄在朝,始定名曰蜡梅,盖王才元园中花也。直方之父作顿有亭时,则蜡梅诗开山祖,似当以平甫诗为首也。”其由此可知,早在黄庭坚作《戏咏蜡梅二首》之前十四年,王安国已有咏蜡梅诗,但尚未称“蜡梅”之名,而是以“黄梅花”呼之。方回认为应将“蜡梅诗开山祖”的名头还给王安国,至为允当。不过他言下之意,黄庭坚初见并赋诗定名之蜡梅来自王才元园中,则稍有不确。另外,方回将苏黄并列与蜡梅定名相关联也不够审慎,东坡诗《蜡梅一首赠赵景贶》据《苏轼年谱》作于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因此,以诗为蜡梅定名之功应由山谷独膺。方回的考证可以说是先解一疑,又生二误。
黄庭坚初识蜡梅花的时间是元祐元年,地点是京师开封的驸马都尉王诜家中。此前一年的四月十四日,在德平任上的黃庭坚接到转任校书郎的诏令,九月到京,与苏轼初见。从此以苏轼为中心,京师文人圈时为诗酒之会,这也是山谷得见蜡梅的机缘。
王诜,字晋卿,熙宁二年(1069)尚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元丰二年(1079),因受苏轼牵连贬官,元祐元年复官,次年冬天,黄庭坚在其花园中见到蜡梅花,并作《戏咏蜡梅二首》。其后王诜又赋蜡梅诗七绝一首索和,于是黄庭坚又作《蜡梅》一首,诗中有“埋玉地中成故物”句,盖因蜀国公主此时已下世之故。此诗蜀中旧本题下注云“和王都尉”,可见是王诜之作在前,但王作已佚。同样是在这一年冬天,当黄庭坚听说另一位名叫张询的朋友所居住之官寺后有野生蜡梅花开放时,又作诗《从张仲谋乞蜡梅》求取。可以想见,此时家养蜡梅花或许比较少见,更多的还是在野外生长。
如果说黄庭坚和以苏门文人对蜡梅花的诗意化起到关键作用的话,那么王才元、王直方父子则提供了物质基础。元祐初年,以苏轼为核心的苏门文人圈都居住在开封北门东观,王棫城南建有别墅,苏门文士常集其家,诗酒相会。元祐三年正月十七日至三月一日,苏轼、孙觉、孔文仲知贡举,山谷为参详,锁居礼部试院。试毕开院,王棫遣人送来梅花三种,黄庭坚作诗《出礼部试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种皆妙绝戏答三首》答之,诗后跋云:“州南王才元舍人家,有百叶黄梅妙绝。礼部锁院,不复得见。开院之明日,才元遣送数枝。盖是岁大雨雪,寒甚,故梅亦晚开耳。”又跋云:“元祐初,锁试礼部,阻春雪,还家已三月。王才元舍人送红黄多叶梅数种,为作三诗,付王家素素歌之。”由此可知,王棫家中植有多种梅花,此时给黄庭坚送来的三种梅花,其中既有红梅、黄梅,还有多叶梅。其中黄梅就是蜡梅。正常气候下蜡梅三月早已凋零,但本年因为倒春寒,雨雪寒冻,因此梅花晚开,蜡梅也得以未凋。未几,王直方作诗告知黄庭坚其园中梅花已落尽,山谷又次韵和答。此外,王直方还曾寄《蜡梅》诗与山谷索和,其诗云“纷纷红紫虽无韵,映带园林却要渠。谁遗一枝香最胜,故应有客问何如”,但黄庭坚并未和作,见黄庭坚《与王立之帖》“辱教,并惠示《蜡梅》诗,感叹,恨多病不能继声耳”。又《与王立之承奉帖》云:“惠蜡梅,并得佳句,甚慰怀仰。”“昨日市中已见蜡梅开者数枝矣。”“蜡梅风味想已能动人耳。”“蜡梅佳句,并荷勤意。”可见黄庭坚对王直方家中之蜡梅念念不忘,而王直方常常寄蜡梅与蜡梅诗与山谷。不过虽然黄庭坚对蜡梅一见倾心,当时却还有人不喜此花。 虽然苏轼集中没有与王直方父子交往的直接证据,但据《王直方诗话》及黄庭坚与王直方书信可知,苏轼亦曾饮于其家,且王直方还曾欲往杭州探望苏轼。