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樟树市地处江西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这座小小的城市曾经走出一个著名的商帮——樟树药帮,与京帮、川帮并称全国“三大药帮”。
樟树药业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至清代始有“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称,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之说。至清乾隆年间,樟树镇内有80%的人“吃药饭”,药材行、号、庄、店近 200 家,炮制作坊百余处。樟树药人的足迹更是遍布全国,成为著名的“樟树药帮”。
实际上,“樟树药帮”并不限于“樟树人”,而是包括江西临江府5个县的药商。到解放战争前,樟树药帮的总人数已有七八万之众,遍布大江南北主要产药地区的交通要埠。湖南、湖北、江西的药材市场,几乎全部被樟树药帮控制。
遍及全国
樟树背野面河,濒临赣江,扼袁赣二水四通之地,得地势之便。袁河赣水交江口沿江两岸生产的枳壳、陈皮等药品,早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已作为“贡品”进入皇宫。樟树药业的声誉因而远扬。
除樟树药商外,其他地方的药商,特别是“两广”、“三巴”的药商,也都顺江而来,云集樟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樟树药业日趋发达。尤其到了明代樟树镇商贩大兴,贾人云集,各地药商“百里环至,肩摩于途”。樟树遂有“药码头”之称。
由于樟树药材品种齐全,加之炮制精良,明万历二十七年前后,皇宫特派“中使”来樟树选购药材。樟树药材贸易范围,已从袁河赣水流域扩大到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名声大振,招来了更多的南北川广药商而成为南方药材集散中心。形成“药不到樟树不齐”的景象。
随着长期的经营,使樟树药帮逐渐形成了以樟树镇为中心,以湖南湘潭、湖北汉口、四川重庆为据点,遍布江南、联系全国的樟树药帮经营网络。
在江西省内,樟树药帮以吉安、赣州、南昌为中心,几乎占领了全省的药材市场。南昌是樟树药帮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至清末民初,南昌有近40家药店,樟树药帮开设的店号约占四分之三,其中著名的有黄庆栈、樟树国药局、卢仁堂、元生药店等。吉安是樟树帮早期打入的商埠。至民国期间,吉安市面内药材行、号、店有40余家,其中樟树帮就有31家。
除了江西省内,樟树药帮的足迹遍及全国。湖南是樟树药帮涉足较早的地区之一。樟树药帮在湖南分布最广、店号最多,几乎深入到湖南省的所有县城和墟镇。湖南有影响的老药店,如长沙的陈源裕、鄢福兴,常德的聂振茂、吉春堂等,都是樟树帮在清初创办的。
此外,清道光年间樟树药帮就在广州、香港设庄。至光绪年间,樟树药帮药店在广州、香港设置的专庄已达20 余家。
敢闯求变
樟树药帮在成就樟树药业辉煌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敢闯求变的创业文化。樟树药人大都白手起家,靠着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精神,开创出一条成功的从商之路。
据樟树县志记载:“(清江)俗多商贾(或曰民勉贸迁,竟相沿成俗),或弃妻子徒步数千里,甚有家于外者,粤、滇、黔无不至焉。其客楚尤多,穷家子自十岁以上,即驱之出,虽老不休”。“赤膊草鞋去,长袍马褂归”,樟树药帮人“挟技艺走四方”,不闯出一番天地,誓不还乡。
樟树药帮人的坚韧,还体现在其对业务的精益求精上。樟树药帮行规对学徒管理极严,每天从五更起,徒弟除做日常家务外,还要刻苦研习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师傅常告诫徒弟,手艺要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不应该心境浮躁,急于求成,只有踏踏实实、刻苦钻研才能积累享用一生的资本。
樟树药帮对中药炮制的选、润、洗、燥、炒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理论和方法,技艺精湛,炮制精良,治疗灵验。再加上樟树药帮药材货真价实,因此享有“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广集天下之药,广罗天下之材”,要成就事业,团结是基础。樟树药帮的发展过程中,“亲谊”、“乡情”成为维系其发展的感情纽带,团结协作成就了樟树药帮的强盛。
樟树药帮的团结协作体现在其独特的经营方式上,为适应清代药业竞争的需要,樟树药帮人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法,采取“滚动式”向外扩散、辐射,创造了行、号、店、庄的经营方式,使樟树药帮内部药材经营分工更为明细。
