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嘉诚这代人,穿越日军侵略的火线,跨越香港回归前后,带着明显改革开放经济奇迹的印记,拥有朴素爱国主义,饱经世故,眷恋传统文化,他们有他们心中的城,李嘉诚也有他的故事。
在某一年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毕业演讲中,他这样自白,“在过去数十年,别人给我的昵称是‘华人首富’,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滋味。我的一生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历程是好不容易的。常常要有智慧、要有远见、要有创新,怎不令人身心劳累。四方风风雨雨中,我还是不断在学习笑对人生。作为一个人、一个爱自己民族的中国人、一个企业家,我不断在各种责任矛盾中,尽了一切所能服务社会。”
如今已经85岁的李嘉诚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近期与南方周末记者访谈的言词中仍能感受到这位历史上最成功的华商的自信和骄傲。
一夕成长
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则把他的平和冷静归结到他少年的成长经历上。
李嘉诚出身于书香门第,爷爷是清朝最后一科秀才,李的父亲是小学校长。但因为二战爆发,故乡潮州被日本侵袭,李和家人逃难到香港。
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老家。没想到贫困抑郁的父亲染上肺结核,半年之后就去世了。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与埋葬,“一夕长大”。
更祸不单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诚也染上了肺结核。“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李嘉诚回忆说,“我告诉自己不能死,身为大儿子,为了母亲和弟妹,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没有钱去看病,李嘉诚只能用自己发明的方法对付肺病,清晨到山顶呼吸新鲜空气,李替厨师写家信,以交换鱼汁与鱼杂汤,强迫自己喝下这平日最讨厌的食物,只因知道这些汤有营养价值。
丧父、养家、肺病、贫穷……当一个人在15岁左右经历这一切挑战而没有被打垮,他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了。
可能他的早期经历让作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仍坚持勤俭之风,甚至可以说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李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打从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记者会开始,就再也没有变过。手上的手表,也总是同一块。
镜头前,李总是蓝黑色西装套装搭配白衬衫,而领带永远是蓝白色系,李乐于向别人展示他穿了数十年的西装皮鞋胜于向别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每日听新闻 睡前必看书
李的办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样简单,除了一望无际的维多利亚港海景。
偌大的办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
办公桌的对面,是黑色的沙发和茶几。没有靠垫,没有烟灰缸,也没有潮州人最喜欢的功夫茶具。
李办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24个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诚则将其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不論几点睡觉,他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每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李嘉诚虽已85岁高龄,但他对新技术的了解,并不逊于年轻人。在李的办公室,左手边摆着两台电脑,实时显示旗下公司的股价变动。而在侧面办公桌上,则摆着他的苹果笔记本,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对潮流的把握远超很多年轻人。”一位下属透露。李嘉诚旗下公司无数,连很多下属都数不清,直接向他汇报的,就有200人左右。每个月,李都会跟海外管理层举行会议,每年会“出外巡检”三四次。(本刊综合南方周末等相关报道)
在某一年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毕业演讲中,他这样自白,“在过去数十年,别人给我的昵称是‘华人首富’,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滋味。我的一生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历程是好不容易的。常常要有智慧、要有远见、要有创新,怎不令人身心劳累。四方风风雨雨中,我还是不断在学习笑对人生。作为一个人、一个爱自己民族的中国人、一个企业家,我不断在各种责任矛盾中,尽了一切所能服务社会。”
如今已经85岁的李嘉诚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近期与南方周末记者访谈的言词中仍能感受到这位历史上最成功的华商的自信和骄傲。
一夕成长
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则把他的平和冷静归结到他少年的成长经历上。
李嘉诚出身于书香门第,爷爷是清朝最后一科秀才,李的父亲是小学校长。但因为二战爆发,故乡潮州被日本侵袭,李和家人逃难到香港。
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老家。没想到贫困抑郁的父亲染上肺结核,半年之后就去世了。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与埋葬,“一夕长大”。
更祸不单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诚也染上了肺结核。“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李嘉诚回忆说,“我告诉自己不能死,身为大儿子,为了母亲和弟妹,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没有钱去看病,李嘉诚只能用自己发明的方法对付肺病,清晨到山顶呼吸新鲜空气,李替厨师写家信,以交换鱼汁与鱼杂汤,强迫自己喝下这平日最讨厌的食物,只因知道这些汤有营养价值。
丧父、养家、肺病、贫穷……当一个人在15岁左右经历这一切挑战而没有被打垮,他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了。
可能他的早期经历让作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仍坚持勤俭之风,甚至可以说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李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打从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记者会开始,就再也没有变过。手上的手表,也总是同一块。
镜头前,李总是蓝黑色西装套装搭配白衬衫,而领带永远是蓝白色系,李乐于向别人展示他穿了数十年的西装皮鞋胜于向别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每日听新闻 睡前必看书
李的办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样简单,除了一望无际的维多利亚港海景。
偌大的办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
办公桌的对面,是黑色的沙发和茶几。没有靠垫,没有烟灰缸,也没有潮州人最喜欢的功夫茶具。
李办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24个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诚则将其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不論几点睡觉,他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每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李嘉诚虽已85岁高龄,但他对新技术的了解,并不逊于年轻人。在李的办公室,左手边摆着两台电脑,实时显示旗下公司的股价变动。而在侧面办公桌上,则摆着他的苹果笔记本,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对潮流的把握远超很多年轻人。”一位下属透露。李嘉诚旗下公司无数,连很多下属都数不清,直接向他汇报的,就有200人左右。每个月,李都会跟海外管理层举行会议,每年会“出外巡检”三四次。(本刊综合南方周末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