苏门学士集中都有与王氏父子交游唱和之作,主题也多是花果草木,如晁补之有《谢王立之送蜡梅》诗,黄庭坚有《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陈师道有《谢王立之送花》,张耒有《和立之消梅》(此梅非梅花,乃是梅子)等等。在江西诗派中王直方是一个“联络型人物”(伍晓蔓语),诸如饶节、谢薖、谢逸、洪朋等都有与王直方的诗文交往。晁补之为王直方撰墓志,载王氏死于大观三年,时年四十一。晁冲之在王直方去世后过其旧宅,作诗云:“酴醿架倒花仍发,薜荔墙摧石亦移。此地与君凡几醉,年年同赋蜡梅诗。”此时人去园空,酴醿花架已倒塌,但花却依然开放。于是晁冲之回想起当年众人同醉园中之景,每年蜡梅开花时间都赋诗唱和。
三、 山谷诗中的蜡梅
北宋时期主要有四种梅花流行,即单白(江梅)、红梅、多叶(缃梅)、蜡梅,其中缃梅花心微黄色,因此需要与蜡梅区分,缃梅最显著的特点为多叶,且花主色为白色,故陈师道《黄梅五首》所咏为缃梅,自其句“旧鬓千丝白,新梅百叶黄”“花里重重叶,钗头点点黄”可知。黄庭坚《出礼部试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种皆妙绝戏答三首》其三“病夫中岁屏杯杓,百叶缃梅触拨人。拂杀官黄春有思,满城桃李不能春”,前两句写缃梅,后两句所写即是蜡梅,因“官黄”乃正黄之色,缃梅花心乃是微黄,蜡梅为正黄之色。
今日可见苏门文人咏蜡梅者,有苏轼、黄庭坚、晁补之、陈师道四人,其诗作共15首,其中专咏蜡梅之作13首,黃庭坚《出礼部试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种皆妙绝戏答三首》与晁补之《闻文潜舍人出试院约毅父考功寻春》二诗虽提及蜡梅,但并非以蜡梅为主题。13首中,苏轼1首,黄庭坚5首,晁补之5首,陈师道2首,不过从篇目来说,黄庭坚四篇,其余三人皆为一篇,可以说明黄庭坚蜡梅诗的主题延伸更为广泛,这也可以理解为后世提及蜡梅诗必言山谷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陈师道的两首蜡梅诗就是和黄庭坚而作,可以看作山谷蜡梅诗最初之影响。从诗体而言,13首咏梅诗可以归纳为古诗、五绝、七绝三类,除苏轼一首为古诗外,其余均为绝句,可见在咏蜡梅诗,短小精炼的绝句更为诗人所青睐。
从咏物诗的切入角度来说,作为一种从未在诗歌中出现的事物,第一批的蜡梅歌咏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蜡梅花“色黄”这一最显著的特点,苏诗云“黄蜡”,黄诗云“宫样黄”“官黄”,晁诗云“轻黄”“黄梅花”,陈诗云“千点黄”,苏诗用联想的手法交代了这种“黄”的来历,即蜜蜂采花所酿蜜之黄色,不过这与黄庭坚所认为的“女功捻蜡”之成因不同。其次,蜡梅的特点“香”也在诗中被时时点出,如苏诗“梅香”,黄诗“暗香”等,对于蜡梅香气的特点,黄庭坚认为类似于早开的梅花,晁补之则将其香气来历归结为“月中清露”之滴浸花瓣。再次,蜡梅的形态,黄诗“金蓓锁春寒”描写蜡梅含苞待放之貌,其色金黄,一个“锁”字生动写出蓓蕾紧抱之形态,而蓓蕾锁住的不只是蜡梅的花心,更像是把严冬的寒意深深锁住,可谓句中之眼。蜡梅花小而体轻,故晁诗云“且看轻黄缀雪枝”,陈诗“体弱”一词亦写出其形态小巧之特点。