“行”的特点是“一把算盘一把秤”,资金不需太多,为四方药商代购代销、代运代存;“号”的特点是深购远销,零批趸发,以便垄断货源、控制行情、加速资金周转;“店”的特点是“前堂卖药,后堂加工”,行话叫“兼刀带柜”、“前店后场”,集炮制、卖药、行医为一体;“庄”相当于店号的派出机构,任务是掌握和通报行情,采购药材或转手销售,并与当地药店协调关系。
樟树药帮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适应性极强,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既可自成一家,各自为战,又可合而为一,共同对外,使樟树药帮能将各地药材物产兼收并蓄,贮纳兼备,实力不断增强,最终成为与川帮、京帮齐名的三大药帮之一。
包容求和
“信誉凭诚著,兴隆赖货赊。”樟树药帮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誉,以“天人共鉴”自勉,“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尤其讲究货真价实,不卖假冒伪劣,中药炮制提倡“制加繁,不惜工”,注重饮片成药的疗效,如有哄骗,可以让病家、顾客摘掉自己的“招牌”。
樟树药帮讲究“口碑”,药帮规定,凡有生意伙伴上门,必以烟、茶、酒、饭相待,决不盛气凌人,或做以强欺弱、趁人之危、落井下石之事。他们冬放寒衣,饥发米粟,以“乐善好施”来招揽生意,使药店兴隆。
“商贾如云”、“客胜主”,有容乃大。樟树药帮人精明热情,心胸开阔。在自身不断开拓药业市场的同时,也广纳八方之客,共同做大药业产业“蛋糕”,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明朝中期,樟树本地药铺遍布三街六井七十二巷,有中药铺二百多家,“吃药饭者”人数众多。明中叶以后,樟树外来人口大量流入,而且客籍人口数量超过本籍,出现“客胜主”现象。
全国许多地方的药商一批批来樟树贩卖其家乡的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附片客、河南的地黄客、湖北的茯苓客、安徽的枣皮客、浙江的白术客等。这些商人成群结伙,大多在樟树作季节性停留,少数则入籍定居。樟树药帮人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帮助这些外地客商。
樟树药帮人的开放包容品质既发展了自己、壮大了樟树药帮,也为外地人来樟发展提供了平台,对整个药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力促进了樟树作为药都“齐”和“灵”特色的形成。
樟树药业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至清代始有“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称,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之说。至清乾隆年间,樟树镇内有80%的人“吃药饭”,药材行、号、庄、店近 200 家,炮制作坊百余处。樟树药人的足迹更是遍布全国,成为著名的“樟树药帮”。
实际上,“樟树药帮”并不限于“樟树人”,而是包括江西临江府5个县的药商。到解放战争前,樟树药帮的总人数已有七八万之众,遍布大江南北主要产药地区的交通要埠。湖南、湖北、江西的药材市场,几乎全部被樟树药帮控制。
遍及全国
樟树背野面河,濒临赣江,扼袁赣二水四通之地,得地势之便。袁河赣水交江口沿江两岸生产的枳壳、陈皮等药品,早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已作为“贡品”进入皇宫。樟树药业的声誉因而远扬。
除樟树药商外,其他地方的药商,特别是“两广”、“三巴”的药商,也都顺江而来,云集樟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樟树药业日趋发达。尤其到了明代樟树镇商贩大兴,贾人云集,各地药商“百里环至,肩摩于途”。樟树遂有“药码头”之称。
由于樟树药材品种齐全,加之炮制精良,明万历二十七年前后,皇宫特派“中使”来樟树选购药材。樟树药材贸易范围,已从袁河赣水流域扩大到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名声大振,招来了更多的南北川广药商而成为南方药材集散中心。形成“药不到樟树不齐”的景象。
随着长期的经营,使樟树药帮逐渐形成了以樟树镇为中心,以湖南湘潭、湖北汉口、四川重庆为据点,遍布江南、联系全国的樟树药帮经营网络。
在江西省内,樟树药帮以吉安、赣州、南昌为中心,几乎占领了全省的药材市场。南昌是樟树药帮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至清末民初,南昌有近40家药店,樟树药帮开设的店号约占四分之三,其中著名的有黄庆栈、樟树国药局、卢仁堂、元生药店等。吉安是樟树帮早期打入的商埠。至民国期间,吉安市面内药材行、号、店有40余家,其中樟树帮就有31家。