综合来看,黄庭坚的蜡梅诗对蜡梅花的描写最为全面准确,既刻画出蜡梅的形态、颜色、香味,又突出了蜡梅与其他梅花的不同。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看,黄庭坚的蜡梅诗同样具有鲜明特点。如其“体薰山麝脐,色染蔷薇露”两句,上句写花香,下句写色黄,不用“香”“黄”字眼,而以他物之特点类比。山麝之脐乃麝香腺所在,奇香无比,蔷薇花有白、黄、粉红等色,但北宋杨亿《谈苑》记载“金陵宫中人,挼蔷薇水染生帛,一夕忘收,为浓露所渍,色倍鲜翠”,黄庭坚用山麝脐来比蜡梅之香,蔷薇露来喻蜡梅之黄,虽生涩却新奇,正是山谷诗风的体现。再如“埋玉地中成故物,折枝镜里忆新妆”两句,分别用《世说新语》何充叹庾亮之亡如埋玉树和《宋书》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又与所和答对象王诜之妻蜀国公主下世之今典相照应,体现了黄庭坚用典的精妙。尤其是在其余三人蜡梅诗皆用平铺之赋法的情况下,更体现出黄庭坚追求诗风特出的用心。
四、 小结
蜡梅花因其花色如黄蜡而得名,北宋时期开封、洛阳已有“蜡梅”之称,黄庭坚元祐元年冬天在京师驸马都尉王诜家初见此花,并作诗《戏咏蜡梅二首》咏歌之,这在诗歌史上最早明确提出“蜡梅”之名,“蜡梅”之名遂得以广为传布。后世之人因蜡梅开于腊前,故误称“腊梅”,南宋之前尚无舛误,至明代将“蜡梅”混为“腊梅”已成常态。但是在黄庭坚之前已有人歌咏蜡梅,王安国《黄梅花》所咏即是蜡梅。王棫和王直方父子家中广植花卉,其中即有腊梅,深得黄庭坚喜爱。苏门文士常至其园赏花饮酒,并赋诗唱和,晁补之、陈师道、张耒等均曾参与其中。苏轼、黄庭坚、晁补之、陈师道等均有咏蜡梅之作,但无论从诗作数量还是延伸范围,山谷蜡梅诗均占鳌头。诸家诗作多从蜡梅色黄、味香、花小等角度咏唱,苏、晁、陈诗皆用白描手法,而山谷蜡梅诗多用典故,且古典与今典相结合,使其风格独立。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一、 腊梅还是蜡梅?
根据黄庭坚的跋语可知,蜡梅花在北宋中期生长于开封、洛阳地区,香气与梅花相似,因其花瓣颜色像女功所捻蜡油之色,因此当地人称之为“蜡梅”。蜡梅的枝叶与蒴藋类似,黄庭坚偶入窦高州家花园,从中发现了蜡梅灌木丛,香气充溢整个花园。由此可知,蜡梅花并非黄庭坚命名,而是当地人的俗称,原因是其花瓣似黄蜡之色。
范成大《梅谱》对蜡梅记载更为详细:
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蜡梅。……蜡梅香极清芳,殆过梅香,初不以形状贵也。故难题咏。山谷、简斋但作五言小诗而已。
范成大除了继续强调蜡梅花颜色深黄、花密香浓之外,还指出由于此花形状不佳,因此在诗词中难以题咏。为了印证这一观点,他把黄庭坚、陈与义只是为此花作“五言小诗”当作证据。不过他的这一论据并不扎实,黄庭坚除了《戏咏蜡梅二首》这样的“五言小诗”外,还有《蜡梅》《从张仲谋乞蜡梅》《短韵奉乞蜡梅》等七言之作。
蜡梅入冬即放,冬尽而结实,因此又被称为“腊梅”。清《花镜》载:“蜡梅,俗作腊,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故有是名。”那么这种开于初冬之时,色黄而香气似梅的花究竟应该叫“蜡梅”还是“腊梅”呢?黄庭坚是不是最早歌咏此花并由此使其名气大噪的文人呢?
唐诗中已有“腊梅”之说,如杜牧《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诗“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似乎“腊梅”之名早出。不过杜牧所和邢群原诗“经冬野菜青青色,未腊山梅树树花”,明显“腊梅”是“未腊山梅”的简称,也就是说这是腊日之前开放的梅花,并非“蜡梅”。
类似的证据在宋人高似孙所编《(嘉定)剡录》卷九中也能找到,“蜡梅声名自苏黄始,徐师川诗所谓‘江南旧时无蜡梅,只是梅花腊月开’也。王梅溪《剡馆蜡梅诗》‘非蜡复非梅,谁将蜡染腮。游蜂见还讶,疑自蜜中来’”。似乎可以确定,在南宋之前,“腊梅”二字一般是“腊月梅花”的缩略,并非“蜡梅”之别称。但是到了后世,由于“蜡梅”花期与“腊月”关系密切,因此也就有了将二者混淆,将“腊梅”当作“蜡梅”别称的说法。
从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不同版本间“蜡”“腊”二字的不同,大概可以推测“蜡梅”混为“腊梅”的时间。《丛书集成初编》所收《竹坡诗话》以《百川学海》本为底本,《百川学海》本《竹坡诗话》所本乃宋本,因此更接近原貌。其书卷二有云:“东南之有蜡梅,盖自近时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然而明朝毛晋刻《津逮秘书》,所收《竹坡诗话》已作“腊梅”。因此可以推测,至迟到明末,“蜡梅”与“腊梅”已无区别。另外,《竹坡诗话》还记载,政和年间李端叔曾作诗咏蜡梅花“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寻常两等看”,可见南宋时蜡梅花在江南地区已广泛在家中种植。对于这种流俗之误传,明万历间人王世懋在《学圃杂书》中已有辨正,“蜡梅是寒花绝品,人言腊时开,故以蜡名,非也,为花色正似黄蜡耳”,这也可以反证明朝万历时这种混淆已经很常见了。
二、 黄庭坚与蜡梅花
前文已述,杜牧诗中之“腊梅”指的是“未腊而开之山梅”,与本文所论“蜡梅”无关。其实,周紫芝所谓苏黄之前无人吟咏蜡梅之说并不准确,至少目前有一位可以肯定作诗咏蜡梅是在苏黄之前,那就是王安国。王世懋《学圃余疏》云:“考蜡梅原名黄梅,故王安国熙宁间尚咏黄梅,至元祐间,苏黄命为蜡梅。”王安国《黄梅花》诗云:“庾岭开时媚雪霜,梁园春色占中央。未容莺过毛先类,已觉蜂归蜡有香。弄月似浮金屑水,飘风如舞曲尘场。何人剩著栽培力,太液池边想菊裳。”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曰:“熙宁五年壬子馆中作,是时但题曰黄梅花,未有蜡梅之号。至元祐苏、黄在朝,始定名曰蜡梅,盖王才元园中花也。直方之父作顿有亭时,则蜡梅诗开山祖,似当以平甫诗为首也。”其由此可知,早在黄庭坚作《戏咏蜡梅二首》之前十四年,王安国已有咏蜡梅诗,但尚未称“蜡梅”之名,而是以“黄梅花”呼之。方回认为应将“蜡梅诗开山祖”的名头还给王安国,至为允当。不过他言下之意,黄庭坚初见并赋诗定名之蜡梅来自王才元园中,则稍有不确。另外,方回将苏黄并列与蜡梅定名相关联也不够审慎,东坡诗《蜡梅一首赠赵景贶》据《苏轼年谱》作于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因此,以诗为蜡梅定名之功应由山谷独膺。方回的考证可以说是先解一疑,又生二误。
黄庭坚初识蜡梅花的时间是元祐元年,地点是京师开封的驸马都尉王诜家中。此前一年的四月十四日,在德平任上的黃庭坚接到转任校书郎的诏令,九月到京,与苏轼初见。从此以苏轼为中心,京师文人圈时为诗酒之会,这也是山谷得见蜡梅的机缘。