除了江西省内,樟树药帮的足迹遍及全国。湖南是樟树药帮涉足较早的地区之一。樟树药帮在湖南分布最广、店号最多,几乎深入到湖南省的所有县城和墟镇。湖南有影响的老药店,如长沙的陈源裕、鄢福兴,常德的聂振茂、吉春堂等,都是樟树帮在清初创办的。
此外,清道光年间樟树药帮就在广州、香港设庄。至光绪年间,樟树药帮药店在广州、香港设置的专庄已达20 余家。
敢闯求变
樟树药帮在成就樟树药业辉煌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敢闯求变的创业文化。樟树药人大都白手起家,靠着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精神,开创出一条成功的从商之路。
据樟树县志记载:“(清江)俗多商贾(或曰民勉贸迁,竟相沿成俗),或弃妻子徒步数千里,甚有家于外者,粤、滇、黔无不至焉。其客楚尤多,穷家子自十岁以上,即驱之出,虽老不休”。“赤膊草鞋去,长袍马褂归”,樟树药帮人“挟技艺走四方”,不闯出一番天地,誓不还乡。
樟树药帮人的坚韧,还体现在其对业务的精益求精上。樟树药帮行规对学徒管理极严,每天从五更起,徒弟除做日常家务外,还要刻苦研习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师傅常告诫徒弟,手艺要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不应该心境浮躁,急于求成,只有踏踏实实、刻苦钻研才能积累享用一生的资本。
樟树药帮对中药炮制的选、润、洗、燥、炒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理论和方法,技艺精湛,炮制精良,治疗灵验。再加上樟树药帮药材货真价实,因此享有“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广集天下之药,广罗天下之材”,要成就事业,团结是基础。樟树药帮的发展过程中,“亲谊”、“乡情”成为维系其发展的感情纽带,团结协作成就了樟树药帮的强盛。
樟树药帮的团结协作体现在其独特的经营方式上,为适应清代药业竞争的需要,樟树药帮人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法,采取“滚动式”向外扩散、辐射,创造了行、号、店、庄的经营方式,使樟树药帮内部药材经营分工更为明细。
“行”的特点是“一把算盘一把秤”,资金不需太多,为四方药商代购代销、代运代存;“号”的特点是深购远销,零批趸发,以便垄断货源、控制行情、加速资金周转;“店”的特点是“前堂卖药,后堂加工”,行话叫“兼刀带柜”、“前店后场”,集炮制、卖药、行医为一体;“庄”相当于店号的派出机构,任务是掌握和通报行情,采购药材或转手销售,并与当地药店协调关系。
樟树药帮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适应性极强,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既可自成一家,各自为战,又可合而为一,共同对外,使樟树药帮能将各地药材物产兼收并蓄,贮纳兼备,实力不断增强,最终成为与川帮、京帮齐名的三大药帮之一。
包容求和
“信誉凭诚著,兴隆赖货赊。”樟树药帮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誉,以“天人共鉴”自勉,“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尤其讲究货真价实,不卖假冒伪劣,中药炮制提倡“制加繁,不惜工”,注重饮片成药的疗效,如有哄骗,可以让病家、顾客摘掉自己的“招牌”。
樟树药帮讲究“口碑”,药帮规定,凡有生意伙伴上门,必以烟、茶、酒、饭相待,决不盛气凌人,或做以强欺弱、趁人之危、落井下石之事。他们冬放寒衣,饥发米粟,以“乐善好施”来招揽生意,使药店兴隆。
“商贾如云”、“客胜主”,有容乃大。樟树药帮人精明热情,心胸开阔。在自身不断开拓药业市场的同时,也广纳八方之客,共同做大药业产业“蛋糕”,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明朝中期,樟树本地药铺遍布三街六井七十二巷,有中药铺二百多家,“吃药饭者”人数众多。明中叶以后,樟树外来人口大量流入,而且客籍人口数量超过本籍,出现“客胜主”现象。
全国许多地方的药商一批批来樟树贩卖其家乡的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附片客、河南的地黄客、湖北的茯苓客、安徽的枣皮客、浙江的白术客等。这些商人成群结伙,大多在樟树作季节性停留,少数则入籍定居。樟树药帮人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帮助这些外地客商。
樟树药帮人的开放包容品质既发展了自己、壮大了樟树药帮,也为外地人来樟发展提供了平台,对整个药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力促进了樟树作为药都“齐”和“灵”特色的形成。