王诜,字晋卿,熙宁二年(1069)尚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元丰二年(1079),因受苏轼牵连贬官,元祐元年复官,次年冬天,黄庭坚在其花园中见到蜡梅花,并作《戏咏蜡梅二首》。其后王诜又赋蜡梅诗七绝一首索和,于是黄庭坚又作《蜡梅》一首,诗中有“埋玉地中成故物”句,盖因蜀国公主此时已下世之故。此诗蜀中旧本题下注云“和王都尉”,可见是王诜之作在前,但王作已佚。同样是在这一年冬天,当黄庭坚听说另一位名叫张询的朋友所居住之官寺后有野生蜡梅花开放时,又作诗《从张仲谋乞蜡梅》求取。可以想见,此时家养蜡梅花或许比较少见,更多的还是在野外生长。
如果说黄庭坚和以苏门文人对蜡梅花的诗意化起到关键作用的话,那么王才元、王直方父子则提供了物质基础。元祐初年,以苏轼为核心的苏门文人圈都居住在开封北门东观,王棫城南建有别墅,苏门文士常集其家,诗酒相会。元祐三年正月十七日至三月一日,苏轼、孙觉、孔文仲知贡举,山谷为参详,锁居礼部试院。试毕开院,王棫遣人送来梅花三种,黄庭坚作诗《出礼部试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种皆妙绝戏答三首》答之,诗后跋云:“州南王才元舍人家,有百叶黄梅妙绝。礼部锁院,不复得见。开院之明日,才元遣送数枝。盖是岁大雨雪,寒甚,故梅亦晚开耳。”又跋云:“元祐初,锁试礼部,阻春雪,还家已三月。王才元舍人送红黄多叶梅数种,为作三诗,付王家素素歌之。”由此可知,王棫家中植有多种梅花,此时给黄庭坚送来的三种梅花,其中既有红梅、黄梅,还有多叶梅。其中黄梅就是蜡梅。正常气候下蜡梅三月早已凋零,但本年因为倒春寒,雨雪寒冻,因此梅花晚开,蜡梅也得以未凋。未几,王直方作诗告知黄庭坚其园中梅花已落尽,山谷又次韵和答。此外,王直方还曾寄《蜡梅》诗与山谷索和,其诗云“纷纷红紫虽无韵,映带园林却要渠。谁遗一枝香最胜,故应有客问何如”,但黄庭坚并未和作,见黄庭坚《与王立之帖》“辱教,并惠示《蜡梅》诗,感叹,恨多病不能继声耳”。又《与王立之承奉帖》云:“惠蜡梅,并得佳句,甚慰怀仰。”“昨日市中已见蜡梅开者数枝矣。”“蜡梅风味想已能动人耳。”“蜡梅佳句,并荷勤意。”可见黄庭坚对王直方家中之蜡梅念念不忘,而王直方常常寄蜡梅与蜡梅诗与山谷。不过虽然黄庭坚对蜡梅一见倾心,当时却还有人不喜此花。 虽然苏轼集中没有与王直方父子交往的直接证据,但据《王直方诗话》及黄庭坚与王直方书信可知,苏轼亦曾饮于其家,且王直方还曾欲往杭州探望苏轼。苏门学士集中都有与王氏父子交游唱和之作,主题也多是花果草木,如晁补之有《谢王立之送蜡梅》诗,黄庭坚有《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陈师道有《谢王立之送花》,张耒有《和立之消梅》(此梅非梅花,乃是梅子)等等。在江西诗派中王直方是一个“联络型人物”(伍晓蔓语),诸如饶节、谢薖、谢逸、洪朋等都有与王直方的诗文交往。晁补之为王直方撰墓志,载王氏死于大观三年,时年四十一。晁冲之在王直方去世后过其旧宅,作诗云:“酴醿架倒花仍发,薜荔墙摧石亦移。此地与君凡几醉,年年同赋蜡梅诗。”此时人去园空,酴醿花架已倒塌,但花却依然开放。于是晁冲之回想起当年众人同醉园中之景,每年蜡梅开花时间都赋诗唱和。
三、 山谷诗中的蜡梅
北宋时期主要有四种梅花流行,即单白(江梅)、红梅、多叶(缃梅)、蜡梅,其中缃梅花心微黄色,因此需要与蜡梅区分,缃梅最显著的特点为多叶,且花主色为白色,故陈师道《黄梅五首》所咏为缃梅,自其句“旧鬓千丝白,新梅百叶黄”“花里重重叶,钗头点点黄”可知。黄庭坚《出礼部试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种皆妙绝戏答三首》其三“病夫中岁屏杯杓,百叶缃梅触拨人。拂杀官黄春有思,满城桃李不能春”,前两句写缃梅,后两句所写即是蜡梅,因“官黄”乃正黄之色,缃梅花心乃是微黄,蜡梅为正黄之色。
今日可见苏门文人咏蜡梅者,有苏轼、黄庭坚、晁补之、陈师道四人,其诗作共15首,其中专咏蜡梅之作13首,黃庭坚《出礼部试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种皆妙绝戏答三首》与晁补之《闻文潜舍人出试院约毅父考功寻春》二诗虽提及蜡梅,但并非以蜡梅为主题。13首中,苏轼1首,黄庭坚5首,晁补之5首,陈师道2首,不过从篇目来说,黄庭坚四篇,其余三人皆为一篇,可以说明黄庭坚蜡梅诗的主题延伸更为广泛,这也可以理解为后世提及蜡梅诗必言山谷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陈师道的两首蜡梅诗就是和黄庭坚而作,可以看作山谷蜡梅诗最初之影响。从诗体而言,13首咏梅诗可以归纳为古诗、五绝、七绝三类,除苏轼一首为古诗外,其余均为绝句,可见在咏蜡梅诗,短小精炼的绝句更为诗人所青睐。
从咏物诗的切入角度来说,作为一种从未在诗歌中出现的事物,第一批的蜡梅歌咏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蜡梅花“色黄”这一最显著的特点,苏诗云“黄蜡”,黄诗云“宫样黄”“官黄”,晁诗云“轻黄”“黄梅花”,陈诗云“千点黄”,苏诗用联想的手法交代了这种“黄”的来历,即蜜蜂采花所酿蜜之黄色,不过这与黄庭坚所认为的“女功捻蜡”之成因不同。其次,蜡梅的特点“香”也在诗中被时时点出,如苏诗“梅香”,黄诗“暗香”等,对于蜡梅香气的特点,黄庭坚认为类似于早开的梅花,晁补之则将其香气来历归结为“月中清露”之滴浸花瓣。再次,蜡梅的形态,黄诗“金蓓锁春寒”描写蜡梅含苞待放之貌,其色金黄,一个“锁”字生动写出蓓蕾紧抱之形态,而蓓蕾锁住的不只是蜡梅的花心,更像是把严冬的寒意深深锁住,可谓句中之眼。蜡梅花小而体轻,故晁诗云“且看轻黄缀雪枝”,陈诗“体弱”一词亦写出其形态小巧之特点。
综合来看,黄庭坚的蜡梅诗对蜡梅花的描写最为全面准确,既刻画出蜡梅的形态、颜色、香味,又突出了蜡梅与其他梅花的不同。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看,黄庭坚的蜡梅诗同样具有鲜明特点。如其“体薰山麝脐,色染蔷薇露”两句,上句写花香,下句写色黄,不用“香”“黄”字眼,而以他物之特点类比。山麝之脐乃麝香腺所在,奇香无比,蔷薇花有白、黄、粉红等色,但北宋杨亿《谈苑》记载“金陵宫中人,挼蔷薇水染生帛,一夕忘收,为浓露所渍,色倍鲜翠”,黄庭坚用山麝脐来比蜡梅之香,蔷薇露来喻蜡梅之黄,虽生涩却新奇,正是山谷诗风的体现。再如“埋玉地中成故物,折枝镜里忆新妆”两句,分别用《世说新语》何充叹庾亮之亡如埋玉树和《宋书》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又与所和答对象王诜之妻蜀国公主下世之今典相照应,体现了黄庭坚用典的精妙。尤其是在其余三人蜡梅诗皆用平铺之赋法的情况下,更体现出黄庭坚追求诗风特出的用心。
四、 小结
蜡梅花因其花色如黄蜡而得名,北宋时期开封、洛阳已有“蜡梅”之称,黄庭坚元祐元年冬天在京师驸马都尉王诜家初见此花,并作诗《戏咏蜡梅二首》咏歌之,这在诗歌史上最早明确提出“蜡梅”之名,“蜡梅”之名遂得以广为传布。后世之人因蜡梅开于腊前,故误称“腊梅”,南宋之前尚无舛误,至明代将“蜡梅”混为“腊梅”已成常态。但是在黄庭坚之前已有人歌咏蜡梅,王安国《黄梅花》所咏即是蜡梅。王棫和王直方父子家中广植花卉,其中即有腊梅,深得黄庭坚喜爱。苏门文士常至其园赏花饮酒,并赋诗唱和,晁补之、陈师道、张耒等均曾参与其中。苏轼、黄庭坚、晁补之、陈师道等均有咏蜡梅之作,但无论从诗作数量还是延伸范围,山谷蜡梅诗均占鳌头。诸家诗作多从蜡梅色黄、味香、花小等角度咏唱,苏、晁、陈诗皆用白描手法,而山谷蜡梅诗多用典故,且古典与今典相结合,使其风格独立。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